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实传统与诗意隐喻
——浅析《觉醒年代》的视觉艺术特色

2022-11-12时维莹

戏剧之家 2022年9期
关键词:觉醒年代陈独秀版画

时维莹

(东北师范大学 传媒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电视剧《觉醒年代》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优秀重点电视剧作品之一,以宏大恢弘的真实历史为题材,讲述了1915 年至1921 年间中国文化知识分子为拯救祖国与民族不断探索新道路的故事,尤其是在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人的领导下,进行了无数次的摸索试验,最终找到了最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并成立了中国共产党。这部电视剧以追求真实性为前提,力争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以“精心雕琢画面,匠心注释角色”为创作口号,对场景设计、人物造型以及灯光色彩等多重设计都十分考究,并且在视觉表达上通过不同场景中视觉意象的使用,再现了时代的真实气息。

一、真实年代感和历史感的营造

作为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梳理与整合,力求复原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以追求其视觉艺术的真实性表达,从而营造了独属于那个年代的历史感。剧里只谈及了短短几年的历史,从1915 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 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从“红楼”思想争论到“红船”党的成立,从迷茫中寻找救国之路到坚定地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短短的几年,在历史书上可能只是寥寥几句话匆匆带过,其中的斗争与挣扎湮灭在浩瀚的文字中。而这部电视剧却是聚焦于这短短几年历史,力争将其“活”于荧屏之上,因此,其年代感和历史感的真实性需精雕细琢营造出来。

(一)场景设计

这部剧是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作品,有着许多恢弘大气的场面,同时也有着很多描述小家简单温馨的场景,展现了当时落后中国人民的生存环境以及老百姓苦难生活。对于不同的环境表述,其场面调度的设计体现出不同的特点,或是小情景的描述,或是大场面的构建,力争朝着真实性与历史感靠近。在电视剧的开场段落中,漫天的风沙下,一行负重前行的骆驼队,在破败的城墙之下缓缓经过,与深嵌土地里的车辙交替出现,接着便是历史事件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丧权辱国的条约,点明了本剧所处的历史节点,街上红白事擦身而过,拿着报纸的文人因喷火的卖艺人惊吓不已,骑马扛旗的兵招摇过市,耳边响起的是“袁世凯卖国条款”的顺口溜,勾勒出一幅破旧不堪、风雨飘摇的时代画卷,为接下来的剧情奠定了基调。与上一段具有强烈隐喻性的大场面不同,剧中对于小场景的设计多是充满了简单的温馨,例如陈独秀家里朴素温暖的庭院,书生意气的北大校园,充满了烟火气息的饭馆等等。《觉醒年代》通过对于不同场景的调度设计,加以使用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手法,赋予画面中景物不同意象的隐喻表现,让观众更加真实自然地感受那个年代不同地方不同时间的人间百态,极富生活气息,表现出属于那个年代风雨飘摇、动荡不安的撕裂感。

(二)版画的插入

版画起源于隋唐时期,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传承,富有文化气息、艺术品质和历史感,与剧中具有怀旧感的暖黄色基调相得益彰。版画是二维动画的一种,采用动画的形式与电影三维空间的有机结合,去除本身具有的平面感而增添了镜头感,使整个画面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正似“活”于荧屏之上,减去了几分观众观看时的枯燥乏味。剧中多是利用重点事件穿插叙事,版画的设计有效地将剧中重要信息进行精炼整合,并且作为一种转场手段,提醒观众故事线的时间节点,激活观众脑海中对这一段时间的历史记忆,从而更加感同身受地紧跟剧中节奏。另外,版画的插入还可以作为旁白剖析人物内心的精神世界。例如,在第十一集中,李大钊在江南流亡数月,广泛深入底层,对于救国之路的方向有了新的认识。这一心路历程正是通过版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旁白的解说让观众明确了李大钊先生此刻的思想和状态,从而进一步了解他革命思想的变化与革命意志的坚定。同时这一段版画也展现了当时中国人民落后的生存环境以及老百姓受苦受难的生活状态。而在第八集中版画的插入,其重点并不在版画中所表现出的画面,而是在于旁白,这里的版画只是作为一个背景工具而存在。这一段版画重点交代了李大钊与陈独秀对于革命发展的不同看法,清楚地表明了在革命道路上两人在不同方面所做出的努力。版画形式的巧妙使用与这部电视剧的视觉风格非常契合,不仅准确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节点以及表现出人物当时的心理状态,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泛旧的质感,增强了画面视觉的年代感。

