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有育”:“灵动体育”的核心价值追求
2022-12-16江苏省昆山市正仪中心小学校周伟华
江苏省昆山市正仪中心小学校 周伟华
一、“有教有育” 的理解
(一)“有教有育”的概念
长期以来,很多人只是将体育作为锻炼身体的一种手段。实际上,体育的育人功能才是其最本质的功能。正如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所说:“夫完全人格,首在体育。”因此,体育肩负着增强身心健康与立德树人的双重任务。何谓“有教有育”?我们可以理解为既要教授知识、技术技能等身体运动方面的能力,又要培育坚忍不拔、团结合作、遵守规则等体育品德和优秀品质,教中有育,育中有教,“教”“育”兼顾,“教”“育”相容。体育课是学生获得体育运动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得到体质锻炼、养成终身锻炼习惯的主战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和“育”是正教育;反之,有教无育、有育无教、无教无育的行为则是伪教育。
(二)“灵动体育”中的“有教有育”
“灵动体育”将体育教学建构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运动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基础之上,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珍视学生运动体验,发掘学生运动潜能,选择学生喜欢的课程内容,采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在赋予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其良好体育品德和健康行为。“灵动体育”是“有教有育”的课堂,是灵活生动的课堂,是和谐快乐的课堂。“灵动体育”强调“有教有育”,就是回答了教(学)什么、怎么教(学)、为什么教(学),课堂教学育什么、怎么育、为什么育的问题,克服了传统体育课堂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显性“教”,而对于学生品德隐性“育”的弊端,应避免重“教”轻“育”、“教”“育”流于形式等问题,进一步厘清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之间“教”与“育”的逻辑关系,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有教有育”在“灵动体育”中的操作设计
(一)活用教材,发掘最佳契合点
体育教材不仅是体育教师与学生交往的重要媒介,还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更是“以体育人”的重要载体。全面、系统地分析教材、把握教材、利用教材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灵动体育”根据不同水平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深入发掘不同教材中的健身育人价值,灵活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厘清教材与学生发展之间的最佳契合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有教有育”,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价值。
例如,在水平二,四年级“跑:耐久跑”一课中,教学这部分内容不仅具有增强学生心肺功能,提高学生协调、灵敏、耐力等身体素质的健身价值,还具有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耐挫力等育人价值。教师对水平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分析发现,这个水平段的学生的心肺功能、协调、灵敏、耐力等身体素质处于增长阶段,而且自觉性、坚持性等正在逐步发展。但在教学中,因为耐久跑项目相对枯燥,学生容易产生疲乏感,甚至一些学生对耐久跑练习产生恐惧。因此在教学中,为了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笔者通过创设“长津湖战役”的教学情境,设计“奔赴战场”“首长检阅”“三大战役”“欢庆胜利”等环节,同时灵活给予学法指导和教育渗透,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了解耐久跑的知识,学会耐久跑的方法,提高耐久跑的能力,发展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培养刻苦顽强、坚忍不拔的精神。
(二)分析学情,把握最近发展区
心理学研究表明,分析、找出学生知识结构、个性心理等方面的最近发展区,并进行因材施教,可以促进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 “灵动体育”关注个体在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教师应设置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目标,设计最接近学生经验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采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把握学生最近发展区,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例如,在水平二,三年级“跑:障碍跑”一课中,笔者对学情进行分析:三年级学生好动,模仿力、好奇心、竞争性和表现欲强,学习积极性高,但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差,团结协作能力不强,个体间存在身体条件、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本课创设去古镇周庄看灯会的情境,以人体为障碍,以问题为主线,从走到慢跑再到快跑,最后过渡到多人合作障碍跑,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游戏:怎样安全行走?(注意观察,学会躲避)→怎样跑得好?(两眼观察,灵活躲闪)→怎样跑得快?(控制方向,重心转移)→怎样合作障碍跑?(行动一致,团结一心)。在教学时,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身能力自由组合练习,完成最贴近的目标,让学生通过共同努力实现目标。这种由身体体验活动到心理变化的体验所表现出的“教”和“育”,比单一的传授与说服更有效。
(三)制订目标,突出明确指向性
体育课堂学习目标是体育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具有引导、激励和评价等作用。“灵动体育”的学习目标,是结合本课主教材内容的特点与作用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能力,从知识与技能、体能素质、情感体验三方面来考虑制订的,充分体现了教学目标的明确指向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
例如,在水平一,二年级“爬行:手脚并用、跪膝爬行”一课中,笔者设置了如下学习目标:(1)知道双手撑地、膝盖着地的爬行动作方法与要领;(2)90%以上的学生能做出双手撑地、膝盖着地的爬行动作,60%的学生四肢协调、爬行速度快,动作具有协调性、柔韧性;(3)积极主动参与游戏,能与同伴合作克服困难,体验成功的快乐。这里的学习目标基于学生,既有知识、技能方面的“教”,又有培养良好品德的“育”,有理有据,内容具体,在体育教学中完全可以落实。
