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数学实验 做“好玩”的数学
——以“3的倍数的特征”为例
2022-12-02江苏省扬大教科院附属杨庙小学王兴伟
江苏省扬大教科院附属杨庙小学 王兴伟
一、问题提出
众所周知,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的关键是如何从观察数的末尾数字转到观察所有数字的和,这是一个转折,更是一个跨越。课堂上,有的教师用精美的课件将复杂的特征推导过程演示得清清楚楚,有的教师非常顺利地得出3的倍数的结论,有的教师则干脆省去所有繁杂的过程,直接告诉学生3的倍数的结论。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学得机械、枯燥,感受不到知识本身的奇妙和魅力。如何在有效建构3的倍数的概念的同时避免先前学习的负迁移?如何引领学生从关注概念的外表转向思考内在的本质,进而指向学生的抽象、推理等核心素养?面对这些问题,笔者采用了数学实验教学的方法,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探究性学习习惯,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课堂回放
(一)首次实验,用四颗算珠拨数,激起疑惑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要看个位上的数。今天,我们来研究3的倍数,你猜想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
(学生有的猜想个位上的数是3、6、9,有的猜想个位上的数是0、5、…)
师:究竟看什么呢?我们来验证一下。这是一张1~50的数表,请大家圈出是3的倍数的数,观察圈出的数,思考一下,求3的倍数的数,只看个位上的数,对吗?
(学生圈过后发现有的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有的却不是,是3的倍数的数在个位上的数有0~9,不能只看个位上的数)
师:3的倍数到底与什么有关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实验——拨珠实验。
活动要求:
(1)用4颗算珠拨3的倍数。
(2)同桌两人合作,一个人拨珠,另一个人判断它是不是3的倍数(可以用计算器)。
(3)把拨的数记在实验记录单相应的方格里。(见表1)
表1 实验记录单(一)
(生合作实验,师巡视,完成后组织汇报交流)
生1:我拨了一个211,它不是3的倍数。
生2:我拨了一个31,它也不是3的倍数。
……
(教师把学生汇报的数输入屏幕的表格中)
师:有没有人拨出的数是3的倍数?大家都没有拨出3的倍数,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生:用4颗算珠拨不出3的倍数。
师:是啊,刚才拨珠时,有的同学把4颗算珠分散在几个数位上,有的同学干脆放在一个数位上,可无论怎样拨,都拨不出3的倍数。
策略分析:用实验的方法不但提高了数学知识本身的趣味性,而且让学生经历了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学生从观察数的末尾的特征到观察这个数的数字和,具有很大的思维跨度,很难独立通过研究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教师通过预设一个“陷阱”,让学生经历拨珠后发现,4颗珠子无论怎么拨都拨不出3的倍数。这时,学生在操作中自然就会产生疑惑:“为什么4颗珠子就拨不出3的倍数呢?如果用其他数量的算珠呢?”困惑越大,探究的欲望就越强烈,不待教师吩咐,学生已迫不及待地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
(二)第二次实验,用任意颗算珠拨数,整体感知
师:既然用4颗算珠拨不出3的倍数,那么,究竟要几颗算珠才可以拨出?下面,同桌两人商量一下,任意选择几颗算珠,一个人拨,另一个人记录并填写在实验记录单里,然后判断它是不是3的倍数。
(生同桌合作活动,教师巡视、指导,然后让学生带着实验记录单再次反馈交流)
(学生汇报时有的用了3颗算珠拨数,有的用了4颗、5颗、6颗……同时,学生发现,只要是用了3颗、6颗算珠拨的数,都是3的倍数,而用了4颗、5颗算珠拨的数,都不是3的倍数)
师:用3颗算珠能拨出哪些数呢?
生:我们拨出了30、21、12、120、102、210,它们都是3的倍数。
(师相机板书:30、21、12、120、102、210)
师:从这三个数上怎么能看出是用了3颗算珠呢?
