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课程体系构建
2022-11-16冉婧钱思佑
冉婧 钱思佑
在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为强化学生的岗位职业素能,提升学科育人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立足职业岗位,将课程建设与竞赛、证书制度综合起来,实现育训融通,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岗位适应力和竞争力。梳理“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基本内涵,分析在课程体系构建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职业能力养成视角,探讨“岗课赛证”综合课程体系的构建路径。
创新人才培养质量,需要从课程体系重构中强调学科知识与岗位职业能力的对接。孙春兰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立德树人,优化类型定位,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畅通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通道,提升了职业教育认可度和吸引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其特点是立足岗位实际,将职业教育课程与竞赛、证书等要素综合,打造育训相融通的综合课程体系。事实上,在职教改革实践中,课岗对接,进一步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便于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人才综合职业素养。在多年的探索与总结中,“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以其灵活的育人模式,具有技能层次化、情境多样化、评价多元化等特色,為推动职教改革做出了有益尝试。
一、“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内涵探析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还处于探索与实践阶段,从国家推动“课证融合”伊始,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等成为用人单位“择优录用、上岗确定工作待遇的重要依据”。同样,“赛课融合”的特色是引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通过竞赛活动来展现职教发展成果,推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工作的落实。2019年,由教育部等多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紧接着,2020年,《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等政策性文件的下发,为“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和发展空间。
(一)价值取向
从课证融通到“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将专业课程建设与职业岗位、行业大赛、职业资格证书等建立了统合,但不同院校在实施中却存在不同的理解。一些院校以“证”为导向,着力打造“1+X”课程体系,片面强调考证的通过率,忽视与行业岗位的深度对接,甚至一些院校将“证书多多益善”作为评价学生综合素养的指标。同样,一些院校以“赛”为导向,过度关注行业大赛在育人中的地位和作用,导致在专业课程结构上与竞赛相关的训练课程占比过多,课程建设的重心陷入“比赛的套路”。显然,“证”与“赛”与学科课程的构建不能脱离职业岗位。因此,“岗课赛证”综合育人要回归到育人的初衷,将“人人皆可成才”作为价值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将职业规划与发展特长相融合,为学生成长、成才创设广阔的空间。
(二)工作重心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对“岗”而言,体现在岗位所对应的工作任务,或者胜任某一岗位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对“课”而言,体现在学科专业课程结构与课程教学模式。对“赛”而言,体现在与专业相关联的职业技能大赛活动。对“证”而言,体现为“X”证书。四者的融合要确立“岗”的基础性地位,由“岗”来延伸“课程”“竞赛”“证书”等内容。可见,课程体系建设是“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核心与关键,通过课程与岗位的动态融通,确保育人目标一致。加强“竞赛”与“证书”的融入,来修正专业课程建设机制,体现综合育人实效。也就是说“岗位”任务的多重性决定了人才培养能力的综合性。只有从课程体系建设中来推进岗位、专业、竞赛、证书之间的衔接与融通,促进教育资源、人力资源等优化配置,才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拓宽专业适应面。
(三)基本路径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通过校企合作来实现“岗”“课”融通。引赛、引证入课,也是产教融合的深化。职业院校要摈弃传统“学科化”课程建设思维,将育训融通作为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点。比如一些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随意性,未能深入行业领域展开调研,导致与岗位群对接不畅。在岗位工作任务设置上缺乏“岗”“课”联动,难以发挥协同育人效能。同样,一些院校在“岗课赛证”课程融通中存在脱节问题,各自独立,导致课程资源出现重复或浪费。“岗课赛证”综合育人课程建设要将之看作系统化工程,由岗位群延伸岗位任务,再延伸到特定的岗位工作场景,建立与之相关的课程群。因此,“引岗入课”是首要任务,将行业头部企业在育人、评价方面的成熟经验、先进模式纳入教学体系。再次,“引课入岗”,通过还原知识技能运用的场景,将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模块教学、情境教学等方法进行推广应用,促进学生在体验、合作中深度学习,达成“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育人效果。
二、基于“岗课赛证”综合育人课程重构面临的主要难题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对课程体系建设提出更高要求。职业院校需要先立足行业岗位,细化所需的职业能力、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然后再引入与岗位融通的课程标准及专业课程内容。
(一)“岗课赛证”生成逻辑不一致,课程构建难度大
从生成逻辑来看,“岗”对应的是职业岗位,与行业及用人单位对岗位所设置的能力、素质有关。在岗位资格条件上,有学科要求、年龄要求、学历要求、与职业相关的经验等。“课”对应的是课程,也是职业院校学科育人的基本载体。在课程中有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材和课程实施过程。职业院校课程构建讲究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应用为导向,突出学科知识、技能的掌握。“赛”对应的职业技能竞赛,比如国家、省市、地方组织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需要参赛者具备专门技术和能力,在竞赛中考查参赛者的职业素能。“证”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证书是由职教评价组织参与认定,获得证书,即符合某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素养。可见,四者的面向对象、实施主体、生成逻辑、价值导向存在不一致,导致课程融通难度大。
(二)“岗赛证”所属规范相对复杂,难以互促互融
