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中的茶文化略论
2022-11-01阳达唐林
阳达 唐林
明代开“千古茗饮之宗”,在我国饮茶史上意义重要。明代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是宋元明最重要的白话短篇小说总集,它“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是儒雅和世俗的中和。文中的茶、饮茶习俗、饮茶场所等不仅是前代饮茶文化的积累,也折射了明代市井生活状况,并且对文中情节的推动、人物塑造的细化等起了重要的作用。
一、茶文化在“三言”中的表达形式
“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狭义的茶文化可包括:茶艺、茶道、茶德、茶俗、茶宴、茶会以及茶文学”。本文研 究 的是“三言”中 狭 义 的 茶 文化,在“三言”中具体表现为茶的种类、吃茶方法、吃茶习俗以及吃茶场所等。
(一)茶的种类
“三言”中详细写茶的名字的较少,大多数只出现“茶”这一字。就出现的种类来说,有清茶和杂茶两类。
清茶即茶盏内不加果料的茶,茶汤清香寡淡,后成为明清文人的首选。“三言”中的清茶,主要在两种情况中出现,一种是用“清茶淡饭”或“清茶寡饭”,其中“清”和“淡”“寡”同义,来形容吃食的简单。如《醒世恒言》第九卷《陈多寿生死夫妻》中,描写陈青和朱世远两人下棋玩耍,也是“清茶寡饭,不设酒肴”,用“清茶”来概括两人下棋的清幽环境,也是侧面对两人形象的烘托。另一种情况的“清茶”主要出现在寺庙中,这与寺庙清幽远离俗尘的氛围契合。在《喻世明言》第三十卷《明悟禅师赶五戒》中,“明悟长老令行者采一朵白莲花,将回自己房中,取一花瓶插了,叫道人备杯清茶在房中”。白莲花和清茶以及寺院环境,构成一幅清幽洁白的环境,增添了一分禅意。在《醒世恒言》第三十九卷《汪大尹火焚宝莲寺》中也有和尚给香客们提供清茶和果品吃的描写。
在汉魏六朝时,人们就开始在茶中“用姜、葱、枣、橘皮、薄荷之等”。到了宋代,“于是有胡桃、松实、庵摩、鸭脚,勃贺、蘼芜,水苏、甘菊,既加臭味, 亦厚宾客”第104册。 明代,“茶有真香,有真味,有正色,烹点之际……若欲用之,核桃、榛子、瓜仁、杏仁、榄仁、栗子、鸡豆、银杏之类”。可见,唐宋至明代用茶水去冲泡这些异味杂食的杂茶非常盛行。“三言”中提到的杂茶主要有椒茶、粗果泡茶还有馒头当茶。椒茶是指加了香料的茶,《警世通言》第六卷《俞仲举题诗遇上皇》中俞良请算命先生来茶坊里面坐定算命,点的是两碗椒茶。《喻世明言》第三卷《新桥市韩五卖春情》中吴山起身和金奴母子叙旧之后,说道:“这两包粗果,送与姐姐泡茶。”在《醒世恒言》第十八卷《施润泽滩阙遇友》中薄老儿又把馒头转送给施家奴,说:“一官宅上事忙,不留吃茶了。这个馒头转送你当茶罢。”《喻世明言》中第三十六卷《宋四公大闹禁魂张》赵正邀请马观察喝茶时,“怀里取出一裹松子胡桃仁,倾在两盏茶里。”
“三言”中虽然主要描写的是市井生活,但是会根据人物身份的不同安排所吃的茶的种类。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中认为“人有以梅花、菊花、茉莉花荐茶者,虽风韵可赏,亦损茶味。如有佳茶,亦无事此”。可见,文人士大夫是不喜杂茶的,饮杂茶的主体多为市井小民。
(二)吃茶方法
冯梦龙在创作“三言”的时候,有不少借历史故事,以阐发作者善恶观念的作品,所以会有不同的朝代的吃茶的方法穿插其中,从以不同朝代为背景的故事中,可以看到不同朝代的饮茶风俗。在“三言”中主要出现四种吃茶的方法,分别为煎茶、烹茶、点茶和泡茶。
