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支持性照护模式对肝恶性肿瘤患者自护能力的影响
2022-11-14邹晓英郁新
邹晓英 郁新
无锡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 214000
肝恶性肿瘤为临床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由肝内胆管细胞组织、肝细胞组织出现癌变所致,病死率较高,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常见病症,治疗及干预难度大〔1〕。肝恶性肿瘤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达到出院标准后,可出院进行居家康复,但需带管出院,常见的有腹腔引流管,然而大多患者不了解管道自我维护及管理方法,加之受病情、治疗等因素影响,肝恶性肿瘤患者心理负担增加,情感方面承担巨大压力,对于护理措施的认知程度较低,自护能力及健康行为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导致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因此需加强专业护理〔2-3〕。肝恶性肿瘤患者病情严重,对于护理工作的要求较高,常规干预措施已难以满足其病情恢复需求,因此需选择适合肝恶性肿瘤患者的护理措施。情感支持性照护模式为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护理措施,强调对患者进行情感干预及心理支持,缓解其心理负担,提升护理效果〔4〕。近年来,该院将情感支持性照护模式应用于肝恶性肿瘤患者中,为分析其应用效果,此次以该院肝胆外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14例肝恶性肿瘤带管出院患者为对象展开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无锡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14例肝恶性肿瘤带管出院患者为对象。根据电脑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各57例。对照组男41例,女16例;年龄35~79岁,平均(62.55±4.36)岁;疾病类型:肝细胞性肝癌32例,胆管细胞性肝癌21例,混合性肝癌4例。试验组男39例,女18例;年龄41~75岁,平均(63.05±4.71)岁;疾病类型:肝细胞性肝癌30例,胆管细胞性肝癌22例,混合性肝癌5例。纳入标准:①与《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中的相关标准〔5〕相符,②年龄18~80岁,③理解能力、沟通能力均正常;④认知功能正常。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类型恶性肿瘤,②造血功能异常,③凝血功能异常,④合并严重性肾脏、心脏功能不全,⑤处于妊娠、哺乳阶段,⑥临床资料不全,⑦并发精神类疾病。两组肝恶性肿瘤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了解患者病情状况,为患者介绍肝恶性肿瘤的相关知识,并安抚患者情绪,遵医嘱给予其用药指导,加强饮食指导,创造舒适、清洁的干预环境,并给予出院指导,为患者介绍管道知识与保护措施,告知其自我监测措施。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试验组给予情感支持性照护模式:①组建情感支持性照护小组。由科室护士长承担组长职责,组员包括1名医师与4名责任护士,承担组织管理以及监督的职责,5名志愿者病友,与患者进行交流,主动分享自身治疗经验,对患者信息进行及时反馈。创建QQ或微信群,于患者出院前,要求患者及其家属加入群,并详细记录其联系方式,便于电话随访及干预。②情感支持。小组成员共同搜集、整理患者病例资料,了解其疾病病史、工作性质、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家庭状况,并对其心理情况进行客观分析,之后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理解、安抚及认可患者,给予其情感支持,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鼓励患者通过QQ群、微信群或热线电话等形式主动联系护理团队成员进行交流,耐心聆听其内心想法,鼓励患者以合理途径表达情感,使其感受到来自医护人员的关怀与支持。②病友心理支持。邀请病情控制良好、情绪乐观豁达且愿意主动分享治疗心得的病友与患者进行交流,以面对面交流、在线交流结合的形式进行,面对面交流时,为其提供安静、舒适的沟通环境,护理人员负责调解、活跃气氛,鼓励病友与患者互相倾诉患病后身心变化、对治疗措施的了解程度等,以提升患者对于治疗的自信心,30 min/次,间隔2 w进行1次。同时,鼓励患者以视频、语音等形式与病友进行在线交流,分享管道保护经验,指导其通过适度运动、看书、读报等形式缓解心情。③音乐干预。了解患者兴趣爱好、年龄结构,选择适合的轻音乐,嘱咐患者家属予以创造安静、避光的环境,陪伴患者聆听音乐。音乐干预前,指导患者排空大小便,根据其喜好取舒适体位,控制噪音,规避环境干扰因素。聆听音乐时,嘱咐患者放松身心,闭上双眼,待音乐播放结束后,小组成员通过电话连线、语音、视频等形式与其进行深入交流,了解患者对于音乐干预的看法,结合其意见改进音乐干预措施,20 min/次,间隔2 w进行1次。④情感认知护理。深入了解患者文化水平、年龄结构、婚姻状况等基础信息,予以个性化情感认知教育,以通俗语言详细说明疾病知识、管道护理措施、心理情况与影响因素,并强调身心效应、心理问题应对措施,尊重患者意见,避免与其激烈辩论,对于存在情绪波动的患者,用积极语言进行安抚,并且肯定其努力。
