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帝内经》卫气昼夜循行节律及针刺时间研究

2021-11-29康鹏飞孟佳郝颖秦建国

世界中医药 2021年20期
关键词:循行黄帝内经速度

康鹏飞 孟佳 郝颖 秦建国

摘要 卫气循行的昼夜节律在《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行》中呈现出疑似前后不一致的现象,文章对此问题进行分析。通过《黄帝内经》原文对比互证的方法,结合总结分析诸家观点,讨论比较《黄帝内经》中水下刻数、营卫气速度、经络分肉等相关经文,对矛盾处提出反向假设,并对其他疑问点进一步梳理分析等。结果发现,水下刻数有时间点和时间段2种含义,水下刻数表示时间段时卫气运行的时间难以自圆其说,并且昼日气行速度不规律不均匀,然后气行之六阳代表六阳分肉,现有气行路线外还有隐藏的路径。最终得出结论,昼夜各25圈是衛气主要的循行方式,日行于六阳分肉和阴分分肉为主要路径,主路径之外还有四末、骨节、络脉、筋部等部位也有卫气分布;夜行五脏为主兼及六腑,而水下某刻对应气所在应是指昼日内卫气在某时间点出现在某经对应的分肉,失常时则按照日出人醒为始,四刻为间隔,太阳、少阳、阳明、阴分4部分循环计时,候气而针刺对应的分肉,按照虚实迎随补泻进行针刺治疗。

关键词 黄帝内经;卫气;分肉;经络;滴漏计时;时间点;时间段;针刺

Abstract The circadian rhythm of defensive qi circulation appears to be inconsistent in Huangdi Neijing Lingshu Circulation of Defensive Qi.This paper analyzed this issue.Through the method of comparison and mutual verification of the original text of Huangdi Neijing and summarizing and analyzing various viewpoints,this paper discussed and compared relevant text such as the number of underwater engravings,the speed of the nutrient qi and defensive qi,and the boundary between muscles of the meridians in Huangdi Neijing,and put forward reverse hypotheses for contradictions,and then further analyzed other question points.It was found that underwater engravings may have 2 meanings of time point and time period.Then underwater engravings indicate that the qi circulation time conflicts during the time period,and the speed of qi circulation is irregular and uneven during the daytime.Six yang of qi circulation may represent six yang boundary between muscles,and there may be hidden paths outside the existing qi circulation routes.In the end,it was concluded that 25 laps each day and night may be the main way of defensive qi circulation.In the day time,it circulates in six yang boundary between muscles and yin level boundary between muscles.In addition to the main path,there are four ends,bone joints,collaterals,tendon and other parts also have defensive qi distribution.In the night time,it circulates in five zang-organs,and involves six fu-organs,while qi location in a certain moment underwater may refer to the boundary between muscles of specific meridian with appearance of defensive qi at a certain point in the day.In case of disorder,it starts with the sunrise and wakes up,with a moment as the four ke.Taiyang,Shaoyang,Yangming and Yin are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for cyclic timing.The meat corresponding to acupuncture is divided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time law of waiting for qi,and acupuncture treatment is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e deficiency and excess to meet the tonic and diarrhea.

Keywords Huangdi Neijing; Defensive qi; Boundary between muscles; Meridians; Drip timing; Time point; Time period; Acupuncture

中图分类号:R22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21.20.023

卫气在人体的循行途径主要有营卫同行、单独循经、卫气散行这3种方式[4],关于卫气独行的方式主要记载于《灵枢·卫气行》,简要说即是卫气平旦从目出于手足三阳以及阴分为一圈;夜则卫气入五脏,从肾开始,遵循五脏相克的次序为一圈[1]。但是依照诸医家观点分析,卫气循行的时间节律2次出现在同一篇章,出现了疑似前后不一的问题。

1 日时间格式统一

因《黄帝内经》创作时间跨度较大,可能内含不同标准,故先对客观的时间单位进行梳理,发现《黄帝内经》一昼夜时间的度量方式不同,其一日的时间单位主要有3:1)星宿计时,《灵枢·五十营》记载:“日行二十八宿”[1],以日与星宿的相对位置为度,分日夜为二十八宿,或以舍计时;2)日晷计时,通过日影在圭表的位置来计算,分昼夜为十二时辰,如《素问·八正神明论》记载:“移光定位”[2]等;3)滴漏计时,以上壶滴水,下壶盛水,观测下壶蓄积液面所处位置的刻度以知时间,日夜间水下刻度共一百刻[3],如《灵枢·五十营》言:“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1]因此,也可知另有一种大致节律,以昼夜间的呼吸次数为估量方式,日夜间的呼吸约13 500次,用时24 h。同样可知,《黄帝内经》中不同的时间单位可以进行相互换算。所以对以上时间单位统一换算后可得:一宿约0.86 h,51.6 min;一时辰为2 h,120 min;一刻为0.24 h,14.4 min;一息约6.4 s。

