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中国茶全球传播的价值论析*

2022-11-01宋时磊李珂星

农业考古 2022年5期
关键词:茶文化茶叶

宋时磊 李珂星

2017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致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的贺信中指出:“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叶深深融入中国人生活,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到今天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当今世界消费最广的三大无酒精饮料是茶叶、咖啡、可可,其中茶叶起源于中国,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茶文化发祥地。这一点受到全世界公认。《自然》杂志文章称,全世界2/3的人口有每天喝茶的习惯,全球每天消费20亿杯茶,是仅次于水的世界第二大饮品。由此可见,原产自中国、最早由中国人发现其价值的茶叶,深深影响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品饮习惯,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习俗。

国际上,对植物的科学命名有一套由瑞典植物学家林奈发明的“双名法”命名规则,每个植物由两个拉丁词语组成,第一个为植物的“属名”,第二个是植物的“种加词”,是某种植物的标志和标识。茶的拉丁文命名为 “Camellia sinensis”,“Camellia”代表茶是山茶属的一种木本植物,“sinensis”则表示它起源于中国。天下“茶”字同出中国一宗,各个国家和民族的语言中,指称茶的语音多为“Cha”或“Tey”。前者源自普通话,多是从中国通过陆路传播,如“一带一路”沿线的俄语、波斯语、阿拉伯语、土耳其语等以及东亚的朝鲜语、日语;后者源自闽南语的“dei”,多是从中国经海陆传播,如印尼语、马来语、荷兰语、英语、法语等。著名民族史学家、近代藏学研究先驱任乃强根据对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的综合考察分析,认为印欧语系中国的“China”“Chine”等发音,与秦朝或瓷器无关,而是来自四川、西藏对茶的称呼“槚”“甲那”,其传播路线为吐蕃经葱岭到阿拉伯,再由阿拉伯二次传播到欧洲。无论是科学语言、日常语言还是学术考证研究,都将茶与中国紧密相连,相近的能指(语言文字的声音)指向共同的所指(实体或意义本身),形成人类语言的共同体。

不仅如此,中国还将茶叶发展成为一项产业、一种文化,饮茶成为一种生活习惯、社会风俗和礼仪,通过物质、行为、制度和文化多重的传播影响了全世界。俄罗斯学者伊万·索科洛夫《俄罗斯的中国茶时代》中称:“在中国,人们不仅是掌握了种茶和加工的全部技能,而且向全世界传播了一套包括茶叶知识、沏茶器皿和工具、品茶礼仪在内的饮茶文化。”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次年3月,习近平在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以“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为主题的演讲中,首次向世界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认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从当今世界社会的现实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促进全球人类可持续发展、实现全球共同治理、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从全球发展的历史来看,还需要回答和解决一些基本问题,如人类命运何以成为共同体以及整个共同体是如何形成的。目前仅有施由明等少数学者分析了中国茶叶向全球传播所产生的具体世界贡献,但还需要引入新的视角和思想对此开展总体性的研究。本文以茶叶为观察对象,分析这一内生于中国的饮品、商品以及由此所催生的习俗和文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贡献。

一、茶叶贸易带动了全球统一市场的形成

茶叶是一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成瘾性消费品,饮茶风俗一旦成为市井百姓清凉解渴的日常饮品,则会产生长期的大量的消费需求。茶叶最适宜在中国南部高山多雾、雨量充足的地区生长,消费人口则主要集中在平原、都市以及更广大的不产茶的地区。生产和消费的不匹配,以及茶叶自身的体积小、货值大、易长期保存的特点,让茶叶成为理想的大宗长途贸易商品。早在唐宋时期,茶叶已经成为中国百姓开门七件事之一,《旧唐书》云:“既祛渴乏,难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切。”在著名产茶地祁门,前往收购茶叶商人“摩肩接迹”, 他们携带锦绣、缯缬、金钗、银钏等进入茶山,与茶农交易。唐代诗人杜牧称,这些商人因经营茶叶而致富,衣着华丽,当地官吏和百姓都见惯不怪,习以为常,“茶熟之际,四远商人皆将锦绣缯缬、金钗、银钏,入山交易,妇人稚子尽衣华服,吏见不问,人见不惊”。中国茶叶从唐代起已经广泛对外传播和贸易,敦煌写本《茶酒论》略带夸张地说,浮梁、歙州一带的茶叶“万国来求”。

