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用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思政课创新与实践

2022-10-27王松岩

成才之路 2022年26期
关键词:思政课堂协同育人高职院校

王松岩

摘要:办好学校思政课,是我们党长期以来高度关注的问题。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应着眼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牢固树立“善用大思政课”理念,依据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在思政课堂主渠道、协同育人主阵地、思政队伍主力军等方面下足功夫,积极进行“善用大思政课”视域下思政课的创新与实践。

关键词:高职院校;“善用大思政课”;思政课堂;协同育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26-0005-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2021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善用大思政课视阈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创新实践研究”(项目批准号:2021ZCY176)的研究成果

思政课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的问题。从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再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特别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习近平总书记情真意切地讲明了思政课的重要性,指明了办好思政课的方向和遵循,提出了对思政课教师素质的要求。思政课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建设,在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协同育人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突破,但仍需进一步深化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式,把铸魂育人的任务落实到位。

一、善用主渠道,上好思政关键课程

思政课堂是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一直以来,思政课堂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守正创新,在课程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机制等方面不断突破,努力实现铸魂育人的目标。高职院校要把思政课办成大思政课,关键是要准确把握“大”的内涵,这是实现“善用”的必经之路。

1.建立宏大格局,追求远大目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在人才,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人才。在当今世界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们培养人的目标是什么要搞清楚,现在非常明确坚定地提出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未来30年,我们培养的人要能够完成‘两个一百年的伟业”,而思政课在实现这个教育目标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长期以来,不管是在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还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思政教育都是源头活水。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既为科技的交流、交融提供了便利条件,也为文化的交汇、交锋提供了多变的舞台,尤其后者对青年人思想意识的影响不容小觑。为此,思政课教育要紧跟时代、直面问题,用先进理论回应学生的现实关切,启迪、引导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帮助学生樹立正确的“三观”,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2.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理深度

高职院校开设的思政课覆盖了历史与现实、政治和政策、理论和实践等多方面内容。近年来,又加强了“四史教育”,新增了“学习筑梦”专题课程,进一步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再次引燃了学生学习奋斗的热情和筑梦铸魂的精神。

课堂教学要和生活相结合。大思政课要将教学内容从教材拓展到社会生活领域,积极与中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热点及身边人、身边事相结合。一是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红色资源。思政工作者要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掘与思政教材知识点相关的传统文化和身边的红色资源。如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可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入手,剖析祖国的灿烂文化惹人爱和灿烂文化必须爱的原因。可结合经典文化作品,使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激发爱国热情。还可以引导学生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尤其关注有红色印记的文化圣地,从地理、历史和政治等多维度,增强直观感受,培养爱国情怀。二是直面回应社会热点问题。青年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有独特的敏锐性,用理论阐释和分析社会热点问题,是大思政课的重要责任。思政课教师要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及时准确地把国家政治、经济、民生等领域的大事转化为鲜活的教学内容,积极回应学生关切,解决学生疑惑,用理论分析热点,用热点说明理论,从而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吸引力,提高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真正让思政课与时代同行、与现实同频、与思想共振。三是讲好身边人和身边事。新冠疫情的防控就是生活中的思政大课堂,可以把师生共同抗疫的故事化作鲜活的思政教材,通过故事分享、心理交流等方式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从伟大抗疫过程中汲取力量、滋养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课堂教学要与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来源于实践,正确的理论又指导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是善用大思政课的必要遵循和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因此,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必须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理论落地生根、平易近人、充满活力。大思政课的实践可以分为课上实践和课下实践。课上实践可组织“自学自讲”活动,为学生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通过多视角、多层次的理论阐释和实事分析,进一步促进学生开阔视野、积极思考。课下实践形式多样,尤其是志愿服务活动更能历练出一大批乐于奉献、勇于担当的优秀青年。

