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牵引针治疗顽固性面神经瘫痪验案举隅
2022-12-08徐玮祯李源涛
丁 良,徐玮祯,李源涛
(1.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中医科/针灸科,山东 青岛 266000;2.广州中医药大学2021级博士研究生,广东 广州 510405)
周围性面神经瘫痪属中医“口眼歪斜”“口僻”范畴。临床将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的面瘫称为顽固性面瘫[1]。笔者用张力牵引针治疗顽固性面瘫1例获得满意疗效,介绍如下。
1 病 例
王某,男,58岁,2020年6月14日初诊。2个月前晨起感受风寒后出现右侧口眼斜,无肢体活动不灵,闭眼漏睛,面部呆板,鼻唇沟变浅,流涎,鼓腮漏气,伴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右侧额纹变浅,右侧眼裂增宽,右侧鼻唇沟变浅,右侧口角下垂,未触及颈淋巴结肿大,四肢肌张力正常,四肢肌力V级,腱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颅脑CT未见明显异常,面部肌电图示右侧面神经中—重度损害。于当地中医院诊断为面瘫(风寒袭表证)。西医诊断为周围性面瘫。给予针灸,营养神经,改善循环等对症治疗效果欠佳。右侧额纹消失,蹙额、皱眉均不能完成,右眼闭目漏睛约2mm,右侧鼻唇沟变浅,面部表情肌动作丧失,肌活动无力,口角活动受限,鼓腮漏气,口角斜。患者取仰卧位或端坐位,选用华佗牌一次性紫铜环柄毫针,用75%酒精对穴位局部消毒,采用张力牵引针方法,取患侧穴,①攒竹、丝竹空、阳白、头维为第1组。规格0.22mm×40mm,针刺攒竹、丝竹空达到预定深度,针尖稍向上,得气后缓慢地将针柄向同一方向捻转,切忌太快或手法过重,当针下有沉紧感后,将针柄向头维方向弯约15°;取规格0.25mm×50mm一次性环柄针穿过上两针针尾,并刺于阳白穴,得气后针刺朝向头维穴;再取规格0.25mm×50mm一次性环柄针,穿过阳白穴针尾,刺头维,进针约1~1.2寸。使四穴相连,有牵拉感。②下关、太阳为第2组。太阳牵拉下关。③地仓、颊车、颧髎为第3组。颧髎牵拉地仓、颊车,操作方法同第1组。配合体针常规针刺健侧合谷、患侧太冲。配穴不用滞针,得气后留针,隔日1次,每次30min,10天为一疗程。张力牵引针首先要达到预定深度,针刺得气后进行,并保持针尖在获得针感处原位不动,再予操作。切忌太快或手法过重,以免引起疼痛过甚;出针时务必使针下松动,徐徐出针,以免出现弯针、折针等意外情况。治疗1个疗程后症状减轻,自觉面部蚁行感,伴有不自主抽动。2个疗程后,症状进一步减轻,感觉增强,右侧鼻唇沟显现明显,仍有鼓腮漏气。4个疗程后,右侧额纹显现,并能稍微蹙额,右侧口角上提,左右额纹仍有轻度不对称。继续治疗6个疗程后面部表情肌功能恢复正常,抬眉额横纹恢复,双眉对称,口角对称,眼睑正常闭合,各种反射恢复正常。诸症消失而告愈,1个月后回访无复发。
2 讨 论
顽固性面瘫多为轴索损害,或失治误治,迁延难愈,常规针刺法取效甚微[2]。张力牵引针选取面部相互邻近的腧穴,如攒竹、丝竹空、阳白等,可大面积覆盖其面神经所支配的肌肉范围,以增加经脉间经气感传,从而起到调和阴阳、疏通经脉、扶正散邪的治疗作用。阳白穴以刺激处于失功能状态的神经末梢,提高神经肌肉兴奋性,促进麻痹面神经苏醒。下关穴其深处是面神经的分支处。太阳穴为经外奇穴,其下是三叉神经和睫状神经节的交汇处,是治此顽疾之要穴。“《针灸大成》记载地仓“主偏风喎”,颊车“主口眼喎”、“此穴针入一分,沿皮向下透地仓穴”。结合阳明经多气多血的特点,宜取地仓、颊车等穴位,配以太阳经之颧髎穴,可鼓舞经气,促进局部气血运行,脉络通畅,此法取穴少,得气快,疗效好,体现了“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张力牵引针的理论基础有三:①卫气学说。《灵枢·本藏篇》:“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肌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卫气源于下焦,充实于中焦,发布于上焦”《灵枢·营卫生会》谓:“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素问·痹论》谓:“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等。②三焦理论。张介宾在《类经·藏象类》说三焦“盖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大腑也。”唐容川《血证论·脏腑病机》谓:“三焦古作膲,即人身上下内外相联之油膜也。”《难经·六十六难》谓:“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③筋膜理论[3]。筋膜是贯穿身体的一层致密结缔组织,分为浅筋膜、深筋膜、内脏筋膜,是全身一体和流动的,而且有非常强大的牵拉和抗牵拉能力。浅筋膜的概念就是中医卫气的概念。张力牵引针通过牵拉引动,构造一个立体的三维空间来引动气血流动,通过对身体某一个部位有目的的牵拉,调节和导引卫气,从而引起全身筋膜的反应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张力牵引针针法独特新颖,构思精细巧妙,是在传统的中医理论基础上,从力、气、意3个方面,有目的、有方向性的通过筋膜层、经脉,将力、气、卫阳传达到目标层次。医师在临床操作至少有两根针,一根针在下针点,一根针为定针。该针法分为初级牵引和次级牵引。初级牵引主要运用解剖,经络走向的概念在结构上做牵引;次级牵引是通过以力引气和以意引气布局牵引,形成不同的针阵,造成能量流动。具有升阳举陷、升提中气、牵正纠偏的作用。通过对病侧肌肉的挤压作用,使其局部的血液、淋巴等循环加快,有利于运行气血、疏通瘀滞、改善新陈代谢。[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