人类进入大航时代以后,中国茶叶的对外传播超出亚洲的范围,快速成为一种全球性的饮品。在欧洲各国的宫廷、皇室、城堡贵族群体的引领下,饮茶成为流行风俗和文化,城市工人阶层、贩夫走卒、农夫村姑等无不着迷于一杯热腾腾的茶。于是,荷兰、英国、瑞典等国家的东印度公司,俄罗斯以及新成立的美国,纷纷将目标投向遥远的东方,到中国竞相收购茶叶,在海上展开快剪船运茶竞赛。在陆上丝绸之路,国外掌握了中国丝绸生产的奥秘之后,茶叶和瓷器成为这一古道商路上畅销不衰的商品;在海上丝绸之路,到18世纪初期茶叶取代丝绸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由于边疆塞外以及国外对茶叶的强劲需求,还出现了贸易路线的变迁,在中国西南地区形成了辐射东南亚、南亚的茶马古道;从武夷山茶区一路向北延伸出现了纵贯亚洲大陆的万里茶道。人因茶而往,路因茶而兴,这些因茶叶贸易而繁荣的商路,促进了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大洋和大洲之间持续和互惠的交流,这种交流不仅是物质和商品的,更包括技术、习俗、知识、思想等方面。茶叶类文化线路遗产是铸牢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物质载体和文化空间。

在繁荣的茶叶贸易的带动下,国内外出现了一批因经营茶叶而富可敌国的茶叶商帮、公司、商人。英国从事茶叶贸易的主力军东印度公司解散后,又涌现了怡和、宝顺、琼记等一批从事茶叶贸易的知名洋行;俄罗斯有用毛皮换取中国茶叶的莫斯科、土拉、阿尔扎马斯克和伏洛格达、波托尔科斯帮、伊尔库茨克、喀山等六大商帮以及后期的俄美贸易公司;独立革命后的美国第一时间向中国派遣“中国皇后号”购茶,之后开往广州的商船接连不断;中国北方有贩运两湖、福建等地茶叶的晋商(西帮茶商);中部有经营安徽、江浙一带茶叶的徽商;南方有负责向国外出口的广州十三行。经营茶叶积累巨额财富的大商人也不断涌现,中国有伍秉鉴,俄罗斯有沃高家族、波特金家族、古普金家族、库兹涅佐夫家族,英国有托马斯·川宁、汤玛士·立顿,美国有斯蒂芬·杰拉德、托马斯·帕金斯、约翰·阿斯特等。

更重要的是,茶叶贸易促进了全球化早期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为这些国家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原始资本,成为其早期现代化转型的重要契机。贸易是相互的,中国茶叶向全球输出的同时,世界各地的商品也在向中国汇集。英国运走了中国的茶叶,先是带来呢绒、棉布、印度棉花以及各种奇巧新兴的商品,后期则用在印度种植的罪恶的鸦片来试图平衡贸易;美国最早用河狸皮毛等与中国交易茶叶,后期同样在土耳其等地种植鸦片向中国走私;俄罗斯则运来了远东出产的各种皮毛。鸦片战争之后,这些国家又纷纷在通商口岸设立洋行,派遣买办和各种代理商,在各大商埠以及茶山收购茶叶;俄罗斯等还通过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在福州、汉口周边的羊楼洞等地设立工厂,自产自制,并运输回本国。在资本和殖民力量的带动下,一些原本并不生产茶叶的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爪哇(今属印度尼西亚)等成为新兴的产茶国,客观上扩大了茶叶经济地理版图。不仅如此,茶叶并不是一种单一性的消费品,它还还带动了蔗糖、陶瓷、家具等相关商品的生产和贸易。