(三)细节刻画

电视剧视觉艺术中的细节设计能够触动观众心中最柔软之处,引起他们的认同和共鸣。《觉醒年代》中对于细节的精心设计,不仅突出情节和人物的真实感,引发观众与之共情,也使画面更加逼真和充实。如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剧中的风景进行着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变换,春时的老树新芽,夏天的暴雨如注,秋季的落叶枯草,冬时的漫天飞雪。青年们于四季不同风景中学习、辩论,冒着雨雪奔波不止,也在其中嬉笑打闹、人情往来。对于自然环境的细节设计不仅从侧面增添了情节的真实性,让观众深切感受到历史时空里的真实人物的存在,也使得整个画面变得更加唯美,赋予了画面一种油画感。

剧里对于革命者们情爱的描写并不是溢出表面的,而是藏匿于微小的细节刻画,隐忍而克制。陈延年与柳眉分别之时,阳光明媚,枯叶落在流动的水面上,陈延年坐在树下听着柳眉说话,却始终不敢看向她,直到他听到了柳眉唱的“放学歌”才忍不住扭头望向她,二人唱着歌遥遥相望泪流满面,这一场景动作细节的设计表现出陈延年革命理想与个人情感的反复拉扯,画面中旁边一对新人正在拍摄婚纱照,“圆满”与“遗憾”的对比表达体现了这段感情的“意难平”,并且从侧面感叹了革命道路上革命者的伟大付出和贡献。剧中对于感情的细节化处理实现了观众对剧中人物的共情,细节的把控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立体,从而塑造出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人物。

二、诗意画面的唯美感创造

“诗意的直觉能使影视剧的世界用不断生成的美编织起来。”诗歌作为我国古老传统的艺术形式之一,经历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沉淀,是我们民族当之无愧的艺术宝藏。诗歌艺术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载体,当下的影视作品向诗歌艺术的借鉴与相容,以此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诗意画面和艺术意蕴。《觉醒年代》正是将传统文化与特有历史相结合,展现出革命者独特的气节和精气神。在《觉醒年代》的纪录片中张永新导演谈到:“我希望这个设计隐含我们带有中国传统绘画式的美学设计。”所以整部剧里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诗情画意。

(一)光与色相得映彰

影视画面的整体基调是由光与色这两个因素决定的。在这部剧中高饱和度的暖黄色调与高调的影调相结合,透露出怀旧的质感和温暖的力量,同时也完成了对画面唯美感的创造。《觉醒年代》虽然浓墨重彩地描述了苦难年代里人民的悲惨生活,但同时也精心构思了人间烟火中无数的温暖瞬间,例如,在第十一集中,众人在新青年杂志编辑处准备着为祝贺胡适新婚的礼单,李大钊报着礼单的具体礼品,陈独秀忙拿笔记下,时不时抱怨读得太快,刘半农在一旁洗过手后嗑着瓜子看着俩人忙活,高一涵先是为陈独秀磨墨,后又倒水端杯,听到自己名字时抬头微微一笑。阳光透过窗户照射进来,小小的房间充盈着温暖明亮的烟火气息,光与色的和谐搭配润色了这类日常生活的画面,增添了细致的唯美感和油画质感,这种细腻丰富的绘画式的美学设计,传递出了属于那个时代里质朴温暖、具象可感的美好。

(二)意境之美的呈现

“影像结构性留白可以通过极简构图,化实为虚之法来获取,如可以加入雨、雾、雪、月光等自然物象,它们是创造美的有力因素,降低画面色彩的饱和度,使之趋向于传统水墨画的黑白两色,模糊物象的轮廓,虚化背景,景物似隐似现,缥缈朦胧、充满禅意,使得画面达到空灵、悠远的审美意境。”《觉醒年代》正是借助多种自然物象来创造视觉的意境美。在第十四集中,即将成婚的胡适独自撑着油纸伞在雨中的小桥上站立着,不时有行人路过,他看着亭中拉小提琴的学生惆怅出神,复又满意地点头。画面中,胡适位于中间位置,只占据了画面的一小部分,两岸的枯树,角落的亭子,小河上的小桥,河面上弥漫的雾气等景物几乎占据整个景框,置于后景位置的胡适身影透过层层雨幕显得不甚清晰,映衬得整个画面的景物都显得影影绰绰的,这朦胧之景也与人物淡淡惆怅的心境相契合,镜头中景与物的精巧设计使得画面达到深远、缥缈的审美意境。而在第五集中陈独秀和钱玄同、刘半农初次见面时,画面为饱和度低的暗色调,并以漫天大雪作为背景,大片的白与影影绰绰的景象形成对比,三人于陶然亭中举酒饮宴、相谈甚欢。文人墨客,雪中会友,极具风雅之意,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如水墨画般的意境之美。

