高祥福“辛以润之”论治膜性肾病经验
2022-12-11高祥福
俞 欣 高祥福
1 杭州市临平区第一人民医院 浙江 杭州 311199
2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6
高祥福主任中医师长期从事肾病治疗工作,在治疗膜性肾病(IMN)方面有独到体会。现将运用辛润法治疗膜性肾病的经验浅述如下。
1 “辛以润之”理论基础
“辛以润之”语出《素问·脏气法时论》,如云:“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曰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提出“燥”是秋冬时节,寒气当令,阳气收敛于内,气化失司,水津不布的病理表现。对于燥的观点大致分为两种:一种认为“肾燥”是指肾阴虚相火偏旺,主张以黄柏、知母润之,如《六腑五脏用药气味补泻》“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黄柏、知母”;另一种认为“燥”是指肾阳虚燥证,主张以肉桂、细辛等润之[1]。高祥福认为燥当属肾的阳气不足所致之肾阴凝结,真阴不得气化,使得津液无以输布。《类经》曰:“肾为水脏,藏精者也。阴病者苦燥,故宜食辛以润之。盖其能开腠理,致津液者,以辛能通气也。水中有真气,唯辛能达之,气至水亦至,故可以润肾之燥。”“辛以润之”是一句使动语句,即“使之润”。用辛味的药物治疗或调理,使腠理开发,津液正常输布,从而间接达到滋润的目的[2],即“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2 病机阐释
中医学中并无“膜性肾病”之病名,就其高度水肿、大量蛋白尿等临床特征而言,可归属“水肿”“尿浊”等病范畴。我们对膜性肾病中医证型与肾脏病理相关性[3]的研究结果显示,在117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中,脾肾阳虚型53例,占45.30%,脾肾气虚型及气阴两虚型分别占29.06%和23.08%,单纯肝肾阴虚型较为少见。尿中蛋白质属中医的精微物质,流失的原因是肾的开阖失司,统摄无权,阳气虚是最根本的原因,之前的研究结果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脾肾阳虚型的IMN在临床上较为多见。
3 温阳化气以润燥的治疗启示
肾为水火之脏,内寓真阴真阳。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根本,然肾阴者,其性本静,若无肾阳蒸化,不具流通布散之性。一旦肾阳衰微,鼓动无力,则肾阴犹如死水一潭,失去正常的滋养作用,临床亦会出现燥象。这种肾阳气化无力的燥象,早在《金匮要略》中便有记载,《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篇云:“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肾气丸乃辛热补阳之剂,既曰“消渴”,燥象显然,不予清润,反施温阳,由此可见这种消渴的根本在于肾阳衰微,治法在于温阳化气。
4 验案举例
患者章某,女,67岁。因“浮肿、泡沫尿1周”在某医院就诊,经肾活检病理诊为“膜性肾病Ⅲ期”,尿检Pro++++,24小时尿蛋白6.8g,血肌酐无殊。暂予口服雷公藤20mg BID及科素亚100mg QD治疗,半年后症状未缓解,24小时尿蛋白定量仍大于6g,血肌酐逐渐升高。于2016年6月9日首诊,诊见:颜面肢体高度浮肿,口渴明显,倦怠乏力,面色㿠白,畏寒,泡沫尿,舌质淡红偏黯、苔少,脉沉细。患者口渴、苔少,看似阴虚,实为脾肾阳虚,津液不能气化蒸腾,水津不能输布上承所致。西医诊断:膜性肾病;中医诊断:水肿(脾肾阳虚,水湿泛滥,间夹血瘀)。治以辛温宣润,温补脾肾,利水消肿,佐以祛瘀。方选金匮肾气丸合水陆二仙丹加减。处方:桂枝、泽泻、丹皮、陈皮各10g,附子6g,生地、山药、茯苓、芡实、丹参、积雪草各15g,金樱子30g,地龙9g。7剂。二诊:水肿稍有减轻,口渴畏寒好转,效不更方,1月后症状明显好转,3月后复查尿蛋白转阴,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为250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