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VR新闻的伦理失范反思

2022-11-04吴佳航

今传媒 2022年8期
关键词:虚拟现实受众

吴佳航

(沈阳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 (教育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虚拟现实技术早在古希腊柏拉图描绘的洞穴中的画面呈现就颇具虚拟现实,霍夫曼与诺瓦克提出的通过虚拟来感受现实的心流体验理论,开启了人们利用虚拟世界映现现实大门的新征程。20世纪80年代,杰伦·拉尼尔首次提出可以通过模拟仿真的方式,为用户创造实时动态体验的三维空间,这使得基于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的“融合世界”拉开了帷幕。作为区别于传统新闻的新技术、新变革,沉浸式新闻向受众所传达的不仅是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更多地是带给受众全新的感官体验,从而开辟了从信息时代到体验时代的新路径。

新闻原本就是要满足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等。杨保军将新闻的价值定义为:报道出来的新闻对主体的效应、作用和影响,其作用和影响有“正价值”与“负价值”之分。目前,VR新闻在提升受众感官体验、激发受众情感共鸣、补偿受众猎奇心理以及开启交互式叙事等方面的影响有显著的提升,但是,由于虚拟现实技术全景应用与沉浸式的特点,在伦理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负价值影响的问题,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和行为层面向受众与社会发起了新的挑战。

一、认知层面:伪真实、时间重组与局部化镜头的软欺骗

首先,在沉浸式虚拟场景中,人们获取信息的维度相较于传统媒介更加多样化,受众通过观感来获知VR新闻,并作为第一视角的叙事主体或是间接参与叙事的虚拟观者来获知VR新闻的内容。从语言学角度出发,受众会基于原有的感官经验,通过VR技术建构的肖似符码、肖似化符码与趣味感知符码等进行合理地想象与认知。不同的受众在相同的感官下获取信息,仍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这与受众的知识积累以及获取信息的速度有关。例如在BBC的VR新闻《WeWait》中,受众会与被拐卖的妇女玛丽亚一起体验从被拐卖开始,到死亡的全过程。在这则新闻中,轮船的破败不堪以及被关押场所的卫生环境,都需要人们通过已有的认识经验及价值观去感知,这样才能深切体会到墨西哥被拐卖妇女的悲惨经历。

其次,相较于传统新闻通过文字来描述细节,VR新闻里的细节则需要受众自己去捕捉。受众嵌入式地参与到新闻叙事中,并在虚拟体验时代成为了全新的新闻接收模式。从“知识鸿沟”到“数字鸿沟”,传统大众传播与网络传播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延伸。同样,新兴的VR技术,在感知与获取信息方面都会取决于受众的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文化差距,“虚拟鸿沟”的存在加上人体生理系统对五感的主观过滤,使得VR新闻的内容不能全部被受众获知。同时,VR新闻提供的“全景”,在人们视角选定空间外的镜头是感知不到的,尽管VR新闻借用虚拟现实技术模糊了传统媒介对信息边界的框定,但是这种“边界模糊”也受限于受众在有效时间内对信息内容的自主化捕捉能力。有些镜头因为受众的视域选择而被人为地排除在外,所以VR新闻在呈现全景镜头的同时,也给受众带来了一种“软性”的欺骗,并不是所有新闻里的信息和细节都能被受众获知。

再次,视觉是人类了解外界事物和获取信息最直接的感官方式,据统计,超过70%的信息都是由人类的视觉系统进行接收和处理的。在虚拟现实技术的帮助下,VR新闻不仅能够带给受众独特的视觉体验,还可以改变文字类和视频类新闻致使观众“向前看”的观看方式,从而有效屏蔽外界因素的干扰。传统视觉中心的弱化与自由视角的获得,使新闻在VR技术的支撑下,让受众从局外人变成伪性的“现场目击者”,甚至成为新闻事件的中心。虚拟现实技术为了满足用户对体验的需求,在空间维度上更为开阔,其个性化选择强于整体性获知时,VR新闻就可能使受众的注意力放在自己感兴趣的点上,从而忽略了新闻事实本身,容易造成受众对新闻内容失焦等问题。

19世纪媒体对时间的征服体现于给用户带来时间旅行感。虚拟现实技术依赖空间维度上的呈现特点,带给受众沉浸式的观感体验。如今,VR新闻的碎片化叙事以及场景化的时间表达,在虚拟场景中呈现给受众的可能只是新闻发生现场的片段,这极易混淆受众对新闻真相的认知,因此也难以捕捉到新闻本身想要传达的内容。相较于传统新闻,VR新闻在它拼接式蒙太奇的呈现背后有着更强的主观选择性,能够让受众获得全觉的感官体验。

