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顿《降E 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No.62 作品分析与演奏诠释

2022-11-12

戏剧之家 2022年9期
关键词:海顿颤音大调

孙 涵

(吉林师范大学 吉林 四平 136000)

一、海顿钢琴奏鸣曲创作

海顿的钢琴奏鸣曲创作大致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早期创作由于受到宫廷贵族音乐喜好的限制,作品中很难融入个人内心的思想情感,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音乐创作的深度。作为巴赫的直接继承者,海顿钢琴奏鸣曲受其影响较大,致使他的作品略带一点巴洛克时期的痕迹。

中期创作受到了狂飙运动以及古典主义钢琴艺术的影响,这一时期成为他创作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小调作品数量提高,富有戏剧化的表现手法,都是其个人情感深入的体现。

晚期创作是他音乐思想风格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宫廷的亲王去世,所以他离开宫廷,这使他的创作更加自由,独创性更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想象力也因此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其整体的结构布局也为古典主义音乐奠定了基础。

二、《降E 大调奏鸣曲》作品分析

海顿的《降E 大调奏鸣曲》创作于1794 年,是其钢琴奏鸣曲中的最后一首,同时也是最大型的一首,可以说这首乐曲集其一身创作精华之所在,无论是在和声效果上,还是在音乐表现上都更加成熟,是海顿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巅峰之作。

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的快板,降E 大调,4/4 拍,由呈示部(1-43)、展开部(44-78)以及再现部(79-116)三部分组成。主部主题柱式琶音和弦的运用,使得听众仿佛置身于交响乐队中,烘托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随之而来的连续两小节符点八分音符节奏型的进入,又渲染出一种幽默的气氛,使得整部作品具有较强的戏剧性。

呈示部:可分为主部(1-8)、连接部(9-16)、副部(17-26)、结束部(27-43)四个部分。在这一部分里主部动机共出现三次,第一次在乐曲的开始出现,仿若问答的形式,第1-2小节给出了问题,第3-5 小节人们在追问这是什么?第6-8 小节给出了答案,并结束在主调的D7 上。随后第9 小节移高八度再次强调该动机,第11-16 小节在对前句第6-8 小节高低声部进行转换的同时进行了扩充,同时左手节奏织体的紧缩也推动了副部主题的进入,连续的下属音还原,使其进入降B 大调,并结束在D7 上。第17小节在降B 大调的基础上再次对原动机进行陈述,其后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跑动也推动了乐句的发展,最终以K46-D7-T 完满终止方式结束。第27 小节开始新的材料,其材料也为展开部动机的出现作铺垫,最终以降B 大调T 和弦结束此部分。

展开部:引入的材料源自呈式部中结束部的材料片段,即第44 小节采用第38 小节的材料,由级进下行转换为级进上行。第46-47 小节、第68-72 小节采用前结束部的第27-30 小节的材料,在不断的调性变化中,不仅与前结束部、展开部内部形成对比,同时也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与想象力。第77-78 两小节的属准备,使得调性得以重新回归到主调降E 大调上,为引入再现部主题作铺垫。

再现部:可分为主部(79-87)、连接部(88-92)、副部(93-103)、结束部(104-116)四个部分。主部再现了呈式部的主题,在结尾处有少许变化,由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引入到连接部,结束在主调的D7 上。连接部则对采用了呈式部连接部的材料进行三小节模进。副部的主题从次强拍开始,采用原副部材料,仅缩短了其小节数。结束部采用其原结束部第33-43小节的材料,运用分裂、模进等方式,最后以两组强有力的柱式主和弦渲染磅礴的气势,第一乐章到此结束。

三、《降E 大调奏鸣曲》演奏技巧

好的演奏效果是在聆听自己的演奏以及不断的自我批评中取得的,这需要在头脑中先预想出声音的特点。弹琴不是什么音都直着下键,体验要多一些,要在聆听中掌握多种触键方式,辨别其音色的差别,寻找适合想象中的音响。画面感也是尤为重要的,它的代入感会更加直观,能丰富作品的音乐表现力。在海顿《降E 大调奏鸣曲》中,分辨出不同的音响效果,了解演奏技巧上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一)装饰音

在第一乐章中出现的装饰音包括琶音、颤音、回音三种形式,了解这些装饰音的功能和作用是尤为必要的,这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演奏这首作品。

1.琶音

海顿的这部作品曾多次出现柱式琶音,作为主部主题乐句材料,它的效果也同时决定了作品所达到的高度,它不但增强了调式感,同时还为作品的主要基调奠定了方向。在弹奏时,为达到教堂式交响曲共鸣的音响效果,手掌撑住的同时,指尖一定要有硬度,这样弹奏出来的声音才会结实、有力。为了让声音听起来厚重饱满,可以用小臂来推动手指的力量,以达到庄严肃穆的音响效果。

