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探讨
2022-11-28邰红玉
邰红玉
摘要:图书馆是高校主要教育场所之一,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校的教育水平提出较高要求,提高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至关重要。本文结合高校图书馆服务体系发展现状,从构建多元服务体系、实现精准服务、引入信息技术与完善人才评价服务四方面,研究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方式,以期使图书馆在高校中发挥其应有教育职能。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服务方式
信息技术推动时代发展,高校学生的阅读需求发生变化,图书馆原有服务模式难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导致高校图书馆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因此,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关注学生不断变化的阅读需求,积极探索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途径,提高图书馆的建设水平,为高校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充分发挥图书馆在高校中的教育作用。
1构建多元化服务体系
1.1图书馆服务文化建设
良好的服务文化是构建多元化服务体系的基础,也是图书馆服务工作开展的依据,加强服务文化建设可以提高服务质量,使图书馆的服务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阅读需求。第一,让读者参与图书馆的服务文化建设,读者作为图书馆服务的对象,邀请其参与服务文化建设有助于真实了解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以满足读者需求为目标完成文化构建,打造多元化图书馆服务体系。第二,完善高校图书馆服务制度,为实现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目标,高校需合理分配用于图书馆建设的经费,并提高人才选拔标准与待遇,吸引更多高质量人才参与高校图书馆服务体系改革。第三,扩充馆藏资源,借助信息技术为读者建立中英文文献数据库,同时丰富图书馆可读文献的形式,打造高校图书馆馆藏特色,满足不同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
1.2重视馆员培训
馆员是高校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执行人,其综合素养决定服务质量,为实现多元化服务体系的构建,高校应加强馆员培训力度,使馆员具备向读者提供多元化服务的能力。第一,合理设置选拔标准并设置岗前培训制度,结合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开展需要,聘用掌握多种语言的馆员,馆员上岗前,根据工作需要安排培训内容,确保图书馆馆员的综合素质符合多元化服务体系运行的标准。第二,设置培训制度,保持入职人员的学习热情,多元化服务对馆员的文化水平要求较高,社会处于高速发展期,学生的阅读需求时常发生变化,高校应为馆员提供系统化学习机会,使其工作思想与时俱进。第三,建立与馆员培训制度相匹配的考核机制,定期检验馆员的学习情况,引起馆员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积极参与岗位培训,提升自身服务能力,助力多元化服务体系快速构建[1]。
1.3完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水平会影响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因此馆员在构建多元化服务体系时,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多元化服务体系落实创造基础条件。第一,在图书馆中增加计算机设备,依据高校读者的阅读需求,合理制定计算机设备的选择标准,对原有设备进行检修,确保高校图书馆的计算机设备性能良好,满足读者的电子阅读需求。第二,搭建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統,将自动化技术引入系统架构,提高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程度,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降低读者查阅资料的难度。第三,优化高校图书馆的外观设计,凸显高校的文化特色,并在图书馆内加设多种文娱场所,扩展高校图书馆的功能,为不同读者群体提供不同类别的服务,在高校图书馆内营造浓郁的多元文化气息,调动学生进入图书馆的积极性,通过优质的服务强化图书馆在高校中的教育功能。
1.4创新服务模式