唐代主要盛行煎茶法和烹茶法。煎茶法是陆羽在《茶经》中记载的创造性的饮茶方法,将焙制好的茶饼磨成粉末,当水开始沸腾时,将磨碎的茶粉放入其中,同时不断搅拌,直至茶汤完全沸腾,刘禹锡有“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的诗句。烹茶法也叫煮茶法,是先把茶饼研磨成粉,投入茶锅中烹煮,投入冷热水皆可,再舀入盏中饮用。《喻世明言》第十二卷《众名姬春风吊柳七》中张悦写应制诗,苦苦思考都没写出来,于是邀请孟浩然前来烹茶细论。这是以唐代为背景的故事,所以是烹茶。《醒世恒言》第四卷《灌园叟晚逢仙女》中灌园叟秋先在花盛开的时候,也是“烹瓯茶儿”,然后“坐于其下,浅斟细嚼”。唐代的煎茶法在宋代也沿袭下来,《喻世明言》第二十二卷《木棉庵郑虎臣报冤》中的故事是南宋背景,就有“廖莹中命爱姬煎茶”的描写。
宋元盛行点茶法,直至明中前期仍有点茶法。茶粉不再烹煮而是直接放在茶盏中冲入沸水,并以筅击拂而成茶汤。在《喻世明言》第十一卷《赵伯升茶肆遇仁宗》中,宋仁宗来茶坊找赵伯升,吃的是点茶,可见点茶的盛行。第三十六卷《宋四公大闹禁魂张》中宋四公门口的茶坊中也是以点茶为主。
泡茶法是把茶叶直接置于茶壶或茶盏中,以沸水冲泡的简单方法,泡茶法前期就已经出现,但是直至明清时期才开始流行。明代朱元璋“罢造龙团,唯采芽茶以进”的诏令,使得茶叶的加工技术发生变化,催生了芽叶散茶撮泡技术的传播。明人屠隆在《考槃余事》中说:“茶有真香,有真味,有正色,烹点之际,不宜以珍果香草夺之。”所以明代喝茶,往往喝的是茶香。当时不仅吃泡茶,还多喝浓茶。在《醒世恒言》第三卷《卖油郎独占花魁》讲述的是宋徽宗时期的故事,美娘喝醉了之后,秦重要了一壶热茶,“丫鬟泡了一壶浓茶”,后美娘醒来后呕吐,之后讨茶漱口。秦重则给她斟上一瓯香喷喷的浓茶。她在连吃两碗后,“胸中虽然略觉豪燥,身子兀自倦怠,仍旧倒下,向里睡去了”。
“三言”成书于吃茶方法比较成熟的明代,通过“三言”我们就可以看到吃茶方法的丰富。
(三)吃茶习俗
茶俗是指由于历史、地理、民族、文化、信仰、经济等条件的不同而表现出各具特色的饮茶方式和用茶礼仪风俗,属于茶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三言”中几乎每篇都提及到 “喝茶”,光《喻世明言》四十回中,就有24回中有喝茶,这其中的吃茶礼仪和习俗值得玩味。
1.拜茶、献茶、奉茶与会茶
由于人物的身份不同,所以会有不一样的敬茶方式。“拜茶”是指邀请者与被邀请者是平等的关系,或者是被邀请者身份高于邀请者,是表示对吃茶者尊敬的礼貌用语。在《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有三次拜茶,第一次是白娘子借口清明节扫墓回,不巧下雨,所以搭许宣的船。在许宣上岸后,白娘子说“可到寒舍拜茶”,因为此时许宣与白娘子只是一面之缘,白娘子为了感谢许宣,所以才用“拜茶”,邀请他去喝茶。第二次是许宣还伞给白娘子,白娘子在帘内应道“请官人进去拜茶”。后白娘子向许宣道了万福之后,邀请他“少会拜茶”,表达对他的感激。在《喻世明言》第三十六卷《宋四公大闹禁魂张》中,赵正在大相国寺前便是说“观察拜茶”,邀请马观察去茶坊中喝茶,这才能给后面他在马观察的茶里面下药创造机会。赵正、侯兴和宋四公在金梁桥下看到了王秀,宋四公道“王秀拜茶”,也是尊敬用语。
