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樊兰英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经验探讨

2022-11-02许芳菲樊兰英成婧冉

医学美学美容 2022年5期
关键词:风邪温服方药

许芳菲,樊兰英,成婧冉,袁 臻

(1.北京市东城区永定门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100077;2.北京市普仁医院樊兰英名中医工作室,北京 100061;3.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北京 100061)

荨麻疹(urticaria)为临床常见的过敏反应性疾病,临床症状主要为皮损、皮疹、风团及瘙痒反复发作,如皮损反复发作超过6周,则发展为慢性荨麻疹。目前西医治疗荨麻疹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临床常用一、二代抗组胺药进行抗过敏,但可引起嗜睡等不良反应,且部分患者病情顽固,西医短期控制效果较好,但停药后易复发,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复发的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认为此病属“瘾疹”范畴,在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辨证施治可有效改善症状,减少复发,且方法安全有效。樊兰英主任医师对中医治疗皮肤病尤其是慢性荨麻疹有独到的见解,现将其应用养血祛风清热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以期为临床治疗慢性荨麻疹提供思路。

1 慢性荨麻疹的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慢性荨麻疹为“瘾疹”,早在《内经》中即有:“风动则痒”“无风不作痒”之说;汉代《金匮要略》中即有“风气相搏,风强则为瘾疹,身体发痒”之说;隋代《诸病源候论》云“白疹者,由风气折于肌中热,热与风相搏所为。白疹得天阴雨冷则剧出,风中亦剧”“若赤疹者,由凉湿折于肌中之极热,热结成赤疹也。得天热则剧,取冷则灭也”将“瘾疹”进一步分为赤疹与白疹,认为本病病因是阳气外虚,外风入于腠理,与气血相搏的结果。现代医家陈汉章教授认为:“荨麻疹病因虽较复杂,但溯本求源,终归于风,风为百病之长,多夹寒、湿、热诸邪,邪气侵入肌肤之间,与气血相搏,气血运行障碍,风团叠现”。由此可见,风邪是引发慢性荨麻疹的重要因素,发病过程中又可兼夹寒、湿、热诸邪。

樊兰英主任医师认为本病病机主要为禀赋不耐,素体虚弱,加之风、湿、热邪外侵,虚邪贼风侵犯皮肤腠理。又因“风为百病之长”“风性善行而数变”,故风邪客于肌肤,外不得透达,内不得疏泄,于是风团多鲜红、瘙痒、灼热,且发病急骤,病位游移,行无定处。此外,樊主任临床观察到多数荨麻疹患者兼有湿热之邪,多由患者平素饮食不节,喜食辛辣、肥甘、腥发之物,致肠胃湿热,湿热郁于肌肤而发病。因此,慢性荨麻疹患者辨证多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血虚风燥,兼有湿热,治以祛风养血,兼清湿热为法。

2 慢性荨麻疹的治法及方药

2.1 养血祛风清热汤 樊兰英认为荨麻疹患者辨证多属血虚风燥,兼有湿热,治疗需祛风养血,兼清湿热,方能取得良好的疗效。故自拟养血祛风清热汤药,方药组成为:荆芥、防风、蝉蜕、生地、薏米、甘草、当归、苦参、地肤子、白藓皮、肿节风。方中荆芥、防风、蝉蜕辛散透表,疏风散邪,使风去则痒止,荆芥性温,味辛,入肺、肝经,功能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可祛皮里膜外之风,以疏散在表之风邪为主。防风性微温,味辛、甘,入膀胱、肝、脾经,功能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为“风药之润剂”,“治风之通用药”,可祛一切风邪,能入骨肉,善搜筋骨之风,诸风之证皆可配伍应用。两药配合能入肌肤,宣散风邪,祛风止痒。蝉蜕为蝉科昆虫黑蚱若虫羽化时脱落的皮壳,中空而体轻,主升浮,入药走皮毛、腠理,能祛风止痒。“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方中以当归、生地黄凉血活血。当归可活血养血、调经止痛;生地黄可清热凉血,养阴生津。苦参、白藓皮、地肤子三味药均有清热燥湿止痒之功效,其中苦参、白藓皮能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地肤子利尿通淋,止痒,可疏散皮肤腠理之风,三者合用能治疗风湿热邪侵袭肌肤形成的风疹、瘙痒。生薏米淡渗利湿;肿节风清热解毒;炙甘草调和诸药。故诸药合用,共奏祛风养血,清热利湿之功。

2.2 急性期治法及方药 急性期急则治其标,故樊主任常用虎杖、皂角刺、白蒺藜、炒槐花等药祛风止痒,清热利湿。虎杖具有清热解毒、祛风利湿、散瘀定痛、止咳化痰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湿热黄疸、风湿痹痛、肺热咳嗽等病症,清热利湿止痛效果显著;皂角刺能消肿排脓,祛风杀虫;白蒺藜疏风明目,平肝疏肝,现代科学研究发现,该药含刺蒺藜甙、蒺藜生碱,能够拮抗乙酰胆碱;炒槐花凉血止血,清肝泄火,归肝、大肠经,长于清大肠热。

2.3 慢性期治法及方药 后期本病缠绵难愈,故缓则治其本,樊主任以菝葜、金雀根调节免疫,并合用祝谌予“过敏煎”收敛固涩,防止复发。菝葜又名金刚藤,功效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消肿散瘀;金雀根又名锦鸡儿,具有健脾,补肝益肾,祛风活血,止痛通脉,清肺补气等诸多功效,《本草纲目拾遗》言其“治跌打损伤,咳嗽,暖筋骨,和血去风,兼通血脉,消结毒”,主治风湿久痹,筋骨酸痛及半身不遂,虚损劳热等;“过敏煎”组成为:银柴胡、乌梅、五味子、防风,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过敏性哮喘、湿疹等过敏性疾病,荨麻疹也是一种过敏性疾病,亦可辨证应用。