高校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忽略了不同读者之间的差异性,难以满足不同学生不同的阅读需求,图书馆的教育价值未被完全体现,因此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创新服务模式,针对不同读者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服务模式。第一,结合高校图书馆的办馆特色,开展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提高图书馆在高校内部的影响力,通过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展现图书馆的多元化文化特色,吸引更多学生进入图书馆阅读,并拓展活动的宣传渠道,以此实现多元文化的宣传。第二,与不同学院的学生保持联系,了解不同学院学生的阅读需求,制定适用于各学院学生的服务模式,深入发掘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利用价值,尤其关注高校留学生的阅读需求,在创建多元化服务体系时,设置专人负责为留学生提供服务,消除留学生进入图书馆阅读的语言障碍。
2实现精准服务
2.1读者画像获取
为学生提供精准服务是高校图书馆服务体系发展的必然结果,读者画像是学生阅读需求的数字化展现形式,便于图书馆馆员分析不同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偏好,根据分析结果为读者提供精准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建立读者画像时需获取两类数据,一种是包括姓名、性别等读者基础信息在内的静态数据,另一种是读者搜索信息、参加文化活动信息等动态数据,两种信息共同构成读者的画像。读者在图书馆中的行为会被系统记录,通过对获取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读者的阅读习惯,并按照标准对读者进行分类,将行为特征类似的读者划分到同一分组,结合读者的特征为其提供针对性较强的阅读服务。两种数据在读者画像建立中不可或缺,高校图书馆馆员在实现精准服务过程中,务必要保证用于制作读者画像数据的完整性,使制成的画像能够真实展现读者的阅读需求,通过画像分析结果为读者提供满足其阅读需求的个性化服务。
2.2画像数据构成
将读者画像中的数据进行标签化处理是构建读者画像的关键步骤,标签中内容即读者信息的概括,这些标签可以直观展现读者的阅读需求,馆员结合读者的阅读需求为其提供精准化服务,优化读者在图书馆中的阅读体验。通过读者画像的制作,图书馆馆员掌握读者的基本信息与阅读偏好,以此为基础为高校图书馆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以某高校图书馆为例,馆员通过读者画像了解到某学生喜欢阅读历史文献,为此,馆员向其推送历史类书籍,推送结果更符合该学生的阅读偏好,学生对图书馆的服务更满意。当读者的身份为教师时,馆员会结合其在图书馆的搜索记录为其推荐教育相关书籍,且书籍内容与其研究内容相似,满足教师的阅读偏好。由此可见完整的画像数据构成有助于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使不同类型读者满意于图书馆的精准服务[2]。
3智慧化服务
3.1数据充分挖掘与利用
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为高校图书馆读者提供智慧化服务势在必行,数据作为智慧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基础,图书馆馆员应重视数据应用价值的深入发掘。首先,图书馆馆员每天工作中会产生大量信息,馆员需整合此类信息,并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处理,使信息转变为可用于智慧化服务体系构建的形式,便于馆员挖掘信息的潜在应用价值,提高图书馆采集信息的利用率。其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借助汇文系统等数据分析平台,对高校图书馆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深入发掘数据信息的利用价值,并将分析结果用于服务体系调整。最后,储存分析后的结果,并将分析结果反馈至图书馆各处移动设备,实现图书馆内信息共享,便于馆员合理利用相关信息,调整服务状态,强化服务质量,提高读者对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满意度。
3.2加强图书馆资源建设
高水平的图书馆资源建设是智慧化服务体系顺利实行的保证,只有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充足,先进的设备才能发挥其优势,因此高校相关人员应重视图书馆资源建设,资源建设工作需从以下两方面开展。第一,纸质图书资源扩充,掌握高校师生数量,定期开展图书采购工作,并制定科学合理的采购方案,为保证采购图书的质量,图书馆资源采购人员需了解不同书店与大型馆配会的资质,调整采购书单,保证进入图书馆的图书为正版,同时,设置畅销书区域,教师与学生在该区域可阅读新出版的书籍。第二,电子图书资源建设,电子图书的阅读空间与时间不受限制,高校师生可通过便捷的方式阅读书籍,且电子资源库的建设可解决部分书籍数量少,难以满足读者阅读需求的问题,同时馆员需提高电子资源库的更新频率,使读者通过图书馆的电子资源数据库搜索到最新资源[3]。
3.3搭建网络平台
网络平台有助于实现高水平的智慧化服务,网络平台的搭建扩展高校读者进入图书馆的方式,实现高校图书馆全天候营业,师生享受图书馆服务不再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第一,在搭建网络平台时,借助现代技术将纸质图书资料存入平台数据库,对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进行统一管理,保证线上网络平台中读者可阅读的书籍种类与线下一致,提高读者通过高校图书馆阅读书籍的便利性,并优化网络平台的数据传输方式,为网络平台读者提供优质线上阅读服务。第二,强化网络平台的兼容性,读者可使用多种智能设备进入高校图书馆网络平台,并了解高校师生的软件使用偏好,在多种社交平台中设置进入图书馆网络平台的渠道,丰富读者在高校图书馆中阅读书籍的方式,开拓图书馆的服务领域。