3.打造多样平台,创新教学手段

在大思政课教育中,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作为线下教学补充是符合智慧教育的发展要求的。高职院校既可以直接选用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和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上的精彩课程、教学资源、视频公开课等,还可以积极利用其他现代化平台提供多项服务、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率、增加沟通交流。如在学习通APP上,教师可以进行出勤统计、分享学习资源、讨论问题、发布作业和考试等。学生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学习方式及时巩固、补充、检验相关知识,既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能力,又能及时反馈自身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况,为上好思政课提供参考数据。此外,学校还可以立足本校,打造独具特色的教学平台、思政课虚拟仿真教室等,打造全方位、多维度的思政课堂。

思政课教师要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结合的原则,在大思政课教学中开拓思维,创新教学手段。“红色走读”是一种润心式教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红色展馆、教育基地,回顾历史、直面现在、展望未来。沉浸式教学能够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和直接交流的方式,达到启智润心、铸魂育人的目的。“人物故事”是一种榜样式教学,教师可以邀请各行各业正能量人士走进课堂,讲述真实故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坚定理想信念,锤炼过硬本领,擔当民族重任。多种教学手段联动,多种渠道协同,才能让大思政课成为“网红课”,为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生补钙壮骨、固本培元。

二、筑牢主阵地,推进多方协同育人

大思政课之“大”,不仅体现在涵盖内容广泛,还体现在其作为一个多方协同体系,即辅导员、学生工作部门等育人主体的合作及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的协同育人上。

1.加强主体合作,构建队伍协同机制

辅导员、学生工作部门与思政课教师队伍深度融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明确提出要“鼓励支持辅导员班主任骨干兼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鼓励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事辅导员、班主任工作,推动两支队伍的有机融合”。辅导员作为思政工作的主体,是实现思政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支撑。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联动合力是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思政育人工作的重要一环。

从主体协同上,两支队伍都是思政教育的主力军,在课堂上和课堂下可以形成优势互补,发挥协同作用,不仅能在教育时间和地点上实现有效衔接,还能在理论教学和德育实践间实现双向驱动。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可通过“结对”方式,围绕教育目标明确各自职责,创新工作方式,加强日常交流,合力推进思政育人。

从内容协同上,两支队伍可以合作共建思政教育教学与管理体系。从理论学习到德育实践,从心理健康到德行品质,两支队伍可以交流调查数据,科学分析、准确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学习状态、现实关切等基本情况,系统设计并逐步优化不同类型学生的思政教育方案,从而增强理论教学和德育实践的针对性、有效性。

从活动协同上,两支队伍可以实行活动联动。在学校和学院举办的各类教育活动中,思政课教师可以从活动目标、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思想引领,提高活动的思想性。辅导员队伍和其他学生工作队伍可以从活动组织和活动流程等方面进行活动设计,提升活动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2.促进深度融合,推动课程同向同行

思政课程与其他各类课程的协同育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高职院校应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效衔接,促进立体化协同育人不断完善。

以课程体系建设为依托,拓宽思政教育广度。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的延伸,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教育特色,深入研究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积极探索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融合机制。2021年,教育部启动开展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工作,在进一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方面发挥了优秀成果引领作用。高职院校可以此为参考,成立课程思政项目组。在课程团队建设上,思政课教师可以担任课题组成员,对课程教学大纲、教案设计、教学资料中的思政元素给予指导;在课程内容建设上,课题组可以建立包括设计方案、实施过程、实施效果在内的思政育人典型教学案例,编写课程思政案例集;在教学效果评价上,课程团队要制定思政考核评价标准,通过学生评教和调研等形式了解思政教育效果。

以具体教学为抓手,提高思政教育亮度。在课程内容设计上,要根据专业课程特点,将无形的价值观教育和有形的专业知识教育深度融合,使专业课程成为思政课程的鲜活载体,通过课程思政教育紧密联系实际,回应学生关切,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需求,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以产教融合为路径,拓展思政教育深度。职业教育要大有可为,必须紧紧抓住应用技术人才这个核心培养点,以思政教育为引领,以产教融合为抓手,主动与地方政府、产业行业等育人主体跨界合作,构建覆盖广泛、类型全面、多维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进行探索和实践。