2 卫气循行日节律的矛盾

现将《灵枢·卫气行》中卫气节律前后不一的问题总结如下。

2.1 气行50圈 在《灵枢·卫气行》前半部分记载:“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一周与十分身之八。”[1]日移一舍约51.6 min,即卫气环行人身1.8圈,如此叠加,行十四舍即12 h,卫气环行人身25.2圈;入夜卫气循行于五脏,从肾开始,按照五行相克的顺序循行,一舍的时间,卫气遍循五脏1.8圈,如此叠加,则一夜卫气循环25.2圈,各有余数。换算后可以发现,约每51.6 min卫气按照路径环绕1.8圈,约每28.8 min循行1圈,昼日循行约25圈,一昼一夜共循行50圈有余。

2.2 气行25圈 按照《灵枢·卫气行》后文记载:“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四刻,人气在阴分。”[1]如此四刻为一循环至日结束,诸家认为这是水下四刻后,卫气按照太阳-少阳-阳明-阴分的顺序循行体表为1圈,水下五刻至八刻,卫气继续循环,如此往复,直至卫气入阴而止。而且时间计算方法与前半部分一致。换算后可知每57.6 min卫气循行体表1圈,如此计算则一日之间卫气共循环12圈有余,则昼夜仅循行25圈。对比前后文记载,卫气环绕体表1圈时间分别为28.8 min与57.6 min,此即诸家提到的卫气循行节律前后矛盾的问题,对此诸家各抒己见,争议不断。

3 历代医家的认识

3.1 衍文错简说 《医学纲目》总结《黄帝内经》的上下段落时说:“大与此节矛盾,盖衍文也。”[5]楼氏认为《黄帝内经》前后文中卫气的循行方式不同,前者从目出于手足六阳后,在六阳经并行发出,而后文是按照太阳-少阳-阳明的次序串行,前后矛盾,而选用前半部分更为合理,因此判断后文为衍文。《内经评文》中转述戴同甫的观点,曰:“以下为衍文,且谓当作一刻在三阳,二刻在三阴。”[6]认为前后文卫气环转的时间节律不同,后文中水下四刻卫气循行1圈明显不合理,当属衍文或错简,并提倡对此进行修改,应当改为水下一刻,气布手足三阳;水下二刻,气环绕三阴,因此卫气环绕阴阳十二经为1圈,节律与同篇前文基本一致。《类经》曰:“意者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者二周,或以一刻作半刻。”[7]张氏认为是水下刻度或卫气环行速度记载出错,于此假设一刻气行太阳2圈或分为左右太阳经各1圈,少阳、阳明、阴分皆同,应当是每刻各循经2圈,四刻0.96 h后卫气共行全身2圈,平均二刻1圈;或者是刻度记载的问题,据理更改为气行太阳耗时半刻,少阳、阳明、阴分皆如此,如此用时二刻28.8 min卫气循行1圈。总结可知,部分医家默认《黄帝内经》前半部分的内容更符合《黄帝内经》原义,后半部分划归为衍文或错简,并提倡对后半部分的经文稍加修改,虽更改各有其法,但均更符合逻辑。

3.2 滴漏刻度说 或有《读医随笔》云:“此必当时有以一日一夜二百刻纪数者也。”[6]对此问题,周氏另辟蹊径,认为是滴漏计时的刻度存在问题,不同于常见的日夜百刻计时,估计当时存在一昼夜水下二百刻的计时方法,如此则一刻为7.2 min。依此换算后,卫气循行28.8 min即遍历三阳与阴分,计为1圈,如此则时间节律与前半部分一致,其实也默认为前半部分的经文更符合《黄帝内经》原义。

3.3 刺法残篇说 《内经评文》分析后说:“与前文全不相涉,刺法虽已失传,而文义具在。”[6]周氏认为前后文并无关联,解读时当割裂来看,前半部分是卫气的循行路径和时间并没有问题,而后文实际是针对卫气失常后的针刺法,是在表达应在何时针刺何经,但由于是残篇脱文,只留存有于何时卫气所在何处,针刺法缺失,导致经义不彰。所以按照此论,并不存在卫气循行节律矛盾的问题。

