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基于深度合作的家校共育路径探寻

2022-11-24谢江林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28期
关键词:共育家校双减

●谢江林

2021年颁布的《家庭教育促进法》,把传统的“家事”上升为关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的“国事”,并与“双减”政策相呼应,共同致力于孩子的全面综合发展。在此背景下,全力打破育人的时空壁垒,积极探寻基于深度合作的家校共育路径,让家校教育回归育人本质, 成为学校协同育人的必然选择。

一、文化浸润,促进家校精神协同

(一)“双减”有赖于育人文化的形成

“文化孕育的过程是达成共识凝聚人心的过程,文化理解的过程是获取滋养凝聚合力的过程, 文化落地的过程是行之不懈助推发展的过程”[1]。 文化精神融入家校共育,就要促进学校文化与家教文化相融合,以学校文化浸润、教育、引领家长,实现学校文化与家教文化协同发展。

(二)环境熏陶,培育内在修养

学校是育人氛围浓郁的地方,是彰显校园文化的集中之地,环境熏陶就是让家长多走进学校,感受校园的书香气息,要求学校做到:建设好家长接待空间,以年级为单元规划好接待空间,建成文明和谐、爱心育人的教育生态场;搭建好信息化家校空间,在疫情及“双减”背景下,利用信息化专属空间开辟“一对一”家校对接模式,实现教师与家长有意义的线上对话;设计好全员参与的展示空间,开展家长进校园、家长开放日等活动,让家长了解学校文化,通过参与项目融入学校日常管理。

(三)文化感召,激发爱人力量

文化是教育价值观的呈现,文化观念、文化态度等回答的是“为什么教育”的问题,决定着“教育什么”“怎么教育”的走向。学校应以优秀精神文化感召家长。我校在“爱满天下”精神引领下,以“中国情怀、科学素养、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为育人目标,以“善学乐学,自主自觉”的学风培育学生“探寻、独立、感恩、孝敬”的特质,以“精细精深,以爱育爱”的教风涵养“为人师表、爱生如子”的教师形象,以建设完善“博雅课程”,培养爱祖国、爱集体、爱学习、爱美德、爱学校、爱科学等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以“爱”文化感召,让家长深爱自己的孩子,有力促进了“爱人”家风形成,学校每年都有1 至2 名家长被评为市级优秀家长。

二、课程主导,培养家长智慧育人

首先,“双减”不能减家长育人质量,质量提升关键在课程。构建家长课程需要“从普适性家庭教育的理论培训,到个性化的家庭问诊指导,打造层递式丰富课程群”[2]。

其次,应树立家校协同理念,统领课程实施意义。家校工作理念是指导协同教育实践的前提,能让实践更具方向指导性。 我校建立了“育人为务、亲清润德、共享发展”家校协同理念。 “育人为务”要求所有人的教育行为都要围绕立德树人,关注人的发展;“亲清润德”要求厘清家校教育边界,充实其内涵并形成合力;“共享发展”指理解家校工作的意义,以学生成长获得学校美誉提升和家庭的成长幸福。

再次,应遵循一定工作思路,建设“全面+差异”课程。 家长课程既要面对全体,普及家教知识,又要留下空间,进行差异化短板弥补。 我校遵照“全面课程校本化,差异课程自主化”家长课程开发思路,建设全员普及性”慧导”课程、差异针对性“生涯”课程。全面与差异结合,进行个性化家庭问诊指导,并让家长受到“家国情怀、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涵养,促成健康育人、正确育人、示范育人的经验生长,从而让家庭成为学校命运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最后,重视优良家风形成,课程趋向层递式发展。课程实施有必修与选修两种状态、全面与差异两种模式、普及与提高两种效果,都需要思考价值取向和层递式发展。 我校慧导育人课程作为家长必修内容呈现,要求全体家长参与,在家庭教育知识普及中形成优良家风。慧导课程共二十讲,始于习总书记的家风教育思想,对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内容包括“为什么要进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讲什么”“怎么实施家庭教育”“优秀的家庭教育经验有哪些”等,从思想到理念、从认识到实践,内容由浅入深,逻辑上升,进行家长育人指导。 我校生涯指导课程作为选修模块,将心理健康教育、生涯规划及学业规划有机融合,形成以“学校主导,家长辅助”的“三合一”课程模式。生涯指导课程分级实施,初级目标:帮助认识职业,即高一年级“职业与选科”生涯课程;中级目标:带领体验职业,即高二年级“走进职业”生涯课程;高级目标:一起选择职业,即高三年级“坚定职业”生涯课程。 无论认识体验,还是选择职业,都重点强化家长的职业辅导能力,帮助孩子从进入高中开始就规划好自己的职业人生。

三、活动体验,陶冶家长美好情操

“双减”不减育人责任,培养责任的最好方式是有意义的活动。 学校需要在丰富多彩又独具特色的家校活动中唤醒家长的责任意识,激发爱子情感,提升家长育人水平。

开展家校常规活动,提高慧导育人能力。学校要建设家长学校,坚持举行家长讲座,提升教育智慧;坚持年级、班级多样化主题式家长教育活动,特别是在疫情背景下展开家校共育探讨,缓解家长焦虑;开展由心理教师牵头、班主任参与的线上线下家访,针对性解决难点问题。

