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路径刍探
2022-10-27张晓卷夏宏伟
张晓卷 夏宏伟
摘要:古诗词具有丰厚的传统文化内涵,既是对学生进行语言建构、思维与审美能力培养的语用材料,也是对学生渗透价值观,进行思想引领、文化熏陶的重要载体。古诗词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所占比例较大,因此探究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路径具有积极意义。文章以《归园田居》(其一)的教学设计为例,重点探究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路径,以期对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实践有所裨益,真正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教学要求;教学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26-0117-04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蕴含着极大的审美价值与人文价值,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与语言训练的重要载体。学生学习古诗词,不仅是掌握知识、内化语言的需要,还是进行审美创造、文化理解、人格培养的需要。然而,古诗词一直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短板,诗词具有的形式独特、思维跳跃、情感丰富等特征,给教学带来了巨大挑战。目前,高中语文涉及的古诗词篇目较多,从单篇教学到单元教学的变化,更对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1.教学内容碎片化
目前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内容呈现碎片化的特点,缺乏文化统整。部分教师仅从知识积累方面设计教学内容,并基于“应试思维”将多维度、立体化、系统性的古诗词鉴赏活动简化为简单的语文阅读训练,缺乏对作者情志的教学引导。由于教学内容碎片化,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浅显而机械,不能根植鲜活的生活经验形成个性化的解读,也不会将所学到的诗词鉴赏方法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形成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教材“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元组合的编排特点,意味着传统古诗词教学的“一课一得”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要求。从碎片化走向结构化,从单篇诗词赏析走向单元主题学习,将是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发展的趋势。
2.教学方式陈旧化
高中语文古诗词的课时安排有限,为让学生积累古诗词知识并掌握鉴赏方法,有的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方式,为学生精心准备“营养餐”,将有关古诗词鉴赏的知识与方法统统“打包”塞给学生。还有的教师通过“唱独角戏”的方式,将个人对文本的解读以及阅读体验强加给学生,而不考虑学生的古诗词基础与情感体验。这会使学生对古诗词学习产生反感情绪,对诗词阅读产生抵触心理。另外,这种陈旧化的教学方式还会使学生成为古诗词知识储存的“硬盘”,并对教师的知识灌输产生依懒性,而不进行自主思考。基于以上的教学模式,学生比拼着量的积累而不是质的提高,从而丧失了进行自主阅读、深度探究、个性解读的活力。由于学生对古诗词知识缺乏融会贯通的理解,对教材的解读缺乏个性化,在面对理解难度较大的古诗词时就不知从何下手,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古诗词课堂的活力也会因此大打折扣。
3.教学成果低效化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成果低效化的情况。部分师生对话以及生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分享互动、交流探究等活动围绕“预设”的主题开展,其“生成”结果也是在既定范围内。由于古诗词课堂缺乏活力,其教学效率自然是低下的。为体现古诗词教学的“高效性”,有的教师还要求学生围绕古诗词主题、考试要点、方法技巧等进行学习,在讲解诗词时,也指向“标准答案”。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其丧失古诗词学习的主动性。
4.教学观念功利化
重实用轻审美,是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一大问题,也是语文教学观念功利化的直观体现。有的教师只注重考试分数,而忽视学生的审美体验与审美情感。这样,学生就无法真正体会到诗词的意境与韵味。还有的教师以高考为导向,甚至直接将教学与考试对接起来,如果是命题范围内的重点内容就详细讲,如果不在命题范围内就一带而过。这就导致古诗词教学更強调诗词知识而弱化意境体会,重视古诗词碎片化分析而弱化教学的整体联系。
1.紧扣课标,体现古诗词特征
“诗言志,歌永言”,抒情言志是古诗词的主要特征。《毛诗序·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见,情感是古诗词的主要内容,韵律则是诗词的显著标志。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要围绕“情感”与“韵律”,从内容、形式方面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赏析,让学生抓住诗词中的重要意象分析情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韵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通过诵读、注释、单元导引、阅读提示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进行阅读、鉴赏,使学生感知古诗词的韵律美、音乐美、意蕴美。
2.注重整合,突出单元主题
要改变当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碎片化”现象,教师就要立足教材编排特点,从实际学情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大单元主题整合,突出单元主题的整体性设计。对此,教师可让学生自主总结常见的意象及内涵,对常用的古诗词表现手法、情景表达特点等进行归类,还可将同一题材或主题的古诗词集中起来,让学生在对照与比较中进行鉴赏。
3.素养导向,融入生活元素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结合语文新课改要求,探寻古诗词教学与生活的契合点,将生活化元素融入诗词解读中,让学生体验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并以诗词的美感丰盈内心世界,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高中语文教材选择的古诗词篇目多是名家名篇,评论家的见解与点评较多,而古诗词的情感体悟及内涵解读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为让学生积极参与古诗词鉴赏教学,真正发挥学生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可引导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分享,让学生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获得语言、思维、审美、文化方面的素养发展。教师还可通过学习任务群的方式进行古诗词教学,将不同的古诗词理解视角及观点呈现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理解、甄别、评判,然后根植生活感受古诗词的意象,融入生活体验理解古诗词的情感,从而形成对古诗词的深度解读与思考。
