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文艺育德重要论述的逻辑理路

2022-11-26王宗礼牛建强

关键词:育德文艺

王宗礼,牛建强

(西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文艺事业是我们党的重要事业,是国家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铸就民族精神和灵魂的重要力量。文艺育德是我们党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形成的优良传统,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深刻揭示文艺在培根铸魂、成风化人中的独特功用,高度重视文艺育德工作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育德思想为指导,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以载道”的文化筋脉,继承我党文艺育德的宝贵经验,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现实要求出发,紧紧围绕新时代文艺育德工作面临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语境,先后在文艺工作座谈会(2014)、中国文联十大、十一大、中国作协九大、十大(2016、2021)上发表重要讲话,同时还多次给文学艺术家、艺术院校师生写信回信,作出了关于文艺育德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彰显出严整缜密的逻辑理路,深化了我们党对文艺育德工作规律性的认识,把我们党的文艺育德事业升华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梳理研究习近平关于文艺育德重要论述的逻辑理路,为我们深入领会这一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与核心要义,推动做好新时代文艺育德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生成逻辑:继承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习近平关于文艺育德的重要论述赓续于中国传统文化美学的思想遗产,承续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育德思想,根植于中国共产党文艺育德实践的宝贵经验,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地提出了一系列文艺育德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在生成逻辑上体现了继承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一)赓续中国传统“文以载道”的文化筋脉

文化是一个民族基因延续的筋脉,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崇尚“美德”的先天禀赋,中国传统美学更是蕴含着丰富的美德思想,推崇“艺术伦理化”和“伦理艺术化”的美德意境,追求审美境界和道德境界的统一,形成中华文化“文以载道”美学思想的智慧宝库。习近平指出:“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1]269鉴于此,习近平提出国家民族之魂“以文化之、以文铸之”的科学论断,正是对中国传统“文以载道”美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先秦儒家孔子十分重视艺术伦理教化的社会功用,追求“美善合一”“尽善尽美”的审美境界,强调“感化人心、移风易俗”的社会功能,把艺术的伦理教化功用推到了极致。孟子继承孔子思想,推崇善治,极力倡导艺术的教化功能,强调“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2]。在荀子看来,音乐不仅具有娱乐的功能,而且具有感化人心的教育功用,认为“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3]。

《乐记》是中国古代乐教思想的一部系统完整的著作,指出“乐通伦理、乐与政通”的美学思想,强调“乐者,德之华也”[4]“声音之道与政通也”[5]。

我国美学家李泽厚指出:“以儒家为主流和基干的华夏艺术美学,是以直接塑造、陶冶、建造人化的情感为基础和目标的。”[6]这种特有的文化气质和审美旨趣镌刻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之精华的德教传统和审美境界,印证着中国人崇德向善尚美的民族气质,奠定了我国文艺育德实践的丰沃土壤,成为习近平关于文艺育德重要论述的基因和根脉。

(二)承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育德思想

马恩文艺育德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和有机构成,关于文艺育德的命题,马恩发表了一系列科学而独到的重要观点,推动了文艺界和思想界的伟大变革。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马克思号召众多文艺家加入到革命队伍,深入体察无产阶级的生活,通过生动的笔触深刻揭露社会政治现状,反映被压迫阶级真实的生活处境,唤醒民众革命觉悟,激励其加入斗争求解放的行列。

文艺何以担负育德功能呢?对此,马克思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阐释了这一问题,认为文艺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文艺是阶级斗争史的一部分,是阶级斗争在观念领域的展开,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7]他认为正是文艺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文艺具有强烈的思想倾向性,总是或隐或现地反映一定阶级的思想、意志和道德情感。在《致康拉德·施米特》著作中,恩格斯认为文艺属于上层建筑的“那些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领域”[8],反映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也就是说,政治作为上层建筑的主导因素与经济关系最近,而文艺作为上层建筑较远的意识形态必然要受到政治的深刻影响并反作用于政治进而影响经济,文艺反作用于政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文艺育德的过程。

