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神分析视域下电影《心灵奇旅》中的欲望表达

2022-11-12沈婷婷

戏剧之家 2022年9期
关键词:拉康幻象火花

沈婷婷

(江苏护理职业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1)

《心灵奇旅》(Soul)是2020 年末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制作的一部动画电影。电影中,梦想成为钢琴演奏家的男主人公“乔”在梦想即将实现那一刻却突遇意外,跌入正在维修的下水井中,进入濒死状态,使肉体与灵魂相分离,灵魂坠入“生之来处”(the great before),在那里偶遇代号为“22”的厌世灵魂,他们在一系列的离奇经历后又返回现实世界,共同开启探索人生意义的旅行。

一、本能原欲

弗洛伊德主要从生物学的理论视角来解释人的基本欲望如吃饭、睡觉等,并认为本我之欲望是主体生存的真正内驱力,因此弗洛伊德的欲望理论主要关注人类的“本能原欲”。拉康的欲望理论则从三个层面展开,即需要(need)、要求(demand)及欲望(desire),并提出“欲望即缺乏”的观点。需要存在于“实在界”,也就是婴儿在出生之后的六个月之内,即前镜像阶段。拉康认为,人出生时的主体结构处于一种原始混沌的自然状态,“孩子与母亲之间完全没有区分,它类似于某种黏糊糊的团儿。这个婴儿黏团对于它作为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和身体毫无知觉,只为需要所驱动”,因此实在界中“自我”并不存在,实在界阶段的“需要”是生理层面的。拉康认为人类的欲望之源是实在界中的需要,而且“实在界”具有不可言说性,因为它一旦被言说、被他者介入,就进入了想象界和象征界。

电影中的“生之来处”是一种介于生与死之间的中间地带,每个灵魂在到达地球成为人类之前,都要在生之来处获得如兴奋、冷漠、嫉妒等性格特征。在“生之来处”有一个特殊的灵界“the zone”,在这一灵界中,透明彩色气泡包裹着进入忘我境界的灵魂,如进行忘我表演的音乐家,全身心投入比赛的运动员等。在忘我境界中,就如拉康所说的处于一种原始混沌状态的“实在界”,在这一境界中,“自我”并不存在,自我与需要混为一体,而且忘我境界与实在界一样具有不可言说、不能被他者介入的特性,如正在纵情歌唱的歌剧演员因灵魂22 的突然介入而忘词,全身心投入篮球比赛的运动员也因为灵魂22 的捣乱而发挥失常。乔在舞台上进行钢琴表演的时候也进入了忘我的“实在界”,在这一实在界,音乐与乔的自我混为一体,如同吃饭满足了饥饿的需要,音乐也满足了乔的内在需要,而且这一需要是纯粹的,没有任何社会性因素夹杂其中的生理性需要,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本能原欲”。

灵魂22 对火花的寻找过程更验证了影片对火花是一种生理性本能原欲的隐喻性表达。在生之来处的灵魂学院(You Seminar)中,灵魂们为可以拥有生命做准备,他们希望通过导师的指引寻找到自己的火花来填补空缺,从而获得到达地球成为人类的“地球通行证”,导师通常由已在人世中取得过较高成就的灵魂担任。男主角乔的灵魂坠入生之来处后,误成了灵魂22 的导师,帮助他寻找火花。灵魂22 经历过无数的导师包括如甘地、林肯总统等优秀的灵魂,但是这些导师也一直没能帮助他找到火花,在无数次寻找火花失败的经历后,灵魂22 成为了一个厌恶生命的灵魂,对拥有生命不再向往。乔在成为灵魂22 的导师后,他们在生之来处经历了各种各样人世的“体验”,如职业体验、美食、音乐等,但是灵魂没有味觉、触觉等生理感受,所以在生之来处,尽管有乔热情的帮助,灵魂22 还是没能找到火花。但在他们返回到现实世界,灵魂22 误入乔的身体后,借由乔的肉体,22 拥有了感官,在经历过现实中如饥饿后的美食、触摸物体的生理感受后,22 的火花空缺终于被填充。影片对灵魂22 寻找火花这一过程的描述正是对弗洛伊德欲望理论中所论及的本我之欲望的演绎,灵魂22的火花是一种对生命的生理感受,是吃饭、睡觉这些最基本的人类欲望,即“本能原欲”。正是这些本能原欲使灵魂22 不再厌恶生命,这一情节回应了弗洛伊德所说的人类的本能原欲是人生存的真正驱动力的这一观点。

