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德育”和“心育”协同发展的教育生态
——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

2022-11-26

关键词:心育班会德育

陆 霞

(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天佑校区)江苏苏州 215100)

“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大多数教育工作者都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但是,不管是学科教学工作,还是班主任教育工作,在实践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我们不妨再往前一步,让“德育”走向“心育”,在各学科、各种教学环境和各类教育契机中,直击儿童的内心。

作为班级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同时又作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我将班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班主任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学科相结合,对“德育”与“心育”如何协同发展进行了探索,通过创设“软硬”心理环境,开展“冷热”心理班会,维系“远近”心理关系三种途径,以此来发挥“德育”在班级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将“德育”渗透到儿童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硬软”心理环境,建生态育人机制

所谓班级“硬软”心理环境,是指“外在硬环境”与“精神软环境”两种,两种环境相互作用。“硬环境”是指班级的物质建设和美化风格,是“软环境”的物质体现;“软环境”是指班级风气的建设,是“硬环境”的精神延伸。两者均由班主任老师把控和营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班内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各种作用。

1.“硬环境”——引航成长之路

班级“硬环境”主要泛指在一个班级中对于儿童整体身心健康发展所能够产生实际作用和影响的环境。例如一套切实可行、有实际意义的班级规章制度,班级中先进的多媒体课堂教学技术装备,班级的特色文化布置等等。

在班级的黑板报上,我挪出来了一小块地方作为固定的“班级硬环境”布置板块,内容是“学习是我的事,我会对自己负责,不粗心、不马虎、不敷衍”。并且让每个孩子宣誓过后,签上自己的名字。起初,这只是一个形式,对孩子们来说就像喊口号一样,他们觉得好玩、好笑。但是每天都对着这些“口号”喊一喊,慢慢地,就深入人心了。孩子们会去考虑自己的责任,会在板报上贴自己的责任,并一点一滴地去履行自己的义务,对自己负责,为别人考虑……我将学生的表现在家长圈中公示反馈,从学校教育渗透到家庭教育,多方面地鼓励引导学生树立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做一个犹如向阳花一样的独立少年。

另外,我让孩子们自己设计班徽,并把每个孩子的作品展示在班级的角角落落,充当班级的硬环境布置,这样班徽的意义就深入了绝大多数孩子的内心中。这样的“硬环境”布置,能够切实可行地引领孩子们走上积极向上的成长道路。

2.“软环境”——塑造阳光少年

班级“软环境”是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种内在互相影响的正向关系,这种关系看不见、摸不着,但是确确实实存在,对班级良好氛围的营造,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良性的班级“软环境”一般会表现出积极、正面、向上的特点,这种环境可以提供一种催人前进的学习氛围,可以提升儿童的思想水平和优化儿童的行为方式,更有利于儿童心理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务必要为儿童创设良好的班级“软环境”。

在一个班集体中,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非常深远,班主任的“一举一动”常常是儿童行为的无形导引。这就要求我们老师首先要具备发现美、鉴赏美、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宽容他人、爱护环境生态的品德。那么在班级活动时,老师就能为学生创设非常正面的心理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班级里的每一位孩子。另一方面,当一个班级的大部分孩子都表现出正面的风气,就可以通过这种力量来发挥班风作用,以集体荣誉感、自豪感为出发点,归正自己的言行,彼此间互相影响,进而推动整个班级不断前行。此外,班级公约也是营造优良班风的主要手段。在制定班级公约时,可以结合正面管教的思想,以正面引导为主,以“你可以……”“你应该……”“你能够”等条约替代“不准……”“禁止……”。在点点滴滴的正面引导中,营造“春雨”般的班风,无声无息地滋润孩子们的心田。

综上所述,创设“软硬”心理环境,不仅可以给学生一个健康发展的空间,同时也可以营造出正面的、向上的、阳光的班风,它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灵,陶冶着学生的情操。