马恩一生致力于唤醒、激励、教育无产者的思想武器,始终高呼“只有在我国的文学中才能看出美好的未来”[9]。这是马恩文艺育德思想形成的关键,为中国共产党文艺育德论的形成提供了遵循。

习近平指出:“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正能量。”[1]103习近平关于文艺育德的重要论述正是在继承马恩文艺育德思想的基础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育德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而逐渐形成的。

(三)根植中国共产党文艺育德的宝贵经验

中国共产党从革命伊始就把文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武器,借助文艺的功能和表现形式,发挥文艺唤醒、团结、激励和教育的功用。五四时期,在李大钊的指导下,《新青年》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专栏,介绍宣传苏俄十月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以及工人运动的文章,并先后在上海、北京、济南等地创办《劳动界》《劳动音》《济南劳动》等工人刊物,用通俗易懂的文学作品全面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启发工人觉醒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革命初期,毛泽东很重视利用文艺激励、团结、教育工农群众的革命意识,把文艺定性为“革命的齿轮和螺丝钉”,他指出:“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10]

外方评估中介机构及评估师不能详细了解每个油田(评估单元)的全面情况,仅根据中方所提供的资料进行评估,而上市评估与实际开发形势及过程的紧密结合是自评估及中期评估的一大优势,利用好这种优势的关键是采油厂,现在需要在这方面进一步完善,由此配合评估师比较客观地完成评估任务、取得评估结果。

实践充分证明,文艺为革命取得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建设时期,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国际形势和文艺与政治发展的环境,邓小平解放思想、审时度势地以巨大的理论魄力对文艺育德的方针任务及时做出调整,把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确立为文艺育德的总方针,提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就是政治”[11]的科学命题,把“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确定为文艺育德的根本目标。这些科学论断为此后我们党文艺育德工作的健康发展确立了基本路线,指明了正确方向,为习近平关于文艺育德的重要论述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立足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现实之问

党的十八大以来,世情国情社情深度变革,意识形态领域的交流交融交锋愈加激烈,国家间综合实力的竞争愈来愈表现为文化软实力的交锋和较量,文化发展亟待释放更加强劲的活力。对此,习近平立足新时代文化文艺发展的现实之问,准确把握新时代文化文艺建设的历史方位,以政治家和理论家的深邃眼光清醒认识到文化强国建设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性并提出“文化自信”的科学论断,认为一个文化自信的民族,必然是一个有精神旗帜和精神信仰的民族,这种更深厚、更持久、更牢固的精神力量要通过先进文化来塑造,而文艺肩负着塑造灵魂的社会使命,国家民族之魂必须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新时代文艺所育之德,必须着眼于文化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大势中自信地用文艺高擎时代火炬,吹响人民奋斗号角,振奋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习近平关于文艺育德的重要论述正是汲取中国传统美学智慧、继承马恩文艺育德思想以及我党文艺育德实践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新时代文艺发展的现实之问,开拓了我们党文艺育德事业的新境界,在生成逻辑上体现了继承性与发展性的高度统一。

二、理论逻辑: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2]理论能够转化为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但前提是理论须彻底且有说服力,既遵循人类的思维与认知规律,又尊重客观对象运行规律的理论逻辑。从内容上看,习近平关于文艺育德的重要论述回答了新时代条件下“文艺何以育德”“文艺为谁育德”以及“文艺育什么德”“文艺怎样育德”的系列重大问题。从“为什么”“为了谁”再到“是什么”“怎么办”的思路正体现了习近平关于文艺育德重要论述在内容上的理论逻辑,彰显了习近平对人类认识规律和实践规律的遵循与把握,既具有理论创新的与时俱进,又具有实践指向的鲜明思考,在理论逻辑上体现了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一)马恩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为习近平文艺育德论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马恩认为文艺是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为经济基础所制约和决定,又相互作用并影响经济基础。马克思指出:“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13]就文艺来说,由于各个时代的经济基础不同,上层建筑的内容也会有异,因而会相应产生不同性质的文艺。社会主义文艺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反映并作用于经济基础,实际上就是反映以人民为主体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可以说,文艺服务于经济基础,归根结底就是服务于人民,从根本上讲,文艺服务并作用于人民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文艺为人民育德的过程。

