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乡村教育新生态营造

2022-11-24胡月月李德林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28期
关键词:双减生态作业

●胡月月,李德林

2021年7月,“双减”政策出台,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学生学业负担的宏观调整, 以及加大校外培训治理的决心。“双减”减的不仅是学生课业负担,还有教育焦虑、家长内卷化等负面情绪,于乡村教育是一个新的发展契机。

一、乡村教育生态失衡的表现

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 但在发展过程中,学生负担重、短视化和功利化问题依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尤其是乡村教育积重难返,由于城市文化价值观的输入、“现代化学校”教育观的影响,乡村教育在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矛盾中逐渐淡化、荒芜了文化底蕴和特质,忽视了乡村孩子的精神培育和乡土认同与情感教育。在这样的情形下,家长加入内卷恶性竞争,无形中增加了教育焦虑;乡村教育模仿城市教育套路,违背学生教育发展规律和个性化培养要求,导致乡村教育生态失衡。

(一)乡村学校文化荒漠

长期以来,乡村学校桎梏在学习成绩过度追求的牢笼下,失去了乡村教育的文化内核。乡村教育本应有田野特色和丰厚底蕴,但作为文化载体的乡村学校却逐渐迷失了方向,将大量时间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也将乡土课程搁置一边,对乡村文化不甚了解,何谈在课堂上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乡村学校失了乡村文化底蕴,虽“为乡村而设,但不再属于乡村了”。

(二)乡村家长内卷竞争

近十多年来, 在校外培训资本化运作和功利性竞争下,大量家庭被裹挟参与内卷化竞争,造成了基础教育生态的破坏[1]。 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让孩子走出乡村, 家长极尽所能给孩子报各种校外培训班, 而对孩子能否快乐成长、 健康发展则视而不见。孩子在校外培训班一旦取得成绩优势,就会倒逼其他家长效仿,形成“内卷圈”恶化现状,增加了家长和学生的额外负担。

与此同时,由于担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家长产生了各种教育焦虑情绪,并反作用于孩子身上,孩子压力倍增。 尤其是很多农村家长对孩子成长成才缺乏科学理性的认知[2],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此时显得格外沉重,“期盼孩子走出乡村” 的愿望愈发强烈,只能将压力施加于孩子甚至教师、学校,导致亲子关系、家校关系愈发紧张。

(三)乡村学生负担过重

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现象屡见不鲜。 各科老师布置大量作业, 学生作业注重量的增加, 缺乏质的提升。学生还要花费大量时间参加各种辅导班、兴趣班等,没有足够精力发展个性和兴趣。学生受到课程作业的压力,来自考试和成绩的压力,甚至是家长施予的压力,身心负担过重。

乡村学生付出了时间和精力, 甚至是消解个性的代价,仍然比不上城市孩子,而家长和老师还在对学生给予不同程度的施压, 导致乡村教育生态遭到破坏。乡村学校就像一个个加工厂,设置了一道道程序,不断向城市输送着“人才”。学生不仅要学习学校的课程,完成“大量无效”作业,还要应对家长“攻击”,更要面对培训班教师,完成“额外”作业。学生总是斡旋于学校、家长和培训班三方之间,疲于应对,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 很难健康成长, 遑论全面发展。

二、教育回归:“双减”之后乡村教育生态

基础教育良好生态是“五育”全面发展的生态,“双减”政策主张校内减轻学生负担、校外规范教育市场,实质是校正教育发展方向,唤醒教育者的育人初心,促进学校坚守教育主阵地,并为改变乡村教育生态失衡、促进城乡教育公平提供新契机。

(一)提供城乡教育公平新契机

教育部提出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本质上是从学生健康成长出发。“双减”政策的颁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村和城市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尤其在全面发展上学生整体负担减少了,乡村学校不再局限于应试教育困境,而更关注学生成长,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城乡义务教育公平。

“双减”政策实施后,校外培训机构的加持作用被取缔。 家长不再耗费心思和财力为孩子报各种辅导班,一定意义上学生的学习起步都是公平的,没有了“开小灶”补习,使得家长的焦虑有所缓解。学生也不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去参加补习班,徒增学习压力。随着培训机构被抑制,教育逐渐从“资本”“市场”中脱身,内卷现象被缓解,回归真正“为人”的本质,践行教育的初心。

(二)坚守教育优质发展主阵地

第一,坚守学校教育主阵地。“双减”政策强调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作业管理水平和课后服务水平,更好地让学生回归校园。学校教育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有效提升, 突出表现为学校教育与课后服务有效结合。 学校的学科作业科学合理,课后服务满足学生需求,学生学习在校内得到有效实现。