二、“冷热”心理班会,双向调节儿童心理

所谓“冷热”班会,就是希望通过两种不同“温度”的班会活动课,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该”与“不该”的价值观。“冷班会”是指针对班级已经发生的问题,或是存在的不良现象,召开主题心理班会,不直接揭露问题,而是通过一些方式,进行正面引导,不让错误的事情在班级发酵,让学生在“冷班会”中反思自己的问题;“热班会”是指利用心理健康教材,定期召开心理层面的正向教育德育活动。

在我任中年级班主任时期,班级里出现了几次特别事件,一次是同伴关系紧张,出现了类似欺凌的事件。还有一次,班级同学普遍出现学习疲劳现象,班级集体学习效率低下。针对这些事件,我召开了不同温度的“冷热”心理班会,通过干预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达到维护班级学风、班风稳定的目的。

1.“冷班会”——反思过去

在一个班集体中,同学之间存在一些矛盾,偶尔也会发生一些语言冲突、肢体冲突。一般情况下,我不愿意将这类事情定义为“欺凌”,也不会直接参与干预处理。

针对班级类似欺凌事件,我没有选择个别谈话教育,因为这不是个别现象,也无法保证我的谈话教育,会不会让欺凌者变本加厉地威胁他人。所以,我选择保护欺凌者与被欺凌者,在班内开展团体辅导。我会了解清楚情况,做好相对应心理班会课预案,通过分享故事、说说我的心里话等一系列活动,旁敲侧击地通过一些“别人”相类似的案例,展示这件事情背后的问题及不良影响,学生都是明事理的人,一下子就能明白老师这节课背后要传递的信号,让孩子们反思过去的行为,自己判断行为的正误,他们或私下道歉,或暗自保证不会再犯,从而缓解了班内的同伴关系,并在团辅后,进行跟踪,消解班内欺凌现象。我将这类心理班会称为“冷班会”。

2.“热班会”——奔向未来

一个班集体的建设,是需要定时定期与各科老师及家长均反映孩子在期中调研后,出现了用脑疲劳现象。班上孩子们上课状态差,学习效率低下。为此,我利用五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上的“科学用脑”一课,准备了一节用脑主题的心理班会。调查了孩子们日常生活中不科学的用脑习惯,在课堂上进行情境判断,并且指导绘制“我的用脑习惯大PK”表格。还在课堂上进行了深呼吸和跳操训练。课后进行追踪,了解孩子们根据表格是否改进了用脑习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堂课还在集团班会展示活动中进行了公开展示,获得了好评。我想,一节好的心理课是可以带着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奔向美好未来的。

总之,教师根据学生当下的心理健康情况,开展适时的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班会,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增进师生感情,同时提高班级凝聚力,最终推动学生向阳、向善、向美全面发展。

三、“远近”心理关系,构和谐育人氛围

作为班主任老师,把控好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和家校关系,也是班级德育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过于亲密或是绝对权威的师生关系、紧张的同伴关系、频繁的联系或是互不打扰的家校关系,都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在“关系育人”理念的指导下,我尝试着调节“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的关系,“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 的关系以及“学校”与“家庭”的互动关系,通过把控远近人际关系,来构建和谐美好的育人氛围。

1.“远关系”——距离产生美

师生关系层面,我觉得应该是民主平等,心理相容的。作为老师,应当适当保持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允许学生存在自己的小秘密,接受学生的多面性,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保持师生间的一种“远关系”,能够让孩子更加真实地生活和学习,更加自由地生长与发展。

生生关系层面,主要是体现在人际交往方面,同学间许多的矛盾,都是源于好朋友间的情绪处理出现危机。引导学生适当地保持交友距离,学会尊重他人的想法,爱惜他人的物品,等等。在一些特殊的时间,与同学间保持一种“远关系”,是可以避免班级矛盾,减少班级纠纷的。

