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信息化技术提升高校辅导员共情能力研究

2022-10-27刘怀东

成才之路 2022年26期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高校辅导员大学生

刘怀东

摘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其中的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发展会起到消极作用。高校辅导员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拥有较强的共情能力。信息化技术有利于拉近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加强双方之间的交流,进而强化共情效果,对大学生做出积极正确的指引。高校要积极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辅导员的共情能力。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高校辅导员;共情能力;共情效果;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21;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26-0025-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共情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研究”(2022-ZZJH-311)、河南省南阳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直播式访谈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应用研究”(RKX068)部分研究成果

新生代大学生基本都是网络原住民,喜欢在虚拟空间里交往,因此有些大学生在现实世界有着较强的防备心理,很难充分放开自我与别人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高校辅导员必须对大学生的特性有充分的了解,积极利用信息化技术与大学生加强沟通,形成共情,进而更好地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为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助力。

一、高校辅导员共情能力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共情能力是教师基本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培养辅导员的共情能力。通过文献可知,高校辅导员的共情能力对处理师生关系、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意义重大,具体可从下述几方面体现出来。一是共情能力有利于优化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共同发展。辅导员具有良好的共情能力,可以对学生的需要与困扰有真切的感受,进而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二是共情能力有利于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辅导员具有良好的共情能力,可以与学生进行更深入的交流,让学生感受到辅导员理解自己。辅导员若对学生有足够的尊重,能够理解学生的需求,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辅导员良好的共情行为,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获得学习动力。三是共情能力有利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辅导员除了要在学业上指导学生外,在生活上也应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引,引导学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从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而这些都建立在辅导员具备良好的共情能力上。

二、高校輔导员共情能力的结构特征和影响因素

1.共情能力结构特征

现阶段,学术界对共情结构模型构建已有研究,诸多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几乎都采取理论知识构建及实证调查验证相结合的方式。辅导员的共情结构建立在统一的心理特质和机制的基础之上。目前,与辅导员共情能力相关的研究并不多,但共情能力的研究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共情能力的培养和辅导员的日常工作、经验积累有密切的关系,只有明晰共情能力的结构特征,才能更好地进行共情能力的研究。

2.共情能力影响因素

(1)外在客观因素。外在因素中对辅导员共情能力产生显著影响的主要有性别、年龄、工龄、职称这四个方面。1)性别方面。与男性相比,女性的共情能力更强,这主要和人类性别特征、基础相关联。2)年龄与工龄方面。年龄较大、工龄较长的辅导员往往有更强烈的共情意识,他们在交际过程中能够更多地考虑对方的想法。其在长时间的教学工作中积累了更多与人沟通交流的经验,更懂得换位思考,因此在共情能力方面更具优势。3)职称方面。共情意识与思维是决定共情能力的关键,高职称者大部分都工龄长,所以共情能力自然更好。同时,工作能力、业绩、专业技能等也是职称的相关因素,这些都会对辅导员的胜任力产生积极影响,进而再映射到共情能力上。

(2)内部人格因素。辅导员的人格特性,如外倾性、严谨性、神经质等,都与共情能力有显著的关系。每个人的共情能力实则是人格特性的一部分,所以需要在人际交往中逐步发展。共情能力可以促进人际交往,使个体更好地适应人际环境,两者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与学生交流沟通本就是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其人格特质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共情能力。1)外倾性的特质主要有自信、健谈、合群等,其对人际交往能够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自然会显著影响共情能力。2)严谨性属于责任感的一种,其和工作行为、绩效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也会对共情能力产生显著影响。3)神经质的人格特质,指的是对他人情绪有较强的敏感性,其原本就有共情的特征,所以对共情能力的影响更是毋庸置疑的。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包括教育、服务与管理,所以在人格方面有相对特殊的要求。对于辅导员而言,只有每一项人格因素都达标,并超出普通人水平,才能真正做好辅导员工作。

三、高校辅导员共情能力现状分析

1.具备自觉的共情意识,但对学生潜在情感需要的感知能力仍需提升

高校辅导员基本都具备共情意识,并能正确认知共情能力的效用,也会定期与学生谈话,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心理辅导,主动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导学生主动说出情感需要,与学生产生共情,借助共情提升工作实效。但是,一些高校辅导员对学生情绪变化的敏感度不高,感知能力较弱。有些辅导员对学生的情感需求难以有深入的感知,能够感受到的只是学生表面的情感需求,因此可为学生提供的帮助相对有限,这是共情能力缺乏的重要表现。因此,辅导员在主动感知学生情感需求及对其进行积极引导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对自身情感需求的表达有所保留,辅导员无法借助有效方式对学生的情感需求表达进行引导,双方缺乏有效的交流互动,自然难以形成较好的共情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已将情感需求表现出来,但辅导员的感知能力不强,并未真切感受到此需求的迫切性,这也是共情意识不强的表现。