第二,回归育人本质。 教育优质发展,首先要回归和坚守育人本质。“双减”政策的出台,遏制了教育资本化、市场化倾向,使得教育整体发展回归育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本质。 同时坚守学校教育主阵地,发挥学校育人价值与功效, 对乡村学校来说是优质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乡村学校能够借助乡村文化滋养学生发展,守住乡村教育特色,实现乡村文化传承。

(三)营造学生全面发展新环境

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科学合理的作业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理解应用知识;能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检测学习效果。“双减”政策下的“作业减负”带来了学生全面发展新优势。 重复低效的作业逐渐减少,势必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学生有更多机会发展个性、更多时间追求兴趣,也有更多平台展示自我。

三、抓住契机:营造乡村教育新生态

良性的教育生态是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要环境,也是完善教育治理体系、提升教育治理能力的前提。 营造乡村教育新生态可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一)聚焦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乡村学校是开展乡村教育的主阵地,“双减”下的乡村学校要聚焦立德树人理念, 树立全面发展目标,营造乡村教育新生态。

1.贯彻减负增效理念

落实“双减”要做好分级管理和推进,各级部门要避免一刀切。 乡村学校在课内减负的同时要着力提高教学质量。“减负”要通过减负来提质增效,否则乡村教育质量只会越减越弱。 要推动教育资源向乡村教育倾斜,推行“帮扶”制度,为后进生提供帮助,为乡村学生提供教育补偿, 让课后服务发挥提质作用。

2.开设乡村特色课程

乡村学校要将乡村文化融入乡村课程,充分利用乡村文化教育资源,挖掘乡村文化优势并形成课程,培育学生的乡土认同情感,实现情感教育的熏陶。 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自觉性力量[3]。 要调动乡土文化各方面资源,开设活动课程、乡土课程、兴趣课程等,鼓励学生参与、体验、创新,发展兴趣爱好,陶冶情操、健康成长。

3.完善评价机制

要遵循素质教育评价观, 推动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转变。改善评价方式,通过表现性评价和相对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过程多层次、评价内容多维度。通过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改变“分数评价”“成绩评价”等单一的评价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发展空间。

(二)教师转变思路,落实减负增效

回归真实课堂。如果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再多的作业也是“压倒学生的最后一棵稻草”。 如果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适当的作业便是“锦上添花”。 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思路,充分利用上课时间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发展能力、培育素养。 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在教改实践与创新中提升教学水平和综合素养。

合理布置和评改作业。 乡村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可采用多样的作业形式,充分挖掘作业资源,将潜在的作业形式转化成现实资源,促进学生“五育”发展。教师不仅是作业的布置者,还是作业的设计者、评价者、反馈者,要切实履行好职责,指导学生有效完成作业。课堂作业不应“一刀切”,要考虑作业和学生能力的匹配程度,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分层布置作业,给予弹性的作业安排,杜绝重复、机械、无效的作业。可将常规作业和分层作业、练习作业和重点作业、口头作业和书面作业区分开来,做到作业形式多样化、作业层次区分化,并及时做好评价与反馈。

(三)家校和谐共育,缓解教育焦虑

1.转变家长观念

如果家长不能认识全面发展的内涵,不能扭转“成绩至上”的认识,就会出现“学校减负、家长增负”的尴尬局面。 学校要通过家校交流、家长课堂等方式,帮助家长充分认识全面发展的意义,树立孩子健康成长的理念,并转化为自觉的教育行为。

2.鼓励家长参与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发展特点, 了解不同阶段孩子的身心发展需求,在关注孩子智育发展的同时,关心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帮助孩子减轻过重的学业与培训压力,还给孩子享拥快乐童年的权利。尤其是乡村孩子家长既要督促孩子认真完成作业,更要注意培养良好习惯。学校要鼓励家长积极配合,加强亲子交流,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学习成长过程中来。

3.完善课后服务

乡村学校要完善课后服务体系,提高课后服务质量。 学校要创建课后兴趣课程、活动课程等,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并完善课后服务评价机制,及时向家长反馈。

“双减”政策是减轻学生负担的关键举措,对于营造乡村教育新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教育要抓住“双减”契机,发挥乡村教育优势和特色,以乡村学校为主阵地,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家校和谐共育为抓手, 营造乡村教育新生态, 实现义务教育公平、均衡、优质发展。

猜你喜欢

双减生态作业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生态公园,四季皆景
作业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