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乐”园本课程的探究与创生
2022-11-22凌翠萍
文 凌翠萍
一、“和乐”文化愿景引发课程思考
为深化幼儿园教育改革,推动各地建立健全科学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教育部于2022 年2 月印发《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明确规定幼儿园不得使用统一教材。这就更加明晰了构建园本课程是幼儿园当下课程建设的重要取向。
在“和乐”文化中,和谐统一、和融发展即“和”,共生共乐、各得其乐即“乐”。为此,我园以更开阔的视域设置课程目标,谋求教师、儿童、园所的可持续发展;我园以行动研究的方式开发和挖掘儿童生活、学习、游戏中的“和乐”教育资源,从自然、社会、人三个维度制定课程规划;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园推动园本课程与“和乐”文化的良性互动,突显“和乐”文化的育人功能,促进课程的丰富与创生;我园开展多种形式的课程活动,为不同水平的儿童设置多层级目标,顺应天性、尊重差异,促进儿童和谐发展。
二、“和乐”园本课程的价值立意
我园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和多次审议,全面分析我园园本课程建设现状,最大限度地确保课程建构的适宜有效。在实践层面,我园进一步丰富“和乐”思想的内涵,将“和乐”思想向多维度衍生:“和”是指与社会和谐、与自然和融、与人和善;“乐”在形式上是指乐道、乐群、乐观。对园所发展而言,是指彰显特色、和谐发展;对儿童发展而言,是指和而不同、自主发展;对教师发展而言,是指乐道乐群、互动发展;对家长发展而言,是指乐学懂教、顺应发展。在幼儿园课程建设领域,“和”与“乐”紧密相关:“和”是手段,“乐”是表现。由和致乐,乐方显和。“和乐”代表的是协和、美好、快乐的教与学的状态,没有教育之“和”,就没有成长之“乐”;有了和融、和睦之“乐”,教育才有和谐发展之“和”。
“和乐”课程是主要内容是,让每名教师和儿童在自然和谐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一是共生共乐、和谐统一;二是和而不同,各获其乐。“和乐”课程追求的总目标是让儿童健康、快乐、和谐地成长。
教师队伍“和乐”共进,以互补、互商、互助、互进为主要特征,统一于课程实践。师幼关系和谐共乐,以平等、合作、支持、引导为主要特征,统一于师幼的协同发展。幼儿园、家庭、社区“和乐”一体,以相互沟通、共同参与、相互合作、资源共享为主要特征,统一于儿童的发展需要。
三、“和乐”园本课程的基本架构
我园利用本地区各类地域性乡土课程资源,丰富并完善幼儿园已有的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将基础性课程与地域性课程充分整合、相互渗透,初步构建集基础课程、季节课程、项目课程、游戏课程、特色课程为一体的园本课程体系。
(一)基础课程
基础课程是“和乐”园本课程体系中最基础的部分,包括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全部内容,是基于对儿童成长发展规律的了解,在尊重儿童自身发展特点,考虑儿童身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构成的。基础课程以教育部重点课题研究成果《幼儿园综合教育课程》为基本教材,力求促进儿童学习经验的积累和自我建构,最终达成五大领域最基本的目标要求,促进儿童和谐地发展身心。
(二)节日课程
对儿童来说,“乐”来自真实、丰富的生活、自主积极的体验和个性大胆的创造。由此,我园在课程实践中,将“和乐”文化内涵与儿童实际生活融合,分别在四季开展春季“和声”阅读节、夏季“和美”艺术节、秋季“和硕”收获节和冬季“和健”运动节,打造儿童专属的“和乐”节日。
春季“和声”阅读节。我园将“人间最美四月天”的四月定为阅读月,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激发师幼的阅读兴趣,引导师幼与经典好书为友,让书籍为儿童打开一扇扇天窗,开启一道道大门,在丰富知识、拓宽视野、活跃思维、陶冶情操中培养他们爱读、会读的优良品质,享受读书的无限乐趣。
夏季“和美”艺术节。我园传承家乡淮剧文化,打造和韵淮馆、淮剧文化长廊、淮剧区角,以参观欣赏、创作表演、绘画手工、文艺展演等形式表现淮剧。同时,教师结合社会实践、家长助教等活动,让儿童潜移默化地感受淮剧魅力。
