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产党宣言》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22-11-14周晶容

活力 2022年16期
关键词:无产者共产党宣言人本主义

周晶容

(武汉纺织大学,武汉 430073)

亘古通今,“人”的问题一直都是无数哲学家终身倾力研究的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是其中的佼佼者,乐此不疲地研究着“人”的问题。古典剩余思想中“只见物不见人”的“以物为本”的思想忽视了保护“人”的利益对于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作用。马克思在青年黑格尔派阶段就主张人民主权,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提出了“劳动异化”这一概念,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实质上的真正平等。“以物为本”与“以人为本”的哲学辨析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在《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中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概念,但是整个文本始终都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关怀与实践指向,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学习马克思就是要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去研读这本著作中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联系当时的历史环境和当今中国现实去解读其精神实质和当代意蕴,为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

一、《共产党宣言》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基本内容

《宣言》中所阐释的阶级斗争学说、工人的处境、消灭私有制、共产主义新社会及无产阶级的暴力革命等都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愤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统治人的现象。人民当家作主诉求既追求个人幸福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又追求全人类共同幸福的“自由人联合体”。

(一)分析了资产阶级人本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在正文的第一部分中,阐述了资产阶级人本主义思想的发展性在于“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地位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破坏了”。它推翻了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依附关系,废除了束缚人们的“封建羁绊”,对于当时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其发展性是有限制的,给劳动者加上了无底线剥削压迫的劳动力的“资本羁绊”。在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空前绝后的发展,各国大工业生产也迅猛推进,欧洲各地遭受经济危机频繁肆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逐渐暴露在人们的视野中,给当时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深受资本家的剥削,工人们通过个人劳动创造的社会财富却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并作为资本来统治工人以此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虽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促进了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可这又是利弊共存的,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使手中没有生产资料的工人为了维持生存被迫地将自己的劳动能力低价出卖,成为资产阶级获利的廉价劳动力。

(二)论证了无产阶级人本主义思想的政治基础

从最开始奴隶主完全控制奴隶,到封建社会的部分人身依附,再到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工人阶级完全被迫处在资产阶级的经济统治之下。自古以来,人们都是被压迫被奴役的,所以在文本开篇就提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是被压迫人民实现自身解放和自由的必要手段,要“使无产阶级形成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阶级斗争是被压迫人民实现自身解放和自由的必要手段,反映了马克思对人的关怀。无产阶级在政治上通过阶级斗争消灭阶级差异,追求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以自由为原则的共产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现实起点是无产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仅导致了危机(生产过剩)而且把曾经资产阶级体系当中的无产者甩出体系,使他们被迫展开斗争。无产者必须首先通过政治革命成为统治者,建立自己的新型政权,再以国家的形式行社会革命,保障无产者的人权,维护无产者的利益,以每个人的彻底自由与发展为前提达到全人类的共同解放。《宣言》中也明确写着“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也就是说共产党在斗争中始终是为整个无产阶级谋利益的政党,是工人实现彻底的自由与解放的无条件支持者,“总之,共产党人到处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是聚集工人力量的组织者和践行者。

(三)论证了无产阶级人本主义思想的经济基础

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生活贫困追根溯源就是生产资料私有制,无产阶级在生活上很大程度上形成对资产阶级的依赖,劳动者为了获得维持自身和家人生活所需的基本物质资料而不得不向资本家廉价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宣言》在经济上主要是从“劳动异化”来揭示造成工人阶级疾苦的经济根源的。“劳动越使人感到厌恶,工资也就越减少”。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越多,所得到的工资也就越少,工人的劳动彻底变成由资本及资本所借助的技术所规定,工人成了纯粹的抽象劳动的载体。“对工人阶级来说,性别和年龄的差别再没有什么社会意义了”。由于女工和童工所需维持生存的工资较低,男工就面临着被淘汰和更深层次的压迫,机器使劳动的差别越来越小,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没有任何与人的特质相关的地方。

(四)描绘了理想社会中所蕴含的人本主义思想

马克思在《宣言》中描绘理想社会时体现出的人本主义思想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他所描述的未来理想社会广大劳动者共同占有物质生产资料,大家都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阶级没有了,国家没有了,人与人关系的阶级划分也随之消失了,人是有着独立性和个性的独立个体,人与人之间是完全人格上的平等关系。另一方面是对于如何才能达到理想时,马克思呼吁的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当时,全世界范围内的无产者都在遭受着资产阶级的无情剥削压迫,他们在斗争上有着共同的反抗对象,因此为了争取自身解放,就必须所有受压迫的无产者为了共同的目标,联合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的压迫统治。