生:“102”百位上的“1”用了1颗珠子,十位上是“0”,没用珠子,个位上是“2”,用了2颗珠子,一共用了3颗。“21”这个数也是一样的道理。
(师板书:1+0+2=3, 2+1=3)
师:有没有用3颗珠子拨出一个不是3的倍数的数呢?
生:没有。
师:我们再来看看用5颗算珠拨出的数,哪些同学是用5颗算珠拨数的呢?
生:我们用5颗珠子拨了一个320和11111,它们都不是3的倍数。
……
师:有没有人用5颗珠子拨出一个是3的倍数的数呢?
生:没有。
师:还有谁用了几颗算珠拨数?拨出的情况怎样?
生:我们用了6颗,拨出的数是51、3300、420,它们都是3的倍数。
师:同学们,谁能看出他是用了6颗算珠拨数的?
生1:“420”百位上的“4”用了4颗珠子,十位上是“2”,用了2颗珠子,个位上是“0”,没用珠子,一共用了6颗。“321”这个数也是一样的道理。
生2:我补充一点,各个数位上的珠子可以任意调换顺序,但结果都是3的倍数。
(师板书:4+2+0=6, 3+2+1=6)
策略分析:教师安排学生用任意颗算珠拨3的倍数的实验,通过拨数实验和全班学生的汇报,使学生进一步发现用4颗、5颗算珠拨数,都拨不出3的倍数,而用3颗、6颗算珠拨数,怎么拨都是3的倍数。学生对3的倍数的特征有了初步感知,在实验和探究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对“3的倍数的特征”的整体认知,而且其认知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入会越来越清晰。
(三)第三次实验,用3的倍数颗算珠拨数,验证推理
师:学到这里,我想请大家再猜想一下,3的倍数的特征可能是什么?
生1:如果算珠是3的倍数,拨出来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
生2:如果一个数各个数位上加起来是3的倍数,这个数一定是3的倍数。
……
(师相机板书:猜想一,算珠是3的倍数;猜想二,各位数的和是3的倍数)
师:你能说说是怎么想的吗?
生:用3颗算珠,怎么放都是3的倍数,而用5颗算珠,怎么放都不是3的倍数。
师:这两种猜想一样吗?
生:两种猜想是一样的,因为各数位上的数字之和就是算珠的颗数。
师:我们怎样验证这些猜想是否正确呢?
生:我们可以再实验一次,用3的倍数颗算珠去拨数,看它们是不是3的倍数,这样就可以判断猜想是对还是错。
师:好吧,请你任意取一些珠子,但颗数必须是3的倍数,然后任意拨一些数,看看它是否是3的倍数。如果是3的倍数,就请你把拨的数和用了多少颗算珠输入屏幕上的这个表格中。(师生共同输入数据,见表2)
策略分析:教师让学生用任意3的倍数颗算珠拨一些数,并且把大家实验中的数据输入实验记录单中,这样做,就可以从特殊推理到一般,弥补了不完全归纳法的不足。学生通过积累大量的表象,激活了思维。当教师给学生大量的机会去观察、类比、归纳、推理、猜想、验证、交流的时候,学生就会被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深深吸引。学生通过数学实验,完整经历了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过程,重走了人类发现数学规律的历程,并从直观具体的实验阶段走入抽象理论阶段,从而达到对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和“再创造”境界。
(四)第四次实验,用分小棒演示,推理证明
师:刚才我们通过观察、举例,知道了3的倍数的特征。这个特征是不是巧合呢?它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要揭开这个秘密,我们可以借助一件神秘武器——小棒来完成。
(师出示123根小棒,要求分成3份,学生口答算式,师板书“123÷3”)
师:想一想,用小棒怎么表示“123”?
生:1捆一百根小棒、2捆十根小棒,再加3根小棒。
师:我们先分百位上的小棒。1捆一百根小棒怎么分成3份呢?还余几根?
