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以理服人”的现实思考

2022-11-14魏楚涵

活力 2022年16期
关键词:信仰意象现实

魏楚涵

(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20)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首次正式提出无产阶级思想政治工作,“以理服人”的教育方法贯穿文章始终,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逻辑。立足新的历史方位,面向新的历史性跨越,迈向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国企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在继承与创新中把握“以理服人”的教育手段,才能保证国有企业阶级性质、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主义方向。关照“以理服人”的教育对象,增强人本性;构建“以理服人”的教育内容,增强学理性;明确“以理服人”的教育目标,增强彻底性,是提高新时代国企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基本途径。

一、关照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对象,增强“以理服人”的人本性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员工,实则为员工的自我意象。人们的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往往存在差异,其中与主观自我相符的理论、思想和行为更容易为人所接受。主观自我即为自我意象,是思想政治工作真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构建自我意象不同阶段的连续性、不同空间的整体性和不同维度的协调性,是增强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本性,提高“以理服人”有效性的前提。

(一)实现自我时间维度的连续性

人是历史的,时间作为人不可剥离的属性,也是国企思想政治工作构建自我意象时不得不考虑的因素。自我意象不是对客观领域直接反映的统合,它的形成包括选择如何反映这一环节,是在选择过程中对自身反映的统合。这种对反映的反映正是选择过程的关键,我们的选择虽然处于当下,却受制于过去的限定性和未来的可能性,在借用过去经验和预期未来的可能性中形成具有进化意义的自我意象。可见,自我意象存在本身就超越了暂时性的现在,延伸于包括过去和未来的更加广阔的时空之中。同时,自我意象的过去和未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永恒的,时间属性使主体具有反思能力,可以根据不断变化的现在去改变对过去的评价和对未来的期待和预测,进而对当下的自我意象进行重塑。鉴于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以理服人”过程中,用“理”重塑企业员工自我意象时,既要以未来为指向进行自我意象的建构,又要将过去经验的自我意象考虑进来,才有可能实现自我意象的成功建构。

(二)实现自我空间维度的统一性

人是复杂的,每个员工在现实生活中均具有多重自我。社会是自我意象的根源,个体对自身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及这个人对自身的评价进行想象,并从他人对自身的评价产生自我的体验和评价,通过对所有来自他人的自我体验和评价进行组合,超越不同社会情境中的具体角色而形成稳定的自我意象。可见,个体在与他人的关系中不断获得和丰富自己的自我意象,由不同角色共同赋义。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在对不同空间的自我意象进行分别建构时,要以“人”的整体为对象,不能割裂自我意象的各部分,这样会造成自我意象的冲突和失衡。只有将不同空间的自我意象成分整合成组织化和结构化系统,形成自我同一性,产生自我存在感和连续感,才能实现身份认同的整体建构。

(三)实现自我层级维度的协调性

人是具体的,每个员工均具有个体、群体和类三重维度,三重维度的协调是自我意象稳定性的前提。全球相关性的增强使个体与类、群体与类之间都形成了高度复杂的依赖关系,类认同被放到了突出的位置,但类认同的不成熟导致人们自我意象的建构失序和不同层级间的冲突,产生个体认同焦虑、群体认同消解和类认同悖论。

首先,思想政治工作要维持自我意象个体层面的连续性。在全球化背景下,人类进入风险社会,人们的时空经验被各种不可预料性吞噬、粉碎和颠覆,难以获得自身连续性的感受,个体自我意象呈现出断裂、分散和矛盾的特点。

其次,思想政治工作要铸牢自我意象群体层面的稳定性。信息跨国流动,国家失去传统的信息垄断地位和信息控制能力,国家政治权威及其对自身权利神秘性的维护能力减弱,面对外部势力的文化入侵和扩张,就有可能造成民族文化认同的失落,使人们陷入“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自我迷失。