1.文本解读,明确教学目标
文本解读与分析是古诗词教学的基础。古诗词富有极强的主观色彩,教师解读古诗词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其语文功底及专业素养。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最忌照本宣科。而有的教师不考虑学情及文本特点,直接将教参中的观点或自己的看法搬到课堂上,甚至以教参的目标为课堂目标,让学生从词语、意象、情感、主题等角度解读诗词。因此,教师丰富自身的阅读量,增加古诗词方面的知识储备,提高文本解读能力,有利于古诗词教学的“增效提质”。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是一首语浅意深、情趣盎然的叙事诗,是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经典篇目,入选部编版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属于自读课。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过陶渊明的古诗《饮酒》及散文《桃花源记》,对其人其作并不陌生。因此,本课将“理解陶渊明以诗明志,辞官归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理想精神,同时逐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将“通过诗中形象及描写手法的分析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作为教学难点。为体现新课改理念,在教学中,教师可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并注重对意境特征的把握,以朗读让学生实现知、情、意的统一。
2.巧设疑问,激发古诗词学习兴趣
古诗词的形式独特,意味蕴藉,包含独特的审美元素,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古诗词有其时代性,学生学起来难免有距离感。另外,古诗词的语言凝练,思维跳跃,意象的表达及意境的营造含蓄蕴藉,理解难度较大,部分学生也因此对古诗词的学习产生抵触情绪。针对以上问题,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巧设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文本,从而对文本产生阅读兴趣。
例如,在《归园田居》(其一)的教学中,教师可出示陶渊明的图文资料,并提出问题:假如你要在朋友圈推介陶渊明,会从哪些方面给他立“人设”?根据教师的问题,学生联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诗句,可对陶渊明其人及其作品形成初步认知。然后,教师出示钟嵘在《诗品》中对陶渊明的评价———“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以启发学生:隐则不仕,逸则闲适,可见,陶渊明的诗文是闲适的。但有人给出“千秋以陶诗为闲适,乃不知其用意深处”的评价,并由此得出陶渊明的诗作是“志幽故言远”。那么,陶渊明的诗是“闲适”的,还是“志幽言远”的?以疑激趣可让学生在探究陶渊明诗歌风格的知与未知之间形成阅读兴趣,并逐步加深对陶渊明其人其作的认知与理解。
3.立足诵读,体会古诗词韵律
高中语文课堂内容多、知识体量大而课时安排较为紧凑,为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学得更精,掌握更多的内容,有的教师通过自主预习环节将学习任务前置,或借助课后迁移环节让学生进行阅读巩固与拓展。而这样的教学方式容易将学生的默读、朗读、诵读等环节简化或省略。多种形式的古诗词朗读,尤其是在了解诗词大意基础上的诵读,需要学生调动情感体验,融入审美理解。这能够帮助学生把握诗词格律,感知古诗词所特有的音乐美、韵律美、节奏美,进而获得积极而深刻的审美建构。对此,教师可结合教学需要示范诵读,或提供诵读方法的指导,或根据古诗词意境表达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古诗词的平仄,明晰节奏,体悟韵律,从而实现主体感受与古诗词表达的融和、统一。
例如,在《归园田居》(其一)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古诗词的诵读要领,从字音、节奏、韵味、情感等方面明确诵读标准,然后结合学情及诗词特点对标准进行“微调”,将“读出诗词的情味美”作为最终的诵读标准。通过预习检测及听读感知环节,学生已明确了“羁、暧、墟、樊”等的写法及读音,扫清了字词障碍,所以读对字音的标准很容易达到。另外,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古诗词阅读基础,能进行节奏的划分,教师对“少无适俗韵”等个别容易出错的地方加以强调即可。古诗词的韵律美是通过平仄与押韵体现出来的,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找出押韵的字及韵脚,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音节之美。对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句,教师可指导学生从作者的角度出发,想象其辞官后的状态。这样,学生就可将韵律与情感结合起来,在音乐情境中诵读,在自读自悟中逐句品读,在教師的点拨中倾情美读,既实现对“诗词的情味美”的领悟与把握,又为深入品析诗词奠定基础。
4.深入探究语言,理解诗词内涵
新课改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科特点创新课堂表现形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与探究发现。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语言、思维与审美方面的培养,涉及意象、意境、情感、文化等多个层面,可抓住“语言品析”环节,引导学生回归语文本质,深度把握诗词的文体特征。对此,教师可结合文体特点组织言语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言语活动感知诗词,体悟诗词。这样,学生就会或炼字品析,或感悟情志,或变换译法,或对比联读,将诗词表达与自身体验融合在一起,形成对诗词内涵的深度理解与体悟。
例如,在《归园田居》(其一)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标题,抓住“归”字展开探究: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并让学生思考“尘网、樊笼、羁鸟、池鱼”的真正含义。学生通过探讨,明确“尘网、樊笼”指代官场,而“羁鸟、池鱼”则是诗人的自喻。不言官场之污浊,不写田园之清净,作者却以“思”“恋”二字表明对官场与田园的取舍,其情之所钟、心之所向也就不言自明。当学生认识到官场与田园是一组对立的诗歌意象时,其对诗歌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对于“为何而归”,有的学生以“性本爱丘山”作为解释。对此,教师可联系陶渊明多次出仕、多次辞官的背景追问:既然热爱田园生活,索性就不出仕,一直隐居田园深处,纵情泉林之间,这或许更符合作者的追求。而诗中的“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又做何解释呢?学生思考并给出理解:“性本爱丘山”表明陶渊明热爱田园,热爱自然,但并非是归隐田园的真正原因。而“少无适俗韵”表明作者不适应官场的迎来送往、圆滑机巧、尔虞我诈,这才是其决心回归田园的根本原因。在探究“归去如何”的问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标出“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狗吠、鸡鸣”等意象,品读相应的诗句。对此,有的学生在读中生疑:意象太普通,诗句太平淡,似乎与诗词名篇不相称,与陶渊明的“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人之祖”身份不相称。教师可再次引导学生品读诗句“误落尘网中”,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融入想象:陶渊明在多年仕途生涯中,身处黑暗污浊的官场,疲于应酬,这种尘网生活让他深深厌恶。一个“误”字从侧面道出宦海之浮沉,用曲笔写出官场之黑暗,表达出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恶。由此,学生可体味到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切。
