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老龄化视野下我国退休准备教育内涵解析
2022-11-18康开宇邵晓枫
○康开宇 邵晓枫
一、我国退休准备教育的研究背景与现状
(一)研究背景
退休一般是指劳动力因劳动能力下降而退出劳动力市场的过程。对于每个正常就业的个体而言,退休也是人生中的重大社会转变之一,社会心理与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能否正确看待与理解退休。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公报(第五号)显示,我国15-59岁人口约为8.943亿,约为全国人口总数的63.35%。这一群体或面临退休,或刚迈入职场,但退休是其必经之路,无可避免。学者Abdulkadir(2018)等认为,个体在退休前并不能准确估计退休对其身心所产生的影响,但退休所带来的冲击却是真实存在的,而对于部分人也许是致命的。随着我国人口日趋老龄化以及人均寿命的延长,退休准备十分必要。退休准备有利于临退休人群积极转变观念,正视退休,并进行恰当的心理调适,降低可能产生的风险。
2020年,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和同方全球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共同发布《2020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报告》,报告以准备退休人群为主要受访对象。在关于退休生活预期方面的调查中,42%的受访者认为健康问题是首要问题;31%的受访者担心“不能保持活跃的生活状态”;27%的受访者害怕“孤独与孤立”。由此可知,自身身体状况与心理感受成为该群体最为担忧的因素。在传统观念看来,退休后个体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力逐渐减弱,甚至遭遇人际关系危机。由此,学者Somasundaram(1998)等提出,怀疑或否定、愤怒、焦虑与压力是退休人员心理社会效应的表现形式。
叶忠海教授指出,老年教育中关于“退休教育”或“退休准备教育”极为罕见,而这恰好是老年阶段满足适应“退休”需求所必须学习的内容。做好退休准备既是社会问题,也是教育问题。针对临退休群体,退休准备教育通常能发挥三个作用:减少退休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冲击、改变与退休相关的负面刻板印象以及缓解对退休生活的不满与抗拒情绪。退休准备教育的开展,从个体角度看,在于引导其积极进行身心准备与调试,从而顺利过渡并适应退休;从社会角度看,对于缓解社会养老压力,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明确退休准备教育的重要性,厘清退休准备教育的内涵意蕴十分必要。
(二)研究现状
我国学界关于退休准备教育的研究仍处在初步探索与实践阶段,且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第一是关于退休准备教育内容的研究。张旭东(2006)认为,退休准备教育应当以如何度过退休生活为核心,通过教育训练启发临退休员工进行自我设计与规划,减少退休后的适应时间;马叔平(1998)提出,退休准备教育的开展要鼓励、引导退休人员除致力于经济活动外,还要开拓服务功能,将“学、乐、为”有机结合;孙庆国(2003)等认为,退休准备教育应研讨退休生活的理想模式与实际状态,帮助员工制定基本生活计划。第二是将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引入我国的研究。张曼(2020)依据对美国退休准备教育的研究,提出意义与价值问题是高校退休准备教育研究的逻辑起点,退休准备教育应当回归教育的本质——培养人;刘娜(2014)等指出,我国开展退休准备教育需要政府、社区、企业与临退休人员密切配合。第三是探讨我国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临退休人员准备教育的影响因素与价值。陈曦慧(2016)概括出可能影响事业单位退休准备人员未来生活的四个因素:个体成长环境、事业单位改制、缺乏退休规划以及身体机能的逐渐衰退;陈培浩(2013)认为,退休准备教育既是个人职业生涯理论的支撑,也是积极心理学理论的诉求。第五是开展退休准备教育的价值研究。刘静(2015)依据对韩国退休准备教育的研究,指出我国开展退休准备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应对人口老龄化。
以上专家学者针对退休准备教育的研究已有一定的敏锐度。他们或根据自身所思对我国退休准备教育面临的问题、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开展等进行一定的探讨;或通过研究部分发达国家有关退休准备教育开展的有益经验,以期为我国提供借鉴,这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但是,笔者在进行文献收集时注意到,专家学者们在对退休准备教育的定义进行研究时,并未对其内涵进行较为系统、透彻的剖析。我国的退休准备教育尚未正式起步,以零散性、自发性为主要特征,在研究过程中涉及内涵方面的分析仍较为薄弱,若能明确退休准备教育的内涵问题,则可为其今后的研究明确一定的方向和思路。而且,以“积极老龄化”为视角对退休准备教育的内涵进行较为深入的学理探讨更为稀少。因此,本文拟将积极老龄化作为研究视野,通过研究和分析总结出积极老龄化与退休准备教育间的有机联系与相互作用,以期为退休准备教育的内涵研究提供拙见。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积极老龄化
1997 年,“积极老龄化”(Productive Aging)这一全新的概念在西方七国丹佛会议上崭露头角。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积极老龄化”定义为“为提升老年人生命质量,充分利用各种机会追求健康、参与和保障的过程”。此后,健康、参与和保障成为积极老龄化的三大支柱。至此,积极老龄化逐渐成为全球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路与举措。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完善老年人的健康支撑体系、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以及提供财税支持政策,为老年人的出行、就医、消费娱乐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这再次阐明健康、参与以及保障是积极老龄化的核心内涵。
