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改革路径选择
2022-11-18林传伟
○林传伟
推进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人才质量的关键。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办学实体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其本质为专业教育,目的在于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培养“精”“专”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对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也影响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长期发展。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编制特点
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编制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课程内容设计强调回归“专业”;课程目标定位是培养“专才”;课程实施方式崇尚“实用”;课程评价标准强调知识“应用”。
(一)课程内容设计:回归“专业”
美国高等教育强调“回归工程”,即重视增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整合思想实现课程的重构,这也是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的重要要求。作为专业定向型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也应重视回归于专业本身,避免过多枯燥的理论性知识。
(二)课程目标定位:培养“专才”
培养普通人才与专门人才,一直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此消彼长的两大目标。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专才教育还是通才教育,一直众说纷纭。事实上,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并不是完全对立的。通才教育的专业面较为广泛、覆盖面也较大,重点在于实现专业基础知识学习范围的“宽”;专才教育指针对某一特定专业的教育,重点在于“专”。可以看出,二者都重视专业发展,强调专业教育。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实施目标定位应是培养专才,重视实现专业性通才教育。
(三)课程实施方式:崇尚“实用”
实用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要目标,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实施也应重视实用。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是为社会经济服务的,在人才培养中也应重视考虑社会发展需求。应用型本科课程应以实践性知识教学与实践技能学习为主,坚持以行动体系为基础,重点教会学生“怎么做”。在具体的课程开发及设置中,应重视提高实习、实践类课程的比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四)课程评价标准:知识“应用”
一方面,由于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因此,在对应用型本科课程进行评价时,也应坚持以本地区经济发展需求为基础,实现知识的社会评价。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知识——高等教育”的关系模式逐步确立,知识的社会背景与教育背景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由社会决定知识评价标准,成为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评价的重点。
二、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课程在课程设计基础、课程目标确立、课程实施环节以及课程评价方式等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着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的发展,阻碍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课程设计基础
一方面,对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的理解尚待完善。随着高等教育不断改革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内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目前来看,有的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理解尚局限于知晓这一层面,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内涵尚缺乏明确的认知。另一方面,应用型专业课程设计能力尚待提高。由于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历史较短,经验不足,虽然个别院校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但整体来看,应用型院校课程设计能力仍有欠缺,在专业针对性的课程设置方面仍存在困难。
(二)课程目标确立
首先,课程目标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这使得应用型本科教育与社会发展脱节,对社会需求反映出一定的滞后性、被动性。这不仅影响着课程的设计,也严重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其次,课程目标无法体现专业教育特点。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未能与普通本科院校教育课程相区别,在课程目标设置、学生素质锻炼方面未能体现应用型教育的特点,这使得课程目标与实际实施存在一定的偏差。
(三)课程实施环节
首先,教学方法改革尚需进一步深入开展。教学方法影响着课程实施效果,但目前来看,大部分应用型院校教育方法较为单一,且不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这使得现行教学方法无法有效提高课程实施效果。其次,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脱节。在理论课程方面,公共课程设置过于功利与保守;未能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在实践教学方面,课程实施缺乏有效性,师资队伍教学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四)课程评价方式
首先,综合“应用”尚待完善。目前,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评价过于重视知识性内容,忽略了学生应用能力、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其次,课程考核方式较为单一,仅仅依靠专业知识考试对学生课程学习效果进行评价,难以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考核方式的科学性。
三、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改革路径选择
为解决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教育课程的调整与改革,应用型本科院校还需以“分类发展”为原则调整课程建设环境,以“应用能力”为中心改革课程体系。
(一)以“分类发展”为原则调整课程建设环境
在“分类发展”原则下,应当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联动发展机制与特色发展机制,以实现对课程建设环境的调整与优化。
1.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联动发展机制。第一,从纵向角度而言,应重视构建完善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体系通道,实现高职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联动发展。首先,应不断完善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学生能够学习一定的知识、掌握一定的技术,这为学生接受应用型本科教育奠定了基础。因此,应重视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技术水平。其次,应进一步规范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的发展,通过改革硕士教育机制,不断推行硕士阶段的应用型教育。一方面,在硕士招生上,在充分考虑应用型硕士教育特点及需求的基础上,除与一般学术性硕士招生笔试保持一致外,应用型硕士教育还应重视实现复试环节的创新,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考查。另一方面,在培养内容上,应通过完善课程设置,重视对学生应用型知识及技能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同时,在培养模式上,可着力推行“校企合作”,重视提高实践类课程的比例。第二,从横向角度而言,可以区域为单位,构建区域内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联盟,实现不同院校的联动发展。首先,着力建立健全教学共同体。一方面,教学共同体内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实现教师互聘、学分互认、教学活动等的相互支持,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应定期组织各院校召开研讨会、交流会等,引导不同院校积极分享教育教学经验,并共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其次,构建科研共同体。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科研方面并不具有明显资源与人才优势。为提高应用型院校的整体科研水平,可通过推进校际合作的方式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科研合作交流平台。通过集中不同院校的科研资源,鼓励各院校利用该平台积极进行学术探讨,建设高学历、高质量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科研团队。