生: 1捆一百根小棒,分成3份,每份33根,共计99根,还余1根。
师:再分十位上的小棒。这里有2捆十根了,我们可以一捆一捆地分。怎么分成3份呢?
生1:第一捆分成3份,每份3根,共计9根,还余1根。
生2:第二捆也一样,分成3份,每份3根,共计9根,也余1根。
师:那十位上一共就余了几根?
生:两根。
师:个位上有3根,我们先将3根小棒单独放在旁边。
(师引导学生观察课件,见下图)
师:现在要判断123是否是3的倍数,只要看哪部分?
生:余下的根数。
师:是多少?
生: 1+2+3。
师:观察一下,这里余下的根数和什么是一样的?
生:“1”和百位上的数一样,“2”和十位上的数一样,“3”就是个位上的数,余下小棒的根数和各位上的数字一样。
师:现在你知道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了吗?为什么?
生:因为把各个数位上的小棒分掉后,余下的和各数位上的数一样,所以要判断是否是3的倍数,只要看各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否是3的倍数。
师:老师只举了一个数的例子,你们像这样用小棒再举一些例子,4人为一个小组,分工合作,用小棒来分一分,在实验记录单(见表3)上填一填,然后大家议一议,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表3 实验记录单(三)
策略分析:教师通过让学生进行分小棒的实验,引领学生去探求3的倍数的特征的根源:为什么各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那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呢?用小棒的方法来进行实验,简单直观,一目了然,巧妙的数形结合使学生对高深的原理有了初步的理解,从而解决了学生脑海中的疑惑。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算理”,了解知识的“前世”“今生”和“未来”,不仅能丰富知识、开发潜能,还能在探究中学会探究,从而不断地改善自我、发展自我。
三、分析反思
(一)创设实验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数学实验必须要创设实验情境,学生在情境中就能形成问题意识,并产生强烈的要解决这一问题的内驱力。同时,教师可以利用情境,使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与新学习的内容之间发生矛盾冲突,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学习需要。在本例中,教师在课的开始先让学生回忆2、5的倍数的特征,再观察50以内3的倍数,通过观察对比,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否定了3的倍数与末尾数字有关的认知。接着,教师让学生通过用“4颗珠”和“3颗珠”进行对比,使学生在认知冲突中自然产生了强烈的学习需求。这一实验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促使学生智力活动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启迪、发掘和发挥。
(二)引领亲身体验,调动全员参与
数学实验的最大特点就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操作。教学中,学生的“探”在前,教师的“导”在后,课堂中注重的是知识获得的过程和方法,注重的是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本例的实验活动中,教师为学生设置障碍,让学生和同伴小组合作闯关。教师以小组成员的身份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实验、讨论、对话,这样的实验过程是师生互动的精神生产过程。学生通过四次实验,在实验操作中进行猜想、观察、比较、分析、概括,亲身体验了“3的倍数”的发现过程。在课堂中,每个学生都在玩学具、看特征、找发现,人人动手,个个参与。学生发现的结论无论是浅显的还是深刻的,都是其最真实的体验和感受。
(三)逐层渐进建构,建构深度思维
现代教育论认为,学生应重走人类掌握数学的历程,从直观具体的实验阶段走入抽象的理论阶段。在学生进行自主操作实验后,教师应及时将学生发现的信息整理归纳,将问题做进一步的引申、拓展,逐步将学生的动作思维提升到言语表征,从具体形象思维引导到抽象逻辑思维,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本例中的四次实验活动,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由表及里,不断地向概念的核心“挺进”。教师像剥笋一样,在每次实验后,将影响“3的倍数的特征”这个概念的外衣层层剥去,不断激发学生向更上位的方法层面思考,步步逼近概念的核心层。最终,师生一起去发现、探寻“3的倍数的特征”的本质,使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还是师生共同建构概念意义的过程,实现了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能力创新等多层次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