对于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其岗位标准缺乏统一性。通常企业所设定的岗位规范有作业指导书、操作规范、岗位培训等。不同企业对岗位规范多根据企业实际设定,缺乏普適性。“1+X”证书制度虽然明确了职业技能等级及标准,但其权威性、企业认可度也存在不同。同样,在职业技能竞赛选择上,全国性技能大赛权威性较强,企业认可度较高。对于一些省级技能竞赛、专项岗位竞赛以及由行业协会、企业组织的专项竞赛,其行业认可度有待提升。另外,不同职业技能竞赛种类多,赛制标准、硬件条件、职业技能要求也存在差异性。在证书方面,国家对职业资格证书实施规范化管理,政策调整较大。如人社部《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中,仅保留58项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2020年,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行,确定了447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新旧证书融通也存在对接不畅等问题。
(三)教学要素多样化,导致实施难度大
随着职业教育扩招以来,生源多样化带来职教生态的多元化。如有在校生,也有企业职工、社会人员等。不同学生主体,其知识储备、学习诉求存在差异性。“岗课赛证”综合育人课程建设面临适应性难题。需要结合不同学生设定不同的育人目标和教学方案。同样,要想达成高质量育人目标,必须要构建多样化教学情境。教学目标决定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决定教学情境。各院校教学软硬件条件、师资力量存在差异,难以有效对接岗位与行业生产过程。另外,在教学评价方面,“岗课赛证”综合育人课程建设需要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企业参与主动性不强,岗位职业能力、课程内容、大赛项目、证书标准存在重构协同性难题,制约评价方式难以全面覆盖。比如课程与考证、参赛,对学生而言,学习侧重点不同,需要制定多元化评价方案。
三、“岗课赛证”综合育人课程体系的构建路径
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岗课赛证”综合育人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从政策宣传上开辟多渠道课程融通平台,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提升课程建设的适应性,完善课程群资源整合体系,打造职校育人品牌,深化产教融合,创新课程融通模式,健全保障机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领会“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内涵,以政策促落实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各院校要深入学习相关政策,加强宣教,从顶层设计上明确“岗课赛证”育人目标和任务,整合“岗”“赛”“证”资源,形成合力,更好地推动职教课程改革。以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专业为例,该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主要培养从事信息安全系统维护、信息安全集成与实施、信息系统安全与风险评估、信息系统安全技术支持等信息安全人才。在课程重构过程中,要整合行业专家、一线岗位技术人员、高校教师等专业化人才资源,从课程内容设计、实践能力培养、师资培训、网络安全评估考证、信息技术应用竞赛活动等方面,构建多元协同的育人体系。同样,要充分发挥课程建设优势,将专业知识、职业素养衔接起来,构建“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环境,培育具有信息安全技术应用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二)关注学生个性特点,提升“岗课赛证”课程适应性
围绕“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在课程体系构建中不能“一刀切”,而是要结合学生实际,尊重和关注学生诉求,兼顾专业教育目标与学生职业发展愿景相统一的课程体系。考虑到生源多样化实际,在职业技能类型上划分为学历技术型、学历技能型、非学历技能证书型等,体现课程建设的层次化,满足个性化人才培养需要。比如在网络安全评估职业技能等级认证与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人才培养实践中,分别提炼初级、中级证书考核知识点与职业技能,围绕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专业课程教学标准,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深化校企合作,提升信息安全应用技术人才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课程体系上,将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拓展课、实践实训课与网络安全评估、信息安全技术应用等级考核知识点进行整合,提升学生网络安全实战能力和必备的职业素养。比如在专业基础课程中,设置有信息安全概论、C++程序设计、Web编程、交换路由组网技术等课程,这些课程着重发展学生的网络安全基础技能和职业素养。在专业核心课程中,有网络安全设备配置课程、Web应用安全与管理课程、密码学课程、Linux操作系统课程、数据库安全技术课程、网络攻击与协议分析课程等,这些课程为学生职业技能等级考核提供专业保障。
(三)整合课程群资源,促进“宽口径、厚基础”人才目标的达成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要做到与岗位标准相对接,促进“岗课赛证”相融通。结合国家、行业相关职业标准,企业岗位职业能力标准、大赛标准,以及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等,优化课程供给体系。在专业群建设上,要对接信息安全技术应用相关岗位,遵循“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建设原则,促进各课程间的内在关联与衔接。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第一、第二专业方向,可以自主选择“赛”“证”内容。同样,依据职业核心素养发展规律,做好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拓展课程、“赛”与“证”课程的统一部署,循序渐进设置教学模块,分层分类、必修选修相济,贯穿各个学期。“岗课赛证”综合育人课程体系的深度融合还需要加强保障措施建设。一方面,各院系要明确目标,建立多层次、过程化育人格局。另一方面,要引入目标激励机制,从专业学习、职业规划上对接“岗”“赛”“证”。另外,要激活师生的能动性,引入教学评估与考核机制,重视评价的层次性与过程性,打造“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品牌。
四、结语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要构建满足学生多元化成长需要的育人平台,全方位将知识情境与岗位实操结合起来,满足职业教育跨界、跨行、跨域发展。同时,立足岗位需求,制定基于岗位职业能力标准的特色化课程,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获得。在课程考评上引入比赛获奖、职业素养评估认定、岗位实践项目评价、证书等综合化考核体系,赋能“岗课赛证”综合育人。
【基金项目: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规划项目《基于“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动态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以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专业为例》(项目编号:2022GZYGHY-04)。】
(冉婧,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技术。钱思佑,博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信息安全,云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