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大数据”推进“双减”背景下的作业变革
2022-12-16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通州小学张旻昊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通州小学 张旻昊
作业是学生数学学习最为重要的一环,是最能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学习环节。传统的数学作业,往往采用“一刀切”的复制、粘贴等做法,导致学生的作业机械、重复、冗余、杂乱。“双减”背景下,在“互联网+”的浪潮中,教师应当充分应用“大数据”设计研发作业,以便让作业对于学生来说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双减”背景下的作业,不仅要控量、减负,还要创新、增效。
一、作业“便捷化”:让作业更有“信度”
利用“大数据”来设计、研发作业,一个最重要的特质就是“便捷化”“智能化”“自动化”。传统的数学作业布置形式,往往是由教师口头或者书面布置。这样的作业呈现方式,由于沟通反馈机制的缺陷,往往会让某些学生“置若罔闻”。因而,作业的反馈性比较差。很多家长不知道“有什么作业”,不知道“作业的内容”“作业的要求”“作业的形式”等,从而造成一种作业在家校沟通中的“真空现象”。
“双减”背景下,我校基于“大数据”技术,自行开发了“‘双减’监管作业平台”,推进“作业管理”。在“大数据”平台上,我们设置了一些菜单栏目,如“作业表”“课后服务课表”“问卷调查表”等。这样的作业设置能及时传输到家长手机上,让家长知晓学生的作业,包括内容、形式和时长等。每一位科任教师都参与到作业的研发设计、反馈评价和管理之中。学校进行后台管理,由指定人员专门负责。借助于这样的“互联网”“大数据”平台,每一天、每一周、每一月、每一学期、每一学年等,所有的作业都一览无余。这样的“大数据”平台,构筑了一个作业的“全景敞视空间”。每一天,教师进行作业的更新、新增,包括“作业详情”“作业预计时长”“作业内容”“作业状态”等。借助于“作业平台”,我们建立了“作业资源库”,实现部分作业在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共享。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错误率、创新度等,能得到有效的量化呈现、统计,从而为下一次作业设计提供了学情参考。“大数据”以实证的量化的方式,准确分析学情,进而能聚焦作业的重难点。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这一部分内容之后,我们借助于“大数据平台”,对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分析、比较、概括、总结,发现学生能正向应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却在“已知三角形的面积、底,求高”,或者“已知三角形的面积、高,求底”等相关作业的错误率较多,尤其是对“×2”“÷2”等的处理。基于此,在下一个阶段,我们就重点引导学生完成“公式变形”方面的作业,对学生的作业错误进行点对面的精准化的“靶向治疗”,从而提升学生的作业精准度、效度。
“大数据”时代,学生的作业不仅是检测反馈的一种手段,而且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当我们建立了这样的一个作业平台,作业的种类、样式、内容等便会不断地丰富、拓展和延伸,学生作业的选择性和自由度也会得到有效的提升。由此,同一个学校、同一个年级的不同班级的作业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学生的作业也会变得多元、丰富起来。
二、作业“精准化”:让作业更有“效度”
在数学作业设计研发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借助于“大数据”平台,针对不同认知水平、认知倾向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从而让作业变得更加精准。对于传统的作业分析,教师往往依靠个体的经验来判断,而这样的一种判断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偏见。为了提升作业的效度,教师可以借助于“大数据”,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结构性的分析。
对于作业分析,教师既可以采用“抽样性调查”,也可以采用“全样本分析”。教师还可以针对作业中同样一道习题,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错误做出不同的分析。如此,作业既能对全体学生进行观照,也能对学生个体进行关照。教师对每一习题的知识点、能力点、探究点、素养点等进行分析,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有效度。利用“大数据”进行作业设置、检测、反馈,教师既可以针对全班学生进行作业的整体性评价,也可以针对个别学生进行个体性的作业错误推送等。如教学《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时,我们借助于“大数据平台”,不仅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有效反馈,从而让作业的设置研发设计等更具精准性,还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动态跟踪、调研。我们模仿雷达荧光屏绘制图表,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既展开横向对比,又展开纵向对比。如《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相关内容的作业中,有一项是全班很多学生的短板,即“圆柱和圆锥的比较类的问题”。为此,我们针对“这一类作业”,聚焦学生数学学习的“短板”,集中发力,引导学生数学认知进阶。这样的作业引导,相较于过去的作业指导更精准、更匹配。此外,通过对学生的作业进行雷达图分析,借助于作业雷达图,我们制作了每一个学生的学力诊断报告、学习发展报告、学力提升报告等。借助于“大数据”,我们通过作业反馈、评价等,实现了学生作业样态的改善。
借助于“大数据”,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横向对比,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的前后纵向对比。借助于“大数据”,教师可以得出班级学生的整体性作业均值,学生个体性作业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等,从而形成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作业内差等。可以说,“大数据”支撑下的作业设计、反馈、评价与管理等,展示了学生的成长轨迹,搭建了学生作业的发展性框架!
三、作业“个性化”:让作业更有“区分度”
对于“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做到作业的“个性化”。基于“大数据”的数学作业,能够真正做到“一人一作业”,能够真正实现作业的“私人定制”。尤其对于某些极个别学生的作业问题,“大数据”能快速地实现筛查、诊断。学生能够通过作业迅速查漏补缺、补强短板等。作业的个体化纠错,能让作业更有“区分度”。
我们借助于“大数据”,针对作业对学生数学学习的优势、上升空间、学习攻略等展开富有个性化的诊断,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护照”。面对学生个别性的作业错误,我们引导学生展开“对对碰”活动,也就是针对学生个人的作业错误展开变式性的练习。如此,我们既能促进学生的数学理性分析,又能促进学生反思知识的不足。在作业管理的过程中,我们针对每一个学生,将学生的作业进行动态记录,建设基于学生个体性发展的“作业档案袋”,进而把握学生的作业、学习轨迹,尤其是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障碍、困惑、盲点、疑点等。如教学“分数乘法应用题”时,我们就从“单位‘1’”“画图”“等量关系”等方面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研判,进而对学生的具体学情进行研判。借助于“大数据平台”,我们对每一个学生的作业进行个性化诊断,并出台针对性措施,为学生的作业补救、完善指明方向、明晰策略等。在此基础上,我们以每一个学生个体为单位,将学生每次的作业“建档立卡”,形成“作业档案袋”。“作业档案袋”深受学生的喜爱和家长的好评,得到了有效的推广。值得一提的是,“作业档案袋”不同于传统的“错题集”。“错题集”是对错误题目的集中记录,而“作业档案袋”不仅关注学生的错题,还对学生的错题类型、成因、改进措施、策略、路径等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和总结。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业档案袋”有助于对学生作业评价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作业档案袋”能够动态地反映学生的作业过程,动态地记录学生的作业轨迹,动态地反映学生的认知现状。“作业档案袋”让我们对学生作业的评价更科学、更合理、更到位。
在对学生个体建立“作业档案袋”的基础上,我们还将部分相似、相近的学生“作业档案袋”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以便评估这部分学生的作业素养、学习素养等,为这部分学生寻求“作业共同体”的可能性发展空间,帮助这部分学生明晰学习愿景,找准努力方向和努力目标。
“双减”背景下,借助于“大数据”平台进行作业设计研发、管理,有助于深化作业改革,促进学生作业的绿色化、优质化、均衡化、长效化发展。教师应当以“双减”为契机,以“大数据”为平台、载体,摒弃传统的固化作业理念,积极探寻优化学生作业之路,助推学生作业提质增效,助推作业改革转型升级,以便助力作业改革朝良性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