三、革命思想碰撞激烈感的塑造

《觉醒年代》的主旨在于展现思想论战摸索未知的道路,爱国青年们为救国展开轰轰烈烈的爱国护国运动,努力学习各种中外理论知识,无数次的争辩论战,一心为这积贫羸弱的国家辩出一个方向。国家危难之时,凭一腔热血于街上游行抗议,慷慨激昂,英勇无惧,一如李大钊先生说的“虽九死而不悔”,展现出他们骨子里的爱国情怀,民族大义。这也正是“理想照耀中国”精神体的具象化,表现出文化的力量和思想的体量。

(一)精妙的镜头设计

《觉醒年代》的镜头设计十分出彩,其艺术性和质感堪比电影。剧中多次出现了对相同景别镜头的叠加处理,例如在第二十二集中,北大遭受了来自四面八方来势汹汹的攻击,面对突然降临的污蔑和即将到来的国会质询,主张新文化的各位先生们决心反击,“新旧文化的决战时刻到了”。他们接连起身,紧握住彼此的双手。一个个握手特写镜头的叠加,正是在这一瞬间他们愤怒情绪累积的具象化表现,同时引领着观众的情绪走向高涨。另外剧中对于交叉蒙太奇的运用也十分精妙,延年乔年赴法留学告别陈独秀时,两个人回首再见的特写镜头与英勇就义时的镜头交替出现,其中穿插着陈独秀远望二子的画面,儿子舍生忘死时脸上的笑容与父亲眼中的泪水,两种浓重情绪来回切换,镜头的交叉设计对比表现出深厚的父子情以及对于年轻生命的惋惜和对革命精神的敬畏。剧中多次出现了对于升格镜头的设计,特别是在游行情节中,革命者们激昂的口号与高涨的情绪,加上升格镜头的处理,更能燃起革命斗志,激起观众的爱国心与民族魂。剧中多处出现远景镜头,除了展示人物环境之外,其中大多为表现人物精神世界的写意镜头,如胡适在雨中撑伞沉思,另外陈独秀带领家人和学生们攀爬野长城、毛泽东于山顶登高望远看东方日出,以及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李大钊孤身一人再次攀登野长城等等场景,隐晦表现出革命者崇高理想和家国情怀的神圣感。

(二)符号化的意象

影像中的视觉符号有着多义的隐喻性,引发多样的思考。“隐喻是一种隐含的类比,他以想象方式将某物等同于另一物,并将前者的特性施加给另一者,或者将后者的相关情感与想象因素赋予前者。”剧中的主旨很明确,即寻找道路。北京箭杆胡同9 号,也是新青年编辑部的门口,有一条泥泞的小路,经过暴雨的摧残后,因为过路车辆的反复碾压,形成了两道深深的车辙,里面积满了浑浊的泥水。这条小路曾多次出现在剧中,刘半农与钱玄同曾在这条路上讨论《复王敬轩书》的具体形式,陈独秀与蔡元培掷砖行路,胡适酒醉之后一脚踩进泥水里等等。这条小路的反复出现隐喻了革命道路道阻且长,暗示了青年们在革命道路上的艰辛奋斗,而掷砖这一动作则是暗喻了为后来革命者掷砖铺路。另外剧中其他的一些视觉符号,例如陈延年杯子里和陈独秀话筒上以及李大钊胳膊上的蚂蚁,陈独秀在监狱后院里捉到的螳螂和放飞的鸽子,以及陈延年就义时血水中的花等等,都在暗喻了革命力量的微小和革命道路的艰辛,从侧面表现了先驱们不畏艰难险阻努力奋斗的革命精神,赞颂了其英勇无畏的伟大品质。

四、结语

《觉醒年代》作为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作品,以追求剧作的真实性为前提,力争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写意与写实相结合,从多个角度对于视觉元素进行了精妙设计,营造了真实的年代感和时代感,同时塑造了灵动鲜活的历史人物,赞颂并宣扬了伟大的革命精神和革命道路,其匠心品质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欢迎。

猜你喜欢

觉醒年代陈独秀版画
版画作品选登
《觉醒年代》:直叫人上头的主旋律
《觉醒年代》里的红色地标
史诗巨制《觉醒年代》
逐风骑行——擦色刻版画
拓印版画是这样做出来的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五四运动与陈独秀价值观的变化
陈独秀的收与不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