“健康老龄化”强调老年群体的身体、心理与智力达到相对健康的状态,并能够较长时间保持自理。从“健康老龄化”走向“积极老龄化”,老龄化的含义得到了极大丰富:积极老龄化更加强调老年群体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一词不仅包括具有一定的身体活动能力和参与劳动能力,也有主动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事务的能力之意。世界卫生组织强调,要以生命全程观点看待老龄化,老年群体作为家庭和社会的主要资源,应继续为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积极老龄化的重要意义在于提升老年群体生活与生命质量以及延长预期寿命,使其拥有健康、参与及保障的最佳机会,维护老年人的权利和尊严。
(二)退休准备教育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大萧条,进入40年代后,美国开始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府加强对国家经济的干预,信奉凯恩斯主义,逐步确立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美国政府很快就注意到退休人员的数量始终居高不下,人口老龄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日渐突出。由此,美国学界与社会各界开始积极探索、寻求出路,“退休准备教育”应运而生。
学者 Manion(1976)将“退休”定义为“个体因步入老年而逐步从工商业或服务业等惯常工作中退出的过程”。这个定义明确了年龄作为退休的主要原因。《简明老年学辞典》中,对“退休准备教育”进行了简单释义——目前世界各国对即将退休人员采取的措施之一。但同时提出,若在退休前五年开展准备教育,则会取得积极的效果。学界对于退休准备教育的理解基本一致,可概括为通过进行一系列培训与指导帮助临退休人员进行角色转换与身份转变的过程。但退休准备教育真正内涵所在并未引起足够地重视。笔者认为,退休准备教育应当是以权利保障作为重要前提,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促进临退休群体的身心健康发展,旨在鼓励与支持该群体进行社会参与的一种成人教育范畴。其中,权利保障、身心健康与社会参与是退休准备教育的重要内涵意蕴。
(三)积极老龄化与退休准备教育的契合
退休是一个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人生节点。学者Kaluger(1984)对于退休持消极态度,他认为退休是一种异常空虚的状态,表现为个人愿望的改变、个体逐渐走向死亡及个人控制力的衰退。退休是绝大多数人需要经历的人生阶段,这一过程伴随着积极与消极。退休准备教育的独特价值在于赋予临退休人群的主体地位,并充分利用教育手段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积极老龄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人口老化可能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在社会范围内有效利用和宣传积极老龄化也是应对老龄化风险的重要政策途径之一。积极老龄化与退休准备教育在逻辑上高度契合:退休准备教育是实现积极老龄化的重要途径与方式之一,积极老龄化也是退休准备教育开展的目的和价值所在。学者Honsby(1989)认为,退休是个体为了享受休闲和自由而放弃自己现有事业或职业。个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追求新生活,国家才能真正实现“积极老龄化”。
近些年,我国老年教育在学术上大放异彩、百家争鸣,虽然学界目前普遍将退休准备教育归入老年教育范畴,但是退休准备教育始终未进入公众视野。以“积极老龄化”为视角,推行与完善退休准备教育、明确退休准备教育的内涵,意义有二:微观层面看,明确其合法权利、保障其社会参与,促进临退休人群的身心健康发展;宏观层面看,对于打通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最后一公里”、构建完整的终身学习“立交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积极老龄化视野下我国退休准备教育内涵
(一)身心健康——退休准备教育的首要目的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既是积极的生理状态,也包含健康的心理及良好的社会参与和社会适应能力,健康应当是身心的充分协调,且贯穿个体生命始终。研究表明,约三分之一的人在退休之初会出现身心不适,身体问题主要有血压波动、食欲不振、失眠等;心理问题则体现在失落、孤独、焦虑等负面情绪上,该症状在医学上被称作“离退休综合征”。退休焦虑不利于个体身心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积极老龄化进程。美国“退休准备”研讨会十分重视临退休人群的身心健康问题,其教学活动形式以公开课程、讲座为主,以针对性、个性化的咨询与疏导工作为辅。研讨会会依据个体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帮扶或必要的心理疏导与干预,有效预防和及时解决该群体可能或已经出现的情绪波动与行为异常。
退休准备教育的第一课应为观念的转变。退休是一种在兴趣、价值观、人际交往、工作与生活等多方面发生的角色根本性变化现象。退休后的个体拥有相对较多的可支配时间,其注意力会逐渐转向生活,人际关系趋于稳定甚至萎缩。许多外国学者在论述退休时持悲观情绪,如学者Akinade(2006)认为,当个体离开工作岗位后,其生活乐趣也将不复存在。但是,退休只是个体一生中一种生活模式的终结。尤其是人类寿命不断延长的今天,个体仍有大量的时间迈向新生活。退休准备教育在帮助临退休人群正确认识、理解与适应退休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效的退休准备教育应当引导该群体提前适应可能出现的不适感,并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鼓励其主动进行自我调适。通过具有针对性地生活设计及退休规划,引导其憧憬与向往退休生活,并主动进行自我规划。退休准备教育能够在促进老年群体身心和谐发展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既实现了社会身份的顺利转变,也促进了积极老龄化的有效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规定,国家和社会应采取措施,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退休准备教育开展的首要目的正是引导临退休人群在退休后保持身心愉悦、健康生活的良好状态,这亦契合了“健康”作为积极老龄化的重要内涵。