1.3 观察指标
①自护能力。护理前、出院3个月后复诊时,分别以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对两组肝恶性肿瘤患者的自护能力进行评定。该量表有4个维度:自我概念、健康知识、自我责任感及自我护理技能,共43个条目,其中11个条目为反向评分,各条目0~4分,量表总分172分,得分越低,即自护能力越差〔6〕。②健康行为。护理前、出院3个月后复诊时,分别以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HPLP)对两组患者的社会心理适应能力进行评定。该量表有6个维度:压力调节 (8个条目) 、自我实现 (9个条目)、人际关系 (9个条目)、健康责任感 (9个条目) 、营养 (9个条目)及躯体活动 (8个条目),共52个条目,各条目1~4分,得分越低,即健康行为水平越差〔7〕。③生活质量。护理前、出院3个月后复诊时,分别以中文版癌症患者生命质量通用量表(FACT-G)对两组肝恶性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定。该量表有4个维度:功能水平(7个条目)、生理情况(7个条目)、情感状况(6个条目)以及社会/家庭状况(7个条目),共27个条目,各条目0~4分,得分越低,即生活质量越差〔8〕。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自护能力比较
护理前,两组肝恶性肿瘤患者的ESC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3个月后,试验组ESCA评分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自护能力比较(n=57),(分,
2.2 两组健康行为比较
护理前,两组肝恶性肿瘤患者的HPLP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3个月后,试验组HPLP评分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健康行为比较(n=57),(分,
2.3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护理前,两组肝恶性肿瘤患者的FACT-G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3个月后试验组FACT-G评分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比较(n=57),(分,
3 讨论
肝恶性肿瘤患者病情严重,转归难度大,患者在接受专业治疗时,由于身体机能发生改变,加之需带管出院,易出现负性情绪,自护能力较低,加之缺乏对健康行为的认知,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且还影响其治疗效果,因此需重视延续性护理工作的展开〔9-10〕。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进一步转变,“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已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强调护理工作应以患者作为中心〔11〕。
情感支持性照护模式基于常规心理干预措施发展而来,强调护理工作中应重视患者的中心地位及独立性人格,并且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升患者配合度,促使其病情有效缓解〔12〕。本研究提示,情感支持性照护模式有助于提升肝恶性肿瘤患者的自护能力、健康行为水平。情感支持性照护模式中,通过予以情感支持,理解及同情患者,并对其情绪进行安抚,使患者产生归属感及被重视感;通过病友心理支持,使患者深入了解自身病情状况,并产生积极影响,树立治疗信心;通过音乐干预,使患者维持平和、舒适状态,以乐观心态面对疾病;通过情感认知护理,重视患者情感与情绪,使其产生被重视感,对于治疗充满信心〔13-14〕。多个干预措施的配合进行,尊重患者情感,结合其个性化特征制定干预方案,促使患者主动参与护理工作,并形成主动思考与行动的意识,深入了解疾病干预措施,并积极处理所遇问题,获取护理工作要点与专业知识,有助于提升其自护能力,并且规范健康行为,促使患者健康行为水平有效提升。
本研究提示,情感支持性照护模式有助于提升肝恶性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情感支持性照护模式通过提高患者自护能力及其健康行为水平,在促进患者配合度、参与度有效提升的同时,缓解其病情程度,改善其预后水平,减少疾病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使其身心状况均有效改善,因此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15〕。
综上所述,情感支持性照护模式在肝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较好,有助于提升患者的自护能力、健康行为及生活质量。但本次研究纳入病例数有限,观察指标偏少,因此尚需增加病例数,展开大规模、多中心研究,同时创新研究方法,并增加观察指标,以进一步客观评价情感支持性照护模式在肝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