献茶是最基本的礼节,客至则献茶。据《汉语大词典》解释,“献茶”有用茶的意义,为敬词,当客人来访时,作为主人的一方往往要献茶招待来客。如《警世通言》第五卷《吕大郎还金完骨肉》中吕玉到了陈家铺子后,“陈朝奉看坐献茶”;《俞仲举题诗遇上皇》中南宋高宗正坐观泉,“寺中住持僧献茶”。当茶喝完后或者是有新的客人到后,会多次献茶。《醒世恒言》第七卷《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中,钱青来拜见高赞,高赞对他的衣着和礼节都非常满意,于是“献茶二道”。后把书馆先生请出来考察他时,“又献了一道茶”。
奉茶是端茶敬客的意思,多用于茶坊茶博士服务顾客之时。在《喻世明言》第三十五卷《简帖僧巧骗皇甫妻》中,和尚进入茶坊时,“王二拿着茶盏,进前唱喏奉茶”。会茶是指会聚饮茶,宋代士子常常会聚饮茶,然后吟诗作对进行文娱活动。在《赵伯升茶肆遇仁宗》中,赵旭与店中朋友会茶之时,在粉壁上填词作诗。同样是“吃茶”的习俗,但是通过“三言”中却发现有如此多的不同内涵,可见中国茶文化何等深邃!
2.茶与婚姻
唐以前就有婚礼“下茶”这一习俗了,宋代的时候也仍存在。陆游有“男未娶者,以金鸡羽插髻;女未嫁者,以海螺为数珠挂颈上。……其歌有曰:小娘子叶底花,无事出来吃盏茶”。明清之后,聘礼中已经没有茶了,但仍然把聘礼叫做“茶礼”。许次纾书载:“茶不移本,植必生子。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置子之意也。今人犹名其礼曰‘下茶’。”在《醒世恒言》第五卷《大树坡义虎送亲》中“勤自励幼年时,就聘定同县林不将的女儿潮音为妻。茶枣俱已送过,只等长大成亲”。在这里,茶枣成为聘礼的代称。
“三言”中,描写男女感情的发展过程中,也会有茶的身影。在《醒世恒言》第十六卷《陆五汉硬留合色鞋》中,陆婆是以卖花粉为名做媒作保的。张荩找陆五婆时,陆五婆便邀请他去家里吃茶,可见当时吃茶的普遍性。陆婆去找寿儿的时候,为了支开她的母亲潘婆,便找借口问:“有热茶便相求一碗。”于是潘婆就去烧茶,陆婆则创造出与寿儿独处的机会,故意把她和张荩的合色鞋拿出来,并商量好计策。后陆五汉假装张荩按照计策去找寿儿的时候,寿儿害怕窗臼的声音,于是就洒一些茶放到茶壶里面,掩盖开窗的声音。在整个故事中,寿儿和张荩、寿儿与陆五汉之间的故事都穿插了茶的线索。
(四)茶坊普及
茶馆在唐代就已经出现,《封氏闻见录》中提到“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投钱取饮,不问道俗”。这就是茶馆,到了宋代真正发达起来,茶馆在宋代也叫茶坊或茶肆。《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开封潘楼之东有“从行裹角茶坊”,在封丘门外的马行街,其间坊巷纵横,院落数万,“各有茶坊酒店”。从中可以看出当时茶房茶肆的数量之多。
在“三言”的故事描述中,茶坊出现的频率较高,是人们经常出入的场所,也是消息最灵通之地。三言共有120回,在《醒世恒言》中2回出现了“茶坊”,《喻世明言》中“茶坊”出现5回,“茶肆”出现1回,《警世通言》中“茶坊”出现6回,“茶肆”出现1回。以《喻世明言》中的故事为例,第十一卷《赵伯升茶肆遇仁宗》直接点明故事的发生地点为——茶肆,这家茶坊在赵旭住的客店对面,赵旭在发迹之前的失意或得意都是在茶坊中发生的;第三十五卷《简帖僧巧骗皇甫妻》在讲述故事时,就是从茶馆开始的,“这枣槊巷口一个小小的茶坊,开茶坊的唤作王二”;第三十二卷《游酆都胡母迪吟诗》中为了找到崇国夫人走失的狮猫,把画像“图形千百幅,张挂茶坊酒肆”;第三十六卷《宋四公大闹禁魂张》中宋四公门口就开着一个小茶坊;第三十九卷《汪信之一死救全家》,洪恭在太湖县南门仓巷口开了一个茶坊。
