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扇送新风
2015-06-15山几
山几
走进位于荣昌县职教中心的陈子福家,仿佛来到一个折扇的世界,橱窗、墙上、茶几上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折扇,这与陈子福给自己家取的雅号“百扇堂”相映成趣。
曲折造扇路
20年前,当陈子福决定辞去干了30年的国有企业会计工作,转行制扇时,正是荣昌折扇急速衰落的时期。他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但这并没有阻止他的脚步。当时,荣昌折扇的销路全靠走量,而要实现规模化生产,就需要投入大笔资金,这对当时存款仅有1000多元的陈子福来说,无异于痴人说梦。几经思索,他发现用于装饰的工艺折扇很有市场前景。当时,虽然这种折扇的市场反应十分冷淡,整个荣昌一年的销量也不过几十把,不过,陈子福有自己的看法:“不好卖是因为扇面上的图案都是机器批量印刷,粗糙不堪,缺乏文化味。”按陈子福的设想,他要凭借自己扎实的国画功力,为扇面手绘图案,靠文化来拯救工艺折扇。
很快,一把把扇面上云雾缭绕、苍松峻峰的手绘折扇面世了。不过,半年过去竟一把也没有卖出去。陈子福急了,为了提高折扇的知名度,他甚至搭着梯子在工地围墙上写宣传广告。
第二年,陈子福得知北京历史博物馆要举办折扇展览,他意识到这是把荣昌折扇推向全国不可多得的好机会。于是,他带着折扇,还有所有的积蓄来到北京参展。让他感到沮丧的是,他带去的20多把折扇很快就淹没在现场数以万计的工艺折扇里。不甘心认输的陈子福决定放手一搏,他在现场大声吆喝:荣昌折扇,历史悠久、工艺精良……很快,陈子福带去的折扇就销售一空,并且卖出每把400多元的“天价”,创造了当时荣昌折扇的最高销售价格。
“这次参展就像一场赌博,幸运的是我赌赢了。”,陈子福这个名字随着荣昌折扇传遍了大江南北。
创新不止
在荣昌,与折扇齐名的还有另一种手工艺品——夏布,它是制作暑天衣服的上乘原料。“折扇和夏布都是荣昌特产,如果用夏布来做扇面,这在中国折扇史上是前无古人的创举。”如今回忆起自己迸发的想法时,陈子福仍然难掩激动。
整整半年时间,陈子福把自己关在狭窄的工作室里。为了适应夏布折扇的特殊要求,他挑选韧性好、硬度强的材料做扇骨,并适当调整扇骨的造型与间歇。经过反复地尝试,他终于将夏布和折扇珠联璧合,尤其是夏布特殊的质感与色调,让扇面画作古意盎然,别有一番雅趣。
俗话说:“好马配好鞍。”陈子福还为夏布折扇设计制作了全新的包装。传统的折扇包装大多以纸、锦、木盒为主,陈子福另辟蹊径,用巴渝地区最常见的楠竹为原料,取其自然造型,将竹节一分为二,再加工扣合为匣,并利用彩绘、雕刻等工艺,将书法、绘画展现其上,既美观实用,还具有独特的功能:小的,可以平铺当做写毛笔字的臂搁;大的,可展开后陈设于挂扇的两边,十分雅致。
2008年,荣昌夏布和折扇同时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陈子福的夏布折扇跟着火了起来,甚至连国外的收藏家也慕名而来。
“现在,我每天最大的乐事是琢磨如何进一步创新荣昌折扇。”陈子福说,他相信,将来,在折扇古老的历史中,会有一段与他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