秋季“和硕”丰收节。秋分时节硕果累累,秋收、秋耕、秋种是重要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教育资源。结合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活动,让幼儿体验稻谷飘香、蟹肥菊黄的丰收景象,感受踏秋赏景的大好时节。
冬季“和健”运动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幼儿的健康教育。”针对这一理念和“全民健身”的国家策略,我园开展冬季运动会,让家长和教师也参与其中,共同提高体能。
(三)项目课程
我园对项目课程的界定是:对教师或儿童引发的某一具有学习价值的主题进行深度的探究,共同寻求相关问题的答案。其学习方式是:做中学、团体讨论、概念及经验的再思考及再运用;其学习特点是:依照儿童的探究兴趣的不断深入,儿童主动参与、主动引发且有自主决定权。
一是打造课程环境。项目课程的实施必须依靠材料、环境的支持。我园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开发有教育价值的“和美”环境,遵循“环境即课程”理念,让园内外的一草一木都具有教育性,让环境不断影响儿童,为课程实施提供支持。室外,我园在操场四周打造种养园、木质器械探险、攀岩墙、滑索、沙水池、观景鱼池等六大固定游戏区,操场中心为户外自主游戏区域。室内,设有“一馆五室”。其中,一馆为和韵淮馆;五室为和创美工室、和趣科探室、和声阅读室、和雅舞蹈室、和味厨艺室。
二是整合课程资源。基于幼儿园的整体环境,我园将项目课程分为两大类:小农庄课程和大风车课程。小农庄课程是集种植、饲养、灌溉、采摘、观赏为一体的活动,利用室外种养园、沙池、水系设施挖掘课程资源,促进儿童与自然环境互动。随着季节的变幻,这些灵动的环境为儿童亲近自然、探秘自然提供了无限可能。大风车课程又名《“1+3+5”课程》。“1”指一馆,即和韵淮馆;“3”指室外的探险者之路、极限攀岩、树屋滑索三个体能挑战区;“5”指五个专用活动室。旨在让儿童在室内外的自主游戏活动中激发潜能、挑战体能,自我建构与环境、材料、人际的和谐关系,使其身体、技能、情感均得到发展。
我园还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理论指导,从天和、地和、人和三个维度出发,构建“三和”课程,充分挖掘“和”文化的教育价值,立足儿童视角,关注儿童的活动,从儿童的需求出发,整合各类资源,帮助儿童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儿童体验人与自然规律、宇宙万物的平衡关系(天和)、人与环境的共生、共存关系(地和)、人与社会的和谐、团结关系(人和)的终极目标。
三是推动课程实施。课程主题以儿童的兴趣为主要依据,让儿童提出问题,探索并决定自己想进行的活动,通过寻求答案或研究过程获得知识。课程资源既可由儿童、教师、家长或参与活动的专家带入,又可从实地参访中获得。课程立足儿童视角、关注儿童活动,从尊重儿童的需求出发,整合利用有效的教育资源,帮助儿童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儿童与自然、环境、社会和谐共生。
(四)自主游戏课程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自主游戏课程是一个开放、动态的课程结构,是儿童依据个体的兴趣与需要、特长与潜能,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决定学习进程和学习方式,通过自主游戏学习与人交往、学会认识自己、认识生活以及认识自然或客观世界的课程。既体现儿童游戏的本质,又体现了教师的专业支持、专业觉察和专业引导。
我园尝试开设走班区域活动和混龄户外活动,探索自主游戏课程的实施路径,采用分层联动和全园共享的方式,让游戏材料得到最大化利用,儿童得到最优化发展。走班区域活动:同年级五个班级,每个班级开放三个联动区域,分别由本班的三位教师进行定点观察指导。十五个联动区域,儿童可以选择任意班级进行活动。户外游戏活动:户外自主游戏区域被划分为攀爬、平衡、投掷、跳跃、球类、骑行六类运动区,采用混龄游戏的方式,打破班级和年龄的界限,小、中、大班儿童自主选择内容、器材和玩伴参与活动。
总之,我园通过多元化课程内容、方式和策略,力求让幼儿园成为儿童学习的游戏圣地,通过教师的专业化引领,让儿童“做中学、玩中学、乐中学”,促使他们自由、和谐、快乐、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