(四)优化环节,增强要素融合度
在我国,学校体育课一般分为三个环节(开始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或四个环节(准备部分、开始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每个教学环节涉及较多的要素且每个要素都非常重要,如讲解示范、分发器材、队形组织等。在处理这些环节和要素的过程中,一些教师常常抓不住重点或理不清思路,顾此失彼,不能兼顾。“灵动体育”的教学设计,突出“以生为本”的理念,对传统体育教学的环节进行大胆优化,提出灵动体育 “四环四化”教学模式,即开始部分情境化、基本部分多样化、拓展部分个性化、结束部分情感化,并对各要素进行有机整合,明确具体要求。
例如,在水平一,二年级“技巧:坡垫前滚翻”一课中,教师在开始部分创设“小刺猬找朋友”的情境,要求“小刺猬”在找朋友的过程中,不仅要进行充分的活动,还要注意安全,爱护器材;在基本部分环节创设“小刺猬学本领”的情境,通过教师讲解示范,提示学生学会倾听也是文明礼仪;在组织“闯五关”游戏时,教师设置不同规则,逐步增加练习的难度,让学生遵守规则,勇于克服困难;在拓展部分“小刺猬跳跳乐”游戏中,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练习中提高夹垫向前跳的素质,并提高合作意识;在放松部分“小刺猬欢庆胜利”中,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做垫上放松练习,让学生懂得放松活动的重要性,增强科学锻炼的意识;最后,师生共同就“教”和“育”进行课堂小结。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而完整的系统,只有激发这些要素的个体活力,增强“教”与“育”的融合度,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才能大大提高。
(五)教学评价,呈现客观多元化
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参加体育活动,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我们不仅要评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还要评价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果和过程;不仅要评价学生体能和技能的发展,还要评价学生态度、情感、品德等因素的发展。“灵动体育”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育人功能,在评价方法、评价标准以及评价主体等方面呈现多元化,促进学生更好地“学”,帮助教师更好地“教”和“育”。
例如,在水平三,五年级“篮球:原地运球”一课中,笔者设计了课前导学自评表(了解学生篮球基础)、课中互评和小组评价表(进行篮球运球姿势、高姿低姿两种运球的技能,运球比多、比快的评价)和课后自我检测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品德等方面的评价)。笔者通过多元评价,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课堂参与学习的情况,有效促进学生不断进步,也为教师的“教”和“育”提供有力参考。
三、“有教有育”在“灵动体育”中的实施策略
(一)善用积极心理,培育健康心理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然而,在传统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深度探索方面有所欠缺,也很少通过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认知与情感态度,对学生健康的心理滋养不够。“灵动体育”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实际需求,立足课堂实际,通过课堂教学的“教”,密切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如焦虑、不合群等,实施有针对性的理论教育与心理引导,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认知与价值意识。
例如,在水平二,三年级“跑:合作跑”的教学中,对于在学练过程中开动脑筋、团结合作、遵守规则的学生,教师给予其更强大的自主性,在提升主动性的基础上更好地体现出他们的运动优势,对他们进行挑战自我等优秀心理品质的培养。对于个别学生表现出的不配合、捣乱、乱跑等现象,教师也没有一味地批评指责,而是通过“最佳合作组”“最佳守规组”评选活动引导学生遵守规则、团结学练,促使学生用榜样的力量衡量自身行为,正视自己的不足并进行自我反思、纠正,向榜样学习;通过积极心理的运用,不仅保证学生学有所得,也保证了不同学生的心理滋养效果。
(二)巧用生成资源,培育健康行为
课堂因“意外”而精彩。体育教师要及时捕捉课堂“意外”,把“意外”巧妙地转化为生成资源,构建动态、精彩的体育课堂。“灵动体育”要求体育教师灵活、准确地判断生成资源,通过精心预设、巧妙生成,将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转化为新的课堂教学资源,从而做出相对应的“教”与“育”,有效培育学生的健康行为。
例如,在2008年的江苏省小学体育评优课现场,教师正在教学水平一,二年级“跳绳:两脚交换跳短绳”一课。这时,有个小男孩对教师说:“老师,太累了,我实在跳不动了。”说完,他把绳子一扔,躺在地上。不少学生纷纷效仿。此时,教师不慌不忙,微笑地对大家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绳子除了可以用来跳绳,还可以帮助我们锻炼身体,培养坚强的意志……”短短的几句话,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大家争先恐后地跟着教师练了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巧用智慧,利用“意外”生成资源,因势利导,有“教”有“育”,有效培育了学生的健康行为。
(三)妙用课后延伸,培育健康习惯
体育教学的“有教有育”,仅靠40分钟的一节体育课是远远达不到预期目标的。课后延伸作为体育课的有力补充和延续,无论是在知识技能的巩固上,还是在协同育人的方式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灵动体育”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有针对性地实施有“教”有“育”。
例如,在水平二,三年级“小足球:脚内侧踢球”一课中,教师在课上已经初步教会学生正确的脚内侧踢球方法,并要求学生学会合作、善于合作。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利用废旧报纸、旧娃娃等自制迷你小足球,并与父母或伙伴一起合作踢球,复习巩固脚内侧踢球的动作要领。这样的课后延伸,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与技能,发展体能;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养成锻炼的好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教是基础,育是关键。“灵动体育”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成长需要,追求“有教有育”,切实提高了体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助于“以体育人”目标的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