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觉醒年代》里的红色地标

2021-04-12若琪

新天地 2021年3期
关键词:陶然亭觉醒年代李大钊

若琪

最近,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在央视一套播出。剧中集中反映了从1915年《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问世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波澜壮阔的时代,曾经在历史课本上出现的人物在电视剧里变得鲜活起来。全剧共涉及真名真姓的历史人物上千位,时光流转,当年这些进步人士活动过的地方也成为了“红色地标”。让我们边看电视剧边寻访这些名人故地,倾听那岁月深处发出的时代回响。

北大红楼

在北京故宫角楼以北,景山公园东侧,有一片古老的建筑。这里曾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四女儿和嘉公主的府邸,公主去世后,府邸被内务府收回。1898年,曾经的公主府被选为京师大学堂校址,成为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学府最初的校址。民国成立后,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随着学科的增加及办学规模的扩大,原有的五进院落作为大学校区还是有些捉襟见肘。1918年8月,一座西洋古典风格的大楼在北京沙滩的汉花园拔地而起。大楼主体采用赭红色的砖砌成,青砖窗套,红瓦披顶。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红楼”,用作校部、图书馆和文科教室,称为“北大一院”,而更早的公主府校区则被称为“北大二院”。

此时,北京大学由蔡元培担任校长,集中了一批有近代意识的新型知识分子,使得这里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重镇。设在北大红楼一层的图书馆和李大钊的办公室常常聚集着一群群关心国家命运和前途的知识分子和学生。

1920年3月31日,李大钊在北大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专门安排了房间作为研究会的活动室,成员们亲切地称之为 “亢慕义斋”,“亢慕义”取义于“共产主义”一词的德文音译。要做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首先必须做一个马克思的读者,在“亢慕义斋”里,李大钊组织有志青年搜集整理和翻译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的著作,他们时而伏案研读,时而走进群众中进行宣讲。

在秘密状态下成立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实际成为当时北方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心,其成员多是五四运动中的骨干和积极分子。研究会通过收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举办座谈会讨论、组织出版工作等,把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成员发展很快。

1920年10月,在北大红楼一层东南角的图书馆主任室,北京共产党小组秘密成立,这是北京历史上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的党组织。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北大红楼在1961年即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大钊故居

北京市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是个古朴寻常的院落,这个当年叫“石驸马后宅35号”的院落,是李大钊同志在北京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据党史专家考证,中国共产党筹建时期的许多重大活动,建党初期中共北方区委的一些重要会议,就是在这个院落进行的。在这里,李大钊多次会见共产国际代表,接待进步青年传播共产主义火种,写下许多“求达真理”的文字。

李大钊每月薪水十分丰厚,可是因为资助青年学子和开展革命事业,总是入不敷出。北大校长蔡元培不得不“釜底抽薪”,每月扣李大钊50块大洋,把这些钱交给他的妻子来维持家用。

李大钊牺牲后,家中只剩一块大洋,无力安葬。时隔6年,在社会捐助下,才举行公葬。葬礼上,一辆骡车将一块墓碑送到墓穴,碑上写着“中华革命领袖李大钊同志之墓”。人们害怕这会招来反动派对墓地的破坏,只好秘密埋下。直到1983年,李大钊迁葬陵园,墓碑才重见天日。

陶然亭慈悲庵

在《觉醒年代》中陈独秀、钱玄同和刘半农3位初次见面的朋友相约雪中陶然亭的场景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陈独秀、钱玄同和刘半农饮花雕、赏雪景、听古琴、谈理想,这一情节拍摄得唯美又浪漫。陶然亭位于北京南城,七百多年前,这里水系纵横,远可望西山美景,近可观湖光水色,元人在此建庵一座,取名慈悲庵。清康熙年间,时任窑厂监督的工部郎中江藻在慈悲庵内建亭,并取唐代诗人白居易“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之诗意,为亭题额曰“陶然”。此亭建成后,许多社会名流纷至沓来,赋诗赏景,歌诵叙怀,成为皇都一处著名的游览景点。

近代著名作家张恨水回忆说:“过去,北京景色最好的地方,都是皇帝的禁苑,老百姓是不能去的。只有陶然亭地势宽阔,又有些野景,它就成为普通百姓以及士大夫游览聚会之地。同时,应科举考试的人,中国哪一省都有,到了北京,陶然亭当然去逛过。因之陶然亭的盛名,在中国就传开了。我记得作《花月痕》的魏子安,有两句诗说陶然亭,诗说:‘地匝万芦吹絮乱,天空一雁比人轻。”

在近代,清末至民国期间,陶然亭荒芜僻静,林则徐、龚自珍、秋瑾等爱国志士常来此吟诗抒怀。五四運动以后,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进行革命活动,留下红色足迹。

1921年7月,李大钊在慈悲庵租下南厅两间,这里成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北方党组织的秘密聚会场所,毛泽东、周恩来、邓中夏等革命家都曾在这里活动,为古老的寺院平添传奇与光彩,这里由此被誉为“人民革命的摇篮”,红色政权梦开始的地方。

鲁迅博物馆

在《觉醒年代》第八集鲁迅先生登场,鲁迅和钱玄同第一场戏的对白“假如有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就要闷死了……”正是《呐喊》自序中的对话原文。

1918年1月,鲁迅加入《新青年》编委会,并于同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鲁迅”这一笔名登上文坛。鲁迅与李大钊、陈独秀的相知,就与共同参与《新青年》编委会的工作有关。

如今的北京鲁迅旧居不是标准的四合院,是鲁迅亲自设计改造的很有意思的小院。小院分前后两个院,前院是住宅,后院是小花园。前院主要有倒座房4间,正房3间,东西厢房各两间,由于地方比较窄,所以西厢房做得很窄,成了厨房。在大门和前院之间有屏门,在倒座房的最西一间与前院之间有小门。正房的左右两间分别是鲁迅母亲和原配夫人朱安的居室,中间一屋向北接出一间房,被称为“老虎尾巴”,为鲁迅的居室。倒座房是鲁迅的书房和会客室,前院里有鲁迅亲自栽下的丁香树。从正房与西厢房之间的小门,进入第二进院,院子西侧为厕所,院子中间为水井。院子里种有花草树木。鲁迅在这里完成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野草》3本文集以及《彷徨》《朝花夕拾》《坟》的一部分文章。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鲁迅,多次提到他的文章是“听将令”的,为的是“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在李大钊所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上,鲁迅发表的小说《药》和4篇《随感录》,无疑是用文学的语言回应了“将令”。李大钊也曾高度评价当时鲁迅新发表的小说《长明灯》,说这篇小说是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喊了“救救孩子”之后,紧紧接上去的战斗号角。李大钊被害后,鲁迅不顾危难,为昔日的战友葬仪捐款,并为其遗作《守常全集》撰写了题记。

北京鲁迅博物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建立的“人物传记性博物馆”。馆内的北京鲁迅旧居是北京市保存最为完好、唯一对外开放的鲁迅旧居。1949年10月19日,北京鲁迅故居对外开放。1956年,北京鲁迅博物馆在故居东侧落成。1979年8月21日,“鲁迅故居”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北京鲁迅旧居”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北京鲁迅博物馆被命名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猜你喜欢

陶然亭觉醒年代李大钊
李大钊《青春》
李大钊
从“觉醒年代”汲取奋进力量
《觉醒年代》:直叫人上头的主旋律
北京地铁4号线陶然亭站西南口遭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