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深化民族地区青少年国家认同特色教育
——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

2022-11-26张利国

关键词:民族团结中华民族民族

张利国,刘 莹

(1.大连民族大学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辽宁 大连 116605;2.大连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5)

国家认同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学界从教育学、民族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围绕国家认同的实践路径、心理机制、教育内容、比较视域层面开展了全方位多层面的研究。围绕国家认同,马文琴以实践路径为研究面向,通过思想政治、传统文化、历史教育等层面强化国家认同教育[1]11-12;陈达云从心理机制出发,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把国家认同与情感教育融合在一起,在国家认同感建构中充分发挥传统节日等象征性符号的功能以加强民族地区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2];曾水兵、陈油华从国家安全的高度强调推进以国家政治、历史与文化等为核心内容的国家认同教育[3]。近年来,学者把建构国家认同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着重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角度加以研究,进一步拓展了国家认同教育的新视野。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都要向此聚焦。”[4]这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和方向,同时提出要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国家意识以及相关的国家认同教育问题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应有之义。本文拟结合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着重对新时代民族地区国家认同特色教育进行研究。

一、深化民族地区青少年国家认同特色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国家认同教育的内涵

有关国家认同教育的内涵,学界存在多种解释。马文琴认为,国家认同教育就是要通过思想政治、传统文化、历史教育来分别强化政治、文化及历史认同[1]9。曾水兵认为,国家认同教育就是学校通过恰当的教育途径与方法,培植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文化认同感和历史认同感,塑造具有国家和民族意识的现代公民的实践活动[5]。薛博文认为,国家认同教育就是经由适当的教育途径,塑造具有国家意识感的合格公民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6]。笔者认为,国家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和目标要求,因而国家认同教育就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整体框架下,国民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它既需要在认知上牢固树立“五个认同”意识,又要在情感上厚植中华民族一家亲情怀,并最终转化为同心共筑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际行动。

1.认知上牢固树立“五个认同”意识

2015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六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7]国家认同教育从狭义上讲是“五个认同”的内容之一,即作为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国民对自己所属国家的高度认同,是一种更强调政治意涵的高度认同。从广义上讲,国家认同包含“五个认同”的内容,即主要集中于对政党、制度、国家政权、道路等政治和意识形态的高度认同。第一,高度认同伟大祖国。心怀强烈的国家意识,心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内心有强烈的国家荣誉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自觉树立高度的国家自信、国民自信。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同一切分裂破坏势力作坚决斗争。第二,高度认同中华民族。具有牢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第三,高度认同中华文化。文化是国家认同的精神皈依,即充分认识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自觉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第四,高度认同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在党的百年征程中,中华民族从弱到强,从任人宰割到今天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归根结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进入新时代,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就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第五,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具有显著优势和丰富实践性的科学制度体系,要毫不动摇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此,牢固树立“五个认同”意识是培育民族地区青少年国家认同意识的应有之义,加强国家认同教育,从根本上来讲就是引导各族师生在认知层面牢固树立“五个认同”意识。

2.情感上厚植“中华民族一家亲”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6周年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指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8]自古以来“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56个民族亲情血缘的纽带是“家”,中华民族大家庭联结的纽带也是“家”。“中华民族一家亲”凸显的是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是中国历史上“家国一体”“家国同构”始终追求团结统一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华民族大家庭是各族人民情感归属的依托,是精神休憩的港湾和安身立命的根基。中华民族一家亲,“亲”在56个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休戚与共;“亲”在56个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荣辱与共;“亲”在56个民族面对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时共御外辱、共赴国难,生死与共;“亲”在56个民族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命运与共。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56个民族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守望相助、相互驰援、共同战疫的精神。一些西部民族地区将中国传统中医和民族医药相结合,充分发挥民族医药特色优势,取得了较高的治愈率,为中华民族抗击疫情做出了突出贡献。

不同于西方建基于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基础之上,中华民族极具温情和团结意识,“中华民族一家亲”其高度契合中国人的内心情感和认同心理,并在一次次生与死的考验中滋养、锻造而成,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文化基因。在民族地区进行国家认同教育需要从心理层面、情感层面激发和厚植各族青少年“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情感认知,形成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心理基础和精神纽带。