2.颤音

第一次颤音出现在第19 小节,连续的四组下行颤音为作品增添了绚丽的色彩。为奏出圆润、均匀的颤音,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放松肌肉、聆听自己的演奏效果是尤为重要的。首先,颤音一定要准确地走在拍子上,可以先去掉颤音单独练习,找好旋律音自己的位置,注意旋律线条,颤音后的音符弹得不要过长,要弹得轻巧、灵活,使音乐听起来更加生动。其次,弹奏出来的颤音一定要均匀,不能一个快一个慢,由于这部分的颤音是在十六分音符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演奏时千万不能将颤音弹奏成向上的倚音。

3.回音

第一次回音出现在第26 小节,由于是在十六分音符上的回音,演奏时为速度较快的六十四分音符,所有手指要放松,均匀推动到下一旋律音上。为保证声音的流畅性,要注意音与音之间的音响效果,手指不要有大幅度的动作,避免高抬指,以低触键为佳。

(二)力度

第一乐章所涉及的力度记号包括:p、f、fz。把握好每一种记号所赋予的音乐性格是尤为重要的。以f 开始的呈式部柱式琶音主部主题,为作品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气氛。随后第3 小节的p 使得情绪被渲染上了调皮、活泼的色彩,如顽皮的小朋友你一句我一句追问。在第3-4 小节,力度由p-f,因此,三次相同的十六分音符材料应弹奏出三个层次。第6 小节为p,为了让右手突出旋律声部的歌唱性,左手应以贴键的演奏方法为佳,大拇指要紧张一些,控制好力度,使旋律流动性更强。第24 小节之前的力度记号为fz,为此,此处应以f 开始,为增强彼此之间的对比冲突,句中的两次原样重复材料应以不同的力度去表现,因第25 小节有力度记号p,所以此处两小节以f-p-mp-p 为佳,相似的材料重复力度表现处都可以用这种方式去增强戏剧性,如第27、29-30 小节等。

(三)乐句

正所谓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在一部作品中,乐句是否清晰明了、连贯流畅,往往决定了作品演奏所达到的高度。在作品的第1-2 小节处,为了使高声部旋律线条连贯清晰,除了使用踏板的辅助功能将其连接起来以外,指法、手指、手臂的运动也是十分重要的,如第一组柱式和弦琶音,如只是单纯的手指运动,那么很难让小指的旋律音出来,作为力量最弱的手指,它的力量是十分有限的。但是如果借助手腕的辅助,在琶音进行的同时,通过手指的走向来带动手腕推上去,那么不但突出了高音旋律声部,同时也使琶音听起来更加连贯流畅。使第1 小节最后的3 个三十二分音符到第2 小节连接,如果只使用踏板而不改变指法,那么很可能会发生第2 小节旋律音加重的情况,如改变指法,只用大指一根手指去按下方两个挨着的黑键,旋律声部直接由5-4-3-2 指接替,就会使得旋律清晰连贯,同时也为后面的指法平顺的连接作铺垫。

(四)踏板

在第一乐章里并没有踏板标记记号,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来运用踏板。为烘托庄严、盛大的氛围第1-2 小节可以根据左手和弦的变化来运用踏板,以带动气氛。第6 小节处为增强旋律的歌唱性,应运用踏板来为其增幅,但要注意踏板的使用会使音响效果变得敏感,为此不要踩下时间过长,避免旋律模糊不清。第22-23 小节处每一个fz 处点一下,用来烘托气氛,增强音响的厚重感。

钢琴踏板的运用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如随心所欲使用踏板可能使音色变得模糊,或乐句变得不连贯。因此,科学运用踏板,全神贯注聆听所演奏出的效果,寻找良好的感觉,不仅可以得到好的音响效果,还可烘托气氛增强音乐的表现力。

四、结语

《降E 大调奏鸣曲》是海顿奏鸣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可以说是其创作精华的所在。在这部作品里不仅加强了高低音区的对比,也加强了句内同一材料原样重复的对比,大大增强了音响的色彩。主部主题的多次出现在渲染庄严肃穆氛围的同时,也增强了其内在的戏剧性。厚重且具有交响色彩的柱式琶音,快速且流畅的连续三十二分音符跑动,连贯且一气呵成的旋律线条,都体现出其高超的创作能力及作品本身的价值。通过对曲式的分析,以及结合自己所学提出的关于演奏技巧的观点,希望可以给予演奏者一定的灵感,使其聆听自己的演奏,寻找不一样的音色效果,让其在钢琴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猜你喜欢

海顿颤音大调
贝多芬降E大调奏鸣曲Op.81a“告别”第一乐章三个不同演奏版本的比较
恰到好处的温柔和真诚
恰到好处的温柔和真诚
恰到好处的温柔和真诚
美声演唱中颤音技术的运用研究
D 大调赋格 (钢琴小品)
G大调随想曲
演说艺术在海顿钢琴奏鸣曲中的演奏运用
对长笛演奏中的颤音研究
演奏莫扎特《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KV216》的预先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