二、情感层面:虚拟现实人、间离消亡与心理的逆进化

在虚拟现实技术的支持下,新闻的画面感更加真实,对受众的培养效果也更为突出。在VR新闻中,沉浸感的获得使得受众与事件的“距离感”被拉近甚至消亡,可能会导致VR新闻中出现的不适内容增加了人们对现实社会危险程度的感知。比如,世界经济论坛与南加州大学合作制作的VR新闻作品 《叙利亚项目》,该影片讲述了叙利亚儿童在战争中遭受的苦难,作品将受众置身于熙熙攘攘的叙利亚街道上,爆炸声的响起,浓烟滚滚充斥在人群,随着阵阵耳鸣声传入受众的听觉系统中,受众仿佛置身于叙利亚的战争中,这种体验的“真实”感,造成受众与内容之间的间离逐渐消失。虽然虚拟现实技术能够给受众带来直观体验的感受,但是若不把控好度,在虚拟技术呈现的灾难面前,受众感受到的是恐惧和对现实的不安,会将受众产生的恐惧心理映像推向新的高度,导致受众出现逆进化的心理反应。正如同美国心理学家,乔纳森·米勒提出人类在面对危机以及集合行为时,人类的心理似婴儿般乖巧,亦或是似动物般凶猛、暴躁。

其次,在VR新闻中,受众有时会参与扮演VR新闻现场的某个角色,在虚拟现实技术强大的暗示与感染机制下,受众的个体情绪会受到影片中虚拟群体的影响,尽管这个群体是利用技术人为建构的。因此,作为异我身份的受众个体,容易在VR影片中失去个体理性认知,沦为“乌合之众”,导致群体感染性情绪在新闻事件的传播中迅速爆发,甚至诱发现实社会问题。

三、行为层面:行为诱导与虚拟全景下的隐私映现

首先,新闻在力求真实性的同时,也会体现出一定的人文关怀。传统新闻中出现的战争、暴力以及血腥等场面,在文字描述或视频直播中都会进行一定的人为处理,使其满足当下社会的人文价值观,但是在VR新闻中,受众是通过自身感官来获取相应信息的,在这样虚拟场景的深度还原中,上述新闻场景利用VR技术呈现出来后,会对受众尤其是对媒介素养极其匮乏的受众造成心灵上的伤害。

其次,在制作VR新闻的过程中,“把关人”和“议程设置”效果使新闻的选择具有了媒体的特殊方向性,VR技术的应用也使新闻具有了更强的显化能力,作用于受众后更易引导受众的认知和行为。

再次,由于受众媒介素养的不同,在接触到由VR技术呈现出的灾难、血腥、暴力等场景时,不同的受众会对新闻事件产生不同的感受。例如,VR新闻片 《守夜巴黎》讲述了法国巴黎在遭受恐怖袭击后的场景以及人们对于此次事件的哀悼。全景的呈现形式让人们仿佛置身于遭受袭击的环境中,“处于灾难中的受众”难免会对叙事者想要传达的内容出现误读。VR新闻中表达的暴力、血腥以及灾难等内容作用于受众,在满足受众对原始新闻的同时,也极易诱发人们在现实社会中的行为意愿。

最后,猎奇是人类的生理本能,弗洛伊德认为,对他人隐私的窥探,来自于从年幼时对自身身世的好奇,并以此来缓解对陌生世界的不安感。由于VR新闻的大视域观感与传统视觉中心弱化的特点,若媒体对于VR新闻的视听引导不利,受众将会以现场目击者的身份,跳出新闻媒体所规定的框架之外来聚焦自身感兴趣的信息,导致处于新闻现场的人群的隐私完全暴露在公共视觉空间中,受众在VR全景视角的支持下,能够观察到新闻现场每个人的神情行为,间接助力了人们对他人隐私的窥探。2015年,ViceNews发布了一则名为 《百万人大游行》的VR新闻,该VR新闻将受众将置身于人群中央来参与主题为抗议纽约警察枪杀EricGarner和MikeBrown的游行活动。在游行场景下,用户可以随意观看别人的动作以及想要表达的意愿,全息景象的内容呈现、受众对他人无界限的审视,会导致受众对他人隐私的窥探,背离了VR新闻的初衷。

四、结 语

虚拟现实技术与新闻融合之初,被人们视为开启信息体验时代的“钥匙”,但是在深挖VR新闻的根基后发现,在虚拟的背后真正隐藏着的是被自主性选择所埋没的事实。相比于传统新闻的文字线性表达,虚拟现实技术与新闻文本内容相互叠加的场景表达模糊了受众对新闻真相的认知。同时,在信息井喷时代向沉浸式体验时代的演进过程中,传媒确要通过“沉浸”来增强用户黏度,若不平衡好“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受众在暴力血腥等不适内容的表达中将会逐步沦为虚拟现实技术下的“受害者”。

猜你喜欢

虚拟现实受众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融媒体生态下广播与受众共赢发展的路径思考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虚拟现实,让学习更“沉浸”
虚拟现实LG 360 VR眼镜
View Master虚拟现实显示器
自媒体环境下受众的“聚合”与“分化”
注意力 约会力 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