最后,思想政治工作要维护自我意象类层面的理智性。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消除种族、宗教等束缚的人们获得了“无负担”自我,在理所应当享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自由和权利的时候,却难以产生有关责任和义务的问题。个人权利的无限伸张、公共道德的日趋消失会导致个体将社会和他人当作异己,难以理智地交往并处理其中的矛盾与冲突。

二、构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内容,增强“以理服人”的学理性

推进国企党建工作,要求增强思想政治工作“以理服人”的学理性,即实现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发展性和实践性的统一,使“理”是彻底的现实;实现大众化和中国化的统一,直接性和彻底性的统一,使“理”是思维的具体;实现阶级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人民性和意识形态性的统一,使“理”是革命的前奏。

(一)“理”是彻底的现实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是人之天性,多数人最终只会服从于真理正义。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说服力主要取决于它本身的真理性。

理的任务有两个:一是探索未知,二是检验已知。前者通过实践,将火热的现实转化为理性的思维;后者通过实践,检验思维和现实是否统一,体现实践性和发展性的统一。二者的目的不仅是为改造现实的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指导,也是为改造现实提供信心和勇气。而人之所以会对真理产生信度,是因为人们追求真理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价值,在理中存在着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即真理本身就是价值。真理可以指导实践,以满足需要、规避风险,实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反过来,一旦理论失去了价值性,就意味着它不再与火热的现实相统一,无法再服务于人们改造现实的实践,真理性也就不复存在。可见,只有彻底的现实才是“理”,“理”是人内心真正诉求的逻辑呈现和真正需求的实现指引。因此,只有彻底的现实的理,才能被人心悦诚服地践行;只要是彻底的现实的理,就必将被人心悦诚服地践行。

(二)“理”是思维的具体

“彻底的现实”是对现实的理论诠释,“思维的具体”是“彻底的现实”的表达形式。思维的具体由感性的具体经过抽象而来,是从感性具体中抽象出的多个本质规定性的综合。

思维的具体有直接性。一方面,思维的具体与抽象相对,是直观的,有比抽象更易被人的思维所理解和接受的能力;另一方面,思维的具体来自感性的具体,是生动的,具有通过触动人的感性以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能力。

思维的具体有全面性,它不是对事物单方面的解读,而是对事物多个抽象规定性的统一。一方面,思维的具体能够实现“理”的清晰;另一方面,思维的具体能够实现人的思维的全面塑造。

思维的具体有具体性。思维的具体所描述的对象是明确的、具体的,而不是模糊的、抽象的。它是描述的详尽性、对象的确定性和思维的多样性的统一,是紧紧立足于中国国情、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具体的理论。

思维的具体有彻底性,是对“彻底的现实”的彻底的逻辑剖析和学理呈现,是透过混沌现象抽象出的本质规定性的统一。思维的具体可以帮助人们认清自己真正的需求和真实的恐惧,获得真正实现利益的科学指引。

可见,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作为具有直接性、全面性和彻底性的“思维的具体”的“理”,可以与人的内心直接对话,与人的灵魂直接碰撞。

(三)“理”是革命的前奏

“以理服人”的结果以人们的行动为最终体现,是在“理”的指导下对客观世界实然状态的应然打造,是“理”的对象化。

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以理服人”是提升国家实力的重要条件。第一,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包括中国文明与中国精神的凝缩,“以理服人”于中国人民的实现是民族传承的实施渠道之一;第二,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作为对国家价值观、方针政策等的文字呈现,“以理服人”于中国人民的实现将思想力量具现化为推进中国发展的强大物质力量;第三,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以历史经验和现实实践为重要来源,是国家实力的理论表达,“以理服人”于中国人民的实现使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成为口口相传的话语传播力量。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以理服人”是铸牢民族信心、信念和信仰的重要力量。第一,个人和国家的发展都伴随对“理”的需要,“以理服人”回应了民众与国家的精神需求;第二,“以理服人”对理想及实现理想的阶段目标、任务和路径等进行了科学诠释,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第三,“以理服人”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奇迹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力量进行理论阐释,用历史和现实发出振聋发聩的民族强音。

