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一流大学文化”的价值意蕴、基本原则和实践路径

2022-11-18丛晓峰屈昌雷

中国成人教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高水平师生大学

○丛晓峰 屈昌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文化对一个社会或者组织的影响更为持久、更为深远。大学文化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一所大学“脾气”和“性格”最为突出的彰显。在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过程中,高校应当充分发挥大学文化的重要助推作用,通过“一流大学文化”建设来不断筑牢、筑高师生“精神高地”,促进大学内涵提升,实现自身的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一、建设“一流大学文化”对于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价值意蕴

关于大学文化好坏和优劣,没有也难以设置统一的衡量标准。这里所说的“一流大学文化”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指的是一所大学在其发展历程中凝结的,广大师生所广泛认同的,能够引领大学及其师生不断向前发展的文化。“一流大学文化”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引领和深厚根植,在高水平大学建设过程中能够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

(一)“一流大学文化”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引领

在高水平大学建设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人。“文化的中心是人,大学文化的中心就是大学之人。”[2]这里的“人”,指的就是大学里面的教师和学生。也就是说,大学中最关键的是全校师生。“一流大学文化”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大学里面的广大师生身上,具体体现在其对广大师生的思想政治引领、价值追求引领和行为示范引领三个方面。

1.“一流大学文化”对广大师生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引领作用。“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3]基于此,在人类社会生产基础上而发展产生的文化必然体现着特定的生产关系,文化不可避免地会带有特定的政治属性。大学文化是有其政治属性的,我国“一流大学文化”必然具有社会主义属性,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广大师生起着重要的思想政治引领作用。

2.“一流大学文化”对广大师生具有重要的价值追求引领作用。文化中必然内含特定的价值追求,能够对人有感染力和教育力。“大学文化建设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代表和体现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4]“一流大学文化”能够引领广大师生有着崇高的价值追求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崇高的价值追求中必然包括强烈纯粹的爱国热情、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为民服务的行动自觉、甘于奉献的无私情怀等。高雅的审美情趣中必然包含着健康的身心、良好的习惯、高尚的情操等,要求广大师生能够自觉抵制庸俗文化的侵袭,有着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高尚的精神追求。

3.“一流大学文化”对广大师生具有重要的行为示范引领作用。大学文化的作用最终要归结到其对广大师生行为的影响之上,“一流大学文化”必然能够深刻教育感染和引领广大师生有着良好的行为。这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大学文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师生行为恰当与否提供评判的“标尺”,对师生的行为提供相应的规范,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使师生形成遵守大学文化要求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另一方面,大学文化能够为师生行为提供示范引领,大学文化氛围对不同行为的褒贬能够体现出一所高校对特定行为的态度。大学文化对待师生行为的态度在无形中引领着广大师生向优秀和先进看齐,对师生的行为会产生深远的良好影响。

(二)“一流大学文化”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深厚根基

在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过程中,大学文化是其深厚根基。“一流大学文化”是大学宝贵的精神资源,是凝聚师生共识的重要纽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大学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1.大学文化是大学宝贵的精神资源。大学文化无处不在,渗透于高校的方方面面。大学文化的载体既包括校园内富有特色的楼宇、道路、园林等“实物景观”,又包括校训、校风、学风、制度等所蕴含的“人文景观”,还包括师生的精神面貌、特定的习惯等“行为景观”。大学经过多年积淀所形成的特色文化,是师生共有的精神家园。这是大学宝贵的精神资源,是一所大学的“精气神”之所在,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依托。

2.大学文化是凝聚师生共识的重要纽带。大学里面的一草一木都寄托着师生的深情,里面的每一片风景都有校友的美好记忆。在同一文化氛围中学习和生活的师生有着诸多相似之处,这就使得广大师生能够容易凝聚起促进学校向前发展的磅礴力量,夯实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坚实基础。校友资源是一所大学宝贵的“无形资产”,校友因在大学有着难得的求学记忆,他们对学校的感情真挚而纯粹。校友是大学的“无形资产”,校友资源是促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力量,要注重加强校友的情感文化培育、共同体文化培育、大师文化培育、环境文化培育和反哺文化培育[5]。

3.大学文化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大学文化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化滋养心灵,文化涵育德行,文化引领风尚”,“要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大学文化一旦形成,就会渗透到大学教学科研和服务管理的各个层面,师生们受到熏陶、感染、影响和激励,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6]。

4.大学文化是促进大学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大学治理涉及高校科学研究、教书育人、社会服务等各个环节,大学治理现代化的实现是大学有序、健康向前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流大学文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大学治理现代化的实现。一是能够促进大学治理理念上的现代化。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和指南,理念上接受现代化是大学推行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前提,能够使大学治理现代化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二是能够促进大学治理方式上的现代化。大学文化中所蕴含的创新、求实等精神,能够促进大学在现有治理水平的基础上不断探究更有效的治理形式,进而实现以“一流大学文化”建设带动大学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二、建设“一流大学文化”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建设“一流大学文化”需要按照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结合大学的文化积淀、学科特色、发展定位等,实现大学文化发展与大学特色的深度融合。在建设“一流大学文化”过程中,应当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坚持“守正”与“创新”的结合,坚持对“外来文化”的消化和吸收,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文化建设体制机制的守护,坚持“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的同频共振,进而促进大学文化的形式多样与内涵提升,实现大学文化的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一)坚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涵养“一流大学文化”