从中可见,在很多情况下,茶馆成为“三言”中的叙事场所,而且通过故事中的描述,我们可以得出茶馆开设的地理位置,多为四通八达的地方,比如“巷口”;或者人流量大的地方,如酒店旁边。表明茶坊在当时的普遍程度,这也是茶馆成为有广大信息来源地的原因。
二、茶事在“三言”中的作用
“三言”虽然对具体的茶事阐述不多,但在详细描写某一茶事时,必然有作者的良苦用心,在文中有独特的作用。
(一)推动情节发展
杨义认为:“叙事作品往往是以情节或非情节的跳跃性思路,作为行文的线索的。在情节与情节的转换之间,设置一个意象,可以使转换不至于生硬简陋,而在从容转换中蕴含审美意味。”[虽然与茶相关的人、器具或行为不足以成为“三言”中的意象,但是这些小细节在小说中会对行文的衔接和贯通起到点睛的作用。“三言”中的一些故事经常将茶事和故事情节紧密结合起来,并交互运用抑扬等表现手法,使小说情节更加曲折,富于变化,增添趣味性。“三言”中的茶事往往自然地引出其他人物与事件,使之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契机”,促进故事情节顺利发展。
首先,从茶事从业人员来看,如茶博士和茶老子,他们每天面对各种茶客,信息灵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他们的存在是故事发展中重要的一环。“茶博士”最早出现在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因为陆羽写的《茶论》,所以“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掀起一股饮茶热潮。御史大夫李季卿在请陆羽来讲茶,但是“心鄙之”,并且“茶毕,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煎茶博士”,陆羽觉得甚是羞愧,于是写了《毁茶论》。后来“茶博士”成为茶坊从业人员的雅称,也可见后代茶坊的流行程度。在《赵伯升茶肆遇仁宗》中,宋仁宗在茶坊寻找赵旭的时候,问关于赵旭的相关信息,茶博士对答如流,又应仁宗要求,去寻找赵旭,没有找到他的时候,说:“真乃穷秀才!若遇着这二位官人,也得他些自主,好无福分!”茶博士正是因为对赵旭足够了解,所以才说出这一番可惜的话。在第三十六卷《宋四公大闹禁魂张》中茶老子的身份有助于宋四公的逃跑。宋四公在夺取张员外家的财物后走归郑州,周五郎在抓捕宋四公的时候,派茶老子去给他传话。宋四公把茶老子绑起来,假借自己是点茶的茶老子,手把只粥碗出来,说要去给宋四公买粥喝,“因此众人不疑”,于是宋四公成功逃脱。正是因为用了“茶老子”这个最普通的身份,众人才没有起疑。
其次,从与茶相关的器具来看,如茶盏,成为故事中破案的关键。《喻世明言》第十卷《滕大尹鬼断家私》中倪守谦给梅氏及自己的小儿子倪善述留下的画轴暗藏玄机,但是滕大尹“每日退堂,便将画图展玩,千思万想。如此数日,只是不解。”最后还是因为丫鬟在送茶来的时候,不小心泼了一些茶在轴子上,于是滕大尹“走向阶前,双手拉开轴子,就日色晒干。忽然日光中照见轴子里面有些字影,滕知县心疑,揭开看时,乃是一幅字纸,托在纸上,正是倪太守亲笔”。在这里,因为接茶瓯时候导致茶水溅到卷轴上,反而成为解读这幅轴的关键,最终才能为梅氏母子争取到应得的财产。