家校关系层面,在我们班级,我和孩子们有个约定——“能不让家长操心的事情,尽量不让家长参与”。这是从两方面来讲的。第一,孩子们在校犯错误了,一般情况下,我是不会和家长联系反馈的。能让孩子自己发现错误、承认错误、改正错误,这是处理问题的根本目的。经常性地因为孩子的问题联系家长,只会让家校关系日益紧张,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小事不烦家长,大事沟通起来,家长就会重视很多,不会有倦怠!另外,每一次孩子的成绩,我不会先于孩子们告知家长,我一定是等孩子们将自己的成绩告诉家长后,再与家长进行沟通。这样不仅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还能让孩子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问题,甚至可以找到自己解决、改善目前问题的方式。第二,孩子如果有座位、饮食、身体状态方面的特殊需求,家长和我沟通,我一般也不作处理。我会鼓励、倡导孩子们,遇到事情,自己来和老师沟通。合理的要求只要孩子亲口提出,我一般都会满足。这样能让孩子承担自己的责任,也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一定程度上,也能避免一些家校矛盾。老师和家长在心理上保持一些距离,是可以产生美的。

2.“近关系”——合作创造可能

师生的“近关系”,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方面。授课前,教师应走近学生的预习环节,发现学生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课堂上,教师俯下身来,贴近学生教学,更能听到学生反馈的声音,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课后,教师走近学生,才能更清晰地了解到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巩固。这种师生间的“近关系”,使教师充分扮演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这样的关系,能创造出更多的可能。

生生的“近关系”,就是体现在“合作学习”上。在班级这样的大关系场域内,合作是一种非常有利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小师徒合作学习、同桌合作学习,等等,都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途径。维系好这种生生间的近关系,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学习效率。

家校关系层面,很多时候,老师和家长也需要靠近一些,携手合作,才可以创造出教育的更多种可能。让家长成为班级管理的助力,有机会给孩子们带去不同行业里丰富的知识,开拓孩子们的视野。本学期,我召开了多次线上和线下家长沙龙活动,每次人不多,大概五六个,每次主题不同、对象不同,我们会一起讨论“亲子关系”“课后辅导”“对老师的评价指导”等等。每次沙龙过后,我总是收获满满,并且将自己的学习所得,分享给班级中其他的老师和家长。学校生活日主题活动,我邀请多位妈妈来教孩子们做红军挎包,同时还邀请医生妈妈来普及医生听筒知识,孩子们学到了很多,我也收益颇丰。班级家委们还经常会策划一些校外家校活动,我们会去公园里开展“爱要大声说出来”主题心理亲子活动,这不仅拉近了孩子与家长的距离,同时拉近了老师与学生、家长的距离。此外,我还将语文学科的读书活动延伸到亲子活动中。本来有些枯燥乏味的阅读活动,在家长的鼎力配合与支持下,变得有感情、有温度、有互动,更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效果。班级“行知图书角”的运营、“共读一本书”的活动,也都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让家长们参与到这些无形的“心育”中来,孩子们的阅读热情空前高涨。

综上所述,和学生建立这样一种“远近”关系,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特点,也进一步推动了我们的教学工作成效;维持学生间这样一种“远近”关系,让班级氛围更加轻松愉悦,保证了班风的正气和稳定;和家长建立这样一种“远近”关系,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认可与信赖。从心理上把握住了家长与孩子的感受与期望。这三种“远近”心理关系使得德育工作推进起来更加顺利、有效。

结语

如今,“德育”已然成为现代基础教育的重点,是对儿童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德育的过程中,我们师者既要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又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既要学习前辈经验,又要不断思考创新,与时俱进。

尝试“德育”与“心育”的协同发展,是一种新型的德育育人方式。其最终目标是促使儿童能“向阳”“向善”“向美”地成长。我将一直致力于这样的德育研究与实践。“德育”与“心育”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异质性和关联性,让“德育”走向“心育”,通过“心育”手段,使“德育”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更充分地渗透、内化,这是目前最直接、有效的“全面育人”路径。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想象。”因此,在现代社会儿童生活环境日益复杂化的情形下,构建“德育”与“心育”协同发展的生态教育,是一条必须也是必然的教育路径。

猜你喜欢

心育班会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心育课程资源建设的区域实践
妈妈画上老年妆出席班会孩子落泪
浅谈如何发挥主题班会作用提高高中德育教育时效性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山区学校心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互联网+”背景下云南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路径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微班会:管窥班会的现实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