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背景下案例教学法在大众传播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2022-11-04薛叶
薛叶
摘 要:伴随着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早已身处媒体融合的新时代,在此背景下,对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有了新要求,案例教学法作为提升教学效果的手段之一,对其应用技巧进行研究与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融媒体背景为视角,以大众传播课程为个案,通过对课程中案例教学法实施现状的分析,阐述当前实际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厘清应对的优化策略,从而为改进教学方式提供借鉴。
关键词:融媒体;案例教学法;大众传播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6-0156-04
2014年《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标志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融媒体又称媒体融合,是指将广电、报刊、网络等媒介载体进行整合,实现技术、资源、人才、生产等各要素的融合共生,以适应智能化、移动化、全媒体环境的媒体组织形态和经营形态,生产出相应产品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1]如今人们愈发认识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趋势,对新闻工作者的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如何更好地培养融媒体时代所需要的新闻传播人才,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是其中重要一环,本文所探讨的案例教学法在课程中的运用便是一个重要抓手。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与意义
(一)案例教学法的概念界定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对案例的思考、分析和辩论,就问题作出判断和决策,从而提高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聚焦典型问题和矛盾,用案例开发和案例教学的方式提升教学效果、促进问题的解决。”[2]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的是引导者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教师和学生一起对某个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以引领、启发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分析与协作等能力,在教学互动中检验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学习成效,激发并提高他们探索问题的意识、参与课堂的主动性。
(二)融媒体时代案例教学法在大众传播课程中运用的重要意义
1. 有助于提升学生对融媒环境的适应能力
作为一门应用型很强的人文学科,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培养一定是与时代接轨的,传播现象无处不在,大众传播活动、大众传播媒介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对具有典型性鲜活案例的分析,能够有效地使学生从当前的融媒环境的实际出发,强化他们对身边人与身边事的观察、分析、决策的技能,为今后实际开展新闻业务工作提供思想准备、积累相关经验、提升适应能力。
2. 有助于拉近与教学对象的距离
由于大众传播课程的学情和课程性质,部分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不高,因此灵活运用教学案例成为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手段。通过把舆论热点事件转换为教学案例,把抽象、复杂的理论演化为生动具体的故事,特别是通过运用多元的信息化手段如视频、图片、动画等方式进行内容展现,这些都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关注。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活跃了课程学习的氛围,使学生有了更多发表个人观点的机会,从而也转变了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模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表达欲,打破学生对传统理论课程的认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3. 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案例教学的运用对教师个人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对案例的选择是一种能力的判断,选择的案例是否具备典型性,它与知识内容的联系是否牵强,它是否具备融媒体时代的特征,能否挖掘出思政元素,能否体现其新时代的价值引领等,这些不仅需要智力支撑还要投入足够的时间成本。另一方面,在运用案例的过程中,核心要义在于教师运用教学案例引领学生的能力,比如如何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哪些环节由学生来表达,哪些环节由教师来总结,或者是用何种表现方式呈现,等等,这些无不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技能。
二、案例教学法在大众传播课程中的应用现状
(一)大众传播的课程概况
大众传播是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为36个学时,授课对象为大一学生。根据传播学的发展历史和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课程划分为十讲内容,通过专业知识的讲授使学生认知传播学的关键概念和基本理論,学会运用理论分析生活中的传播现象,进而指导实际业务工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辨能力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在知识与能力的塑造下,旨在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马克思主义传播观,培养他们立足国情、放眼世界的国际传播视野,自觉肩负起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使命与职责。
