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钢琴曲《平湖秋月》中五声技法的运用

2022-11-12崔平洋

戏剧之家 2022年9期
关键词:平湖钢琴曲乐句

崔平洋,石 凯

(太原师范学院 山西 晋中 030619)

钢琴曲《平湖秋月》由作曲家陈培勋先生根据吕文成先生的同名广东粤曲改编而成。吕文成的广东粤曲《平湖秋月》是在作者游历西湖时有感而发创作而成的,而粤曲《平湖秋月》又是在古曲《醉太平》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经改编后的钢琴曲充分运用了民族民间音乐的五声技法,突出了民族风格,以浓墨的民族音乐笔调,描绘出一幅幅西湖月夜的唯美画面,经常被人们拿来与德彪西的《月光》相比较,被称为赞美“东方月亮”的唯美佳作。

一、钢琴曲《平湖秋月》的音乐特色

(一)钢琴曲《平湖秋月》简介

1975 年,作曲家陈培勋先生将粤曲《平湖秋月》改编为同名钢琴曲。作品采用了“起承转合”的构架方式,以五声音乐为基调,用替代音等手法弱化三度和弦的叠置,进而突出民族色彩,将中国传统文化空灵虚幻的意境与西方印象派朦胧抽象的写意有机结合,营造出静谧、虚幻、淡泊、悠远的唯美意境。从“起”的湖光月色,恬静安详,“承”的江帆渔火,诗情画意,进入“转”的碧波荡漾,空幻灵动,最后在“合”中以淡泊悠远,天人合一走向尾声。整首作品将西湖美景与广东音乐完美结合,成为赞美“东方月亮”的音乐佳作。

(二)陈培勋简介

陈培勋(1922-2006)是我国近代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他早年生活在广东,从小就接受传统的丝竹文化熏陶,这使他对粤曲有很深的理解与独特的感悟,再加上当时民族音乐艺术的潮流,以及他对现代音乐钢琴技法的掌握,种种因素使得陈培勋的钢琴作品既有浓重的民族民间音乐色彩,又能够合理借鉴西洋技法,于1975 年完成的钢琴改编曲《平湖秋月》就是其中一个典型范例。

(三)五声技法

陈培勋作品《平湖秋月》严格按照中国民族特点,运用民族特有的五声技法完成,这在中国钢琴改编作品中是少有的,也是《平湖秋月》有别于其他作品的一大特色。比如,王建中的《百鸟朝凤》就是将西洋技法与民族特点相结合改编而来的作品,这样的曲例还有很多,而类似《平湖秋月》这种守住传统“五音”的改编钢琴曲则不多见。

(四)意境之美

钢琴曲《平湖秋月》如同中国的水墨画,运用虚拟的、泼墨的手法,以丰富多彩的织体结构与五声音阶的巧妙串联,把情境刻画得惟妙惟肖,使它成为了中国民族音乐印象派的代表作。把这首作品与法国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早期钢琴音乐作品《贝加摩组曲》中的第三首《月光》对比:《月光》运用了光怪陆离的和声色彩,抽象地表现神秘、静谧的“西方月亮”之美,而《平湖秋月》则以五声技法将“东方月亮”描绘得清淡高洁、意境悠远。

二、钢琴曲《平湖秋月》的意境描绘

(一)“起”——绘画的写意性

1.引子

在《平湖秋月》这首乐曲的引子部分,作曲家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山水风景画,进而突出乐曲的写意性。引子部分作者运用了民族调式调性的五声技法,开篇围绕着Do、Re、Mi、Sol、La 这几个音,体现出民族五声技法的显著特点。在这里,踏板的使用也要轻柔一些,不要打破这份月色的宁静。利用左右手之间精致的配合,把人们带入美丽的画面中。

2.乐句

通过引子部分湖面荡漾起的波澜,整段乐曲营造出了静谧、虚幻、悠远的唯美意境。当右手主题旋律进入的时候,根据琶音的和弦特点,旋律上方音的主旋律要清晰并连贯,犹如天籁般纯洁,整个气息要连贯悠长。弹奏的时候,顺着琶音的走向,如同微风划过湖面,随着想象完成这两个乐句。和弦与右手琶音的搭配,使音乐主题旋律更突出。前两小节的左手旋律尤其重要,左手的主题旋律触键要精细,加上右手的配合告诉人们主题的进入,在第三小节结束时左手的低音降A 连同下小节的降D,仿佛山谷的回声一般,整个手臂落下,为下一句的开启作铺垫。在下一句开始时手臂要带动手腕,特别是一些小的倚音,好似湖面上的一点涟漪,直至最后一个琶音结束。在此乐曲中出现的琶音和短倚音都是模仿高胡的音色,左手整个乐句用指尖触键的方法加上手臂的配合使主题旋律更加突出。乐曲第一段是运用民族调式宫—徵—羽—宫—羽的调式交替完成的,利用绘画的写意性情境代入,运用一种虚幻的描写方法,结合《平湖秋月》这个题目中的“湖”所具备的无静自动的特点,利用钢琴弹奏技巧,运用“虚实”相加的手法去创造写意性。