2.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发展机制。应用型本科院校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模式,因此,应重视根据不同院校的特色,对院校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并为各院校的发展制定专门的标准。第一,实现不同类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分类发展。实现应用型院校分类发展,是提高应用型院校发展效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为保证分类的合理性以及效果,首先,应用型高校应明确分类发展的具体要求,深入分析地方政府部门对应用型院校发展的要求与政策倾斜,结合应用型院校的自身办学特色,制定科学的分类标准,明确院校发展定位。其次,应重视为院校发展提供专项资金。一者,可设立专门的国家专项扶持资金。国家相关部门应重视调整教育财政资源的分配,给予应用型本科院校合理的资金支持。二者,省市级教育部门也应重视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发展提供发展资金,通过加强对不同院校的综合评估,为重点院校提供配套专项资金支持。第二,制定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专门标准。明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标准,是规范应用型院校课程体系的关键。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明确人才培养的考核标准,实现应用型人才特色化培养。
(二)以“应用能力”为中心改革课程体系
针对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应当在“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对课程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环节进行调整与改革。
1.完善课程设计。第一,应进一步深化对应用型本科课程的理解。明确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是什么”,对于课程体系的完善至关重要。为明确应用型本科课程的本质,应深入对比应用型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普通本科教育在教育目标、课程设计、就业导向等方面的区别,引导人们对其形成正确的认知。首先,应明确专业定向课程的定位。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是专业定向课程,不同于学术定向与职业定向课程,它是关于某类专门学问的课程。相关人员应增强对专业定向课程的研究,在深化理解专业定向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其次,应增强对社会导向课程的理论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设立的目的就在于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因而,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具有明显的社会导向。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的设置应突破“象牙塔”的禁锢,坚持融入社会、融入企业。相关人员应不断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与社会相融合的方式,保证课程设置的社会需求导向。第二,应进一步提高应用型本科课程领导力。课程领导力是指应用型本科教育在课程编制方面的引领、统领能力。为切实增强课程领导力,首先,对课程管理者而言,应坚持立足于院校发展的实际,根据相关管理部门要求,不断提高课程开发的合理性,提高课程实施与评价的科学性。其次,课程实施者应重视提高自身参与设计课程的能力,并通过积极开展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高课程实施效果。
2.明确课程目标。明确课程目标,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设置的重要指导。根据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要求,课程目标应体现以下两点:第一,应能够切实反映经济社会需求。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为实现自身长期发展,需要转变“等、靠、要”的观念,积极主动贴近社会,与社会进行沟通,切实将经济社会需求与课程设置相挂钩。首先,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主动跟进企业生产与企业合作,通过与企业的沟通及自身对企业和社会需求的实地调查,及时了解企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并据此完善课程编制。其次,为保证校企合作的可持续性,院校应增强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切实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与人才需求,并通过完善课程体系,满足企业的综合技术需求。第二,应能够凸显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的编制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因而,在设立课程目标时,应着力凸显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应坚持根据“T”型人才要求,明确专业基础上的通才培养目标。简单而言,“T”型人才是指除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外,还具有多项技能的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专门的人才,但人才的全面发展也十分重要。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注重凸显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的提升,并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确定学生跨专业发展的方向及范围。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课程目标也应重视在实现学生专业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3.优化课程实施。第一,提高教学方法改革的主动性。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路径,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实效性,有利于提高课程实施效果。首先,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重视引导教师形成教学方法因课而异、因人而异的意识,鼓励他们积极研究教学方法,并将教师研究教学方法的能力纳入教师评价中。其次,应重视转变教学理念。应用型本科教育不仅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专业为基础进行知识建构的教学理念,重视为学生营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最后,应加快教学方法改革。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应重视根据课程的特点及学生的需求,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既不能完全摒弃传统大班制的教学方法,也应重视采用问题讨论法、实习法等新的教学方法,还可以着力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第二,进一步增强理论教学的应用性。首先,应坚持以专业为基础开展通识教育。一方面,应构建开放性的通识课程体系,既应实现不同专业学科的联系,也应重视学生的个人体验,切实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应以专业教育的需求为基础,调整通识课程内容。为避免通识课程的空泛,应坚持以“适用”为原则,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开设有针对性的通识课程。同时,还可开设一批通专融合的课程,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其次,应不断强化专业教育的应用理念。切实转变传统课程观,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课程目标,着力将职业特点与课程相结合,提高专业课程的应用性。第三,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点,为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一方面,应通过加强实习实训设施管理、增强对实践课程体系的研究等,不断完善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应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切实提高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地位,通过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改革学生实习方式等,增强实践教学的效果。同时,还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制定严格的教师招聘条件、加强教师培训等,提高教师的教学及实践能力。
4.改革课程评价。第一,应重视转变课程评价理念。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因此,在对课程进行评价时,相关人员应转变传统过于关注知识评价的观念,坚持以能力评价为课程评价的重点。第二,应重视改革课程考核标准。为与能力评价理念相适应,应用型本科课程考核的标准也应适当调整。在对课程进行评价时,应转变考核知识的取向,将能力作为重要评价标准,着重考核课程在提高学生能力方面的有效性。同时,可采用多种考核方法,将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重视过程性考核,切实保证课程考核的客观性、科学性。
当前,虽然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尚不完善,但推进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符合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需求。因此,需要坚持以创新为原则,通过增强不同部门、不同院校的合作,完善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编制的创新,从而着力促进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