举办家校特色活动,建立亲情家校关系。特色活动是根据不同年段学生家长需求形成系列化、 序列化、主题化的家校共育活动。 我校的做法是:一是增强起始年级学生适应性,以“融入·协同”为主题,开展百名家长进学校、家长开放日等活动,从文化、管理、校风、质量等方面引领家长感受“爱满天下”的学校文化;二是针对中间年级学生逐渐步入青春期,以“心理·责任”为主题,开展亲子讲座、心理问题预防、家长智慧育人策略等培训活动,从法律、心理、家庭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引领家长“爱的陪伴” 的育人坚守;三是针对毕业班孩子面临升学季压力,以“荣耀·感恩”为主题,精心设计家长经验交流、与孩子一起参与百日誓师、团体心理疏散辅导等活动,让家长明晰责任,起好关键期的后勤保障作用。

推进家育知识普及,培养优良家风。家庭教育重在知识普及,可举办序列化的专题讲座。我校依托家教委员会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邀请专家到校,确保一学期不少于两次,普及家长家庭教育知识,培养优良家风。

四、亲子实践,培育家庭向上的力量

“双减”不减育人成长,成长的主阵地是社会实践。父母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更能改善亲子关系,培育家庭向上的力量。

通过建立研学基地,提供实践空间。学校根据区域地理位置和文化资源,建设丰富的社会实践基地。在学校组织的研学活动中,我校积极倡导家长轮流参与学生社会实践管理,并与孩子一起用脚步丈量大地,用智慧提出问题,用探索提升思想。 我校在都江堰、青城山、大邑建川博物馆、街子古镇等地建立基地,开展亲子研学实践,并编写《点睛腾飞》读本,形成行走课程,植入多元评价,促进了孩子健康成长。

通过强化实践任务,促成亲子和谐。除空间拓展延伸外,在时间安排上,我校倡导家长利用寒暑假带领孩子进行亲子社会实践,并确定好主题、布置成作业。 家长和孩子一起了解不同地域、人群的生活,提升文化修养。 我们要求学生每个假期至少选择两项亲子活动,假期归来在班级交流、在学校表彰,以增强社会意识,为生命成长和发展奠基。

五、管理补位,促进成长齐抓共管

“双减”不减育人管理,优秀的家校管理体现为顺畅的协调机制、 适度的管理参与、 有力的环境支持。 需要建立以学校主导、家庭和社会参与的“三位一体”联动机制,形成良好的协同育人格局。

(一)建立家校沟通协调的“三级”家委会

家委会是连接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桥梁,可以解决学校不便出面又密切关联家长的“急难险”问题。校级、年级、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校联席会议,及时了解学校发展方向、教改成绩并进行民主监督;家委会委员参与学校重大活动,为年级、班级各种活动方案策划、意见收集、活动实施等做实后勤保障。

(二)形成家长适度参与的学校管理机制

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主要起民主监督作用, 对学校防范廉洁、师德等风险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一要建立机制。 学校要事先策划好家长参与的项目、方式、效果。二要适度参与。学校是办学主体,教师是专业技术人员,这就决定了家长是有限参与、辅助参与学校管理, 底线是不能干扰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我校在家委会协助下进行家长优秀资源统整,以项目制推进家长参与学校管理,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家校合作“四心”:合作真心,每学期至少安排两次先集中后分散的家长会, 集中普及知识, 分散诊疗问题,让家校在“爱”文化下争做真合作的育人典型。合作上心,每学期邀请家长在学生成长手册填写寄语,为优秀孩子颁发奖状,为学校建言献策等,开展深度合作的家校共育尝试。 合作热心,学校成人礼、百日誓师大会、校园文化艺术节、春季秋季运动会、社会实践活动等大型活动邀请家长参与, 让家长看见孩子成长,营造合作育人氛围。 合作放心,让家长参与自习值守、考试监考、评优评先、教育资助等管理,建立双方信任关系,助力学校管理上台阶。

(三)完善整合社会资源的短板补位教育

家庭教育可以整合更多元的教育资源,以弥补学校教育短板。在体验式生涯课程中,我校提供了超过30 种职业供学生体验选择。但这些职业体验有赖家长整合资源,我校家长志愿者根据学生选择,带领孩子到高校或大型单位进行职业体验,丰富了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

黑格尔说:“家庭关系是人的最初社会关系,家庭作为一种伦理实体和基本制度, 是现代社会伦理体系的逻辑起点。”习总书记强调,“我们要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在“双减”背景下,我们对常合作、真合作、深合作的家校共育路径探寻,促进了孩子健康成长、家庭幸福温馨发展。

猜你喜欢

共育家校双减
家校合作,共育新苗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共育合力托起明天的太阳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