习近平正是基于历史与现实的敏锐考量,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14]。这些论断铿锵有力地解读了人民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把文艺育德的功用根植于文艺与人民的关系之中,把人民作为文艺育德的价值主体。这是习近平对马恩文艺意识形态论的丰富与发展,展现了一种彻底的唯物史观,充分揭示了社会主义文艺既源于人民,又属于人民、为了人民的本质特性,深刻解答了“文艺何以育德”“文艺为谁育德”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体现了习近平在遵循马恩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文艺育德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彰显了这一理论逻辑的科学性。

(二)习近平文艺育德论的理论逻辑蕴含着深刻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马克思从社会生产与消费的辩证统一关系中考察文艺生产,认为文艺创作即是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这种生产源于人对美的规律的把握、人对美的需求以及人的社会实践需要。一方面,艺术既为主体生产美的对象,在美的对象中映照着主体自身,确证他的思维和力量,即“自然的人化”;另一方面,艺术又为对象生产美的主体,促进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认知水平,达到审美境界与道德境界的统一。

习近平指出,文艺要“引导人们找到思想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快乐的源泉”[1]267,因为“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创作要“把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14]。这些论断既准确把握了社会主义文艺育德实践的根本性质,又明确了人民是文艺育德的中心坐标,无疑牵住了文艺育德活动的“牛鼻子”,即抓住了文艺育德的主要矛盾,蕴含着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尤其对“人民需要文艺”和“文艺需要人民”这两个紧密相连、相互依存的辩证统一关系的深刻阐释,充分而雄辩地揭示出文艺来源于人民又反作用于人民的历史辩证思想,深刻回答了“文艺育什么德”“文艺怎样育德”的问题,既坚持了唯物论,又坚持了辩证法,既坚持了历史观,又坚持了方法论,充分体现了这一理论逻辑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三)习近平文艺育德论的理论逻辑体现了本质论、认识论、实践论的统一

对“文艺何以育德”地回答,从文艺本质论的角度深化了对文艺育德理论逻辑的本质认识,揭示了文艺育德的社会功能、内在规律以及本质特性;对“文艺为谁育德”“文艺育什么德”的回答,从认识论的视角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育德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运行规律的认识,立足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展的时代特征和鲜活实践,更加突出了人民在文艺育德事业中的中心地位,体现了对文艺育德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认知与把握,开拓了我们党文艺育德论的新境界;对“文艺怎样育德”地回答,基于实践论的视角,在把握我们党文艺育德事业的本质特性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遵循文艺的特殊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之问,对文艺育德实践作了系统全面的规划部署,提供了具体的实践路径。

总之,习近平关于文艺育德重要论述的理论逻辑既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既有厚重的实践根基,又有鲜明的实践指向。习近平关于文艺育德重要论述在内容上所展现出的科学性与实践性有机统一的理论逻辑无疑透视出他对文艺育德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彰显了习近平文艺育德论的强大感召力。

三、实践逻辑: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

文艺育德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命题,又是一个重大的实践命题。习近平始终秉承实事求是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立场,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立足文艺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以及文艺育德面对的现实境遇,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文艺创作、文艺作品、文艺创新、文艺队伍建设、文艺批评以及环境营造等层面对文艺育德工作做了系统规划和全面部署,实践逻辑十分清晰,既体现了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深入把握,又坚持了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科学运用。

(一)坚持艺术性与思想性的有机统一

追求真善美不仅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而且是德育的核心要义。艺术性与思想性相统一既是文艺创作要坚持的正确方向,又是文艺育德作品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文艺作为育人的载体,不仅需要艺术美的形象表现,更要有充实丰盈的思想灵魂,只有把二者统一起来,才可视之为一部完整的作品创作。