2.具备良好的共情思维,但感同身受的共情体验能力有待提升

很多高校辅导员的共情思维已相对较好,能够自觉了解学生的需求,听取学生的意见,并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辅导员在共情思维自觉应用方面有以下四个具体表现特征。一是辅导员能够将自身想象为共情对象,能够尝试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也就是会自觉地进行角色转化,对学生的家庭与教育背景等进行深入了解,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情感需求,与学生形成情感共鸣。二是辅导员在角色身份认知转化过程中,能够对学生的感受进行评估,真切感受到学生面对困难时的矛盾心理。三是辅导员能够挖掘和明确学生的善恶评判标准,通过共情体会学生为何有此判断标准,而不是毫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强行将自己的标准加到学生身上。四是辅导员能够模拟学生身份,借助共情思维做出决策,在学生身份扮演过程中感受到学生的情感,并基于情感标准通过自身的阅历重新做出更好的决策,使学生不再困扰于两难境地。但在具体应用共情思维时,部分辅导员难以对学生的情感变化有深入的了解,还需要提高共情能力。辅导员难以理解学生的情感,具体表现为无法将自身定位为学生角色,进而站在学生的角度认知和思考问题。辅导员的阅历、时间和精力相对有限,无法完全了解和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尤其对一些特殊的学生更是无法感同身受,所以辅导员难以切实从学生角度出发寻找判断标准,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自然无法提供更具效用的决策建议。

3.形成一定的共情反馈,但反馈的途径机制有待完善

总体上看,高校辅导员对学生的共情能够形成一定的反馈,在语言与行为上的反馈都是较为积极的,他们可以让共情对象体会到自身是能够依靠的,能够理解和感知共情对象的痛苦的,所以学生会更为信任辅导员,认为自己遇到的难题可以在辅导员的帮助下有效解决。这样,辅导员就能做到防患于未然,也就是发现学生有任何异常表现后,能够立即与学生沟通交流,避免问题扩大化,精准开导、引导和鼓励学生,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研究发现,共情反馈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共情反馈并非是持续性的,而是暂时性的。在学生情感爆发或失控情况下,辅导员可以用语言对学生进行有效安抚,并在行为上给予回应。语言安抚就是用语言将自身对共情对象的想法与做法表现出非常理解,并赞美学生身上的某些宝贵品质。同时,辅导员还可以通过肢体行为来表示对共情对象的理解,可以用简单的手势、目光注视等动作让学生体会到被支持和被认同。二是共情反馈是持续性的。即辅导员为共情对象提供决策指导之后,在具体执行时给予其一定的支持与鼓励,让其不再感到孤立无援。由此可见,现阶段辅导员基本都能采取有效方式与手段支持学生,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共情反馈。但是,目前的反馈途径机制还不够完善,存在不足之处,必须加以完善,这样才能将共情反馈效用更充分地发挥出来。尽管某些辅导员会采取多种形式定期与学生沟通交流,但由于工作经验不足,采取的方式方法不够科学,因此定期沟通的作用并不明显。

四、运用信息化技术提高辅导员共情能力的策略

1.借助网络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通过网络对现实世界进行引导

信息化技术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能够给人们的精神与情感带去不同的影响。信息化技术的人文价值日益显著,辅导员借助信息化技术打造情感共鸣式的教育情境,是对其人文价值的挖掘和人文精神的弘扬。因此,辅导员要跟上时代发展步伐,通过信息化技术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与学生形成情感共鸣,让学生感受到辅导员的理解与尊重,并能够真正接纳与支持辅导员。在虚拟世界中,学生往往更愿意与别人交流思想情感,为此辅导员可以借助网络先拉近自身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为与学生的线下情感沟通奠定基础。在信息化技术利用方面,辅导员可从下述几方面入手。一是借助网络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将网络育人效用充分发挥出来。二是利用社交软件与学生加强互动,主动设置议题,让学生对辅导员产生情感认同。三是借助网络加强对现实世界的引导,辅导员可以在网上发布积极向上的内容,以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使现实生活情境与网络虚拟情境同向同行。