(二)社会参与——退休准备教育的核心内容
老年人可能通过政治、经济、文化、家庭等多个领域进行社会参与,且具有多样性特征。社会参与是老年人在劳动与活动中同社会进行互动以实现自身价值的行为模式。老年人在进行社会参与时,需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并肯定其社会价值。老龄问题世界大会的《政治宣言》指出:“积极老龄化的重要内容是对老年人的认可及促进他们充分参与。”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本质便是在社会实践(也就是劳动)中得以体现并确立起来的。因此,积极老龄化的成效必定需要一定的社会参与来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明文规定,老年人有参与社会发展的各项权利,国家应当为这一人群参与社会提供与创造必要的条件,从法律层面为老年人参与社会保驾护航。
关于临退休群体应如何在退休后进行社会参与这一问题,虽有实质层面讨论,但尚未达成较为统一的观点。依照以往研究成果总结有二:一是“经济人”角度,即老年人主要通过再就业、社区治理、参政议政等进行社会参与,其目的为争取自身利益,实现老有所为;二是“自然人”角度,即老年人主动提供社区公益与志愿服务,或进行一定的娱乐活动与精神文化生活等来参与社会,以丰富与实现自我为目的,老有所乐。《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中提出,应进行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增强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意识。退休准备教育的独特作用在于提高老年群体生命质量,为其积极“老化”做准备。因此,退休准备教育既顺应了我国政策与法律要求,同时也成为不断推进积极老龄化的重要力量。世卫组织也强调,应努力创造条件让老年人回归社会,将因人口老龄化而产生的对社会的压力转化为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退休准备教育将促进老年人口社会参与作为核心内容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问题;二是能够减少国家因老年社会照料而产生的较大压力;三是能够提高老年人的生活生命质量。
联合国的多次会议指出,应当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老年人也是社会建设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韩国,退休准备教育为老年群体进行社会参与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与带动作用:韩国企业针对临退休员工的再就业需求,为其提供一定地再就业与创业指导,被称为“转职援助教育”。其中包括制作简历、模拟面试、创业形势与政策分析及企业管理等多方面知识与技能,为再就业人群提供一定的学习机会。韩国的退休准备教育引导老年群体主动进行社会参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因老年人口激增而可能产生的社会矛盾。退休准备教育能够使临退休群体明确参与社会、进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参与志愿与公益活动的有效途径,并为他们提供继续学习的方法或再就业的平台。因此,临退休人员在退休后能够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合理进行精神文化与休闲娱乐活动。在生活与学习中实现自我,这也是退休准备教育的核心所在。社会与老年个体共同发展、老年人主动参与社会也是国家积极老龄化成效的重要体现。
(三)权利保障——退休准备教育的重要前提
社会权利保障是现代法治的核心价值要素,权利社会化与权利伦理化是社会权利保障的理论基础。权利社会化中的社会权利一般包括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权利,主要指人有权从社会中获取生存与发展所需的基本物质资料与发展机会。老年群体的基本权利除生存权、劳动权、医疗保障权、生命健康权外,还包括接受与要求社会救助、公平参与社会生活与社区治理、接受教育的权利等。除此之外,老年个体的精神需求同样不容忽视,如希望得到尊重和关注、期望进行一定的学习、追求自我价值及全面发展等。老年群体的权利保障问题,是积极老龄化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之一。权利伦理化指出,人类已经意识到自身固有的价值与尊严,这使得他们在行使和维护自身权利时有所依靠与凭借。退休准备教育的开展,能够明确退休人群可享受的基本权利,例如,退休金发放、如何就医或申请社会救助等问题。美国斯坦福大学相关部门专门为高校的临退休教职工提供了一份“退休准备清单”,包括健康医疗福利指南、返聘指南以及申请社会福利保障指南等。通过一系列的服务咨询与政策指导,明确临退休教职工的医疗健康、福利、储蓄金等方面问题,使其无后顾之忧地迈入人生的另一阶段。退休准备教育的开展可向临退休群体及时传达国家政策,并对一些重要问题进行解答,有利于临退休群体充分了解自身权利,并对涉及的政策与法律等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明确该群体的权利保障问题,也是积极老龄化的重要前提之一。
我国的退休准备教育开始时间较晚,教育内容与形式也因地区、职业而各有不同,且并未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业已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如何引导临退休人群尽快适应角色转变带来的不适、如何加快积极老龄化进程牵动着许多人的心。综上所述,积极老龄化视野下我国退休准备教育的内涵意蕴主要包含三个方面:权利保障是重要前提,社会参与是核心内容,身心健康是首要目的。三者是密不可分、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但是,如何建立属于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的退休准备教育,仍需社会各界及专家学者们集思广益,进一步地讨论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