3.4 卫气速度变化说 《黄帝内经集注》曰:“经言卫气悍滑疾,而所行疾徐不同。”[8]张氏总结道,虽然《黄帝内经》常言卫气环行速度悍急滑利,昼夜五十圈于身,但也有环行较慢的时候,认为《灵枢·岁露论》中提到的日下一节是卫气从风府穴顺着督脉向下,一日才行一节,所以气行速度极为缓慢,如此比较,卫气速度波动巨大。以此推理,出现气行速度较慢的情况亦合理,所以昼夜循行25圈于身和50圈于身的情况并不矛盾。

3.5 昼日阴阳同行说 通过总结《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9]可知,马氏认为《黄帝内经》此篇章中出现的“阴分”是指手足三阴经络以及五脏,属于夜行于阴,而后文的“阴分”又特指足少阴经[10],所以足少阴经亦属夜行于阴的范畴,所以“然入于阴分,而日当为昼,故漏水下五刻之時,则又出于阳分”,因此卫气在日间以六阳为主,间行于阴经,但是处于阴分的时长不足,所以对大局无碍。这一论述也为后世提出的卫气昼行三份于阳一份于阴的观点提供了思路[11],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因此有医家认为卫气日间行三阳,三刻为一圈;行阴分一刻,另算行阴一圈,行阳时间为行阴的3倍,因此日间卫气行三阳12.5圈为主,间行阴12.5圈,共为25圈;夜间行五脏为主,三刻为一圈;行六阳一刻为一圈,各行阴分和三阳12.5圈,为25圈,日间卫气所处阴阳的时间比为1∶3,夜间相反,如此阴阳日夜合和方为50圈,行阴阳时速度有不同,用阴阳经交叉行进的方法,就可以避开矛盾的情况[12]。

4 诸家观点析疑

虽然诸家的注解各有道理,若尊《黄帝内经》原文,暂不讨论衍文错简等,则诸般解释各有瑕疵。以下主要对卫气速度变化和昼行于阴阳2种观点进行分析。

4.1 卫气速度变化疑 首先,张氏总结内径原文后得出卫气常驻于风府,每日才行一节的论述,并因此推断出卫气速缓的结论,而张氏总结关键引文主要来自《灵枢·岁露论》,但是在此篇章下面还有一句“卫气每至于风府,腠理乃发”等记载[1],据此可知,卫气行于风府会开泄腠理,以一“每”字直接说明问题,卫气会于风府,但并非常驻于风府,只是一昼夜才汇聚一次,每当卫行至风府时腠理方开,而腠理并非时刻保持开放的状态,因此邪气并不能时刻长驱直入。但对此或可解释为卫气所处风府位置时间较短,所以循节而下并行至缺盆的总体时间才会延长。若依此就得出卫气运转速度缓慢的结论,则论据略显不足。其次,卫气循行速度有其常态,在《灵枢·营卫生会》[1]、《灵枢·口问》[1]、《灵枢·天年》等篇章中多次出现,其中《天年》记载:“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1]以此来看,营卫循行有一定的状态和速度,呼吸缓而均,气行柔而匀,卫气昼夜各行25圈为常态,气环行速度有恒定的范围。而且气行速度失常后会有诸多病理表现,如《营卫生会》中描述老人睡眠问题时有记载:“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1]进一步强调环行速度不可失去常态,不然卫气速度变化过大会出现失眠或醒寤无序等诸多问题。即便是卫气速度有变化,但整体变化程度较小,未超出昼夜50圈于身的规律。