(二)“承”——太极的飘逸性

如果把引子部分用“湖光月色,恬静安详”来比喻,那接下来乐句用“江帆渔火,诗情画意”来表达较为贴切。整段犹如太极的“虚灵顶劲”“坐腕舒指”。通过第9 小节最后的三个十六分音符过渡,音乐有了从f 到p 的变化,渐渐回落下来,为B 乐句作铺垫,由右手密集的六十四分音符中带入,整个触键要薄,仿佛置身在空中一般“虚幻”,以此作为乐句的开篇,随着左手主旋律的推动,情绪开始慢慢凸显出来,较之前乐段变得更加活跃。作者在右手高声部旋律使用了大量的六十四分音符,这一乐段强调人们在幻想世界里无穷无尽的想象力。随着第二句主旋律的变化,弹奏者的情绪要从容地结束在此乐句的前三小节,这里音乐情绪有了很大的反差。为了描绘出缥缈的意境,要更好地控制右手伴奏的音量与音色,这几个小节应踩着左边的柔音踏板来弹。11-13 小节,右手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幻想世界一般,利用指尖灵巧精细的触键更好地弹奏直至第13 个小节结束。左手进入的时候,旋律音要弹奏得很清楚,把这些旋律歌唱起来。在弹到第12 小节时,一些左手重音的地方左踏板可以松开,把这些重要的主旋律音弹奏出来,随即再踩下去,每个乐句都要连接好。根据乐谱的标记弹奏者右手用pp 的力度,左手用mp 的力度,这就是说,在整段弹奏中要把主题旋律交代清楚,不能喧宾夺主。在这四句乐句中,随着右手七连音,九连音,以及十连音的连续出现,主旋律马上到了左手,如同夜晚平静的湖面被打破,音乐进入高潮。在这整段中充分体现出了乐曲“湖”从平静再到波澜起伏的转变。

(三)“转”——舞蹈的灵动性

“起承转合”是中国作品写作的基本手法,其中“转”句通常都处于黄金分割点的结构上,也预示着高潮的来临。《平湖秋月》这首作品中的转句正是全曲的高潮,整段仿佛一个美丽的少女在那里翩翩起舞,时而激烈,时而欢愉,生动地描绘出了整段的灵动性。此乐句中音乐分为了三个声部,主题的旋律在右手和左手的结合下更加丰满,在这些技术性的旋律音符出现时将音乐推向了高潮。这里的音乐由柔和渐渐变得兴奋起来,动感的乐句越来越明显。在第14 小节时湖面仿佛已经开始喧闹起来了,这里利用手臂的重量让整个乐句流动起来,特别是乐曲多处出现的保持旋律音,音乐在此时要饱满。特别是第14 小节右手的主旋律要交代清楚。整段乐曲中,右手的高声部旋律十分重要,每个乐句必须很连贯,旋律要优美流畅,在一些高音的地方指触要深一些,整段的音色要明亮。整段主要体现民族乐器“高胡”的琶音,以表现乐句的流畅以及明亮的音色。到第15 个小节开始时,强调右手保持音的旋律,此处的节奏要拉住一些,左手的琶音随着乐句平静了下来,但是在后两拍的时候又必须将落下来的拍子赶回来,所以这个地方必须弹得连贯流畅,如同微风吹动湖面时的涟漪。整首乐曲高潮出现,其中频繁出现了“三十二”“六十四”分音符,利用这种琶音音型的特点,模仿古筝中的刮奏,体现出在夜晚月光的照耀下,微风中湖面荡起了涟漪,听众如同置身在一个美丽的幻境中。左手出现的交替震音,要不停地为下一段做准备。通过乐曲左右手的配合,使乐句的旋律更加流畅,动听,层次分明。在第17 小节,弹奏时利用左手手臂的自然重量把画面感精致地刻画出来,下键速度慢一些,由此推上乐曲的最高潮。