(二)大众传播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大众传播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度要求高,学习难度大,因此如何在整体教学设计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主动性,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案例教学法是重要抓手,在大众传播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法的主要思路如下:
1. 遵循人才培养方案育人要求,做到专业、课程、课堂目标相一致
该目标要分解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素质目标,简要概括来说,教师对教学案例的运用不仅要达到知识能力的目标,还要实现潜移默化育人的目标。例如,在第三讲符号中,对符号概念的解读时,首先在课程的导入环节,放出两张中国国旗的图片,让学生去找出哪一张国旗是有问题的,并阐明理由(这一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以及表达欲望);其次,援引出这两张图片的出处(2016年热点新闻事件——里约奥运会中国国旗出错),在陈述该新闻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时,激发学生国家、民族荣誉感;最后,引导学生去认知国旗中四颗小五角星各有一尖角指向大五角星中心点的意义(引出学生对符号的这一概念的认识)。通过使用案例教学方法,教师在让学生认知“符号”这一概念时,不再是过去照本宣科地引用诸多学者所下的定义,而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符号是什么,理解符号的呈现特点。
2. 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建构主义理论主张以学习者为主体,以问题解决为核心,以“教”代替“训”,以引导代替灌输,以帮助代替指示,了解学生,倡导合作和互动学习。”[3]该理论认为,要想获得明显的学习效果,就是要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通过他人的引导,不断摸索、发现、探究面对的问题,进而形成自己的认知与观点,它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第四讲解香农-韦弗的传播模式时,通过让学生自己去收集上一年度的经典虚假新聞案例,结合香农-韦弗这一传播模式特点,分析两者之间的关联,认识到信息的传递会受到噪声的干扰,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思,进而形成自己对问题的一个认知框架,调动起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3. 在情境中认知学习,强化学生理解深度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导入案例,让学生置身特定情境中,观察他们在情境中的表现与应对能力,激发他们学习欲望与操作能力,使学生在情境中通过实践获得知识。
比如在讲述人际传播的特点时,可以模拟以下情境:学生A和B在宿舍因为口角发生争执,A说B每天晚上熄灯了还不休息,B说A每天天不亮就满宿舍跑来跑去弄出声响,不顾及还在休息的同学,事情被老师知晓后,二人都受到了批评,他们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是碍于情面不知如何开口。对此,可随机挑选两名同学,让他们互表歉意,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化解此次矛盾。通过学生在情境中的角色演练,使其形象地认知到人际传播是社会协作的重要纽带,更是完善和发展自我的重要途径。
4. 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提升学生的内生动力
有学者提出了发现学习理论,“即在老师提供相应的学习材料后,学习者自己去发现其中的基本知识、原理、概念,探求有规律的学习方式。”[4]在实际教学中侧重通过组织课堂让学生去发现知识,培养学习的主动意识。比如在认知媒介技术的善与恶时,通过开展小调查的方式(问题:你每天使用手机多长时间?每周多长时间?以娱乐为目的使用手机所占的时间?你会采取自我控制吗?效果如何?),在自我剖析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找寻知识要点,逐步认知媒介技术无关善恶,所用之人才是关键,与此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自省意识。
三、融媒体时代案例教学法在大众传播课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案例教学的时间成本与筛选成本较高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大众传播课程只开设一个学期,共36个课时,虽已对核心内容进行梳理,规划出主要内容,但是由于课时有限,教学的总体容量仍较大。案例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虽然优于传统讲授法,但其占用的教学时间也远超于后者,因此存在常规教学与案例教学在时间上冲突的问题,教师有时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放弃一些既定的教学案例。
众所周知教学案例的筛选是一件耗时耗力的事情,在选择的过程中,不仅要紧扣知识要点,还要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例如陈旧老套的案例缺乏新意,偏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更要兼顾案例中要蕴含一定的育人深意,因此,筛选案例的成本高昂,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成本,还考验着筛选者个人的辨别能力。
(二)教学对象的综合素养参差不齐
案例教学的实施与学生的综合素养紧密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第一,虽然有时引入案例具备很强的情感色彩,使有的学生流泪动容,但有的学生却还是一脸茫然,其根本原因在于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状态懈怠,思想意识并不集中;第二,在布置一些小组任务时,个别同学滥竽充数,并没有担起在小组中承担的责任,因此团队协作、共同探讨的理念并没有真正落实,第三,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一些简单的问题,原本教师只需稍作解读即可,但个别学生还是需要花费更多功夫进行指导。