目前,茶叶已成为全球最具商业化种植前景的经济作物之一。2020年,全球茶叶市场价值约为2071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增至2667亿美元,中国仍然是全球茶叶生产的领导者。世界上有60多个国家种植和出产茶叶,每年收获超过500万吨的干茶,从业人口达数亿,是众多家庭生计和收入的主要来源。饮茶还带动了机械业、小家电业、家具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在中国,茶叶是南方山区乡村振兴的载体和依托;在非洲的肯尼亚、马拉维等国家,茶叶是其国家出口创汇的支柱性产业,已经助其摆脱落后和不发达状况。更重要的是,这些茶树大多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通过不同途径直接或间接从中国引进和种植,例如中国从1960年代起就派遣湖南安化的茶叶技术专家,帮助马里人民在本土大面积试种茶树。曾从中国引进茶叶的印度,也成 为茶叶的重要中转站,向肯尼亚、马拉维等地二次传播。

二、茶叶带给全球人民以健康和良好生态

茶叶是“神奇的东方树叶”,中国文人给了它很多别名和雅号。杜牧《题茶山》“茶称瑞草魁”,施肩吾《逸句》“茶为涤烦子”,胡峤《飞龙磵饮茶诗》“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封不夜侯”,苏轼《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佳茗似佳人”。这些都指向了茶对人身心健康的功效,茶可以保持饮者头脑清醒、祛除睡意,消除内心烦闷、郁结之气,给人以美好的精神享受等。唐代陆羽《茶经》中比较系统地概括了茶的作用:“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唐代诗人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指出了饮茶的七个层次和境界: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喝茶到七碗已经到了羽化登仙,要乘清风归去的境地了,故这首诗又被俗称为《七碗茶歌》。日本茶祖荣西禅师从中国学习了种茶和制茶的技术后,在日本推广饮茶养生治病,他曾用茶治好了镰仓幕府第三代将军源实朝的头疼病,并进献了自撰的著作《吃茶养生记》。他在书中称茶是“末代之养生仙药,人伦延龄之妙术”,引发了日本上层社会对茶和茶道的热衷和痴迷。

茶有着神奇的功能,故最早是茶药同源、茶食同源。随着人们对纯净茶味的追寻,茶成为被独立体味、品鉴的饮品。茶叶可以改善人们对于饮之无味的寡淡清水的口感,有利于止渴生津,进而乐于补充更多人体需要的水分;茶一般需要热饮,而将水煮开可以大大降低水中的细菌、病毒和有害物质,改善水质和卫生状况,有效减缓了霍乱、鼠疫等瘟疫和流行病对人类社会的危害。中国、日本、英国等国家的大城市,历史上曾长期面临水质不够纯净的问题,饮用热茶在改善这些国家民众体质、塑造健康体魄方面功不可没。在水质大为改善的今天,茶并不一定要热饮,冷热皆宜的丰富的茶品,越来越多地满足全人类多元化的品饮需求。

17—18世纪,饮茶风习在荷兰、英国等国家风靡之时,曾引发过茶叶是否有益人类身心的激烈争论凡。事越辩越明,经过各国医生、药剂师、植物学家等群体的不懈研究,最终以令人信服的科学结论证明,饮茶全面有益身心健康。今天借助现代的化学和基因技术等,茶叶神奇力量的来源已经揭开面纱。茶叶中经分离、鉴定的已知化合物有700多种,最主要的是蛋白质、糖类、茶多酚类、氨基酸(茶氨酸为主)、生物碱(咖啡碱为主)等。这些物质对于茶叶的构造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如茶氨酸是影响茶叶鲜爽度的重要成分,绿茶较为爽口的滋味即源于此,它本身又被称为“天然镇静剂”,具有缓解疲劳、增强免疫力、改善睡眠等多种作用。茶叶的这些物质综合作用,形成了茶叶千差万别的口感,同时又对降低血糖,控制肥胖和糖尿病,增强人类专注力、分析力、记忆力、辨识力,提高大脑和肢体的协调能力等有重要作用。日本的研究者还认为饮茶可以降低各种致命性癌症的致死率,抑制癌症的传播。一言以蔽之,茶叶,延长了个体的生命,提升了人类生活的质量。另外,基因研究表明,中国是最早对野生茶树开展人工驯化的国家。