3.实践上同心共筑伟大复兴中国梦

国家认同不仅是国民对所属国家的情感认知和心理认同,更是一种聚合并转化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行动意愿。新时代,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全新的历史方位。“中国梦”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表达的是56个民族共同的“团结梦”“发展梦”。经过各族人民的长期努力,在建党百年之际,民族地区与全国一道全部脱贫,全面实现小康,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各族群众共同的努力之下中华民族距离中国梦又近了一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进入新时代,推动各族群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党的重要任务,各族群众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要紧跟时代步伐。”[4]鉴于此,国家认同教育另一个层面是以同心共筑伟大复兴中国梦为实践指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和人生同祖国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9]民族地区青少年国家认同特色教育既要成为一种思想认知,也要成为一种情感归属,更应该体现在具体的实践上,增强实践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当前我国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对此党和国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民族地区的支持性政策如兴边富民行动、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转移支付等,以推动民族地区发展,助力民族地区与全国一道共同繁荣发展,共同走向富裕。这些政策愈加凸显了民族地区在民族复兴进程中具有的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因此,民族地区国家认同教育必须落实到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个终极目标上来,引导青少年厚植家国情怀,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汇集青年才智、聚合青年力量、展现青春风采。

(二)国家认同教育的意义

广大青少年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处于心智发育、认知发展、品德塑成的关键期,同时由于他们思想尚未成熟,社会阅历少,尚未形成独立的人格,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和渗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要把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10]因此,在民族地区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国家认同教育,引导当地青少年将一腔爱国热情转化为实际行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1.坚定青少年理想信念的客观需要

民族地区大多处于国家的边疆地区,在地理位置、社会环境、国防安全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重要性,特别是在全球化、信息化、文化多元化以及后现代主义等多种因素裹挟下,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面临一些风险[11]。例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眯眯眼”毕业设计引发了公众的热议。西方对亚裔的刻板印象就是“眯眯眼”“塌鼻梁”“宽眼距”,因此个别学生为了迎合西方审美标准,将毕业设计时装秀上的模特刻意画成眼睑极窄的“眯眯眼”。这些现象不仅折射出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也折射出高校国家认同教育以及理想信念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缺钙。”[12]因此,加强民族地区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有利于阻断国内外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破坏,引导民族地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要求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国际格局正面临深刻调整变化。一些西方国家出于自身利益需要,习惯于打民族牌、宗教牌、人权牌,全面遏制和围堵中国。近期西方政客和媒体频繁炒作“新疆棉花”事件,旨在激起民族地区青少年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妄图干扰和破坏我国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一些西方国家出于维护自身霸主地位,发动新一轮“和平演变”破坏行动,试图弱化和消解民族地区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感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妄图达到挑拨破坏我国民族关系、分裂祖国的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4]国家认同教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在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通过深化民族地区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可以增强青少年对中华民族集体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引导各族学生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万众一心,团结奋斗,共同构筑坚强有力的思想长城。

3.促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基础

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推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些都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分裂势力越是企图破坏民族团结,我们越要加强民族团结,筑牢各族人民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钢铁长城。”[13]铸就各族人民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促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需要从思想意识着手,加强民族地区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因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富裕、政治民主”的美好“愿景”需要当地青少年一代的接续奋斗;“文化繁荣、社会安定”的生动景象需要当地青少年一代的维护;“生态文明、民族团结”的准则也需要当地青少年一代代化为内心的信仰并自觉践行。通过培养民族地区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意识,不断打牢他们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石,有利于增强广大青少年参与现代化建设的行动自觉,激发奋斗新征程的内在动力并转化为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力量。

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国家认同特色教育的考察

(一)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国家认同特色教育的成效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于1952年9月3日成立,地处中国东北吉林省东部中朝边境,延边是中国唯一的朝鲜族自治州和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地区。延边民风淳朴,素有“教育之乡”的美誉。多年来以国家认同“进课堂”为载体,在中小学课堂开设礼仪、饮食、文化等特色课程,引导当地青少年从小热爱中华民族文化,并把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落到实处,打破了朝鲜族与汉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语言壁垒,维护了民族地区的团结和稳定[14]。

在党的领导下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国家认同特色教育成效显著。例如,延吉市中央小学依托朝鲜族文化特色,通过创建“七彩幸福花”课程体系开展“民族文化日”“民族学校手拉手联谊”等活动,强化当地青少年民族团结意识,深化国家认同特色教育。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15]。当地高度重视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注重以立法形式深化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青少年国家认同特色教育。例如,1985年制定、2003年修订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第四条明确规定“自治州自治机关维护国家的统一,把国家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16]76;1994制定、2004年修订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鲜族教育条例》第三条明确规定“朝鲜族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6]76。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国家认同特色教育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延边是全国第一个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月”活动、“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先进个人”活动以及普及初等教育的自治州,其被国务院连续五年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16年被国家民委确定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州”,全州八个县(市)全部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模范自治州”。“延边样板”成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开展国家认同教育的最好例证。

