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话扇
2022-10-22卜庆萍
卜庆萍
夏天到了,摇扇纳凉为人之所需。尽管空调早已走进了千家万户,但名目繁多的扇子,怎会在历史的记忆里挥之即去。
扇子最早称“翣”,又称“摇风”“凉友”。晋人崔豹《古今注》载:“舜作五扇”,明代也有“舜始造扇”的记载。扇子,始于尧舜时代,在我国源远流长。
起始的古代扇子,亦称“羽扇”,以禽羽制成。汉代开始使用轻巧简便的竹扇。汉魏以来的辞赋中,多提及扇。曹植《扇赋序》,道及曹操得皇帝赏赐的上方竹扇。晋代陆机《羽扇赋》,专门颂咏羽扇。汉魏时期,竹扇和羽扇已十分流行。
竹扇,或削竹如缕,编织而成;或劈竹为片,展平以成。主要原料是竹。类似竹扇而使用原料不同的,尚有棕扇、葵扇、蒲扇、蕉扇、麦扇、槟榔扇等。
羽扇,种类颇多,如雉尾、凤羽、鹊翅、鹤翎、鹅毛、雕翎、孔雀尾、鹰羽等羽扇。扇柄多用竹、木,有的则用兽骨角、玉石、象牙;柄尾或穿丝缕,或坠流苏。鹅毛扇和雕翎扇较为常见,雕翎扇档次较高。羽扇轻缓风柔,历史悠久。苏东坡用“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描写周瑜的风度。
汉代以后,丝织业开始发展,出现了“纨扇”,因用洁白细绢制成,又称“绢扇”。面料除了用绢外,也可用绫、罗、纱等丝织品,因其“团团如明月”,也称“团扇”。也有椭圆形、鸡心形、宫灯形、六角形、马蹄形,统称“团扇”。原是贵族妇女的赏玩之物,宫中多用,故又称“宫扇”。
古代的团扇,大多制作精美,以绘画、刺绣、缂丝、抽纱、烫花作扇面装饰,常画有山水楼台、草虫花鸟,绣有各色美丽图案。扇柄用材有湘妃竹、棕竹、梅录竹、楠木、红木和牙骨等,贵重的配有宝石扇坠,是闺阁女子的常用之物。汉代至北宋,是团扇的盛行时期。唐刘禹锡《团扇歌》曰:“团扇复团扇,奉君清暑殿。秋风入庭树,从此不相见。”杜牧写团扇美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折扇兴起,晚于团扇,始于宋代,由日本传入中国。有些折扇,扇骨选材十分讲究,有棕竹、湘妃竹、凤眼竹和黄花梨、紫檀、鸡翅木、楠木、檀香木,还有用象牙和玳瑁做扇骨的。折扇卷舒方便,明永乐帝命宫中工匠大量仿造,折扇一时成为时尚,明清时代十分盛行。折扇由扇骨、扇页和扇面三部分组成。以香料涂抹扇面的,叫香扇。可以藏在靴中,以备旅途中使用的,叫靴扇。更有一种以各色漏纱为扇面,可以隔扇窥人的,叫瞧郎扇。材质、制作方法和用途不同,折扇命名也不一样。
扇子本是实用之物,却成了书画家表演的天地。明代中期,绘画书法开始由团扇转向折扇。明清的画扇高手,在折扇上画人物、画山水、画花卉,既风雅又实用。唐寅在折扇上画桃花,张灵配上半身美人,扇题为唐人崔护的名句:“人面桃花相映红”。有些折扇,作为艺术品,收藏价值极高。
我国是“扇子王国”,古往今来,扇子名目繁多,千姿百态,与人们的生活有不解之缘。扇文化的演变中,杨秀为曹操“画扇误点成蝇”、王羲之为一老妪题字卖扇等诸多经典故事,流传至今。我国的扇子,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极高的艺术价值,空调时代,虽不知寒暑之变化,但仍企盼着扇能再度回到生活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