最后,从与茶相关的行为来看,转折因“茶”便,即以“吃茶”为转折之机造成情节的起伏跌宕,实现故事的曲折发展。在《喻世明言》第二十三卷《张舜美灯宵得丽女》中,张舜美和刘素香失散了好几年,后来张舜美在一小庵中喝茶,正是因为“尼师忽入换茶”,刘素香才告诉尼师喝茶的乃是张舜美,于是尼师前去询问张舜美,所以张舜美和刘素香才能在失散多年后相见。《醒世恒言》第十二卷《佛印师四调琴娘》中,谢端卿一直想一瞻玉容,苏东坡便让他扮作一个侍者。“主僧取旨奉茶,端茶盘的确是谢端卿”,原来是因为之前在大殿行礼的时候没仔细瞻仰,所以特地充当捧茶盘的侍者捱到龙座御膝之前,偷看圣容。正是通过端茶盘,神宗才注意到了他,于是赐他法名了元,号佛印,剃度为僧。同样情节的还有《俞仲举题诗遇上皇》中,南宋高宗上皇在灵隐寺冷泉亭坐的时候,发现给他献茶托茶盘的行者相貌魁梧,执礼恭谨,李直借此得到上皇的关注,最后官复原职。
无论是茶博士、茶老子亦或是茶盏,或者换茶和捧茶的行动,他们被作者构思成具有推动情节发展的功用,都是因为茶后来变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样设置不会令人感到突兀。
(二)塑造人物形象
冯梦龙通过茶文化将一些故事中的重要人物的特征和性格表现出来,用侧面的形式来烘托主要人物的内心活动。将一系列的茶文化与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相互联系起来,为不同的人物形象塑造创作了不同的艺术空间,从而更好地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在婚姻故事中用“一女不吃两家茶”来塑造坚贞的女性形象。在《大树坡义虎送亲》中勤自励幼年时,就聘定潮音为妻。并且下过了茶礼,只等长大之后成亲。后来勤自励经常引着三朋四友来家里吃饭,家里支持不来。他的父母说:“再引人上门时,茶也没有一杯与他吃了。”说明茶是基本的待客之道,这句话也表达出家里陷入困境,和他爹娘的决绝态度。后来父母劝潮音改嫁,潮音道:“母亲差矣!爹把孩儿从小许配勤家,一女不吃两家茶。勤郎在,奴是他家妻;勤郎死,奴也是他家妇。”通过潮音所说,表现出她忠贞的性格。同样如此,在《醒世恒言》第九卷《陈多寿生死夫妻》中,柳氏劝自己的女儿改嫁,但是她女儿回复也是“从没见好人家女子吃两家茶。贫富苦乐,都是命中注定”,表示自己不愿再嫁,突出了女主人公坚毅忠贞的性格,塑造了一个带有强烈封建色彩、恪守妇道、守节不移的烈女形象。《警世通言》第二卷《庄子休鼓盆成大道》中庄子说自己死后,他的妻子田氏会改嫁,但是田氏说:“哪见好人家妇女吃两家茶,睡两家床?若不幸轮到我身上,这样没廉耻的事,莫说三年五载,就是一世也成不得,梦儿里也还有三分的志气!”这种忠贞的话语与后面田氏的背叛行为形成鲜明对比。
除了直接正面塑造人物形象外,也可以用喝茶的描写来描绘人物的内心活动。以形写神,通过写人物某种具有特征的神态、动作举止、处理事情的方式等来传神。在《陈多寿生死夫妻》中,王三老来到朱家传达陈青的意思时,朱世远“连声唤茶”,因为“于心有愧,只恐三老见怪,所以殷勤唤茶”。在这里,他用唤茶掩饰自己内心的慌乱和愧疚,作者用这一方式来表现人物心理活动。《陆五汉硬留合色鞋》中,潘婆将茶拿上来时,陆婆也是啜了两口茶,一是与自己前面讨茶喝相呼应,即使讨茶喝只是一个借口,但是做戏也要做得完美;另外则是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慌乱。这就一定程度上塑造出陆婆处事十分细密的形象。
“三言”中饮茶场面的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定程度上对当时市民阶层生活的反映。