(四)“合”——戏曲的虚拟性

乐曲进入尾声部分,一共四个小节,最后以“淡泊悠远,诗情画意”的意境结束,如同在戏曲艺术中的写意要做到美其形而真其神,比如在舞台上把马虚拟成马鞭。右手的颤音响起,如同萧的倾诉一般。弹奏时,要表现出箫所特有的气息震颤感。在结束时,运用感叹的语气,这要求弹奏者在连贯的气息以及音响效果的弹奏中更完整。此处需加上左踏板,指尖要快速离开,形成一种缥缈虚幻的音色。弹奏时要注意左右手旋律声部,利用高声部、低声部与三十二分音符的契合,将延音踏板与弱音踏板结合使用,乐句的呼吸不能断开,保留音色的清透明亮。通过指尖把每个颤音弹奏出来。乐曲结尾谱面上应按正常速度弹,但是,为了表现出对这一画面的回味,乐曲在几个不同音区上的降A 音进行渐慢、渐弱的处理,让人们仿佛置身于浓浓的秋月美景之中,让听众对这画面感理解得更深。颤音结束后的两个琶音,要把意境画面感推得越来越远,随后略带感叹的降b—降d1—降a的几个单音,越来越弱,渐行渐远的音乐充满遐想,在飘然远去的乐音中,美丽的西湖又回归到夜的宁静之中。

三、钢琴曲《平湖秋月》的艺术特色

《平湖秋月》曲调优美婉转动听,生动地描绘出江南的湖光月色,在作者笔下的“月色”显得更加迷人。改编曲将原曲调的民族五声技法特点与钢琴的多声部特点相结合,运用了丰富多彩的节奏织体的变化,雕琢成一首完美的钢琴作品。

作品采用我国民族特有的调式调性,充分发挥五声调式的特色。乐曲的曲式结构用中国特有的民族五声技法发展逻辑,具有不断展开的特点,在乐曲进行的过程中,作者按照“起承转合”的思路进行创作。整首乐曲结构明确,乐句有长有短,如散文一般不拘一格。

这首乐曲是由广东音乐素材改编而成的钢琴曲,作者运用了模拟性的音色技法,形象地模拟出高胡、扬琴、洞箫等民族乐器的音色,结合五声技法,更加突出了民族音乐的特色。以钢琴这件西洋乐器为载体,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幅风清月淡意境高远的山水泼墨画,是中国钢琴作品中不可多得的唯美佳作。

在演奏这首作品的时候,要注意乐句、和声织体、多声部特点、复调等手法的处理,还要通过音色、指触、力度等弹奏的方法,突出强调中国民族文化的神韵,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音效。要想演奏好这首作品,不仅在技术上要加强,重点要在意境以及韵味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突出中国民族文化的神韵,从而不断追求演奏中“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在中国艺术中,“韵”是我们想要达到的美学的一种高境界。在设想画面感的同时,也透漏出对景物的描绘,对新事物的想象,从而产生对乐曲的情感。在中国的音乐审美中,重要的标准在于“情”与“景”之间的相互融合,把西方音乐与民族音乐的美巧妙融合,钢琴曲《平湖秋月》将情景描绘,画面描写的民族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首乐曲的乐句有两种状态,即“实”与“虚”。明确了这些问题后才能领会这首乐曲的精髓,这对弹奏这首乐曲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弹奏《平湖秋月》的过程中,要切实领会作曲家的意境、神韵及五声技法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描摹画面,表达情感。

四、结束语

《平湖秋月》这首钢琴曲既保留了原曲广东音乐中的原汁原味,又着重突出了民族音乐五声技法的特点,以及运用各种创作编配和钢琴独有的音乐语言所表达出的意韵。正是因为这种民族化的主题表现,才把乐曲中的意境刻画得如此唯美。在我国民族传统音乐的发展中,要不断追求旋律与意韵的传神表达,使我国民族的传统音乐保留淳朴的民族特征,使其更具丰富的艺术价值。《平湖秋月》一曲中饱含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在演奏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原曲风格的保护,结合踏板以及触键的方法,正确诠释乐曲的情感。

猜你喜欢

平湖钢琴曲乐句
一生为客恨情多
乡间晨雨(即兴钢琴曲)
吟荷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钢琴演奏中划分乐句的方法及表现乐句的策略
平湖“三制三线”防范处置企业欠薪
春的灵感(爵士钢琴曲)
溪洛渡大坝上游平湖初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