习近平指出,文艺“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古往今来,文艺巨制无不是厚积薄发的结晶,文艺魅力无不是内在充实的显现”[14]。一方面,文艺不能为了文艺而忽视思想灵魂,因为这样的作品不管表现形式多么华丽也会因没有筋骨而显得空洞无力,沦为花拳绣腿的感官式快餐式消费,不会给人们带来思想的启迪、价值的引领、精神的激励和生命境遇的充实。另一方面,文艺不能只注重思想内容而丢弃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因为没有艺术感染力的文艺作品很难唤起人的情感共鸣,也难以触及人的灵魂和内心世界。应该讲,作品的艺术语言愈精炼,艺术形象就愈生动,表现的思想主题就愈集中,作品的生命力就愈强劲,对人们的情感震撼力、精神凝聚力就越强,因而越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可以说,凡是经典的文艺育德作品,总是审美洞察力和思想穿透力的高度统一,以美的生动形象表现思想内涵,以思想蕴含强化文艺内在之美,这样一来,不仅使德育有了艺术美的品性而更加生动可感,而且使文艺充实思想根本而更具育人魅力。

(二)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文艺是一种社会现象,源于人的社会生活实践,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形态。文艺之所以能够发挥德育功能,说到底就是由于肩负着以文育人的社会使命,同社会价值相比,经济价值自然位居其次。然而,在市场经济和“流量经济”的充斥之下,文艺圈追名逐利的乱象屡见不鲜,从影视圈“天价片约”“阴阳合同”的龌龊交易到演艺圈“娘炮形象”“流量明星”的接连“塌方”,从“收视率、票房率”的竞争到“点击率、收入率”的攀比,从粉丝控评、集资、应援、打榜、偶像养成到“小鲜肉”横空出世,从打造虚幻明星人设到以各种商业手段买热搜、刷流量、造数据、伪排名的包装炒作,无不映射出背后资本操控和经济利益驱动诱惑并热衷打造的畸形“饭圈文化”。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有的艺人价值观缺失,观念没有善行,行为没有底线,“饭圈”成为利益的角逐场,偶像培养的不是德艺双馨的人才,而是野蛮生长的资本,并裹挟着大量青少年用青春作为抵押而痴迷投入的“追星梦”,这样的饭圈乱象严重污染文艺生态,给社会风气造成恶劣影响。深究其因,说到底是文艺圈部分人唯经济利益至上的歪风邪气所致。

习近平强调,文艺精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14]。这有力表明:一是文艺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当两种效益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二是在确保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三是文艺家是社会公众人物,必须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不能被市场所奴役,坚决守住文化价值底线、职业道德底线和社会责任底线。

(三)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生产全过程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当下,网络传播技术高度发达,文化娱乐途径丰富多彩,受众审美水准愈发攀高,文艺如果没有深邃的意境、独特的表现、新颖的格调,很难让人产生共鸣,唯有与时俱进、持续创新,才能永葆文艺的生机与活力,更好地发挥文艺育德功能。

习近平对文艺创新指明了实践途径:一是着力提升文艺原创力。文艺创作不能闭门造车、跟风抄袭,模式化庸俗化媚俗化,而是要扎根生活,带着真情深入群众,既要“身入、投入”,更要“心入、情入”,把生活咀嚼为生动的典型形象,不断增强文艺原创力。二是大力推动观念、内容、形式、手段创新。人们的精神生活多种多样,文化审美需求越来越高,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创新来增强文艺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不断满足受众的多层次审美需求。三是不断拓展文艺传播渠道。当前,大数据、5G、人工智能、AR等数字化网络生存方式极大丰富了文艺样态,拓展了文艺传播途径,要充分把握这种新态势,推动传统范式向网络文艺生产方式转变,提升文艺创新空间,拓宽文艺传播渠道。四是建设德艺双馨的文艺育德队伍。推动文艺创新离不开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大咖,必须健全文艺界常态化教育培训机制,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和家国情怀培育,尤其要强化个人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增强文艺工作者的学养涵养修养,培养造就一批文艺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艺人才。

