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低段语文课堂教学“减负增效”的实践策略

2022-11-16张佳雯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减负增效生字作业

张佳雯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减的是无效的“量”化作业,但对课堂教学40分钟的“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发展高质量的教育,教师必须在“双减”中找到合适的课堂教学策略,助力学生“减负增效”。为积极响应国家“双减”政策的号召,笔者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低段教材为例,努力探究在“双减”背景下,“减负增效”的课堂教学实践策略。

一、小学低段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课堂是学生学习、展示自我的舞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天地,然而在学校目前主要以考试成绩来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素质教育”背景之下,课堂教学鲜活的生动性早已被僵化的课堂教学风气所替代,基于新课标之下的三维目标教学法,课型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长文,还是短文;也不论是处于哪个学段,教师普遍采用五步教学法进行教学:初读课文→生字词教学→内容梳理→交流讨论→布置作业,这也导致课堂气氛枯燥无味,难以使学生产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其次,尽管《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但是很多教师迫于各种原因,并未真正转变思想观念,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仍以理论知识讲解为重点,导致学生在快餐式的教学中并没有得到思维发展。此外,为提高教学效果、稳固提升分数,烦琐、机械、粗糙的抄、背、默“三合一”作业模式成了教师们的首选,进而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因此,教师必须积极探寻“双减”背景下“减负增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策略,从而提升学习效果,打造高质量课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小学低段语文课堂教学“减负增效”的实践策略

1.预习任务驱动,助力先学

“减负增效”的课堂教学与有效的课前预习不可分割,课前预习是最合理的学习抢跑环节,富有成效的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起点,使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可以在预习中快速抓住课堂学习的重点,明确“听什么”,从而使听课更有针对性,成为学习的主人。低年级的学生对学习处于探索阶段,极具可塑性,为了让他们喜欢预习,善于预习,教师应该以布置预习任务的方式预热课程,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识字和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师要将预习单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紧密联系,要把识字和写字作为预习的重要内容。以一年级下冊《春夏秋冬》一课的预习单为例,笔者设计了如下课前预习单:

板块一:我会认

圈一圈:我能把二类生字和一类生字在文中圈出来。

读一读:我能正确地把二类生字拼读出来,并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记住它。

写一写:我能给一类生字标好拼音,并组好词。

板块二:识字小贴士

认一认:

甲骨文“降”字左边是一座土山,沿着山势向下走,留下一串脚印。本义是指从高处向低处走。

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的识字量提出明确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可见掌握必备的识字量对于低段学生的重要性,它能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内容,降低课外阅读难度,从而提高知识储备。二类生字要求能认读,因此在预习单中我要求学生拼读生字,拼读是为了规避吴方言地区说话前后鼻音难分的问题,进行有效正音朗读,同时要求巧思记忆生字,通过“比一比”“加一加”“编口诀”等方式将生字牢固掌握;一类生字是要求会写的,因此我在学习单中设置了标拼音、组好词的任务要求,实现从“一个”字到“一串”词的有效过度,进行生字的积累学习。学生完成预习单后,每天早晨到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同桌合作交流预习成果,并由小组长给予星级评价,促进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

此外,为了增加识字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字理分析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来龙去脉,当汉字成为一幅幅画,形象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就能在形义结合中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同时,为了让预习结构化、系统化,在课堂教学中,还将预习步骤编成顺口溜:一标(标自然段)、二圈、三读、四写、五认,帮助学生有效掌握预习方法。当然,针对不同的课型,需要灵活增减预习单的内容要求,比如预习诗歌时可以加上“查一查”的学习方法。如一年级下册《静夜思》的预习单中,就增设了“查一查:了解诗人李白”这一板块。总之,预习有法,“预”无定法,我们要在低年级学生心中埋下预习的习惯种子,助力学生在老师教之前先学,为实现“减负增效”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2.思维训练得法,助推深学

深度学习是指学习者在理解基本知识后,产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将新旧知识产生联结,并能举一反三地运用,从而产生深层次的学习体验。“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更注重深度学习,实现“为理解而学习”的教育目的,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这也要求教师在了解学情后,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点及面的层层递进式的深度学习,达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目标要求。

学以致用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学生能对所学知识正向迁移应用,是有效深度学习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师要明确学生迁移的方向,在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将学生的学习借助观察、思考、分析、概括等学习过程延伸到新知识中运用。以一年级下册《春夏秋冬》为例,为了实现字、词、短语、句、段的有效过度,在教学中笔者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先让学生结合插图,读一读“草”;再理解“青草”;接着将“青草”和“池草青”比照理解,图文结合用一句话说说“池草青”的含义。紧接着自主迁移理解短语“山花红”“鱼出水”“鸟入林”,最后以此整合成看图写话的段落“池塘边青青的草,山间开满了红色的野花,调皮的鱼儿跳出水面,可爱的小鸟飞入树林。”当学生能对基础知识掌握时,拓展延伸到对于春夏秋冬四季美景的片段练习。通过这样的从字到词到段的层层递进教学,不仅实现了低年级学生识字积累、释义理解、语言表达,更是对新旧知识、课内外知识的有效联结,阶梯式的探究过程让学生真正实现了一个字就是一幅画的思维创造,实现了“由点及面”的深度学习。