5.体悟情志,推动自主建构
对于诗词中隐而不露的“情”或“志”,学生受认知所限,并不能通过个人的“读”或“悟”完全领会。对此,教师可以问题、对话、提示、范例等方式搭建学习支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建构。学生可由诗词之意象进入诗词之意,抓住“情”来体悟并内化,以此探究诗词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在《归园田居》(其一)中,诗人的“情”是富于变化的,“志”是蕴藏在细节中的,这就要求学生在感知诗词并自主建构时,既要关注整体,又要探究细微之处。在教学中,教师可补充相应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思考:“一去三十年”中的“三十年”是实写还是虚写?学生可联系陶渊明的生平明确:“三十年”是虚写,这是因为陶渊明实际并没有那么长的官场生涯。接下来,教师可继续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思考:人在不同的情境中对时间的感悟会有所不同,当你因疾病、衰老、饥寒、离别、思念而陷入痛苦时,你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如“漫漫长夜”,当你因建功立业、亲人团聚、朋友祝福而快乐时,会感觉时间过得很快,如“春宵一刻”。那么,陶渊明虚写“一去三十年”用意何在?学生通过探讨明确:作者故意夸大数字,极言官场时间之长,意在说明官场生活对自己身心的折磨之深。教师可顺势设疑:作为一个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士大夫,陶渊明经历了长久的思想斗争,最终决定与官场决裂,回归田园。那么,陶渊明回归田园的目的是什么呢?学生交流并明确:从“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可见,作者是希望通过回归田园保持精神上的自由与独立。另外,教师还可以横向拓展古诗词知识,如以颜回的箪瓢陋巷、南阳诸葛的茅庐、成都的杜甫草堂、刘禹锡的陋室之志,让学生了解简约环境中的高远情志。
总之,基于新课改理念,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关鍵在于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丰富生动的情境中形成主观感悟,高效建构古诗词知识体系。在《归园田居》(其一)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以问导思,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诵读,并引导学生联系诗词背景品析语言、体悟情志、理解内涵,能让学生由浅入深完成对古诗词的深度解读,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沈雁萍.提升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成才之路, 2020(33).
[2]黄芳.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的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0(22).
[3]游桂萍.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有效进行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J].课外语文,2020(28).
[4]张海霞.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究[J].高考,2020(33).
[5]李艺芬.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方法[J].吉林教育,2018(26).
[6]刘朝晖.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路径探析———以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14).
[7]林文莉.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 2019.
[8]王莹.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20(10).
[9]黄海波.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知人论世”教学观念的应用[J].广西教育,2020(02).
[10]陈胡涛.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设计刍议[J].语文教学通讯,2019(11).
Exploration of the Teaching Path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Zhang Xiaojuan, Xia Hongwei
(Tunzi Middle School, Zhenyuan County, Gansu Province, Zhenyuan 744502, China)
Abstract: Ancient poetry have rich traditional cultural connotation. It is not only a pragmatic material for students’ language construction, thinking development and aesthetic ability, but also an important carrier for students’ infiltration of values, ideological guidance and cultural edification. Ancient poetry accounts for a large proportion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so it is of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path of ancient poetry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aking the teaching design of come back to nature (Part on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focuses on exploring the teaching path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in order to benefit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and tru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ore competence of Chinese discipline.
Key words: senior middleschoolChinese;ancientpoetryteaching;teaching requirements;teaching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