二、《共产党宣言》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继往开来

《宣言》中蕴含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本中所揭示的真理是久经考验的,顺应时代的变化趋势将《宣言》中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与当下的发展与需求相结合就会产生出适合相应时代发展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对于构建现代化国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由“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到“以人民为中心”

《宣言》揭示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目的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这种“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人本主义思想,指导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工作实践,由此明确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始终做到人民立场与人民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人民的呼声要认真倾听,人民的智慧要认真学习。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就是人民是否真正拥护、赞成、高兴、认同,必须在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中,在探索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把握群众的利益诉求。

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实施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一系列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提出了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内容的科学发展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逐渐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贴合实际发展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以及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百姓心为心”“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一系列充满人本主义精神的思想。“以人民为中心”是与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相辅相成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学习和贯彻《宣言》中的人本主义思想,明确“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寻,以人民利益为重,植根人民群众,增进人民的福祉,凝聚14亿中国人民磅礴力量推动复兴伟业。

(二)由“自由人联合体”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宣言》中所讲的阶级斗争、消灭私有制、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等都只不过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无产者争取人权,借以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手段。文本中描绘的是一个以“自由人联合体”为基本特征的未来理想社会,所有人自由发展的前提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强调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个人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是与他人处在各种联系中的,人的全面发展是在社会关系中得以实现的。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将二者相结合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形成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赋予了“自由人联合体”新时代含义。在共同体理念下,人民群众对实现美好生活提出了多样化要求,共产党人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从不同方面践行了人的全面发展理念。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摒弃一切不合时宜的腐朽观念,破除禁锢人全面发展的旧体制,为实现“每个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后盾和强劲的发展动力。

(三)由“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呼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当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找到了解放无产阶级、战胜旧制度的社会力量,即广大无产阶级聚力联合起来,只有通过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剥削统治,才能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的这种“共同体”思想为我们解决当今世界国内国际之间的问题提供了很多启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深入分析了中国的特殊国情和全球局势的动荡不定,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联合”思想在21世纪最有实践价值的新阐释新发展,体现出了中国的大国担当,也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愿意不计利益敢担大任为人类社会做出贡献的大无畏政党。如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全球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考验,各国之间更应该彼此联系、相互帮助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各国应该承担的国际责任,凝聚力量推动全球和平健康发展。延续和发展《宣言》中的“联合”思想,为和平解决与共同利益相关的全球性问题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与世界人民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共产党宣言》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当代价值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的总体力量推动着历史的前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汲取了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本质内核,是对其的创新发展与运用,中国共产党人取得的辉煌成绩都是人民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新时代,必须继续坚持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

(一)贯彻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都没有任何自身特殊利益,始终坚守初心,不计个人利益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的拥护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保证,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对坚持人民立场的马克思人民观的深刻解读与把握,从人的发展切入,阐释了现实的人是文化的、能动的和全面的人,形成了关于人的本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新时代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新诠释,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先进性和普遍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实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的群众观点,贯彻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遵守党为民服务的根本行为准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更加美好的生活需要。

(二)大力发展国民经济,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物质后盾

物质的极大富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是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前提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人民的幸福生活是出发点亦是落脚点。实现自由全面发展是人们的美好夙愿,也是马克思所说的“自由人联合体”的本质特征。人的全面发展,指的是包括物质生活条件、政治思想水平、道德修养品质、科学文化素养等在内的全维度、深层次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把大力发展经济摆在一切工作的优先地位,努力实现“十四五”时期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将共同富裕行动落到实处,提高居民人均收入,改善民生,帮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物质文明。

(三)秉持普遍联系的观点,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除了是自然中的人,更是社会中的人,人只有在社会中才得以存在,没有哪个人可以孤立存在。在这种共生关系中,个人是体系中的一员,只有将个体置于共同体之中,梳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处理好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才能在共同体中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人的普通交往和世界历史的形成是一个客观的进程,人类生活在同一个时空里的历史和现实交汇点,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中国作为21世纪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剖析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历程、汲取其中的教训,是实现自身发展的必修课。因此,我们要秉持普遍联系的观点,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国际交流合作贡献出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猜你喜欢

无产者共产党宣言人本主义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人工智能视域下“过剩无产者”的价值审视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论巴贝夫的政治革命思想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共产党宣言》教我们怎样做合格党员
阿瑟·韦利中国古诗英译中的“人本主义”透视
一个“无产者”的公益坚守
卡尔·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大师
《共产党宣言》预见到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