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以陕西科技大学“三创两迁”大学精神为例
2022-10-22李思雯
李思雯,宫 玮,张 科
(陕西科技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16)
1 “三创两迁”大学精神的形成
陕西科技大学始建于1958年,时名北京轻工业学院;1970年,按照国家战略调整,服务中西部地区建设需要,学校整体搬迁至咸阳,改名为西北轻工业学院;1998年划转至陕西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2006年东迁至西安。历经三次创业、两次搬迁、一次划转,凝聚形成以“西迁精神”为核心的“三创两迁”大学精神,即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求实创新、锐意进取的科学精神和扎根西部、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三创两迁”大学精神浓缩着陕西科技大学近60年的历史积淀,其根植于陕科大独特的办学实践,凝结着陕科大人的价值追求和文化认同,是支撑陕科大发展的源头活水。
2 “三创两迁”大学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2.1 有利于丰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大学精神是高校在办学过程中,经过历史的沉淀、选择、凝聚所形成的独特的办学理念、精神风貌、道德水准和文化品位,是大学育人目标实现的基础和保障,也是社会对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期望,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将“三创两迁”大学精神的育人元素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丰富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2.2 有利于发挥学校育人的独特优势
每所大学都有属于自己的一部发展史,每部发展史都有其特色的育人元素。陕西科技大学1970年从首都北京向大西北咸阳搬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爱党爱国、敬业奉献,为国家轻工业发展和西部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形成了“三创两迁”大学精神,其中所蕴含的轻工特色思政育人元素不断浸润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将“三创两迁”大学精神内化为思想信念、外化为行为方式,发挥学校独有的特色,从而培养出顺应时代发展、具有鲜明大学精神的时代新人。
3 “三创两迁”大学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三创两迁”大学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相同的旨归——育人为本,“三创两迁”大学精神能够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凸显实效,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能使“三创两迁”精神不断纵深发展。推进“三创两迁”大学精神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全方面融合,要立足国情、结合校情,从专业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活动、新媒体等方面入手。
3.1 以课堂教学为主体
课堂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将“三创两迁”大学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中要以思政课程为主,以专业课程为重点,注重发动专业课教师的力量,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相互配合,协同育人,共同推动“三创两迁”大学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思政课程让“三创两迁”大学精神丰富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明确指出了思政课的重要地位。学校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将“三创两迁”大学精神的丰富内涵融入思政课中,助推“三创两迁”大学精神的发扬和传播。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带头学习“三创两迁”大学精神,在学习中强化个人的爱国荣校情,以便在培养学生时能率先垂范。其次要继承良好的教学经验,与时俱进创新方式方法,讲好“三创两迁”思政育人课,让学生在思政课中学习“三创两迁”大学精神。
专业课程让“三创两迁”大学精神灵动起来。思政课程因其学科特性在“三创两迁”大学精神育人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他各类专业课程也要能熟练挖掘体现“三创两迁”大学精神的人、事、物,找到思政元素与专业的契合点,将两者融合,既能增强学生专业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爱校荣校意识,使教学既有理论深度也有思想高度,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助推“三创两迁”大学精神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3.2 以实践教学为重点
“三创两迁”大学精神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凝结着代代科大人的价值追求和文化认同,因此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感悟“三创两迁”大学精神,加深对“三创两迁”大学精神内涵的理解,实现有效育人。