2.建立系统化的培训体系,加强辅导员共情认知能力的教育培训

所谓共情认知能力,就是辅导员在共情能力使用过程中思维、感知、记忆等要素的作用状况,这是辅导员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思维路线的决定因素。在具体对辅导员共情能力进行培训时,需要从如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要确定培训内容。这是整个培训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也是实现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在培训内容设置方面,应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工作重心,这样可以弥补辅导员心理学知识的不足,增强培训的系统性和创新性。共情知識无疑是培训的重要内容,应让辅导员对知识本质有更为清晰的认知,并能够借助心理学知识对共情过程进行分析,掌握心理咨询中共情的各种规律。总体来说,共情知识的内容包含下述几个方面。一是共情概念。明晰概念内容是建立培训体系的基础,辅导员在明晰概念的基础上才能对共情内涵有清晰的了解,才能基于学理角度对问题进行阐释,并能针对学生的具体状况提出解决方案。二是共情结构。共情是一种人格特质或一种能力,是一种具体情境下的情感认知状态。三是共情现实案例。其侧重于实证案例的分析,辅导员通过案例分析可以更深层次地理解共情理论。其次,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建立培训平台。有些辅导员工作内容多、工作压力大,学校组织辅导员进行集中培训难度较大,这时学校就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组织培训。培训平台中最为关键的内容是建立共情学习资料库,并对共情知识进行分类,让辅导员可以结合自身需求进行学习。在学习中,辅导员可以与同事分享学习资料,还可以将自己积累的经验分享到平台上,使学习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3.利用网络化信息技术,构建完善的共情反馈机制

共情能力提升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诸多因素。高校辅导员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反馈,及时调整工作内容,把握好工作节奏,避免采用不当的方式引起学生对共情的反感。所以,高校要建立完善的共情反馈机制,将保障、跟踪、研判、评价等内容纳入其中,及时掌握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情况,对辅导员共情能力的状况进行评判,进而不断完善辅导员共情能力提升的策略,使辅导员在应用共情时能够做到有的放矢,使共情效果更加符合预期。首先,要建立基础的反馈系统,明确对应的评价标准,保证评价标准的科学性,还要积极建立专业队伍,让专业人才负责评判工作,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更为客观。高校可从现有的思政教育人员中选出适宜的评价人员,具体可结合学校的状况来定。此外,长效的监管机制构建也是必不可少的,为使共情能力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公正,监控制度的制定势在必行。其次,有了共情反馈机制之后,就必须建立相应的反馈渠道,以确保将反馈机制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反馈渠道的相关工作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辅导员的自我反思。时代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状态,辅导员应不断革新自身的工作理念,掌握新时代大学生的特征与规律。反思是辅导员认知自身行为与思想是否存在不足的关键途径,也是提升共情能力的核心手段,在获取系统给出的反馈评价时,辅导员应积极反思自身在共情法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思考如何完善和改进。二是他人的评价。学生是共情过程中的核心人物,因而完成共情活动后,辅导员需要让学生参与到共情效果评价中。学校可以建立线上评价体系,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通过线上平台进行评价,还可以让学生参与线下评价,采取学生个体评价与集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创新评价途径。三是数据抓取。辅导员应注重信息的获取与反馈,可以结合之前的行动对未来行动进行科学规划,从而明确未来发展方向。此外,辅导员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获取网络上学生发布的相关信息,更好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而对共情效果进行评价,对自我反思与他人评价的信效度进行检验。

五、結语

现阶段高校部分辅导员缺乏心理学学习及实践研究背景,并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积累、忽略沟通实践,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不够深入,这十分不利于其工作效率的提升。高校应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共情机制,并定期开展培训工作,提升辅导员的共情能力,让辅导员懂得如何寻找更为有效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信息化技术可以拓宽师生间的沟通渠道,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对辅导员的信任度,使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感知更为精准,进而达到更好的共情效果。这样,辅导员就能更加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赵自奇.“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21(50).

[2]张甜.高校新进辅导员身份认同的叙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

[3]陈梦涵.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理想信念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21.

[4]史建生.高校辅导员共情能力的现实状况及提升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5]龙甲茂.高校辅导员形象的自我管理与提升路径研究[D].西南大学,2021.

Research on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Improve College Counselors Empathy Ability

Liu Huaidong

(Nanyang Medical College, Henan Province, Nanyang 473061,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lege students can access to a variety of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network, among which bad information will play a negativ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counselors need to guide college students correctly, which requires college counselors to have strong empathy abili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conducive to narrow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counselors and students, strengthening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two sides, thereby strengthening the effect of empathy, and making positive and correct guidance for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ctively u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improve counselors empathy ability.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collegecounselors;empathyability;empathyeffect;collegestudent

猜你喜欢

信息化技术高校辅导员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企业财务管理受会计信息化的影响和对策
浅析利用信息化技术优化中学田径训练模式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