二、他者的欲望

拉康的镜像理论认为在镜像阶段,人将镜中的形象认同为自我,将外在的理想形象预期为自己必将拥有的。从哲学角度拉康对“镜像阶段”进行了解释:“这个最初的经历,人类从中获得最初的经验,他看到自己,他反映自己,把自己当成他人,而不是他自己,这是人性的基本面,它们构成它全部的想象生活。”拉康认为在镜像阶段“人的欲望是他人的欲望”,这一阶段的欲望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人渴望自己成为他人所欲望的对象;二是欲求他人所欲求的东西。

电影中乔已故的父亲是一位非常热爱音乐的爵士乐手,在乔还是懵懂少年的时候,被父亲带到了一个音乐会现场,他被舞台上精彩的钢琴表演所深深吸引,从此,这一精彩的演奏就在其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乔将能像这位钢琴手一样在台上进行表演当成了自己的梦想。童年时对生活还懵懂无知的乔在看到舞台上表演的钢琴手的瞬间,就如镜像理论中“无秩序状态所支配的婴儿”欣喜地看到镜中的自己成熟的整体形象一样,将这一镜像理解为自己本身,乔在被钢琴演奏深深吸引的瞬间将其内化为“理想自我”,并将这一“理想自我”认同为自我本身,把能像这位钢琴手一样进行精彩的钢琴演奏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

而后,乔追求梦想的过程也是其对拉康“欲望是他人的欲望”的现实演绎。首先,“他人的欲望”体现在渴望自己成为他人所欲望的对象,即被他人所认可。从乔在生之来处对自己一生重要时刻的回顾中可以看到,乔一直以来都渴望得到他人对自己演奏才能的认可,而长期以来他的这一渴望都未得到满足,这促使他更迫切地想在舞台上展示自己来成为“他人所欲望的对象”。所以,在他获知自己终于得到演奏机会的时候,才会欣喜若狂地给朋友打电话告知这一喜讯,而不慎跌入下水井中,造成灵魂与肉体的分离。拉康的欲望理论认为“要求是对于爱的需要”,需要是个体的,而要求却是主体与他者相互反馈的交往行动,对于乔来说,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即是他的要求,而欲望产生于“要求从需要那里分离出来的地方”,即要求与需要的裂缝处。乔在希望获得他人对自己钢琴演奏才能认可这一强烈要求的驱使下,逐渐与自己对音乐热爱的本能原欲即“需要”相分离,让自己成为梦想成为钢琴演奏家这一欲望的主体,而不是单纯对音乐有着热爱的本我。

其次,镜像阶段的欲望是“他者的欲望”的另一层解释为“欲求他人所欲求的东西”。乔一直将能登台进行钢琴演奏视为自己的梦想,这促使他对自己目前中学音乐教师的身份非常不满,即使他的母亲反对他成为钢琴演奏乐手,乔也知道自己的父亲作为音乐家一直处于经济拮据的状态,而即将成为一名全职音乐教师的他可以拥有更稳定的收入等这些现实因素,还是义无反顾地去追求成为一名钢琴演奏家的梦想。但是在乔克服一切困难,成功地完成一场精彩的钢琴演奏之后,在大家的赞扬声中,他并没有像自己预期的那样获得满足或感到幸福,取而代之的是感到了空虚与落寞。乔梦想实现后的落寞说明实现钢琴演奏这一梦想并不是他的真正欲望,这是乔镜像中“理想自我”的欲望,即一直以来乔都在追求“理想自我”这一他者所欲求的东西,所以,在他真正实现这一梦想后才会感到空虚与落寞。

拉康认为人在镜像阶段第一次有了“自我”的概念,而镜像阶段的“自我”本质上是一种误认,人在镜像这一想象界中追逐着“理想自我”的幻象,将他者的欲望误认为自我的,但是幻象中欲望的背后是空虚与虚无,欲望似一个假面掩盖了其虚无的本质,而欲望实现后,假面退去,留下的只有虚无。

三、欲望的自由

拉康曾用“人们只能看到自己的鼻子尖”这一说法来解释镜像阶段的欲望,即镜像阶段的假象困住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自足于令人称心的假面中,既不想知道什么,也没有必要知道什么”。当人们困于镜像阶段他者的欲望之中,就会产生类似“偏执”的症状。而当人们摆脱幻象的束缚,不再受制于他者的欲望,“真正找到其作为欲望主体而存在的理由与依据”,即超越幻象时,人类就“真正成为具有主体性与伦理性的主体,为自己赢得了更高一层的自由”,即拉康所说的“欲望的自由”。