三、明确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目标,增强“以理服人”的彻底性

“以理服人”的“以”并非仅用“理”实现“服人”的目的,而是用理统摄情感,在理与情的内在和谐中创造“服人”的内源性转化动力;用理开启智慧,在知识与智慧的平衡中创造持久性影响能力;用理引领信仰,在理性与信仰的互通中创造稳定性凝聚魅力。

(一)用理论统摄情感,创造内源性转化动力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以理服人”,并非局限于对认知的塑造,而且包括对情感的引导,主张用“理”统摄“情”,实现以理服人与以情动人的辩证统一。

一方面,“以理服人”的实现需要“理”与“情”的共同协作。理论只有依托情感才能进入脑内形成认知,而情感经验对理论的判断能力又来自理论认知为其提供的基础背景。“理”是形成认知与行动的根本依据,而“情”是形成认知与行动的根本动力,二者缺一不可,否则人们就会陷入“理”与“情”二元对立的矛盾中,产生一系列难以解决的认识与行动上的难题。

另一方面,在“理”与“情”的相互协作中,需要用“理”统摄“情”。虽然理性必须通过感性情感的方式被实现出来,但是情感所产生的任何判断都只有在理性的参与下才能产生。这不仅源于情感只有在理性支撑下才能区别于单纯的感性冲动、心理直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判断,而且在逻辑上,“理”先于“情”,起着根本性作用。因为,只有具备了理性概念,才能使客观事物成为经验的客体。所以,在“以理服人”中,情只是以理为根本根据的促使人们信服和践行理的表象与力量,而理才是“服人”的根本依据与动机。综上所述,在“理”统摄“情”的基础上,实现“以理服人”与“以情动人”协同作用,才能达到“以理服人”的教育目标。

(二)用理论开启智慧,培育持久性影响能力

知识与智慧的失衡对国企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知识是可数字化的数据、程序、命题、理论等人化物,智慧则是与主体实践不可分离的做正确决定和正当事情的卓越能力,知识无法代替智慧。

一方面,知识与智慧的失衡是人类精神世界的遗憾。现代工业文明使人们更加重视机械化、标准化和程序化的现代生产工艺,导致对知识的进步和积累异常重视而忽略了智慧的启迪和传播。

另一方面,知识与智慧的失衡为人类生存带来了困境。因为知识是关于事实的,解答“是怎样”的问题;智慧与价值相关联,是对“应该怎样”的直觉判断。当今现代战争、物种灭绝、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等所有全球性问题都与知识与智慧的失衡密切相关。

因此,国企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一方面要打破人们思维的停顿状态,防止人们思考力钝化,保持思维的创造力;另一方面,要使人们具备与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相匹配的思想境界,实现人类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迈进。

(三)用理论引领信仰,奠定稳定性凝聚魅力

思想政治工作“以理服人”的直接结果是理性的产生,但它并非停留在生成理性的阶段,还有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这种灵魂式的爱和穿透性的力量的培育,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以理服人的稳定魅力。

信仰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培育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使命。对于民族国家来说,世界历史证明了所有信仰占统治地位的年代都是光辉灿烂、意气风发和硕果累累的,而所有信仰不占统治地位的年代都只有一点微弱的成就和流逝的光荣。对于社会来说,信仰可以降低社会运行的制度成本,任何方针政策、制度法律、价值理念等都是人们信仰中的存在,没有信仰的支持是毫无意义的,更无法实现。对于个人来说,一方面,信仰能创造生命奇迹,它是人类所能支配的一切力量中最为惊人的力量。另一方面,信仰是人存在的价值所在,体现了对个体生命有限性的超越与对生命“不朽”的追求。信仰缺失会造成理性疲弱,在意义缺失的状态下迷失方向,导致功利主义泛滥,将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一切思想和行为的最深沉动力,使人们走出信仰“真空”的困境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责任。

猜你喜欢

信仰意象现实
抚远意象等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信仰
论信仰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
现实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