4.2 日间卫气阴阳俱行疑 昼夜卫气在阴阳经混行的理论虽能比较合理的避开前后矛盾的问题,但有诸多不严谨之处。首先,关于卫气的昼夜循行,《黄帝内经》中有多处记载,昼夜各循行人体25圈,白天分布于阳分,夜晚行于阴脏,可见于《灵枢·营卫生会》[1]、《灵枢·卫气行》[1]、《素问·疟论》[2]等,对此诸多篇章论述基本一致,但是《黄帝内经》中并没有卫气日间阴阳混行的记录。其次,《灵枢·卫气行》在卫气行六阳和阴分25圈后,入阴脏时有言“其始入于阴”[1],可以证明昼行于阳时未入阴脏,阳尽入夜时方入脏,才有“始”之意,因此日间行于五脏的观点则有疑问。然后,通过总结《灵枢·营卫生会》《灵枢·大惑论》等篇章所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等[1]。可知《黄帝内经》认为日间卫气环行于阳是常态,夜间气行于阴也是常态,以一“尽”字直接点明夜间气在体表以及日间气在体内的存余量,结合上文中的“始”之意,二字相应更加说明日间气行于五脏、夜间气在体表这一观点的不合理。而且如上文4.1讨论《营卫生会》[1]气行速度时所说,日夜卫气混行也是气行速度失其常的表现,同样会出现寤寐失常等病理现象[14]。最后,另有学者论证[13],此篇中的“阴分”和后文说的“阴”并不一致,阴分是指阴经所处分肉,阴是指阴脏。也可以间接证明日间卫气所行六阳分肉和足少阴分间并未入五脏。总结可知,或许日间有部分卫气留转于阴脏,夜间或有卫气另存于六阳与足少阴分间,但从《黄帝内经》原文看此卫气并未统计入昼夜循环内。另外,通过搜集古籍以及其他观点,可知从古至今皆以一日夜水下百刻为标准[3],暂时并未发现支持昼夜间二百刻计数的证据或描述,故暂不做讨论。

5 水下刻数卫气所在讨论

对于水下某刻气所在何处代表的意义,下文主要从滴漏刻数和气行规律的角度分析,因《黄帝内经》可能内含多家之言,所以尽量搜集相关证据,使内容相互印证,以期得彰《黄帝内经》本意。

5.1 四刻气行一周疑 《黄帝内经》原文并没有水下四刻气行一周的直接记录。首先,《灵枢·卫气行》篇前半部分以“周”字为着眼点,类似的描述如以“度”字为着眼点也出现在《灵枢·营卫生会》[1]93等篇章,反复强调卫气环绕一圈的路径及时间长短。但是后半部分从水下一刻的段落之始至此篇结束,原文并没有明确说这水下四刻卫气所在是一圈。其次,如前文4.2所述,卫气在人体的循行是昼夜共行人体50圈,《黄帝内经》中已有多处记载,但卫气循行人体四刻一圈,并以此推导出的昼夜共25圈,《黄帝内经》中没有任何记录。因此提出四刻气行一周者,很可能是后世根据每四刻太阳、少阳、阳明、阴分重复出现推测而出,并无证据。因此,《灵枢·卫气行》后半部分中的卫气循行太阳、少阳、阳明、阴分为一圈观点的提出就有问题,若卫气行此三阳和阴分非一个循环的话,此一个循环中耗时的四刻时间也不成立。同样,若没有默认水下四刻气行一圈,则并不知卫气是否串行,也不知是否按照太阳-少阳-阳明的次序进行。

5.2 时刻含义讨论

5.2.1 滴漏计时总结 通过对《黄帝内经》中出现的滴漏计时进行总结,发现滴漏计时包含了2种含义:一是《素问·六微旨大论》:“积盈百刻。”[2]“积盈”一词点明此百刻代表的时间段,滴漏百刻代表的一昼夜时间,即24 h,表示1 d的时间长度,在《灵枢·五十营》[1]、《灵枢·卫气行》[1]结尾处等也可见相似的描述,所以可知水下百刻是《黄帝内经》中比较常见的日时间计量方式,主要表示时间段。二是《素问·六微旨大论》:“天数始于水下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2]这里的“水下一刻”即时间点,天数从一刻这个时间点开始计时,在八十七刻半计时结束,是用刻数代表2个时间点,以阐释时间的起止。而且“天数”节律的计算以及从后文的描述总结可知,天数的时间是从“一刻”开始记录,即刻度起始即为“一刻”,为总刻度上的第一刻度,所以水下百刻是从“一刻”开始,并非从零刻开始。因此总结可知,《黄帝内经》中滴漏计时可以表达2种含义:一是时间段,二是时间点。并且在同一篇章中的“刻”就出现了2种含义。然后“水下一刻“也可以代表日初之时或天数初始的时间点。