(三)案例教学的呈现需要多元
教学案例的引用要与时俱进,当前的教学对象为“00后”的孩子,他们思维活跃,喜欢接触新鲜事物,教师引用的案例有些虽具有典型性,但是与他们生活实际遥远,很难让他们有所触动,比如提起新冠肺炎疫情,很多孩子会提到最近都看到了哪些关于疫情的报道,或者是他的一些观点,但是要问学生是否知道非典是哪一年发生的,能够答出来的人寥寥无几。
教学案例的内容要更新,其呈现的形式更要多元化。在教学中,教师多半会采用PPT教学,一般来说教学课件上都只会罗列大致的教学框架,连篇累牍的长文一般不适宜放置PPT中,会给学生带来压迫感。因此,短视频、微电影、动漫等其他形式应多融入,以丰富教学案例。
(四)教师对教学案例的分析能力仍需提升
筛选出合适的教学案例不易,引导学生分析好案例更不容易。比如,在分析案例时没有掌握好“引导”与“讲授”之间的度,原本是引领学生思考、发言、总结,最后易变成教师自己的“满堂灌”。或者在介绍案例时浓墨重彩,真正要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时却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这种仓促分析的手法,不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消化和理解。
四、融媒体时代案例教学在大众传播课程中的优化路径
(一)搭建教学案例多元化格局
教学案例的运用一方面要遵循内容的及时更新;另一方面要遵循形式的不断创新。在内容的更新上应注重将经典案例与时新性较强的案例相结合,经典案例可以让学生对所产阐述的内容有大致的理解,将最近发生的案例拿出来供学生自主分析研究,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意识。
在案例教学的形式呈现方面,要以融媒体时代为背景,打破文字案例居多的单一模式,建构教学案例呈现的多媒体化。视听类材料具有生动、形象的特征,容易打破时空局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事物。比如在讲述非语言符号时,可以通过展示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开幕式的部分节选视频,让学生在观察中认识到非语言符号的具体表现。
(二)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人本主义理论提出要尊重学生与学生之间个体的差异,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授知识时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换位思考。”[5]例如在进行教学案例的分析前,可先在微信班级群中分享案例,带领同学们熟悉教学案例,让学生在正式的学习之前做好预热工作,对于个别学习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学生,要尽量及时答疑,根据班级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程度,设置相应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要加强对学生文献检索能力的培训,帮助他们拓宽文献检索的渠道,帮助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掌握一些高质量的内容,培养学生养成阅读文献的好习惯。
(三)多角度提升教师案例分析技巧
提升教学案例的分析能力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在课堂中虽然不是学习的主体,但其指导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效。对此,首先能够有效利用網络资源平台,加强个人的信息储备量,挖掘学生关注且具有价值的教学案例,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比如,也许教师本人对某些短视频平台并不感兴趣,但是教师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了解到学生的关注热点和话题,为筛选案例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其次,注重对案例教学进行设计,比如在教学案例的使用时,用设置悬念,剧情大反转,讲述情感类的故事等多种思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在课外时间,利用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网络平台与学生保持高频率沟通,注重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进而提高在课堂上的效果。
(四)及时自诊,分析得失
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秉持着高度自我剖析、自我诊断、自我改进的意识。比如在课堂中引用某一教学案例时,学生普遍不感兴趣,对此要分析是案例本身的选择缺乏新意还是在引导学生认识案例时的方式出现了问题,可以通过与学生访谈、与同行交流等多种方式及时认识问题所在,并及时纠偏。要加强教学团队的力量,由于当前教师不仅承担教学任务,还有学生管理工作、科研工作等,因此单凭个人之力收集合适的教学案例,无论是时间还是精力都难得到保障,只有通过团队协作,共享成果才能实现预期设想。
只有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突破、不断改进,才能高效使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联系生活实际,真正践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宗旨。
参考文献:
[1] 李沁. 融合新闻学概论——理念、实务、操作解析[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
[2] 谭巍,黄美银. 我国管理学案例教学法研究综述[J]. 教育教学论坛,2018(34):198-199.
[3] 户松芳. 职业认同视角下新闻学概论课程案例教学探究[J]. 传播与版权,2021(11):1-3.
[4] 李雪莲. 布鲁纳“发现学习”及其启示研究[J]. 西部素质教育,2015(07):10-11.
[5] 纪拓.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01):29-30.
(荐稿人:艾维依,新疆职业大学传媒与设计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