三、建强主力军,扛起立德树人重任

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信仰坚定、品格高尚、学识渊博的思政课教师讲思政课,会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个“要”的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指出,要抓好师资创优,引导思政课教师成为“六要”教师。此外,还提出要建设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这对思政课教师个人素质和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1.聚焦“六要”,提高教师个人素质

自觉学习,坚定理想信仰。坚定的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是思政课教师必备的首要素质。筑牢思政课教师信仰,是办好思政课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思政课教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要加强学习、丰富实践,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自觉学习党的理论成果,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政课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自觉实践才能真正做到明道、信道,才能在教育学生过程中有底气、有信心地传道。

严格自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师德师风是教师立业之基,学校教育之魂。教育部在关于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的部署中强调要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要以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引领教师提高政治素质和师德素养。师德师风既要有教师自觉的立德修身,也要有系统的制度规范。思政课教师要坚持思想铸魂,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按照“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要求,参照《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等文件,进一步明确新时代思政教师职业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弘扬高尚师德,努力做党和人民满意的思政好老师。

夯实业务,提高育人效果。思政教师是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专业群体,不仅要提高自身理论素养,还要钻研教学方式和方法,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了解学情是教学的基本前提,思政课教师要做到知己知彼,通过对学生学习基础、思想动态、心理变化、现实需求的了解,安排有现实性和影响力的教学内容,促进教学内容和学生需要的统一。还可以利用智慧教育等新载体,实现网络信息技术和思政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断创新工作方式。

2.凝聚力量,加强整体队伍建设

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明确了高校思政課教师的身份定位,并以配齐建强师资队伍,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为目标,重点从职责要求、配备选聘、培养培训、考核评价机制、保障管理等五方面作出规定,为高职院校的思政队伍建设提供了依据。

多项并举,加强人才培养。深厚的理论积淀、丰富的人生阅历,是教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研究和提高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实在感的有效路径。高职院校需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统筹推进人才培养工作。要通过定期举办报告会、学术研讨会,提高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能力,在项目课题、调查研究中提高教师的政治定力、学术定力、教学定力;要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体系,制定系统培训规划,拓展专业培训渠道,鼓励和支持后备人才参加各类实践研修;要选派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到思政课研修研学基地、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

科学考核,创新评价机制。高职院校需科学制定和完善与教师岗位特点相匹配的评价标准。要科学设置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岗位,制定符合思政课教师职业特点和岗位要求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标准。要提高教学和科学研究在评聘条件中的占比,尤其要突出思想政治素质、师德师风等方面在教师评价中的关键作用,引导思政课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争先创优。

思政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体制,从选聘到培养,从专职到兼职,从激励到考核,都要坚持问题导向,从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落实落细各环节工作,推动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充分发展,努力形成办好思政课的有利条件和良好氛围。

四、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要“善用大思政课”,紧紧依托大思政课主渠道,积极打造协同育人主阵地,着力发挥师资队伍主力军作用,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推动大思政课建设不断向前发展。要善用主渠道,上好思政关键课程;筑牢主阵地,推进多方协同育人;建强主力军,扛起立德树人重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 2020(17).

[2]人民日报评论员.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N].人民日报,2021-12-10.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郝德永.“会教书”“教好书”还不够———做好老师的学问[N].光明日报,2019-08-27.

[5]张倩.大思政视域下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大学,2021(12).

[6]卞晨晨,李丹.大思政视野下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21).

[7]张文艺.大思政视域下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长江丛刊,2020(10).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king Good Use of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Wang Songyan

(Changchun Finance College, Jilin Province,Changchun 130000,China)

Abstract: Run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schools has long been a matter of great concern to our party.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focu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firmly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making good use of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actively carry out the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making good use of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ccording to the school running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ake full efforts in the main channel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he main positions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the main for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ms, etc.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ake good use of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 collaborativeeducation;education reform

猜你喜欢

思政课堂协同育人高职院校
基于信息权利视域的思政课堂慕课教学模式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实地考察对思政课能力本位的项目化改革的意义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