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过程方法的应用型院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优化路径
2022-11-18邢月丽
○邢月丽
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高技能实用型人才成为各国重点培养且急缺的人才,因此,各国普遍将应用型高等教育作为国家创新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虽然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规模在近20年实现了大幅扩张,但师资与各项软硬件却未能实现同步增长。这势必使得应用型高等教育质量受到一定程度削弱。因此,为提升应用型院校教育质量,对应用型院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优化路径进行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过程方法的主要内容
过程方法指的是组织对内部各种过程进行识别、控制与改进的一种管理方法:其一,过程识别。过程识别是指在系统组织在动态变化时对过程的拆分、定义和辨别。第一步,确定过程中的输入和输出;第二步,将整个过程分解为基本模型,确定输入端上传至系统内部的资源和输出端从系统中所产出的产品或资产;第三步,辨析输入资源转化为输出产品的过程中,系统内部所必须进行的活动以及活动的指令序列。本文将采用过程方法来优化应用型院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其中过程识别处在应用型院校学生教育培养程序中的首位。其二,过程控制。过程控制的含义是掌控影响过程质量的因素,并通过对影响因素的合理调控使系统输出的资产达到预期的目标值。这一阶段的主客体分别是系统内部的管理者和高级运维者,客体对象则是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包括技术、组织管理以及人。系统内部主体通过不断优化资源分配、行政管理和人事调动来改善体系运行。其三,过程改进。过程改进是提升过程可支配性和增加输入输出过程效率的一系列活动,是系统内部人为或自主进行的改良活动。过程改进不会单独存在,其实现依附于过程控制,两者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宜分割,系统内部高度有序的过程控制有助于过程改进。
应用型院校的教育质量管理活动是一种较为典型的过程管理活动,教师的教育活动作为输入因素,而学生获得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则是输出结果。因此,基于过程方法的指导,能够有效优化应用型院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二、应用型院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不足
基于过程方法来看,应用型院校教育管理体系还存在诸多不足。在过程识别方面,管理部门力量与软硬件等输入资源存在不足;在过程控制方面,教育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不足,导致教育管理输出资源难以达到预期;在过程改进方面,评价和改进过程中,质量监管不足。
(一)过程识别方面的不足
第一,职责确定过程中,管理部门力量不足。应用型院校教育工作通常由教务处来负责,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院务办公室和学生处等职能部门数量较少,管理人员短缺。大多数情况下,科室职能工作区分度不高,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和专科职业教育往往处于共同监管的局面。合格的管理部门人员需要丰富的经验、充沛的精力以及相关教育管理专业的学习背景,在实际情况中,以上条件很难满足。第二,资源管理过程中软硬件不健全。资源管理过程中的“软件”是指师资力量和先进合理的管理模式。近年来,应用型院校学生源规模不断扩大,应用型院校需要投入更多的师资对学生进行管理和督促。短缺的师资力量与日益增加的学生数量之间出现了越来越难以调和的矛盾,先进的管理手段是应用型院校应对这种矛盾的常用手段之一,合理调动人力资源,如提拔学生干部、组建学习小组等,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难以缓解当前局面。资源管理过程的硬件则为校园的基础设施和学习资源共享平台。应用型高等教育较为依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图书馆、自习室等学习场所等设施的不足,资源共享平台的不完善,都会对应用型高等教育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学习氛围是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另一关键因素,学习风气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也受限于应用型学校的教育管理方式和重视程度。
(二)过程控制方面的不足
过程控制方面的不足主要体现为教育实施过程中管理不到位。从学生入学接受教育开始至培养合格顺利毕业结束的整个环节,即为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实施过程。此阶段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关键步骤。生源质量是所有院校都极为关注的焦点。伴随应用型院校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张,其生源质量势必有所下降。应用型院校学习期间课程和相关实践活动的设立,既有利于应用型院校学生学习与掌握基础知识,也有助于应用型院校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但是应用型院校的课程与教材大多数沿承多年,相关知识有些已经落后于时代,陈旧的知识体系和一成不变的课程设置很难适应社会对毕业生的实际需求,造成企业缺人而毕业生就业困难等问题。部分教师的教学手段单一,没有结合最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导致课堂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势必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教师与学生的科研互动不足也是教育实施过程的难点之一。应用型院校中,许多老师除教学任务外还承担着科研任务,本应该通过带领学生、培养学生共同进行学术活动,但由于师资力量不足、科研经费紧张等问题,此过程难以实施。一方面,应用型院校学生在教育阶段若未能接受严格的科学训练,其在继续求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时势必将受困于基础不牢的问题;另一方面,多数老师自身的科研任务也由于经费和研究助手的缺乏而无法得到顺利开展。