5.2.2 时刻与日行舍数对比 《灵枢·卫气行》中“水下一刻”[1]的段落與同篇前半部分“日行一舍”[1]卫气环绕1.8圈的段落部分对比,可以发现二者行文格式类似,但表达的含义却不同。从原文可知日行几舍是时间累加计算,第一“舍”卫气共循行人体1.8圈,耗时0.86 h;二舍时人气共循行3.6圈,至此总用时1.72 h,时间和循行路程都有叠加,也可以得知,此处的“舍”是时间段的描述。而滴漏刻数是以一刻14.4 min为分割,通过一刻气在太阳、二刻气在少阳,水下三刻四刻各对应阳明、阴分等,分析可知此段落中的时间以及循行路程独立描述,并未累计叠加计算。因此水下一刻、水下二刻等和日行一舍、日行二舍等表述的含义不一致。

5.2.3 “水下某刻”的时间段假设 在水下四刻气行1圈的理论中,默认的是水下一刻表示的是时间段,即一刻14.4 min,气行太阳用时14.4 min,气行少阳亦是14.4 min,气行阳明、阴分继而各用时14.4 min,气行1圈,共用时四刻57.6 min,正如《灵枢悬解》有所表述:“一周四刻。”[15]因此,若按照水下刻数代表时间段去分析卫气的循行,每一经用时一刻,若以此进一步计算,会有明显的问题,以下以左右手足太阳经脉为例:首先,《灵枢·脉度》记载:“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足之六阳,从足上至头,八尺,六八四丈八尺。”[1]则初步可知,《黄帝内经》中认为手三阳六经长度基本一致,足三阳经长度一致,可以估算手足六阳共78尺,手足太阳经脉的双侧总长约为26尺。其次,营气的速度可见于《灵枢·五十营》:“呼吸定息,气行六寸。”[1]可知营气在人体经络内的运转是匀速进行的,约一息6寸。而且所采用的经脉长度与上文《灵枢·脉度》相符,可做相互印证,所以《黄帝内经》对经脉长度的描述并非孤论。再次,因存在营卫并行的现象,所以暂时假设卫气的运转速度等同于营气,也是一息6寸。但是卫气的具体循行方式一直存在争议[6,16],若六阳卫气并行,则可以用单侧手足太阳估算,可知耗时约21.7息,2.3 min;若以手足左右六阳串行计算,卫气循行完左右手足太阳经需约43.3息,即用时4.6 min。《黄帝内经》中在谈及卫气时,尤其营卫并论时,常有“出其悍气之慓疾”[1]等论述,所以卫气实际的运行速度较快,快于营气。因此,假设取卫气循行路径最长,为左右手足太阳串行;速度取其最缓,至少等同于营气时,即使如此,卫气走完左右手足太阳经实际所用的时间最多为4.6 min,远小于一刻之14.4 min。所以,以手足太阳经脉为例,水下某刻表示时间段时,卫气所行并不能有合理解释。也可以反证《类经》中的观点,前文3.1讨论衍文错简时《类经》建议修改为一刻气行太阳二圈。通过上文的论述可知,气行左右太阳两圈最多用时9.2 min,也远小于一刻14.4 min,说明《类经》一刻气行太阳二圈的观点并不合适。

5.3 卫气位置不定论

卫气的循行速度快于营气,并且不像营气那样规律明显清晰,所以黄帝有“上下往来不以期”[1]265的疑问,也反映了卫气难以随时准确定位,其原因除了《灵枢·卫气行》[1]265中记载的日长短不一外,《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了诸多的影响因素,虽然论据较少,前后文无法逐一对应,但至少存在以下因素。

5.3.1 一日气温盛衰 卫气在一日之内循行50圈,速度却有快慢不同。《素问·八正神明论》:“天温日月,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2]按照上述条文所说,一日之内随气温的变化,卫气的循行速度也在不断变化,平旦日初生,气未温,卫气始出目,气势未盛,气行较慢;日中温升而气盛,气行较速;日西气衰而气行减缓。因此卫气一日之内速度不均匀,且速度与日相应。若以此推论进行分析,平旦之时气行较缓,日行一舍则卫气循行较短;近日中则气行较速而循行较长。因此卫气的速度可能会受到气温影响。

5.3.2 各经络速度不同 据《灵枢·阴阳清浊》记载:“手太阳独受阳之浊……浊者其气涩。”[1]以及《素问·血气形志》说:“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2]经络之间气血多少,滑涩各异也是气环行于经络速度不同的一个影响因素。加以气血,而营卫以《素问·调经论》分气血:“取血于营,取气于卫。”[2]因此经络之间气血多少,清浊滑涩各有不同,故而影响气血运行速度,而经络内外循行为营卫二气,而营气匀速循行,故仅有卫气所受影响较大。同样卫气的速度可能会受经络不同的影响。所以,在《黄帝内经》的描述中,一日之内卫气约51.6 min循环1.8圈,卫气的速度受到日时长短影响,或者与日间气温和经络差别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导致卫气速度难以均一,因此卫气的具体位置难以按时间直接精准的锁定。而且结合上文4.1的結论,卫气速度存在变化,但变化幅度较小,总体未超出昼夜50圈这一规律。