(四)营造文艺育德工作的良好环境

良好环境是推动文艺育德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文艺发展繁荣的良好环境,文艺育德工作开展就无法得到保障,文艺育德功能发挥也就难以顺利实现。对此,习近平关于文艺育德的重要论述为营造文艺育德环境指明了实践方向。具体表现在:一是切实加强党对文艺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一盘棋理念,牢牢把握文化文艺发展领导权,落实落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保证文艺发展的正确方向。二是遵循文艺发展规律,尊重文艺家创作的主体地位、艺术追求、创作个性以及创造性劳动,发扬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不用行政命令简单横加干涉,要用符合文艺规律的办法领导文艺。加大文艺创作生产资助的政策保障力度,依法保护文艺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引导和帮助他们坚持创作自由和社会责任高度统一,做到团结鼓劲、尊重信任、热情帮助、有效引导。三是加强和改进文艺批评工作,敢于褒优贬劣,激浊扬清,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发挥文联、作协等人民团体工作,进一步完善文艺评价标准,深化文艺评奖改革,加强文艺评奖管理,确保评奖风清气正。四是大力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艺。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网络动漫、网络影视等网络文艺近年来发展迅速,格外受到青年人的追捧,受众群体越来越多,形成关注度高、参与面广、社会影响大的新领域,给文艺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同时,网络文艺并非一片净土,也成了追名逐利、藏污纳垢的浮躁载体,催生了“流量饭圈”乱象丛生的社会性问题,严重危害青年价值观念。对此要完善法律法规,强化监督监管。2021年8月,中央网信办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的通知》,明确要求取消明星艺人榜单等十项针对性措施,2021年9月,中央宣传部下发《关于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与国家广电总局等多部门联动重拳治理文娱行业,目的就是要严厉整治饭圈乱象,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艺,培育清爽宜人的网络文艺生态,把网络文艺打造成文艺育德的坚实阵地。

总之,习近平关于文艺育德重要论述的实践逻辑是他对我们党文艺育德工作深刻认识的成果,这既体现了他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路线的准确把握,也展现了他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科学运用,为新时代文艺育德的实践路径与方法指明了方向,在实践逻辑上彰显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

四、价值逻辑: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文艺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重大的原则问题,能否辩证地把握和认识二者的关系,直接关系到文艺育德价值目标的实现。文艺育德的效度反映着文艺育德价值目标的实现程度,文艺育德的成效好不好,有多好,有着评价的客观标准,主要体现在:一是文艺育德过程是否贯彻落实好党的文艺路线方针,是否坚持正确方向,是否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二是文艺育德作品是否坚持人民立场,为人民抒写抒情抒怀,是否遵循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辩证统一规律和文艺评价方法;三是文艺育德成效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对此,习近平关于文艺育德的重要论述阐明了文艺育德的衡量标准和评价方法,在价值逻辑上彰显了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

(一)文艺育德过程的评价需要遵循党性原则

列宁继承马恩文艺意识形态倾向性的思想最早提出文艺的党性原则,他认为对于无产阶级的文艺来说,写作事业不是个人的事业,而是党的事业,必须服从党的领导,接受党的监督。后来毛泽东对列宁的党性思想作了进一步发展,特别强调文艺家的党性问题,他认为无产阶级文艺家要站在党的立场,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邓小平对文艺的党性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认为我们不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但文艺是不可能脱离政治的,因为任何有责任担当的文艺工作者都不能不考虑党和国家的利益。从文艺是“革命的齿轮和螺丝钉”到“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我们党的历代领导集体都始终不渝强调文艺在党的事业中的重要性,那么,遵循党性原则自然是我们党文艺育德的题中应有之义。