(三)过程改进方面的不足
过程改进方面的不足主要体现为评价和改进过程中质量监管不严。现代科学的严谨性和细致性要求学生具有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和可以高效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然而,我国大学教育形式上仍属于“严进宽出”模式,应用型高等教育极端缺乏严格的学业评估和审核机制,学分制与考试、毕业设计与评测等常规审核手段经常由于监管不严而出现纰漏,难以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学校组织管理方面的问题最终表现为毕业学生质量不合格,并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
三、基于过程方法的应用型院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优化路径
(一)过程识别方面的优化路径
从过程识别来看,应用型院校明确教育管理职责,重视教育软硬件资源管理,能够有效提升教育管理的资源输入质量。
第一,明确应用型院校教育管理职责。应用型院校的教育管理部门应启用问责制并建立责任分管机制。管理部门应合理分配工作,将工作任务细分至组内成员,并由专人进行责任认定、及时反馈,使惩赏有例可循。应用型院校的教育质量管理职责应当包括以下五点:其一,实现管理承诺,关注需求动向。管理部门主管领导应成立宣传组,向院校内的教师、辅导员及相关一线管理干部宣传国家的教育方针、社会和学界的人才需要,建立与完善人才培养和对接机制;建设教育质量管理部门,并邀请具有社会声望的企事业单位领导和知名高等院校的教授作为校外导师;高效落实、运行教育监管机制,对应用型院校学生学业考评进行严格把关,由校外导师作为第三方机构审核学生在校学习情况,确保应用型院校学生满足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实现社会需求和校园培养过程的无缝衔接。这样既能满足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需要,也能够使得应用型院校学生具备继续学习深造的科研能力。其二,质量方针的制定。质量方针的提出与确立是应用型院校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的核心问题,科学的质量方针不仅能树立正确的工作方向,还能揭示应用型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根本原则,能在发展与战略层面作出要求。管理主体在提出科学合理的质量方针过程中,首先,要依照国家教育战略,积极学习与落实相关政策,了解国家发展对新时代学生素质的要求,培养在实现全面现代化过程中能做出突出贡献的复合型人才。其次,充分了解社会需求,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强、科研素质高的应用型院校学生。邀请教育领域资深专家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应用型高等教育方针。再次,管理主体部门应该建立相应的数据库系统,统计应用型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与用人单位保持联系,周期性地了解毕业生在企业中的动态和反馈,为质量方针的调整提供数据支撑。最后,质量方针的实施脱离不开教育工作者及应用型院校学生,应用型院校可以通过设计用户满意度调查表、信息反馈平台或走访了解,来获得即时可靠的信息,从而不断推动应用型院校质量方针的贯穿与落实。其三,确定质量目标。应用型院校的质量管理主体要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结合自身教育资源条件,制定总培养目标。一方面,应用型院校毕业生需要能胜任实际工作;另一方面,其需要具有继续深造的能力与学业基础。应用型院校应当以此为核心目标,将总培养目标细化为各阶段小目标,并分配至不同学院的相应职能部门,按时统计分析阶段性目标的完成情况。其四,管理主体的职责、权限与沟通。应用型院校主要领导者应该建立实时高效的沟通合作与问责反馈机制,保证各质量管理部门职责分明,信息交流通畅,能够有效开展管理工作;应用型院校教育管理主体应建立贯穿各职能部门、能进行有效沟通的讯息系统,使院校内高级管理者能够获得教育工作者、基层管理者的及时反馈,同时完善公示和内部交流机制,消除各部门合作沟通的障碍。其五,管理评审。应用型院校应当建立质量管理模式的审核和评价机制,并对其适时、适势发展;引入第三方审核组织及机构,给出整改建议和评估报告等,邀请当地兄弟院校或者上级教育部管辖机构以及具有社会声望的企事业单位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教学检查和综合评审,不断结合毕业生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进一步建立健全预警和纠错机制。
第二,重视应用型院校教育软硬件资源管理。资源是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先决条件,是质量方针和培养目标顺利达成的物质基础。应用型院校要设立合理的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紧密结合院校的自身人才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培养目标及计划等方面,充分利用院校专项资源,合理分配,高效使用,使质量管理工作稳健、稳步发展,不断优化改革。首先,人才队伍建设对教育质量影响显著。现代社会,人力资源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高校建设来说,其内涵包括了师资队伍的建设、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行政管理人才的引入。合理地调动具有不同教育背景和特长的人才,有利于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应用型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中应当注意以下三点:其一,教师的引入和筛选。学生的数量增多了,也应及时引入高水平的教师。为保证师资质量筛选,层层选拔必不可少。其二,教师在岗培训。