5.4 水下某刻时间点论 以水下某刻代表时间点进行假设,而且依据开篇论述,《黄帝内经》中水初下之时可以表示为“一刻”,若以此为标准,滴漏计时开始,一刻之时即气行不止。一年之内日长短不一,而《黄帝内经》中人之寤寐应当随日而定,所以设定一种理想的作息状态:日出即人醒,依此时设定为0 min,即水下一刻之时,日始出,卫始出于目,行至太阳,如此则与同篇前半部分相对应。但由于卫气是次第串行还是并行也一直存在争议,即使是串行,据原文也仅知水下二刻之时,那此时代表的时间点即为14.4 min,卫气可见于少阳。同理,水下三刻之时,时间点为28.8 min,卫气可见于阳明,水下四刻,为43.2 min,卫气可见于阴分,如此往复。水下五刻之时,卫气复现于太阳,从日出至此共用时57.6 min。在卫气行身1圈的循环内,按照5.3的结论,卫气运行速度的不一致,诸阳之间总有疾缓差别,所以不同的时间点或上,卫气所在位置不同,导致无法准确定位卫气所在,只能依据日出为卫气之始,继而根据大概的时间点进行估算,但无法具体到手经还是足经。总结本节可知,水下某刻代表的不是一个时间段,而是一个时间点。太阳-少阳-阳明-阴分的循环并非卫气行于体表的一个循环,仅是在水下某刻之时,指出卫气所处的大概位置,若此也同于上文3.3中《内经评文》何时卫气所在何处的部分观点。

结合《灵枢·卫气行》:“刺实者,刺其来也,刺虚者,刺其去也”[1]可知结合病变部位,当卫气出现在其经络处便可施以针刺治疗,随病变虚实,迎随而刺之,逆经络方向针刺以泻实邪,顺经补其虚。所以按照《黄帝内经》所述,太阳经脉病变时,可以在日出醒寤之时0 min、或日出57.6 min后、1 h 55.2 min后、2 h 52.8 min、3 h 50.4 min、4 h 48 min、5 h 45.6 min、6 h 43.2 min、7 h 40.8 min、8 h 38.4 min、9 h 36 min、10 h 33.6 min、11 h 31.2 min,随病变的虚实,迎随治之,直至日尽为终,约每57.6 min为一节点;少阳经脉病变,可在日出醒寤14.4 min后、1 h 12 min后、2 h 9.6 min、3 h 7.2 min、4 h 4.8 min、5 h 2.4 min、6 h、6 h 57.6 min、8 h 55.2 min、9 h 52.8 min、10 h 50.4 min、11 h 48 min后针刺治疗;阳明经脉病变,可在日出醒寤28.8 min后、1 h 26.4 min后、2 h 24 min、3 h 21.6 min、4 h 19.2 min、5 h 16.8 min、6 h 14.4 min、7 h 12 min、8 h 9.6 min、9 h 7.2 min、10 h 4.8 min、11 h 2.4 min后针刺治疗;阴分病变,可在日出醒寤43.2 min后、1 h 40.8 min后、2 h 38.4 min、3 h 36 min、4 h 33.6 min、5 h 31.2 min、6 h 28.8 min、7 h 26.4 min、8 h 24 min、9 h 21.6 min、10 h 19.2 min、11 h 16.8 min后针刺治疗。