习近平指出:“党性说到底就是立场问题。共产党人无论是想问题、搞研究,还是作决策、办事情,都必须站在党和人民立场上,而不能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党性原则。”[15]党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最高政治力量,也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对于文艺育德来说,遵循党性原则就是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贯彻落实好党的文艺路线方针,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保证文艺育德的正确方向,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地同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各类文艺思潮和社会思潮作斗争,同文化文艺界的不正之风和歪风邪气作斗争,善于褒奖真善美,敢于揭露批判假恶丑,坚定维护好我党文艺育德工作的前沿阵地。

(二)文艺育德作品的评价必须遵循人民性标准

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我们党文艺育德的根本宗旨。完全可以说,文艺的人民性是习近平文艺育德论的基石,贯穿于习近平文艺育德论的始终。习近平指出:“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1]118历史的进程是由人民决定的,而艺术美的规律本质上反映的是人的规律,社会主义文艺本质上又是人民的文艺,反映的是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因而文艺历史的、艺术的、美学的评价,说到底是人民的评价,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16]习近平认为人民是时代和历史的缔造者,代表着社会的前进方向,是文艺育德的价值主体,文艺作为人民精神的火炬要坚持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主旋律和多样化相统一的创作规律,真实反映人民生活的喜怒哀乐,反映人民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愿望,生动展现人民的奋斗历程和现实期待。虚无人民,虚无历史,就隔断了同人民的血肉联系,文艺就会沦为无源之水。不能正确反映人民审美理想的文艺作品,就无法和人民共情,何以为人民育德?文艺之所以能够发挥德育功能就在于文艺为人民动心、为人民动情,与人民共情、与人民共鸣,表现人民的生活情感,反映人民的精神面貌,满足人民的精神追求,丰盈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在习近平看来,人民既是文艺育德的立足点,又是文艺育德的根本价值归宿。因此,具有人民性的作品才能受到人民的欢迎和喜爱,文艺育德作品好不好,有多好,应由人民来鉴赏和检验,应由人民来评价和裁决。

(三)文艺育德成效的评价是党性原则和人民性标准的高度统一

习近平指出:“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文艺的根本宗旨也是为人民创作。把握了这个立足点,就能正确处理党和文艺的关系,就能准确把握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1]116党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党性是人民性的最高体现,文艺为人民服务与党的根本宗旨是一致的,文艺的党性是文艺人民性的本质体现,文艺的人民性是文艺党性的内在必然和价值追求,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在一定意义上讲,文艺作品的人民性愈强烈,就愈符合党的要求,越能体现党性原则,没有人民性的作品,也就没有党性可言;反之,凡是具有党性的文艺作品,必然具有人民性,没有党性的文艺作品,也就无人民性可言。正如习近平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17]宣传思想战线队伍都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和人民立场,不论对文艺工作者还是对文艺育德事业来说,都应将党性和人民性统一起来,贯彻好党的文艺方针,坚定为人民立言立德,做人民忠实的粉丝和代言人。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要求,是党对文艺育德工作的根本宗旨,因为人民的利益从来都与党的利益是一致的。把党性和人民性高度统一于党的文艺育德实践之中并作为文艺育德成效评价的根本价值标准,是习近平关于文艺育德重要论述在成效上所蕴含的基本价值逻辑。

质言之,文艺具有立德铸魂、成风化人的独特魅力,承载着“以文化人”的德育功能,是铸就民族精神的重要力量。历史和实践证明,文艺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和重要战线,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总能根据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与时俱进地对文艺育德工作赋予新内涵、开拓新境界。习近平关于文艺育德重要论述的逻辑理路在遵循人类思维规律与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文艺育德工作的运行规律,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准确回应新时代的时代使命和实践要求,科学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方位文艺育德工作何以发展、怎样发展的时代之问,形成了一个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内在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必将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领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猜你喜欢

育德文艺
1942,文艺之春
探求中考毕业班级足球的育德路径
班主任:坚守课堂育德的教学初心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育德养正:幼儿园教育的理性回归
□文艺范
在“互联网+”时代的和谐育德
重德育德,受益一生
The Great Charlie Brown The 1980s generation has to grow up sometime 现代都市里文艺青年们的 困惑、挣扎和追求
浪漫雅痞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