(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国家认同教育面临的问题

1.家庭教育的缺失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位于祖国的东北边陲,与俄罗斯、朝鲜山水相连,与日本隔海相望,偏于边疆一隅。由于延边地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延边地区与韩国、日本、俄罗斯等经济体的联系日益紧密,进出口贸易频繁,出国务工机会增多。经济的繁荣带动了人口的跨国流动,延边地区朝鲜族群众不断走出国门到韩国、日本等国家从事劳务工作或者定居海外。近年来,朝鲜族人口的单向流动使得延边地区的民族人口构成比例发生了变化。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口总数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下降了12.66%,年均下降1.34%[17]。人口比例的变化间接影响到延边地区朝鲜族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教育。朝鲜族属于跨境民族,由于语言互通、韩企工资高等原因大多数延边朝鲜族务工人员会选择去国内的韩国企业或去韩国本土打工。语言相通提高了他们的就业和交流能力,也极易强化狭隘的民族认同意识和抱团思想。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子女的国家认同意识。此外,由于家长长期外出打工致使当地留守儿童数量剧增、家庭教育缺失,客观上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网络文化的冲击

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兴起,各种思潮冲破了空间和时间的边界限制并表现出超强的渗透力,如佛系生活、躺平、泛文化等不良思潮与文化逐渐进入青少年的视野,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世界。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社会的过度“内卷”导致个别年轻人出现“躺平”思想,选择“佛系生活”,表现为不悲不喜、无欲无求、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和对一切事物漠不关心、丧失斗志的处事方式。作为“丧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其本质是个人虚无主义的体现。在泛文化的影响下,所有庸俗的文化在全新包装下都成了一种文化,表现为新媒体上的低俗、文学创作上的庸俗、读物中的媚俗和网络上的恶俗。某些网红、博主为博人眼球以“娱乐至死”的文化观颠倒是非、调侃历史事件、丑化英雄人物。历史虚无主义、自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社会思潮以及各种泛文化对于缺失家庭教育、缺少家长正面引导的民族地区青少年产生了负面影响,不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对国家认同教育构成了一定的挑战。

3.韩流文化的影响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在地理位置上与朝鲜、韩国一衣带水,处于韩流文化影响的最“前沿”。过去一段时间,以韩剧为代表的韩流文化,从《大长今》到《来自星星的你》再到《鱿鱼游戏》对一些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影响。例如,前几年大火的《大长今》不仅过分夸大韩国传统文化,而且涉嫌剽窃中国发明。不仅将中国传统“中医”诡辩成“韩医”,而且还将麻药、针灸、“人痘”接种法对抗天花等说成是韩国人的发明。电视剧《明成皇后》涉及到的中国历史也谬误百出,充斥着诸多荒唐至极的情节。在“韩流”文化冲击下,使得民族地区青少年过分迷恋韩国文化,忽视本国优秀传统文化,并且在历史观上产生错误认知,致使认知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对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弱化,最终影响民族地区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的实效。

4.西方不良思想的渗透

借助发达的网络传播技术,西方某些国家有针对性地对民族地区青少年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试图破坏我国团结统一、和谐稳定的民族关系。例如,西方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以及蕴含着西方式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与价值取向正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民族地区的青少年,对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时期的青少年产生了不良影响,造成个别青少年理想信念淡薄、价值取向功利、责任担当意识淡化等问题,特别是在认识和处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中华民族和本民族关系、中华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等关系问题上受到了一些影响,这些都无益于国家意识的生成和国家认同教育的开展。

三、推进民族地区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的思考

深化国家认同教育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推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民族地区作为维护国家统一、边疆巩固和民族团结的重要阵地,推进国家认同教育要多维发力,系统推进,不断提升国家认同教育的实效性。

(一)强化家庭教育,扩展国家认同教育渠道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谈道:“家庭要注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18]与学校和社会教育相比,在青少年成长阶段,家庭教育对于国家认同教育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首先,建立健全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强顶层设计,丰富家校协同的内容和形式,如通过建立家长会、开展暑期家访、校园开放日以及联合开展社会实践等方式,进一步密切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技术,建立家校协同育人在线平台,做到信息互联互通。积极创设学生家长就地就近就业的载体机制,加强对学生家长国家认同的相关教育,发挥好家长的育人功能。其次,丰富拓展家庭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例如,通过布置作业、命题作文或谈感受等形式,有意识地将国家认同教育相关要素有机嵌入到亲子间的互动交流、生活实践当中。鼓励家长带孩子参观革命烈士历史遗址、党史纪念馆,观看爱国主义题材电影,参观民族文化展览馆、体验馆等,让孩子们在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以及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取得的辉煌成就中,唤醒共同的历史记忆,增强文化认同,树立对国家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此外,民族地区大多处于相对封闭、落后的偏远地区,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因此提升学生家长的道德文化素养至关重要。要强化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公共服务功能,尊重和保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同时发挥好大众传媒的宣传引领作用,通过电视、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等媒介普及国家认同教育知识,夯实国家认同“第一课堂”教育根基,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完善课程教育体系,增强国家认同教育实效