6 卫行路径补论

通过分析发现,《灵枢·卫气行》中关于卫气的昼夜节律仍有部分问题未阐明,因此对以下《黄帝内经》原文内容对比印证,使其逻辑较为合理。

6.1 卫气行分肉论 《黄帝内经》中对卫气的描述常是行于脉外,如《灵枢·卫气行》:“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1];《素问·痹论》:“卫者……不能入于脉也”等[2]。而有注家却认为《灵枢·卫气行》中气过之处为手足三阳经脉之内,如《黄帝内经太素》在注解《灵枢·卫气行》的经脉含义时说“阳者,三阳脉也”等[17],甚至得出卫行脉内的结论,此为矛盾之处。1)分肉命名,据《黄帝内经》记载,阴阳等不仅仅可以指代经脉,还有经筋、皮部、络脉等皆可以阴阳之名称之,如《灵枢·卫气失常》记载:“有臂胫诸阳分肉之间与足少阴分间。”[1]所以经脉对应的分肉也各有阴阳之名。2)卫行之常,虽然卫气在人体内有3种循行方式,但是各途径间却有常疏之分,《灵枢·胀论》就说:“卫气之在身也,常然并脉循分肉。”[1]可知卫气环绕于外时,以循行分肉为常态,是3种运行方式的主要方式。而且《黄帝内经》中还有大量语句论述了卫气与分肉的紧密联系,而非孤证,内容散见于《素问·痹论》[2]、《素问·调经论》[2]、《灵枢·邪客》[1]、《素问·风论》等篇章,可做辅助证明。3)六阳阴分为常,而且从前文4.2讨论可知,《灵枢·卫气行》篇中卫气的循行为昼夜五十圈于身,这一表述《黄帝内经》中有多处讨论,可见是卫气的主要循行方式,并非特例或辅径,故此行亦当属分肉间之事。以及《素问·风论》篇中说道:“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从病理的角度进行强调,风淫侵袭太阳散于分肉之间时会干扰到卫气的正常功能,也从不同角度印证了此观点,说明日间卫气环行实则是行于分肉之间。并且《灵枢·卫气行》中也有“循手少阳之分”等记载[1],直接点明了《灵枢·卫气行》篇中气少阳之路实则是行于少阳分肉间。因此《灵枢·卫气行》篇卫气在日间的主要运行方式是分布于经脉之外,气散布于对应的六阳与阴分分肉之间,是卫气路径的主干。所以此篇内的针治某经病变亦当如此:对经络所处分肉随虚实补泻治之,而非直接作用于经络。

6.2 卫气循行路径拓展

6.2.1 其他路徑 首先,通过比较《灵枢·卫气行》前后文发现,卫气在体表循环时,仅论述有手足经脉分肉,而且卫气昼行于阳的路径中,循行于手部的卫气并没有直接描述回收的途径。同样的讨论也可见于《灵枢·动输》[1]篇中:“营卫之行也……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故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总结原文可知四末是营卫的相输相会之处,气血阴阳沟通之地,文中也着重强调了在营卫循环中四末和四街的关系,当四末遭遇邪气而闭塞不通时,营卫则合并于四街绕行,从另一个方面直接强调了四末对营卫环行的辅助功能。因此说明除了卫气循环于分肉的主要运行方式外,还有其他路径存在的可能。其次,同样对比参考《灵枢·邪客》篇中对日间气行的论述:“卫气者……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1]所以在分肉之外,可知卫气还可分布于四末、皮肤等;《素问·气穴论》篇中:“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以通荣卫。”“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2]所以整体依旧以分肉为主,另述有络脉等;《灵枢·痈疽》篇中:“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1]同样对应分肉,之外另有骨节;而且还有一些内容散见于《黄帝内经》其他篇章中,如《灵枢·经脉》[1],强调经脉所行实在分肉之内等。以上诸多篇章描述的路径均以手足经脉分肉为主,与《灵枢·卫气行》有所呼应,但皆另有补充,进一步证明《灵枢·卫气行》中可能只描述了主干,尚存在其他路径。

6.2.2 路径补充 仔细分析后发现昼夜循行的路径皆有所匿。首先,若对《灵枢·卫气行》中卫气日间行于六阳循行进行补充的话,皮、肉、脉、筋、骨皆有分布,总结《灵枢·卫气失常》篇章可知:皮部对应四末、诸阳分肉与足少阴分肉、脉对应诸络脉,还有筋部骨节等[1]。而且和《黄帝内经》中其他篇章有所呼应,对比总结上文6.2.1可知,皮部对应四末与《灵枢·邪客》[1]、《灵枢·动输》[1]的内容相应、诸脉分肉当为气行主干、脉对应诸络脉也可见于《灵枢·痈疽》篇[1],还有筋部骨节等和上文论述的《素问·气穴论》[2]等篇章有所呼应,虽然整体内容相距较远,且前后分散,但均可相互印证。因此以《灵枢·卫气行》中记载的卫气在体表分肉为主干,那四肢、络脉、筋部[19]、骨节就是卫气分布路径的补充部分,以上便是卫气日间环行比较完整的路径。其次,除了日间行于阳的路径有所隐外,夜间卫行于阴亦有所藏[20],从生理方面看《灵枢·邪客》有明确记载:“卫气者……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五脏六腑。”[1]卫气入五脏后和六腑并谈,统称于夜行于阴,直接对《灵枢·卫气行》篇章有所补充。总结卫气环行路径可知,卫气剽悍滑利,处于脉外分肉间为路径的主干,也可见于四末、诸络、筋部[21]、骨节等,入内则见于五脏六腑,所以四末、分肉、诸络、筋部、骨节、五脏六腑皆有卫气环绕。所以,在针刺治疗某经络病变时,上文论述的针刺其对应的分肉当为其主要治疗方式,而作为卫气环行的补充路径,或许可适当选择四末、诸络、筋部、骨节等为其辅。