脑科学的研究表明,人类的深度学习关键在于实现多元联结。在教学中笔者挖掘教材资源,巧妙地利用教材之中的插图注释等进行学习,将学生的智慧话语融于精美的插画之中,通过联想、想象,形成一个整体组块,以此扩展理解的容量,提高语文运用能力的发展。“双减”下的课堂教学要注重精,一课一练,要练在关键处、正当时。课堂无须搞题海战术,设计富有思维含量的课堂练习,能实现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最大价值的课堂效益,这就是高效课堂,在这期间,教师的科学设计与指导、即时评价激励是学生思维向深度发展的强有力助推器。

3.教学方法多样,引导活学

语文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双减”背景下的教学,教师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摆脱传统语文“讲堂”模式中教师对语言材料逐字逐句分析讲解,对篇章结构详细剖析,对知识重复灌输的束缚,积极探索最佳的教学模式,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率。

以一年级上册《小蜗牛》一课为例,笔者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片段:(1)巧借连环画,理顺故事情节;通过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上有什么?采用问题驱动法,发出质疑,思考四幅图片能否交换位置,以此了解四季更替变化,理顺故事情节发展。(2)以童话的方式,走进儿童心灵;通过体验式教学,把自己置身于童话故事中,引导用语:“这只小蜗牛,你会怎么跟妈妈说呢?”“还有哪只小蜗牛也愿意向妈妈汇报一下旅行的收获?”“小蜗牛,能看到了什么美景呢?”……拉近师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增强体验感。抓住想象的翅膀,感受“长满”“碧绿碧绿”等词语的含义,插上想象的翅膀,感受童话世界的魅力。在角色扮演中获得情感体验,做一做小蜗牛,和它一起缓慢爬行,共享四季美景。(3)发现形式的秘妙,构建言语范式:在童话文本的建构中笔者发现三次对话结构相似,便于学生习得创作范式,因此引领学生在读一读、比一比中发现小蜗牛和妈妈的三次对话的共同点:每一部分都是小蜗牛爬呀爬,爬了很久,然后看到了下一个季节的景色。每一次蜗牛妈妈回答的话都是:“哦,已经是( )天了!快去( )。”学生借助提纲和连环画的帮助,一下子就能进行课文的复述,达到语言训练的目的。在课堂有效教学中,老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现了语文能力的提升。当然,根据不同的课型,我们要学会运用不同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并掌握接受、探究、质疑、模仿、讨论、体验等不同的学习方式,以此培养学生善学会学活学,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

4.多维分层作业,激励好学

作业是检验课堂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双减”政策指出:要全面压减学生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特别强调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见在“双减”政策下的低年级学生作业不再局限于机械地抄抄写写默默,更要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语文能力的提高。因此,语文教师在作业设计时不仅要面向全体,更应结合学生个体差异,分级设计创新作业模式,使学生在多样化的作业超市中自主学习。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在作业设计中我们要时刻把握阅读和实践两条线。以一年级下册《姓氏歌》的作业单为例:

《姓氏歌》作业超市

1.复习巩固:背诵《姓氏歌》,拼读会认字,默写会写字。

2.自我介绍:向家人介绍自己的姓氏。

3.搜集整理:把班级同学的姓氏整理一下(     ) (     ) (     )。

4.制作名片:动手制作一张自己的精美名片。

5.拓展阅读:读一读《百家姓》,认认《百家姓》中熟悉的姓氏。

至少选择三项进行完成,我的选择是(       )。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属于实践性课程,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作业中笔者加入操作性、实践性等体验作业。通过第1题背诵、认字加强基础知识的识记,确保基础差一点的学生能“吃饱”;通过第2题向家人介绍姓氏、第3题班级搜集姓氏和第5题制作精美名片,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创作能力,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并且做到活學活用;通过第5题拓展阅读《百家姓》,帮助学生认识更多的姓氏,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思维能力。在这样融学科融技术的多元融合作业超市中,学生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提升了自己的综合素养。

此外,作业形式上的改变也会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给作业换个名字“作业自助餐”“作业超市”等,能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趣味性。问题式作业的设置也必不可少,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大量有效的阅读,充分调动已学知识,甚至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的方式,学习从背景信息、人物性格等多方面,去探讨人物的思想,使思维更活跃。以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口语交际“名字里的故事”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搜集名人名事,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交流。通过这样的学习任务,实现让学优生学有空间,让学困生学有保底,让中等生学有超越目标,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达到让所有的学生喜欢学习、共同进步的理想目标。

“双减”背景下,“减负增效”的主战场在课堂,作为教师,我们正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只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使教师从繁忙的作业批改和补差中解脱出来,才能把学生从繁重机械的作业中解放出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实现“双减”提出的培养目标。为了让学生能主动地学、有深度地学、灵活地学、乐此不疲地学,愿我们一起朝着成为智慧型教师而努力!

猜你喜欢

减负增效生字作业
读儿歌识生字
生字辨识大闯关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
初中英语教学中实现“减负增效”的策略
轻摆渡,济江川
作业
初中作文教学分层分组策略探究
生字变身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