茶叶不仅给世界各国人民带去了持续、可循环的财富,还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人们将穷山僻壤改造成错落有致的茶园,茶园依托自然环境开辟,众多茶农、采茶工、制茶工忙碌其间,用五颜六色的衣着点缀山间苍茫,用勤劳和汗水滋养生机勃勃的绿色王国,用感情和生命创造了茶歌、茶舞、茶戏等自然纯朴的民间艺术作品。这既彰显人类劳动的伟力与智慧,又与山水本色融为一体,共生、共荣、共存。中国西湖之畔的狮峰、福建武夷山、云南的景迈山,日本静冈、京都府宇治,印度的阿萨姆、大吉岭,斯里兰卡康提等地,都因优美的自然风光、成片的规模化茶园以及出产的世界级顶级名茶,而成为茶文化爱好者茶旅、茶游学的圣地。

一地一风物,一山一滋味。相同的茶树品种,不同的纬度、土壤、气候、海拔、温度、光照等条件下,出产的茶叶会有万千风味;即便是地理和生态条件十分接近,云南六大茶山之茶,山山有别情余韵。茶叶将大自然的钟灵毓秀与人类劳动的巧夺天工微妙地结合在一起,满足着世界各族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无尽向往。在全球的优质标准化茶园,多施饼肥等生物肥料,采用杀虫灯等光学去病虫害方式,实现无公害生产,为人们提供了绿色、有机、健康的饮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坚持绿色无公害生产,这本身就是天人合一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是无可争议的“绿色黄金”。

三、茶叶丰富了世界社会生活和文化样态

不唯如此,茶叶还滋养了人类的精神、孕育了多彩的文化。英国政治家威廉·格莱斯顿(William Ewart Gladstone)男爵的一首茶诗曾热烈赞扬饮茶对人类内心的抚慰:“当你寒冷时,茶会温暖你/当你燥热时,茶会清凉你/当你失意时,茶会鼓舞你/当你得意时,茶会平静你。”饮茶让人们头脑清醒、提神益思,在一杯杯香茗的氤氲中,中国李白、白居易、苏轼、老舍,英国塞缪尔·约翰逊、狄更斯、简·奥斯丁,俄罗斯普希金、托尔斯泰等一大批文学和艺术家创造了不朽的名著,甚至是以茶为创作主题和灵感,写下了众多杰出的茶诗、茶小说。这些作品又被翻译成其他国家语言,被广为阅读和传颂,为茶文化的进一步创作提供了精神资源。

茶不仅温润了人类心灵,自身的文化内涵也在各民族的创造下变得绚烂多姿。陆羽《茶经》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总结茶叶的文化经典,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茶经》已翻译成几十个国家的语言,有数百个版本,世界各国人民反复品读、从中汲取茶叶知识和茶文化营养,为日本《吃茶养生记》《南方录》《茶之书》,朝鲜《东茶记》,美国《茶叶全书》等新的茶文化经典的诞生提供了元典文本。在漫长历史中,不同茶文化思想相互交流和激荡,主要的饮茶国家创造了各自的茶文化经典。这些著作带有浓厚民族特色和文化特征,丰富了世界茶文化的内涵。

茶可以提神、益思,让人保持头脑清醒、激发灵感,有助于内心体悟和精神的超越。茶是承载宗教仪轨、助益精神修行的理想饮品。中国最早将茶与宗教结合,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佛教与东亚宗教教授贝剑铭(James A.Benn)《茶在中国:一部宗教与文化史》一书,详细论述了1000多年间佛教、道家等与茶文化发展变迁的状况。在儒释道思想的滋养之下,中国形成了有分寸、不狂躁、不懦弱,时刻内省、饱满而节制,承担苦难和追求和平的茶人精神。同样,茶传播到世界各地后,成为当地宗教修行和文化生活的重要附着体。在日本,从中国传入的禅宗和茶文化相互激发,诞 生 了 茶 禅 一 味 的 文 化 思 想。在 欧洲,茶叶和与之相关的信息,最早由天主教、基督教的传教士从中国和日本带回;对茶叶这一来自东方的神奇饮品,刺激了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在殖民时期的北美,人们品饮绿茶视为一种信仰和文化姿态,以对抗宗主国英国的红茶文化。伊斯兰教禁止饮酒,茶成为最受信众欢迎的饮品,在各国人均茶叶消费量的世界排名的前20名中,有11个是伊斯兰国家,包括土耳其、摩洛哥、毛里塔尼亚、阿联酋等。

