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交传播的强关系、弱关系与偶关系

2022-11-04杨雪婷

今传媒 2022年8期
关键词:维特社交微信

杨雪婷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020)

一、定义阐释

“强关系和弱关系”的概念,由美国斯坦福大学人文与科学学院的格兰诺维特教授在1973年提出,属于社会学范畴。格兰诺维特在研究社会网络时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频繁接触的是自己的亲人、朋友、同学、同事,人们与这些人的关系是一种强关系,它具有稳定的特征,但传播范围有限;相对于强关系,还有一种稳定性相对较差,但传播范围广的关系,比如听亲人偶然间提到的朋友,人们与这些人之间的关系是弱关系。

阿帕网于1969年被发明,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个人电脑的使用人数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们将电脑作为自己的通讯工具,人际关系从“线下”迁移到了“线上”。人们可以依据网络与另一时空的人们产生联系。正如温顿·瑟夫认为,互联网发明以来,它成为人类最强大的扩音器。它使很多人微言轻、无人理睬的小人物有了向全球发声的机会,同时也推动着多种不同的观点与之对话,这是以往单向传播的大众媒体难以实现的。社交网络发展的40多年中,从WBE1.0到 WBE2.0再到 WBE3.0,网络传播的特征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在WBE1.0时代,互联网上的网页以门户网站为主,是网站到用户的单向传输行为;WBE2.0时期,用户不仅可以浏览网站,也可以修改网站,实现了人与网站的交互。WBE3.0时期,网络信息不仅可以在不同的网站上使用,并且还加入了智能搜索和匹配的功能,使得人与网络之间的关系更加智能。

在社交媒体的传播环境下,强关系指的是那些现实关系迁移到网上的强联系关系,例如微信就是一个依托强关系的社交软件。根据2020年CNNIC《中国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可得知,在现实生活中,关系圈中的朋友、同学、亲戚、同事等占比90%以上。弱关系指的是那些没有太强联系的人,比如微信列表中不经常联系的朋友;偶关系是指那些偶然取得联系的双方,即通过随机匹配产生关系的两个人。

二、关系如何界定

我们再来界定一下“关系”的概念,心理学家Kelly指出,如果说两个人之间有关系,那么就是指这两个人能够互相影响对方,并且产生了互相依赖。换句话说,只有当两个人之间能够相互影响并且相互依赖,才能认为这两个人之间存在着关系。1972年,Levinger和Snoek在kelly对“关系”解释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互赖模型(Model of interdependence),并用它来阐述互赖关系和关系变化的特点,这个模型揭示出人们之间主要有以下四种关系:第一种是两个人互不相识,彼此也不知道对方的存在,是为零相向性;第二种是单向性,一个人单方面知道另一个人的信息,但是没有发生直接接触,比如大部分的粉丝在互联网上追星,就是单向的关系;第三种是有了一些互动的关系,比如经常给明星送礼物的“大粉”,由于出手阔绰而被明星本人知道,并表示了感谢;第四种是多项性,表示两个人之间的依赖和影响程度逐渐增加,最终发展为亲密关系。

格兰诺维特是如何界定关系中的强弱连接的呢?他设计了互动时间、情感强度、亲密程度以及互惠行动的内涵这四个指标,但是并未指出指标与强弱关系的关系如何界定。因此,后来的研究者基本上是通过格兰诺维特的这四个指标来继续进行研究的,有的学者认为互动的程度代表了关系的强弱、互动的次数代表了互动的强弱,还有学者认为强关系就是有互惠行动的关系,弱关系就是没有互惠行动的关系。

在当下的网络环境中,“强弱关系”的界定更加复杂:在网络上,强弱关系的出现和消失更加频繁;依托于社交媒体构建的“线上”亲密关系是否要强于线下的亲密关系,从而影响“强关系”的构建?社交媒体这一中介是否能够给偶关系变成强关系提供可能?