3.4提升馆员职业素养
智慧化服务对图书馆馆员的职业素养提出较高要求,为充分体现智慧化服务体系的优势,高校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馆员的职业素养。首先,高校应培养馆员的科学素养,使其认同智慧化服务的理念,积极配合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智慧化转型,转变服务态度并设置全新的工作目标。其次,将馆员培训内容设置为智能设备使用,帮助馆员熟练使用智慧化服务相关设备,完善奖励机制调动馆员的学习热情,使其养成长期学习的习惯。最后,定期检验馆员使用图书馆智能设备的能力,并制定惩罚措施,引起馆员对智能设备使用的重视,提升自身在智慧化环境中的服务水平。
4人才评价服务
4.1差別性评价
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包括人才评价服务,提高人才评价服务质量有利于促进高校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快速转型,其中差别性评价是服务体系转型的基础。第一,差别性评价即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人才分别设置评价标准,图书馆参与高校人才评价机制构建效果显著,可为人才评价机制运行提供决策支持服务。第二,高校图书馆数据库中资源丰富,而人才评价工作过程复杂,图书馆可通过文献资料分析为人才评价方法选择提供参考,通过差别性评价服务提升评价结果的客观性。第三,跨学科人才评价方式不同,图书馆掌握充足的文献资料,利用图书馆信息分析与处理系统,可得出更加科学的差别化评价方式,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人才评价服务作用。
4.2独立评价
完善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为人才评价工作开展提供信息服务是系统主要作用,而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料丰富,可帮助高校在学校与学术界间建立联系,以第三方视角对人才进行独立评价。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中心可判断学生发表文章的影响力,并形成证明材料,交至人才评价工作人员,作为衡量人才水平的依据。图书馆提供的独立评价服务扩展了高校人才评价结果的作用范围,评价结果可信度较高,被社会认可。因此,高校图书馆馆员应重视人才评价服务,为高校提供高质量的独立评价资料,丰富高校人才评价结果内容,评价结果真实,便于人才评价人员了解人才的实际水平,并适当调整人才培养方式。信息服务中心建立是实现独立评价服务的关键,应作为图书馆馆员的首要研究内容[4]。
4.3成果系统性发展
评价人才学术成果是图书馆提供人才评价服务的主要方式。首先,了解人才最初在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以此为基础系统性发现人才的研究成果,为人才评价工作开展奠定数据基础。其次,通过引用论文的学科分布特点,追踪人才论文的扩散路线,判断该论文的学术研究价值,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明确人才的科研发展轨迹,评价人才的科研成果,为高校人才评价工作开展提供决策支持服务。人才评价服务是图书馆的新型服务,馆员应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文化优势,突破高校与学术界间的界限,积极参与高校人才评价工作开展,保证人才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为高校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开展提供参考依据,并结合服务需要扩展服务内容。
5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需认识到图书馆在高校中的重要作用,不断调整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提高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打造文化氛围浓郁的图书馆环境。工作人员需了解学生的阅读需求,构建适用性较强的服务体系,加强图书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学生进入图书馆阅读的意愿,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作用,为高校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周理斌,李立焰.新时代高校图书馆人才评价服务探讨[J].办公室业务,2021(23):147-149+192.
[2]赵静静,武智强.“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智慧化服务探讨[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21(03):122—124.
[3]范亚南.读者画像下的高校图书馆精准服务探讨[J].传媒论坛,2021,4(06):137—138.
[4]朱波.基于智库理论的高校图书馆智库建设服务探讨[J].办公室业务,2021(04):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