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译者行为研究
——以《治国理政》用典英译为例
2022-11-19李方超
李方超
(四川民族学院,四川 康定 626001)
一、引言
政治用典英译研究将翻译置于广阔复杂的社会文化活动中,认为翻译应充分考虑“再语境化”[1]、多重文本间的“互文转化”[2]与“审美再现”[3],力图从文本内外把握用典英译,以摆脱“忠实观”“读者中心说”等研究困境,直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和对外话语传播体系的构建等宏大议题[1,4],为政治用典英译策略、质量评估和对外话语转化提供了有益启发。国外研究从文化意义解码角度比较了用典英俄译差异。
周领顺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既关注翻译活动何以受广阔的社会文化活动的影响与制约,也关注翻译中的语言因素,区分译者行为和非译者行为之于翻译的生成与影响。该理论主张对译者在译文中显露的个人意志性行为进行可量化的客观性抽绎,从文本内“求真”与文本外“务实”把握译者行为合理度,力求翻译批评全面客观与科学。作为内外部研究结合的原创系统性本土理论,在乡土语言、典籍与科技文献翻译研究中方兴未艾。
研究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以下简称《治理3》)用典英译为研究语料,借“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描《治理3》用典英译译者行为方式,以认识机构译者行为特征,对译者行为自律和他评提供客观评价与规约,以期政治用典翻译更好地讲好中国之治与传播优秀中华文化。
二、“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
“译者行为”狭义上指的是译者身份下译者所应有的译者角色行为,译者是源语文本(原文)意义转换的执行者,彰显的是其语言性,也包括译者身份下译者的社会化角色行为,译者是目的语文本(译文)的调试者,彰显的是其社会性[5]。
“求真-务实”译者行连续统评价模式中的“求真”和“务实”互为条件;“求真”制约“务实”,“务实”总体上又高于“求真”,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发生转化[6]。“求真”是指“译者为实现务实目标而全部或部分求取原文语言所负载意义真相行为”;“务实”是指“译者在对原文语言所负载的意义全部或部分求真的基础上为满足务实性需要而采取的态度和方法”[7]。因此,对译者行为的评价标准就落在评价译者行为的合理度上,也即落实在对求真度(译文和原文)和务实度(译文和社会)及其对二者之间平衡度的把握上[8]。
三、政治用典中的“求真”与“务实”
陈大亮和陈婉玉[2]“尝试将互文性作为一种批评方法来客观评价习近平用典翻译质量”,确立原则与标准包括:①与前文本的关联度;②对作者用典意图的忠实度;③目标语读者的接受度。但未就三个评价指标的关系进行说明。文章借“求真—务实”评价工具考察上述三个原则关系,描写用典英译规律,提炼用典译者行为“求真”和“务实”特征,归纳《治理3》机构译者行为方式。
参照评价工具,“作者用典意图的忠实度”和“与前文本的关联度”属“求真”行为。与前文本关联度分为用典形式和信息关联。“目标读者的接受度”属“务实”行为,用典英译“务实”还应包括务实于用典发起人目标即《治理3》英译对外发行的外宣目标,“对实际的翻译材料而言,‘求真’或难以彻底而需要‘务实’,或另有需要‘务实’的其他社会因素(如译者的个人希望)”[9],用典英译两者兼之。故《治理3》用典英译务实既包括“实现作者/原文的目的,也有包括译者及其他社会服务读者/社会的目的”[9],即既要务实读者,更要务实《治理3》对外发行外宣战略目标。
用典英译求真务实界定如下:“求真”指译文为务实《治理3》英译对外发行外宣目标和读者接受,全部或部分求取用典形式和信息与用典人核心思想之真行为;“务实”体现在译文全部或部分求取用典形式和信息与用典人核心思想之真前提下,满足务实《治理3》英译对外发行外宣目标和读者接受而采取的态度和方法。
四、《治理3》用典译者行为方式研究
《治理3》用典含经子史集、诗赋散文、国外经典著作,民间谚语,近现代文学作品,包罗万象。就翻译而言,主要统计《治理3》中有明确标记的经史子集、诗赋散文共78条。对用典译者行为方式展开描写,发现用典译者行为在连续统上呈高度求真、高度务实全译行为;求真为本,兼顾务实半译行为;务实为上,兼顾求真不译行为。
(一)高度求真、高度务实的全译典行为
该行为指译文充分务实《治理3》英译对外发行外宣目标和读者接受,全部求取用典形式和信息与用典人核心思想,符合“求真为本,求真兼顾务实”的译者行为准则[10]。就语料或为“高度求真,高度务实”的译者行为细则,主因对原文求真生产出的译文符合务实效果,求真既务实。共 61个,占78.21%,此时合理度最佳。
例1:“于安思危,于治忧乱”[11]。
“Be alert to danger in times of peace, and be wary of unrest in times of stability.”[12]
该典源于清魏源《默觚·学篇七》。译文用“be”祈使句,保原文并列结构,存用典内容,高度求真于用典警示告诫功能,务实当下语境。保留引号,读者能迅速看出用典,提供了深入接触原典机会,充分务实用典翻译对外宣介中华文化的外宣目标,体现了高度求真、高度务实的全译行为。
例2:中国有句古话:“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11]
As an ancient Chinese saying goes:“All living things grow side by side without harming one another; the sun,moon and seasons rotate according to their own laws without hindering each other.”[12]