三、关系的变化特点

微信、QQ等以“强关系”为主要连接关系的社交软件的设计初衷是交友。但是,随着社交软件的逐渐普及,人们的社会关系也逐渐迁移到线上,因此,关系产生的环境为这些“强关系”的社交软件带来了很多新的变化和特点。

(一)社交媒体对强关系有两级效果

首先,是社交软件的联系人列表中会增加很多工作伙伴;其次,由于互联网的实时性、无界性,工作时间挤压了人们的线上时间,人们会优先回复那些紧急的、重要性高的信息,容易忽视没有目的性的闲聊和一时无法处理的对话。比如,当微信里消息太多时,有时候看到消息没有及时回复,之后就忘记回复了,很多人将其称之为“意念回复”,随着一个人的社会关系越多、越复杂,这样的情况就越普遍。因此,现实生活中的强关系会减弱现实生活中本来关系的弱关系,反而会有转化为强关系的可能。

(二)强关系和弱关系不断转化

从时间的纬度来看,人们在社交媒体上与一个人的强弱关系是不断转换的,早些年,人人网帮人们找回了以前的校友和朋友,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那些人们曾经认为是强关系的朋友在无界性的互联网上也不可能一直保持着强关系,所以说,脱离了线下交流的环境,强关系也会转变为弱关系。

但是,线上的社交媒体又为强关系的转化提供了条件。例如,微信朋友圈、点赞、看一看、公众号等多种交流方式能够触及到那些已经变成弱关系的人,这种方式使弱关系有可能再次转变为强关系。

(三)偶关系的可能逐渐加大

在WBE3.0时期,人与网络之间的交互关系更加智能化,比如,人们可以将在豆瓣看到的帖子分享给微信好友,这种“注意力迁移”现象说明人们不仅仅只停留在一个社交网站上,而是在多个社交软件中活跃。

各种网站之间的连接和人在从不同社交网站上的迁移,激发了偶关系发生的可能性。比如,上海交通大学学生之前创立的“交你恋爱”项目,它是由项目成员在微信群里发布消息,并通过朋友圈传播,符合条件且愿意参加活动的双方通过填写表单,再由后台通过算法匹配,使参加活动的双方能够知晓与自己匹配的人的名字。

四、功利视角下各种关系的效用

马克·格拉诺维特通过寻访麻省牛顿镇的居民如何找工作来探索社会网络,发现在找工作中,那些强关系反而没有弱关系更能够发挥作用,弱关系有着低成本高效能的传播效率。

互联网环境下,强关系、弱关系有了新的变化,第一,强关系的中介作用明显,格拉诺维特认为在面对找工作等利益问题时,强关系往往帮不上忙,但是强关系到底有没有用呢?互联网拓宽了时空地域,在一定地域生存的人有着相近而不完全相同的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强关系的中介效果就越发明显。第二,与人们产生强关系的不一定是“人”,也有可能是某个平台、应用。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平台和应用有时也会成为人的强关系,因而拥有更大的资源凝聚力,能够整合各种资源。当然,强关系也有一定的风险,比如,根据格兰诺维特的指标以及Levinger和Snoek对关系的四种阶段的描述来看,没有线下见面的关系似乎可以算是强关系,但是,线上特有的非真实性给欺骗留有空间,比如网络欺诈等杀猪盘、卖茶等骗局层出不穷,不仅是网络上的强关系会出现网络欺诈、网络骗局现象,网络上的偶关系、弱关系也会出现同样的现象。

五、结 语

“强关系、弱关系”是源自于社会学、心理学的概念,在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下有了新的变化:社交媒体对强关系有两级效果;强关系和弱关系在不断转变;偶关系的可能性逐渐增大。从功利视角来看,强关系能够发挥利益效用和中介作用,并且不仅可以与“人”产生强关系,还可以与平台和应用产生强关系,因此,在时空被网络拓展的背景下,人们还需要警惕可能出现的网络诈骗等现象,进而避免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猜你喜欢

维特社交微信
诗意街头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社交媒体中的影响者
社交距离
比起社交媒体,我更在意逝去的时光
微信
微信
微信
话中有话
三月:想非的钢琴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