在“生之来处”的灵界,除了有进入忘我境界的灵魂,还游荡着迷失的灵魂,与散发着彩色光芒的进入忘我境界的灵魂不同,迷失的灵魂周边被一层黑沙包裹,形同怪兽,在灵界的沙漠中漫无目的地游荡,散发着焦虑与压抑的阴影,如执着于“做笔交易”的基金经理。进入忘我境界的灵魂和迷失的灵魂都有着类似的执着,进入忘我境界的灵魂执着于自己的本能原欲,这是一种能使他们快乐的生命动力之源。迷失的灵魂却执着于自己的欲望,这一欲望往往是“他者”的欲望,这里的“他者”包含拉康理论中的“大他者”即整个符号化和系统化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社会体系、社会价值观等,及“小他者”包括镜像中虚幻的我,父母及身边人对自己的影响。拉康认为“人的欲望是在他人的欲望中异化的”,而异化的欲望让原初的自我受到压抑,灵魂失去了方向,找不到原初的自我。只有灵魂超越现实的欲望,认清自己真正的需要,回归初心,才能走出这样一种偏执而压抑的状况。

灵魂22 在借由乔的身体在现实世界找到火花,有了渴望生命的本能原欲后,却在乔对他这一本能原欲的否定中成为了迷失的灵魂。拉康曾指出“致命的否定”包括自我否定与主体指控别人的否定,这些否定具有侵凌性,会引起自我的偏执结构。他者对灵魂22的否定评价使其对拥有生命的需要与被爱被认可的要求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分裂,在裂痕之处,灵魂22 对于“生”的需要转变为强烈的欲望,致使其迷失在对欲望的偏执中而失去自我成为“迷失的灵魂”。

电影对“迷失的灵魂”的呈现体现了欲望尤其是与需要或本能原欲产生严重分离的欲望,会遮挡住人们的视野,让人们困于对欲望的追逐而迷失自我,使原初的自我受到严重压抑而产生抑郁焦虑的情绪。与“迷失的灵魂”不同,乔对于钢琴演奏这一梦想的追逐是对镜像中“理想自我”的欲望的追逐,与其对音乐的热爱这一“本能原欲”未产生严重分离,但却也是一种“误认”,因其自足于“理想自我”这一假面,所以他在追逐梦想或欲望的过程中乐此不疲,但因为这一梦想是“他者的欲望”,镜像这一幻像的后面本来就是一种空无,所以在他实现梦想的时候,才会感到空虚与落寞。

乔的演奏搭档在觉察到乔的落寞情绪时,给他讲了一个“鱼和大海的故事”,故事中的小鱼告诉年长的鱼它一直梦想着找到大海,而年长的鱼告知小鱼它一直就生活在大海中,小鱼很是吃惊,因为它一直认为自己是生活在水中而不是大海中。这一故事呼应了拉康所说的“人们只能看到自己的鼻子尖”的理论,都说明了人们对某一欲望的执着追求会遮挡视野,而只有穿越幻象,走出欲望的困境才能寻找到真正的自我。乔在实现梦想后,通过灵魂22 在其身体中留下的记忆,从灵魂22 的角度审视自己的人生及在非现实世界的经历等,自我反思及更宽阔的人生视野帮助乔穿越了镜像的幻象,走出对欲望的执着,发现了生命本身的价值,找到了自己作为欲望主体而存在的理由与依据,回到了原初那个热爱音乐、珍惜生活的自我,实现了“欲望的自由”。

四、结语

对影片进行深入分析后,不难发现,作为一部美国动画电影,《心灵奇旅》摒弃了西方主流价值观及“美国梦”中将“成功”等同于经济成功的思想,关注普通人的精神世界,鼓励人们从关注生命本身出发,摆脱物质欲望的束缚,实现更高层次的自由。在当今消费时代背景下,影片鼓励人们走出欲望迷雾,领悟生活真谛,而影片所倡导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也为当下正在经历新冠疫情的人们提供了心灵慰藉,同时也使该片成为了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

猜你喜欢

拉康幻象火花
持久的火花
李彩云 汤丽 作品:城市幻象
特别篇:幻象前线(下)
特别篇:幻象前线(上)
Inevitability of Willy’s Tragedy as Seen from Lacan’s Mirror Stage
事业火花事这样被闲聊出未来的
“天下之言性也”
——拉康对《孟子》的误读?
漂浮之物(2)
精神分析批评中存在的几种对拉康的误读
再见了,我的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