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架构
2016-12-08王兴仓�オ�
王兴仓�オ�
摘要: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国梦”的实现,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最终在全社会组成高度自治的“自由人联合体”,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习近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架构包括:坚定的理想信念、科学的战略布局和正确的发展理念。
关键词: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架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重要论断。这些理论观点内容丰富,涉及全局。特别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充分彰显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对人民立场的一贯坚持,也是对新形势下国际国内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和重大矛盾的积极应对,是一篇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标志着习近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架构初步形成。
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不忘初心
(一)坚持不忘初心,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如何必然要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表明,无产阶级政党在执掌政权后,要大力提高社会生产力总量,大力发展劳动人民的民主自由,逐步消灭三大差别,使全体人民能够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全社会组成高度自治的“自由人联合体”,达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彻底解放。
我们党在成立之初,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中国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同样,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探索过程中,我们党及时总结经验,敢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越走越宽广。
(二)坚持不忘初心,就是要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理想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信念是人们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的意志和定力。理想崇高,才能坚定信念;信念坚定,才能坚守理想。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伊始就旗帜鲜明地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规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党的“二大”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确立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
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要坚定理想信念。他强调: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没有过时,关于资本主义必然消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没有过时。这是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我们现在的努力以及将来多少代人的持续努力,都是朝着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个大目标前进的。
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员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理想信念的重要性,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 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会没有骨气,就经不起诱惑,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生活上堕落。习近平总书记还深刻地指出,共产主义理想的必然实现,是唯物史观所揭示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共产党坚定的信念必须以科学理论为基础。
(三)坚持不忘初心,就是要坚持人民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坚持人民立场就是坚持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科学地阐明了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确立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唯物史观作为自己的科学理论依据,始终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观点和要求。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党的全部活动都是为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因此,它敢于相信和依靠群众。党的“二大”指出,“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都“必须是不离开群众的①”。
党的十八大报告突出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表现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科学把握和高度自觉。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要“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的就是要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前提和基础。量的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实现中国梦是亿万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目标。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在会见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时明确阐述了“三步走”战略: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并确定了实现宏伟目标的具体时间表。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确立的战略目标的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的长远的宏伟目标,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则是我们的近期目标。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是辩证的、统一的关系,近期目标是量的积累,长远目标的实现则是质的飞跃。近期目标要为长远目标服务并以长远目标为方向,同时,近期目标也非常重要,它会反作用于长远目标,并对长远目标的实现形成促进推动或延缓阻碍的作用。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必将为实现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进而迈向民族复兴中国梦打下全面而坚实的基础。
(二)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竭动力。马克思主义表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恩格斯曾深刻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②”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作主,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革命的方式就相应地转变为改革。“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解决一切发展问题的关键,“是全国人民的长远利益所在③。” “不开放不改革没有出路,国家现代化建设没有希望④。”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成功经验表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并对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生命力,就在于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断,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党关于改革开放的理论总结,凝聚了我们朝什么方向改革、如何推进改革的共识和力量,为新时期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了基本遵循,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不断革命”理论的坚持、发展和具体运用。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与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全面的建设,高度的民主和健全的法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⑤”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到稳定、协调的发展,使社会主义社会得到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了全面部署。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体现了我们党依法治国的坚强决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是现代化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也是现代化本身的实现目标与充分体现。建成一个现代化的法治国家,形成一个现代化法治社会,需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任重而道远。
(四)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实现民族腾飞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必须把全面从严治党贯穿于整个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只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我们党才能永不变色、永葆活力,才能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带领亿万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严以律己、无私奉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从严治党,就是要同一切弱化先进性、损害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主张变革的党才走向成熟,成为一个真正革命的党。⑥”从严治党,就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着力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着力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当前,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改革发展稳定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将更加繁重的任务摆在我们党的面前。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思想上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要牢牢把握理想信念这个“总开关”、“总闸门”。作风上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格遵守“八项规定”。在制度方面,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作。在反腐败方面,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坚持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一旦发现滥用权力搞腐败,都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这些重要部署和要求,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充分体现了中央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党心民心。
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的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为了有效面对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和新挑战,为了顺利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是适应新阶段、应对新挑战、引领新常态的重要指导思想。
(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很难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和实力,但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只有大力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才能从世界大国变为世界强国。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坚持创新发展,是分析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特别是总结我们国家改革开放成功实践得出的结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多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在全社会形成“万众创新”的蓬勃局面。
(二)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协调发展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协调发展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更注重发展机会公平、更注重资源配置均衡。协调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协调发展就是找出短板,通过补齐短板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协调发展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要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又要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就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三)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发展,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人类的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人是大自然产物,人与自然是一种协调共生的关系,对自然的损害最终会伤害人类自身。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四)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和伟大成就充分证明,要发展壮大,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技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在实行开放发展的过程中,既要看到有利的因素,也要积极应对更深层次的风险和挑战。牢固树立开放发展理念,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五)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享发展理念的论断,必须牢牢抓住其四个方面的深刻内涵,即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全民共享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全面共享是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各方面建设成果,共建共享是共建才能共享,共享必须共建,渐进共享是共享发展必定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习近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架构立足中国实际,把握时代脉搏,既有宏观层面的坚持与创新,又有微观层面的应对与举措,架构科学,浑然一体,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唯物史观,又处处闪耀着辩证法的思想光芒,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集中统一。
[注释]
①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3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693页。
③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人民出版社,1983年7月第1版,第126页。
④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1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219页。
⑤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人民出版社,1983年7月第1版,第173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卷,第376页。
(作者单位: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