(三)打造叙事空间
宋元小说话本通过对不同地域茶坊酒肆的描绘,对发生于其间的种种故事和生活习俗的记述,努力展现宋元时代茶坊酒肆的文学形象。同时,茶坊也有重要的文学意义,它是小说话本重要的叙事空间,对人物的塑造和情节发展都有积极意义。茶坊茶肆以及与之相关的茶文化也进入了“三言”的叙事文本中,通过活跃在其中的茶客以及故事,使得三言中的茶坊和茶肆也有了独特的文学意义,成为“三言”中的叙事空间。
因为茶坊茶肆是一个人员流动的公共空间,汇聚了各色人物,不仅有市井细民,也有皇亲贵族等,所以发生在其中的故事表现出某种偶然性和传奇性。《赵伯升茶肆遇仁宗》整个故事围绕着茶肆展开,赵旭饱读诗书,却因一字之差被褫夺功名。仁宗因梦兆微服私行来至茶楼,几经周折与一番契合圣意的对话之后,封赵旭为西川制置,使其衣锦还乡。赵旭的相关活动都在茶坊中发生:进京赶考的赵旭,在考前和考后都在茶肆的墙壁上写下自己的心绪 ,考前和众朋友会茶,后来没中,又和朋友们在茶坊啜茶解闷。功成名不就,店小二也劝他说“何不去街市上茶坊酒店中吹笛,觅讨些财物”。这也侧面说明当时的茶坊具有了一定的文化功能和经济效益功能。后来仁宗来找他,也是来茶坊,并且从茶博士那里得知到他的消息。后来仁宗派他当了西川制置,有诗“相如持节任归蜀,季子怀金又过周。衣锦还乡从古有,何如茶肆遇宸游?”文人衣锦还乡的故事很多,但几乎没有是因为在茶肆遇到了皇帝而发迹的,也说明当时茶坊的重要性,于是后世写文人发迹、变泰题材的发生地点也可以是茶坊。茶坊中不仅有变泰发迹的故事,也有爱情故事。在《醒世恒言》第十四卷《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中,范二郎正是因为走到茶坊里面,才看到一个女子“方年二九,生得花容月貌”,这才遇见了周胜仙。并且周胜仙故意在茶坊里面上演了一场好戏,借着点了一杯糖水,说出自己的姓名、年龄以及未婚的状况。范二郎也是借此介绍自己,“我哥哥是樊楼开酒店的,唤作范大郎,我便唤作范二郎,年登一十九岁,未曾吃人暗算。我射得好弩,打得好弹,兼我不曾取浑家。”就这样,范二郎和周胜仙两人接着茶坊里的茶水表明了自己的心意,介绍了基本情况。
茶坊由于其存在的普遍性,以及饮茶的流行程度,借此茶文化在“三言”的叙事空间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三言”中茶文化的探讨可知,茶是民间礼俗的重要载体,而且遍布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三言”中所写的茶文化,是将茶文化的历史积累等多方面赋予到明代的结果。对它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的饮食习俗,也可以更深层次地挖掘“三言”中的故事情节构思技巧。
本文中所引《喻世明言》原文,均取自明代冯梦龙编著,傅成校点的《喻世明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所引《警世通言》原文,均取自明代冯梦龙编著,曹光甫标校的《警世通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所引《醒世恒言》原文,均取自明代冯梦龙编著,丁如明标校的《醒世恒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故均不再重复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