7 结论

总结全文可知,虽然卫气在人体的循行方式有3种,但是以卫气昼夜共循行人体50圈的为主,在水初下之时即为一刻,日间卫气从目散出,循行于六阳分肉和阴经分肉,还有手足、络脉、骨节、筋部等部位;夜间行于五脏六腑,以五脏为主,对《灵枢·卫气行》现有的路径有所补充。而对于水下四刻气之所在的解释,因为水下刻数代表时间段时,卫气在手足太阳的循行时间明显不足,所以采用时间点来解释,在一刻之时,卫气可见于太阳,二刻、三刻、四刻时分别可见于少阳、阳明和阴分,环绕不息,入脏而止,某经络失常时,卫气出现在其分肉处时便可施以针刺治疗,随病变虚实而迎随刺之,在醒寤之时设定为0 min,每57.6 min为一阶段:若太阳病变,在0 min时、或57.6 min后,依次叠加计时,随病变的虚实,迎随治之,直至日尽为终;若少阳病变,可在14.4 min后、1 h 12 min后等时间分别针治;若阳明病变,可在28.8 min后、1 h 26.4 min后等时间针刺治疗;若阴分病变,可在43.2 min后、1 h 40.8 min后等时间针刺治疗,而针刺则应当刺六阳与阴分分肉为主,或可刺激对应的四末、诸络、筋部、骨节等部位以辅助治疗。

参考文献

[1]田代华,刘更生.灵枢经校注[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67,88,89,90-91,93,94,124,141,153,192,211,202,235,263-266,282,289-290.

[2]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244,260,325,399,484,535,601,601-602.

[3]吕钰萍,夏哲雷.浅说古代计时文化[J].品牌与标准化,2019,(6):43-44.

[4]丁元庆.《内经》营卫理论回顾[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1(1):3-7.

[5]楼英.医学纲目[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6.

[6]郑洪新,李敬林.周学海医学全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92,317.

[7]张介宾.类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6:165.

[8]张志聪.黄帝内经集注[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5:465.

[9]马莳.黄帝内经注证发微[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7:1322.

[10]盖晓丽,王德强.从《黄帝内经》原文看卫气循行[J].光明中医,2019,34(8):1161-1163.

[11]杨力.中医运气学[M].3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296.

[12]李月婷,刘新亚.解卫气行篇中之疑[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24(4):1-4.

[13]侯冠群,鲁明源.卫气昼夜循行中“阴”与“阴分”内涵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2(7):881-882.

[14]杨熠文,杨柏灿.论卫气在人体睡眠活动中的作用[J].中医杂志,2019,60(23):1988-1992.

[15]黄元御.黄元御医书全集[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6:326.

[16]盖晓丽,王德强.从《黄帝内经》原文看卫气循行[J].光明中医,2019,34(8):1161-1163.

[17]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148.

[18]章文春,吴选辉,刘争强.基于气论的经络实质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12):5533-5536.

[19]李怡廷,武平,廖晨希.太阳主筋释疑[J].中国针灸,2019,39(6):659-660.

[20]徐勤磊,丁勇,周国琪,等.探析《内经》之“卫气内伐”[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8,52(10):38-40.

[21]王飞,章莹.《黄帝内经》痹病证治发微[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22):53-54.

(2020-02-16收稿 責任编辑:王明)

猜你喜欢

循行黄帝内经速度
速度
马王堆导引术循经导引基本规律与特征初探
督脉循行考
图侃天下
《黄帝内经》修辞格英译研究
速度的较量
秒速5厘米
《黄帝内经》“酒伤”理论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