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学科内容的不断丰富,学校应该对在岗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将传统的授课方式发展成为多媒体综合教学手段,组织教学丰富的优秀老师进行经验交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加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成立学习小组。其三,管理团队的建设。应用型院校应当建立组织有序、办事高效的管理团队,提高管理团队人员的素质与能力,从而发挥出院校管理体系人力和物力价值的潜力,使质量管理体系整体持续稳定运行,提高应用型院校质量管理体系机能。其次,基础设施建设是应用型院校质量管理体系正常运转的前提条件,是优化教育的物质基础。当代教育需要汇集人类的知识文明,应用型院校应当提升图书馆馆藏的丰富程度,建立包含不同学科资源的数据库,为应用型教育提供丰富的知识储存,便于学生查找和了解人类文明的成果;建设研修室和自习室等学习场所,确保学生获得充足的学习空间;为科研活动提供大型仪器平台,搭建先进的实验室,为应用型院校学生的科研学习奠定良好的物质条件。最后,在应用型院校学生群体之中树立努力学习的理念,由基础教育管理者和学生代表牵头组建学习小组,确定奖励促学机制,逐步增强学习氛围,并在学生中树立优秀学生榜样,鼓励学生竞争评优。
(二)过程控制方面的优化路径
在过程控制方面,应用型院校应当有效把握教育过程,确保教育管理输出资源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值。应用型院校教育过程是多种过程的复合叠加,具有多维性、立体性和综合性等特点,主要由教育规划、人才需求分析、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服务等部分构成。对复杂过程的分析,需要基于过程方法,将每个过程拆分成基本结构单元,明确输出端应用型高等教育的目标和任务,经过系统内部的优化配制和管理主体的调控,提高应用型院校教育质量。首先,应该规划教育蓝图。事先进行合理的规划才能使应用型高等教育工作有迹可循,提供完整的教育服务。完整的教育规划包括三项内容:其一,前期按照应用型高等教育的质量方针和教育目标,进行招生宣传;其二,中期设计完备有序的教学流程和财务管理过程,依据教学大纲进行课程、实验和实践活动设计,配备合格的教师和基层管理团队,构建教学评估及审核等反馈机制;其三,在后期则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毕业及就业情况,建立毕业生数据库。其次,人才需求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才的界定,另一方面则是需求的确定。现代社会是分工高度精细,劳动者以知识与技能为导向的新型组织。通常某个领域的人才并不具备胜任其他领域的能力,企业所定义的人才与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往往不匹配。此时,学生、用人单位与院校管理部门之间的相互沟通尤其重要。应用型高等教育管理主体需要及时了解社会需求,可通过抽样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得相应信息,及时开展学生交流工作,举办经验分享会和企事业单位需求见面会。再次,在与企业充分沟通了解其需求之后,院校教育管理主体可以相应地调整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达到共赢的局面。学科建设是应用型院校的一项长期任务,学科建设既要求扎实可靠、循序渐进,又要求适应时代发展、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应用型院校在学科建设过程中要小心谨慎,充分调研,以科学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之间的矛盾;平稳有序地深化学科建设改革,加强师资力量,培育学科带头人并发挥自身特长;根据国家的方针计划和应用型院校自身拟定的质量方针与原则,结合社会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确定最终人才培养方案。最后,应用型院校在招生过程中要依据招生计划,择优录取,对于特殊人才考虑给予优惠政策,如提供奖助学金和校内勤工俭学岗位等;院校管理部门应协同合作,为提高生源质量进行更多努力。应用型院校学生培养过程较为综合与具体,包括培养计划的修订、课程与实践活动的安排、科研创新项目、毕业设计环节和毕业答辩等部分。其中,课程与实践活动的安排是应用型高等教育阶段的重点,应用型院校应该抓好教育环节。
(三)过程改进方面的优化路径
在过程改进方面,应用型院校完善教育评价和改进方法,能够有效提升教育管理过程的可支配性,增加教育管理输入输出过程效率。因此,应用型院校应当不断接受信息反馈,建立健全监督、评价和反省改进机制。首先,应用型院校应当优化教育质量监测方式。其一,应用型院校应当关注教育输出各主体对于应用型高等教育的满意度。定时召开教育质量评估会议,邀请学生家庭代表、政府教育部门、相关企事业单位对院校的教学质量进行检查和综合评估;及时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获得毕业生工作反馈信息;利用科学的统计手段,计算各方对于教育质量的满意程度,从而明确问题所在。其二,应用型院校应当重视教育过程的评测。在内部评测方面,应用型院校应当基于应用型高等教育管理规章,定期评测教育质量,以便有效发现不足并加以优化;在外部评测方面,应用型院校应当自觉接受教育主管部门的考核,针对未达标的项目进行改进。其三,应用型院校应当制定针对课程考试不合格、实践学习不合格、论文答辩不合格学生的管理条例,确保终端教育输出质量。其次,应用型院校需要构建实际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模型,通过过程识别界定模型的相关要素信息。其中,输入端为应用型院校学生的个人需求、家庭需求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系统内部主体需要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改进和完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监督管理能力,引导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院校质量管理体系的最终目的是输出符合家庭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学生,并及时向系统进行反馈,继续优化整个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