此典出《礼记·中庸》。译文保留原文并列结构。同时在尾注说明《礼记》英文译法 Book of Rites,括号内加注拼音Li Ji,引导读者深入阅读,满足分众化需求,体现了充分务实读者的务实行为。原典从天道谈及人道,原文作者借此强调不同文明之间理应从自然万物的运动规律中汲取文明相处之道,第二句增补according to their own laws,释放了用典人意图,体现了求真用典人背后核心思想的求真行为。外研社的理雅各[13]译本:all things are nourished together without their injuring one another.The courses of the seasons, and the sun and moon, are pursued without any collision among them.《治理 3》另译求真于用典人核心思想,多角度务实读者和外宣目标,助传中国对世界文明秉持的互鉴互融理念。
这种高度求真和高度务实对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至关重要,在中国当代文化语境下实现传统经典的现代转型,使其成为世界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的过程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祝朝伟[4]研究《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以下简称《习1》)用典翻译策略,发现188个用典直译95个,直译加注53个。全译主要采用直译或直译加注。两译法占比78.72%,与全译78.21%基本吻合,证明本研究可靠,也说明《习1》《治理3》用典译者行为一致。
(二)求真为本,兼顾务实的半译典行为
该行为指译文务实《治理3》英译对外发行外宣目标和读者接受,部分求取用典形式和信息之真与全部求取用典人核心思想之真,共计10个,占12.82%。用典汉语特征明显,形质无法兼顾,译文通过对其解释或译写部分保留,但未影响用典人核心思想与读者接受。
例3:古人说,“内无妄思,外无妄动”。[11]
As an ancient scholar said, “We will not act recklessly if we think right.”[12]
此典形式为对偶结构。强晓[14]认为“对偶结构作为一种文本格栅,深深植根于汉语的思维习惯和文学传统之中……除了极少数可以亦步亦趋的案例之外,‘变’才是‘不变’的原则”。例1“亦步亦趋”显警诫功能。例3采用“变”:弃结构、主从复合彰逻辑。think和act译“内”“外”,结构用词很地道。细化“古人说”为“As an ancient scholar said”,明典故作者身份,充分体现了译者求取原典之真行为下的务实行为。客观上务实读者阅读习惯与思维方式,主观上务实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目标与讲好中国故事。
例4:“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11]
“Only the gentle breeze caressing the river and the bright moonlight pouring down on the mountains are a bounty and ceaseless feast for the eye and the ear that nature offers.”[12]
例4用典出自《赤壁赋》。鉴于用典的语言形式与此处的语境和风格难以兼容,译者舍弃了原典赋体形式,以充分求真于用典人背后的核心思想,同时也保留了用典的基本内容,体现了求真为本,兼顾务实的半译典行为。
(三)务实为上,兼顾求真的不译典行为
该行为指译文务实《治理3》英译对外发行外宣目标和读者接受,弃用典形式和信息,全部求取用典人核心思想,符合“务实为上,务实兼顾求真”的译者行为准则[10],共7个,占8.97%。译法体现了“意译”,连续统上偏向“务实”。
例5:“取之有度,用之不竭”,是生态文明的真谛。[11]
Well-measured exploration and use of resources is the key to eco-environmental progress.[12]
译文弃用典形式和部分信息,转而全部求取用典人核心思想之真,引号和尾注译文中全部舍去,读者看不出原作用典,但用典人核心思想有效地传达给了读者,是务实为上、兼顾求真的不译典的典型体现。
例6: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最后达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领悟。[12]
Writers,artists and scholar with a good work ethic should demonstrate dedication and perseverance in the pursuits of their professional aspirations,and achieve their goals through assiduous and painstaking efforts.[13]
译文弃用典形式和信息,全部求取用典人核心思想,语言晓畅明白,将“天涯路”“西风”“高楼”等文化意象化于in the pursuits of their professional aspirations,and achieve their goals through assiduous and painstaking efforts,体现了务实为上、兼顾求真的不译行为。
就研究语料从“求真”角度看,译文全部求取用典人核心思想之真,因为“政治文章的翻译要讲政治”[15],如 Sergey Tyulenev[16]认为“翻译神圣文本一向认为译者要有敬畏并给予额外的谨慎,以排除对原作的任何干涉”。
五、结语
译者行为研究作为描写译学研究,主张通过大量翻译事实归纳描写译者行为方式。本研究借“求真—务实”评价模式,展开机构译者在政治用典翻译中的语言人“求真”与社会人“务实”行为探讨,通过大量事实描写机构译者在评价模式上的变化特征,摆脱了以往政治用典翻译乃至政治翻译研究的二元对立桎梏,提炼的三种机构译者行为方式有助于深入认识机构译者在这一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未来研究可从翻译内外探讨影响制约译者求真与务实行为的选择因素,以进一步揭开该领域译者“黑匣子”,为机构译者行为自律和他评提供客观规约,以提升政治文献翻译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