加强国家认同教育课程建设是推进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载体。完善国家认同教育的课程体系,改变以往主要依靠思想品德课加强理论学习的状况,需要在语文、历史、地理、艺术等课程中进一步渗透和强化全方位、多层面的国家认同教育。例如,在地理教学中强化民族地区青少年对陆地、海洋等领土主权意识,提高国家安全观。在艺术教学中让青少年充分感受中华文化和文学艺术的独特魅力,增强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有针对性地设置专门化、系统化的国家认同教育课程,强化对青少年“五观”“五个认同”以及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引导各族学生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除开展系统的课程外,还应积极创新国家认同教育实践课程、活动课程的载体和形式,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例如,组织开展研学实践、志愿服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活动,拓展实践育人的载体。创新学校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民族团结教育基地等协同育人新路径,找准与国家认同教育的结合点。充分整理、挖掘各地优秀历史文化资源中蕴含的国家认同教育元素,建立国家认同教育基地和教学实践基地,引导各族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同,不断提高国家认同教育的实效性。

(三)拓展大众传播载体,创新国家认同教育方式

据共青团中央2020年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达1.83亿,互联网未成年人普及率达94%以上。未成年使用网络低龄化趋势明显,33%以上的小学生在7岁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并且这种低龄化用网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成为青少年学习的重要阵地,在新兴短视频媒体中青少年受众逐年递增。未成年人观看短视频的比例比2018年提高8个百分点以上[19]。因此,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宣传引导作用,深化民族地区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例如,通过创作网络纪录片、公益广告等加强民族地区青少年的国家安全观和领土主权意识。鼓励社会团体创建符合民族地区文化特色的国家认同教育公众号、视频号,开发爱国主义题材的益智游戏。鼓励大众通过抖音、快手、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拍摄历史题材及爱国主义题材的趣味视频,让国家认同教育更具有趣味性,更易被青少年所接受。改变传统教学你说我听的被动式、灌输式的宣教模式,积极倡导对话式、协商式、体验式的教育模式,鼓励开发契合学生信息接受习惯和认知心理的网络产品。同时,由于网络空间隐匿性强、信息良莠不齐,要重点加强网络产品意识形态的审查和监督,建立网络产品发布负面清单制度,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搭建国家认同教育桥梁

在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使用。”[4]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实现国家认同教育的情感纽带和有力工具。一要加强国家顶层制度设计和政治导向作用。全面推进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育改革,使之更好地满足现代化发展和传承保护中华优秀文化的需求。科学指导语文学科规划建设,重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发展和应用。以增加共同性为原则,加大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推广的扶持力度,为民族地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消除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语言障碍。二要加强教材建设,发挥教材启智增慧、培根铸魂的作用。要建立健全教材编写、选用、审核、更新的常态化机制,进一步加大国家统编教材的选用力度,坚决杜绝有毒教材进校园、进课堂。三要加强中华文化教育,在民族地区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适当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比重,培育各族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此外,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不能过分依赖信息技术,而应该进一步提升民族地区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要深入开展民族地区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技能的培训,加强教师师德师风、思想政治素质的监督考核,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提供坚强有力的师资队伍。

(五)重视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夯实国家认同教育的历史根基

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是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引导民族地区各族学生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国民意识、国防意识的历史根基。近年来,西方史学界一直盛行的“内亚史观”“征服王朝论”“新清史”等历史观,否认中国多元一体格局,强调中国边疆地区历史“去中国化”,这些历史虚无主义的论调妄图危害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削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2019年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共同”,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在第七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都强调了要加强历史观教育。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是对“四个共同”理论的进一步升华,为增强国家认同教育提供了根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指导。要加强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引导青少年深刻认识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充分认识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在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中,共同开拓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以及共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历史事实,增强青少年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同时还要积极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民族地区青少年在生动真实、可信可亲的历史图景中增强“五个认同”,使国家认同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中华民族民族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
·杨宁出席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现场推进会时强调·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民族团结之歌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MINORITY REPORT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民族团结的内蒙古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