中国茶叶通过友好馈赠、商品贸易、外交往来等途径,在全球各个国家广为传播和接受,与其本土文化结合形成了各具民族特色和风情的茶文化类型,如日本的茶道文化、朝鲜半岛的茶礼文化、英国的下午茶和奶茶文化、俄罗斯的茶炊文化、泰国的腌茶文化等。这些国家的茶文化又有着各自的精神内核,中国崇尚精行俭德、致清导和、韵高致敬的茶人精神,日本尊奉“和、敬、清、寂”的茶禅之境,韩国茶礼讲究“和、敬、俭、美”,英国重视茶的社交和公共性,美国强调饮茶的便捷性等。这些新型的茶文化,同中国历史悠久、丰富多元的中国茶文化一道,共同构成了世界茶文化大观园,成为人类文明创造的瑰宝。

茶是个人、族群和国家之间的媒介,给全人类带来了友谊与和平。茶是人伦之间的“润滑油”,以茶为礼,可以敬客、敦亲、会友,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茶是族群之间的“黏合剂”,以茶为市,可以互通有无、睦邻相亲、强化认同,汉族与边疆民族的茶马贸易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英国资产阶级带动下的工人阶层茶叶消费,加速了全球化的到来。茶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摆脱战争、早日实现和平的绿色“橄榄枝”,以茶为媒,可以缓谈判桌上的紧张气氛,二战期间英国伦敦街头和法国敦刻尔克的茶车、移动茶摊,纾解了筋疲力尽的士兵和人民内心焦虑,给他们以战胜纳粹德国的“秘密武器”。

四、主要结论

以上可见,来自中国、世界东方的这片神奇树叶,对全球的商业经济、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等有莫大福祉、慈惠和价值。在茶叶知识和技术扩散、对外商品贸易、文化传播交流过程中,中国始终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给各族人民带去了健康的提神饮品、巨大的社会财富、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谐的人伦交际、彼此的包容和平,是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和早期例证。正因此,在中国等主要产茶国的倡导和推动下,2019年联合国大会宣布将每年5月21日确定为“国际茶日”,以赞美茶叶对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价值。这体现了国际社会对茶叶价值的重视和认可,表明茶文化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交流互鉴中发挥着非凡的重要作用。小小一片茶叶,承载着中国的历史底蕴、文化自信,散发着中国人和平内敛的精神气质。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心目中,茶叶有着不轻的分量,他多次考察茶园、动手炒茶和自己购茶,并针对茶叶和茶文化做出过精彩的重要论述。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演讲,他指出:“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中国主张“和而不同”,欧盟强调“多元一体”,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构建力量。茶之道,折射出中国与世界的和平相处之道,折射出全球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天然状态。在茶中,我们看到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气脉,看到了中国的倡议、方案和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融天地人一体的三才盖碗茶杯中,水煮沉浮、腾波鼓浪,茶香氤氲蔓延、意浓情长,必将给人类带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主潮流。

猜你喜欢

茶文化茶叶
中国茶文化外宣英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应用语言学下茶文化英语翻译对策
中西文化对比下的英语茶文化教学研究
2021年10月国际茶叶拍卖市场行情
《牛采茶叶》
2021年1月国际茶叶拍卖市场行情
2021年5月国际茶叶拍卖市场行情
探究融合茶文化的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实践
互联网思维引导下茶文化传播形式的探索
乱倒茶叶导致美国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