2.4 加减变化 临床部分慢性荨麻疹患者瘙痒严重,甚至影响睡眠,对于此类患者樊主任多在原方中加用全蝎等虫类药搜风通络止痒,加磁石、龙骨、牡蛎等重镇安神;湿热内蕴,舌苔厚腻者合用茵石米甘汤清利湿热,治疗效果较佳。

3 病案举隅

栾某,女,66岁,2020年6月29日初诊。主诉:全身皮肤瘙痒皮疹1年余。现病史: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瘙痒,搔抓后出现皮疹,呈红色丘疹,可连成片,双上肢尤为严重,遇冷及夜晚时加重,于外院诊断为荨麻疹,给予抗过敏治疗(具体不详),患者诉效果不理想,仍时有复发,遂来中医门诊治疗。患者现纳眠可,小便调,大便干。查体可见四肢、躯干搔抓痕迹,无脱屑,无渗出及脓液,皮肤划痕试验呈阳性,舌淡,舌体胖大,舌苔黄腻,脉弦滑。中医诊断:瘾疹,血虚风燥,兼有湿热;西医诊断:慢性荨麻疹。治以祛风养血,兼清湿热为法,方药以养血祛风清热汤加减。具体方药如下:荆芥10 g,防风10 g,蝉蜕10 g,生地20 g,生薏米30 g,炙甘草10 g,炒槐花10 g,苦参15 g,白藓皮30 g,当归15 g,虎杖20 g,火麻仁20 g,菝葜30 g,肿节风30 g,皂刺15 g。共7剂,1剂/d,水煎温服,200 ml/次,早晚分服。

二诊:(7月6日)患者诉瘙痒较前有所缓解,搔抓后仍有红色丘疹,纳眠可,小便调,便秘较前有所缓解。舌脉同前,辩证同前,仍为血虚风燥,兼有湿热,在原方的基础上减虎杖,加蒲公英30 g加强清热解毒、清利湿热的功效。共7剂,1剂/d,水煎温服,200 ml/次,早晚分服。

三诊:(7月13日)患者诉瘙痒较前缓解,丘疹发作次数较前有所减少。纳眠可,小便调,便秘较前有所缓解,患者诉近期汗多,舌脉同前,辨证同前。考虑患者素体气血亏虚,卫表不固,此次在原方的基础上加浮小麦30 g固表止汗。共7剂,1剂/d,水煎温服,200 ml/次,早晚分服。

四诊:(7月20日)患者诉瘙痒较前缓解,丘疹发作次数较前减少。患者诉近期脾气急躁易怒,仍汗多,舌脉同前,效不更方,在原方的基础上减浮小麦、皂刺,加龙胆草10 g清肝泻火,加生龙骨30 g平肝潜阳,固表止汗。方药共7剂,1剂/d,水煎温服,200 ml/次,早晚分服。

五诊、六诊、七诊、八诊:经过2个月治疗,患者诉荨麻疹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瘙痒基本缓解,纳眠可,二便调。考虑患者慢性荨麻疹,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故加锦鸡儿30 g调节免疫;患者目前病情基本缓解,但仍缠绵难愈,且感受风邪容易复发,故合用“过敏煎”,加乌梅10 g、银柴胡10 g、五味子10 g,收敛固涩,调节免疫。共7剂,1剂/d,水煎温服,200 ml/次,,早晚分服。对患者随访3个月,其病情未再复发。

按语:患者全身瘙痒,搔抓后出现皮疹,呈丘疹,可连成片,已于外院明确诊断为荨麻疹,本病总因禀赋不耐,人体对某些物质过敏所致。本例患者舌淡,舌体胖大,舌苔黄腻,脉弦滑,说明患者素体禀赋不足,气血亏虚,虚风内生;且患者饮食不节,平日喜食肥甘,致肠胃湿热,湿热郁于肌肤则发病;患者诉遇冷及夜晚时加重,说明患者外感风邪,风邪侵袭肌肤腠理而发病,风邪游走于肌肤腠理之间,外不得透达,内不得疏泄,故风团鲜红、瘙痒、灼热。故本例患者辨证为血虚风燥,兼有湿热,治以祛风养血,兼清湿热为法,方以养血祛风清热汤加减。

4 小结

荨麻疹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过敏反应性疾病,樊主任经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本病部分患者辨证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血虚风燥,兼有湿热,治以祛风养血,兼清湿热为法,并自拟养血祛风清热汤治疗本病,并根据患者病情缓急采取加减用药,急性发作期多以虎杖、皂刺、白蒺藜、炒槐花加强清热燥湿、祛风止痒力度,待患者病情平稳后多予菝葜、金雀根调解免疫,并合用“过敏煎”收敛固涩,防止复发,治疗效果较佳。

猜你喜欢

风邪温服方药
治风邪 按摩风府穴
痛风试试薏苡仁桑枝核桃饮
汤药温服不刺激肠胃
喝中药不是越烫越好
从湿毒挟风论治炎症风暴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程演进
中医药治疗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基于智能算法的中医治疗糖尿病数据挖掘
治支气管炎
高血压中医证候特点及方药探讨
日民众反对医保取消“汉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