经过几千年不断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在新时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孕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学文化天然带有民族秉性,有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色。高校在建设“一流大学文化”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借鉴和应用,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丰厚土壤中找到特有大学文化的“根”和“脉”,并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升大学文化厚度和广度,真正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文化的重要涵养作用。除此之外,高校在“一流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借鉴和吸收。

(二)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结合来发展“一流大学文化”

高校建设“一流大学文化”的实践不是为了建设而建设,大学文化也不是凭空建造的“空中楼阁”,而是在高校厚重的文化底蕴中逐渐产生、发展和壮大的。所谓“守正”指的是,大学文化建设应当坚守大学特定的发展历史、发展文化和发展目标,要在现有大学文化基础上发展大学文化。离开了大学特定的文化底蕴,大学文化建设便丢失了发展基础和发展特色。所谓“创新”指的是,大学文化建设不应当抱守现有发展水平和文化特色,也要特别注重在已有发展水平技术上的创新。不“守正”,大学文化建设便会丢失文化之“根”;不“创新”,大学文化建设便没有发展之“魂”。高校在“一流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当在对已有发展底蕴的坚持中发展、在坚持中创新。

(三)坚持正确对待和使用“外来文化”来丰富“一流大学文化”

这里的“外来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相对于高校“自由文化”这一概念来讲的。关起门来搞文化建设是不可取的,高校在建设“一流大学文化”的过程中,应当秉持着开放包容的心态,广泛撷取一切先进文化之所长,大胆借鉴“外来文化”来丰富自身大学文化。高校应当借鉴吸收世界上一切文明成果,不断在国内外文化“浩瀚大海”中汲取发展力量;应当具有甄别不同文化的能力,抵挡不良文化的侵袭,吸纳优秀文化的营养;应当善于宣传和弘扬自身大学文化,勇于接受实践的检验。

(四)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来夯实“一流大学文化”

文化应当为人的全面发展而服务,大学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助力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高校在建设“一流大学文化”的过程中要深入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这就要求高校在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对广大师生文化需求的关注。高校要用丰富的大学文化来不断满足师生成长发展的精神需要,要特别注重发挥师生的创造性,让广大师生成为大学文化创新发展的主体力量;要特别注重大学文化对立德树人实践的促进作用,要在立德树人的实践中检验和发展大学文化。

(五)坚持用成熟定型的体制机制来守护“一流大学文化”

为适应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大学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措施来建设文化。随着“一流大学文化”建设实践的不断向前推进,大学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也在不断健全,进而不断走向成熟和定型。“一流大学文化”建设体制机制的成熟和定型意味着高校建设大学文化的发展战略和具体举措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不轻易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做出变更。当然,体制机制的成熟和定型并不意味着大学文化建设体制墨守成规、一成不变,高校要根据文化建设实践的变化而对体制机制进行完善、调整和提升。

(六)坚持“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同频共振来承载“一流大学文化”

大学里面的特色建筑、人文景观、自然风景等是大学文化的“有形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实物载体,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大学的校歌、校训、校风等是大学文化的“无形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无形载体,是只能靠精神感知的文化。高校在建设“一流大学文化”的过程中,不论是对“有形文化”还是对“无形文化”,都应当有共同的理念支撑和价值支撑,要使有形的文化元素和无形的文化元素能够协调一致,同频共振来承载大学文化的丰富内涵。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高校在文化建设上能够做到有整体谋划,并将发展大学文化的价值理念一以贯之。

三、建设“一流大学文化”的实践路径

基于大学文化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促进作用,高校需要不断创新举措,探究培育“一流大学文化”的路径,进而充分发挥大学文化的促进作用,实现大学内涵式发展,促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大学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主义的属性,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这就要求大学文化建设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地位不动摇。

(一)建设“一流大学文化”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建设“一流大学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这就要求大学在建设“一流大学文化”过程中,一是要将宣传阐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任务,教育和引导广大师生将马克思主义入脑、入心、入行,使师生形成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的行动自觉;二是要使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研究建设“一流大学文化”的办法,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大学文化的发展;三是要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不良社会文化的本质,抵制不良社会文化对广大师生思想的侵蚀。

(二)建设“一流大学文化”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

党是领导一切的坚强力量,要保证党对大学文化建设的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就是要在“一流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贯彻党的基本方针、路线、政策不动摇,始终与党的大政方针保持高度一致;就是要在“一流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高校党委的领导不动摇,促进党委领导大学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良好运行;就是要在“一流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发挥广大师生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示范引领作用,凝聚形成促进大学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

(三)建设“一流大学文化”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地位不动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崇高价值追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是需要每位公民严格遵循的价值规范。高校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一流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就必须特别注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阐释工作,使广大师生能够深刻理解其深层次内涵;特别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文化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融入大学文化之中;特别注重选树恪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先进个人和集体的榜样示范带动作用。

猜你喜欢

高水平师生大学
建设空间科学 强国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第二届中国空间科学大会在山西太原举行
“留白”是个大学问
以“四精四度”推进率先建成高水平人才高地
为高水平建设好首都城市西大门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大学求学的遗憾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麻辣师生
我国高水平女子400m混合泳运动员技术特征研究
曹隽平师生书法展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