其一,在参观中探寻“三创两迁”大学精神。2018年,我国第一个以轻工业为主题的博物馆——中国轻工业博物馆揭牌。轻工业博物馆反映了中国轻工业发展历史,并与陕西科技大学校史馆同用一序厅。新生入学教育时学校可组织新生参观校史馆、中国轻工业博物馆,在参观中回顾学校的西迁历史、西迁故事,感悟代代科大人扎根西部、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其二,在调研中汲取榜样力量。学生可在走访西迁老教授和校友中,聆听学校三次创业、两次搬迁、一次划转过程中的感人故事,学习中国轻工业发展历程中学校爱国仁人志士的爱国情、报国志、强国行,如1970年学校按照国家战略调整,服从西部建设需要,从北京迁往咸阳时,在任务重、人手少的情况下,全体教职工不畏艰难,夜以继日,使大批物资在较短时间内到位,同时他们拿起工具,打土坯、挖地基、搬建材、盖土平房、拉土打碾建设风雨操场,展现出老一辈西迁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其三,在服务社会中践行“三创两迁”大学精神。教师可结合轻工类特色型学科特点,指导学生积极参加互联网+、挑战杯等赛事,使学生在赛事中认知专业、感悟“三创两迁”大学精神,提高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寒暑假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等,可组建“对话新丝路·贡献青春力量-寻访西迁路上的科大追梦人”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寻访老一辈西迁人的实践中,了解轻工业高科技筑造伟大“中国梦”和“轻工人”的责任担当,增强文化认同,激励学生积极进取,自觉将奉献社会落到实处。
3.3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重心
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培养的载体,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要使“三创两迁”大学精神与大学生思政教育进一步融合,就要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环节。
一方面,依托现有资源,发挥资源优势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学校可依托“至诚至博”奖学金,组建优秀学子宣讲团,用典型事迹引导激励广大学子积极上进、努力拼搏,发挥朋辈榜样力量,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新的力量。把握重点时间节点,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2018年的60 周年校庆活动,活动中回顾了60 载建校历程,引导学生做“三创两迁”大学精神的传播者、践行者;2019年3月,陕西科技大学将每年的3月30 日确定为学校西迁纪念日,在这一重要节点,可开展“传承西迁精神”系列活动,使广大学子牢记西迁精神,夯实学校精神文化根基,如“弘扬西迁精神,共谋阳光发展”主题纪念活动、新老两代“陕科大人”共话西迁精神等。搭建活动平台,开展主题活动。学校可通过举办“西迁老教授微讲堂”“青春正能量宣讲会”“三创两迁我来讲”演讲比赛、高雅艺术进校园、校园歌曲大赛、主题征文等活动,充分结合校史校情、行业背景、学校特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另一方面,完善校园文化设施和人文景观。校园里的花、草、树木及教学楼都是校园景观,可将校园景观与“三创两迁”大学精神相结合,使师生流连于景观时实现大学精神的文化物化传播。校园内的文化设施宣传栏、展板、电子屏、广播等,可不间断宣传学校“三创两迁”中的感人事迹、动人话语,营造主流物质文化环境,达到耳濡目染的育人效果。
3.4 以网络新媒体为抓手
网络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成为学生的助力,使学生开拓视野,不断提升自我能力;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挑战,可能会使学生在网络中迷失自我。因此,要将“三创两迁”大学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必须重视网络技术及平台,主动占领网络这一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构筑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增强“三创两迁”大学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效果。
一是要抢占优势平台。针对当前学生的用网习惯,开展深入调研,了解学生的网络使用习惯,选好平台主动出击。要尝试不同的新兴媒体,顺应学生的成长规律,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先试、先用,未雨绸缪做好分析研判,占领网络主阵地,并及时形成平台发展方向、运营模式等体系,为平台更好发挥主阵地作用夯实基础。
二是要组建高素质队伍。做好网络与“三创两迁”大学精神的融合,发挥网络平台的育人作用,队伍是关键。学校要选拔一批爱国荣校、知网爱网的工作队伍,加大力度宣传“三创两迁”大学精神,对学生的思想状态进行引导,让“三创两迁”大学精神看得见、摸得着、有成效。可以让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学生骨干等加入队伍,并聘请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加入团队,使队伍成员间优势互补,提升“三创两迁”大学精神宣传矩阵的多元化。同时,在学生中培养一批网络小能手,号召他们依托线上平台,以自身所见所闻讲述感受,通过朋辈榜样现身说法,增强“三创两迁”大学精神的感染力。
三是要推出优质资源。内容优化是传播“三创两迁”大学精神的核心环节,要从细微处着手,贴近学生实际,以网络语言来表述想要传达的信息内容。可以文字、图片、视频的方式,在网络专栏上发布“西迁教授微课”,举办“我眼中的陕科大”微视频大赛、“三创两迁故事”微电影、“三创两迁历史故事”、情景剧等内容,吸引学生眼球,达到耳濡目染的育人效果。通过持续性的高质量内容输出,牢牢把握网络育人发展脉搏与话语权,逐步提升思政育人质效。
4 结语
“三创两迁”大学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初具雏形,但如何更好地把“三创两迁”大学精神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进而培养具有大学精神的时代新人,还需要不断调研、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