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高校班级管理初探

2022-10-22李润瑶

科教导刊 2022年21期
关键词:契约管理者心理

李润瑶,刘 泽

(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湖南 湘潭 411201)

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各专业、班级、学生的数量在急剧增加,高校班级管理工作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进一步优化大学班级管理制度、提高班级管理的成效,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面临的难题,也是管理者急需解决的问题。传统的大学班级管理制度多以管为主,引导为辅,强调的是教师的支配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造成班级管理的成效较低。如何有效落实中共中央以及国务院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班级管理的意见》,是当代高校亟待解决的难题。

1 高校班级管理建设的重要意义

班级是大学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活动场所。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可以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交等方面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作为高校管理的基本组织机构,班级管理方式不仅决定着班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养成,更决定着班级风气和学习氛围的建设。

良好的班风、学风建设工作,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学校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从而使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在良好的班级管理之下,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够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为实现个人社会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

2 高校班级管理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班级班风建设问题

班级作为一个团体,不仅要有积极向上、互相帮助的氛围,还要使班级的每一个成员都具有高度的归属感,具有协作发展和共同努力的动力,目标一致,不断进取。但由于大学生都来自五湖四海,存在一定的文化和地域差异,会导致学生之间沟通不畅,甚至可能发生冲突。再者,与中学不同的是,大学没有老师的日常管理和领导,没有固定学习场所,这导致众多学生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而这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另外,大学的课程除了专业课外,其他选修课都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自行选择,每个人的学习内容不同,使得班级管理缺乏共同目标,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进一步降低了班集体的凝聚力和荣誉感。

2.2 班级学生干部建设问题

大学教育注重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完善。因此,培养班级学生干部的综合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调查发现,班级干部选拔机制上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各班在班级干部选举过程中主观随意性强。二是选举对象的条件过于绝对化,未能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考虑,选举时过于看重成绩,忽略选举人的其他综合素质与能力。三是学生干部培训存在多、杂、乱的现象,而且活动形式单一,没能较好地考虑参选人员的特点和需求,没有结合各类学生干部岗位的特点进行针对性培训,这导致学生干部参加了多场培训,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工作技能却少之又少。

2.3 班级学风建设问题[3]

受历史原因与社会经济水平发展的影响,当前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溺爱和保护下极少有逆境经历,学生的依赖性强、独立性差、心理弹性较低。步入大学生活后,在缺乏来自父母约束的环境下,大量时间、精力投入学习之外,学习积极性缺乏、求知欲低下和自主学习能力弱。此外,由于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各种信息扑面而来,大学生的思想还不完全成熟,对于网络中不良信息的辨别力和抵抗力较弱,在没有完全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之前,容易沉迷于网络,导致学习动力下降,这进一步提高了管理者的管理工作难度。

2.4 班级管理制度建设问题

班级管理制度对学生有着管理作用,能够很好地约束学生,进而使班级达到预期的管理目标,促进班级的良好建设。当班级制度缺乏约束力和学生的认可时,学生就不会遵守班级管理制度,使制度变成了一种形式,导致班级管理呈现消极的不良状态,对班级管理产生不利影响。

3 心理契约在高校班级管理建设中的内涵

心理契约理论最早是于1960年阿吉里斯在《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提出的,但是他只是用于描述工厂的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关系,并没有给定明确的定义。1962年,莱文森深化并发展了这一理论,他对心理契约理论给出了明确的定义,认为组织中管理者与成员之间存在着一种不成文的期望,这是一种主观约定和期望假设,它反映了人们最真实、纯粹的主观愿望和心理需求。在班级管理中,管理者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对彼此期望的主观信念,即:学生对班级和管理者抱有合理的期望,同时管理者也期待学生能满足其希望和要求,这种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内在、不成文的关系被称为班级心理契约期望关系。基于心理契约的班级管理能够反映管理者和学生的共同愿望,这种管理模式不仅具有心理契约的性质,而且还反映了心理契约的精神实质。

4 心理契约理论在高校班级管理建设中的功能表现[5]

4.1 导向功能

班级心理契约是以承诺、信任和感知为基础,在班级管理者和学生之间形成的主观信念,能够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积极的学习目标和满足合理的学习需求。心理契约理论下的班级管理应该是一种双向管理,以心理期望为基础,借助强大的精神动力,能够促进双方实现相互期望的目标,从而发挥心理契约的导向作用。

4.2 凝聚功能

班级心理契约注重的是管理者与学生双方的尊重、信任和相互接纳的积极体验,班级心理契约的最佳目标是各方的相互满意。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更多的是强调管理者的支配作用,忽视学生的思想和主体地位,导致班级缺乏应有的活力。因此管理者必须帮助学生改变对班级管理的原有认识,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班级事务,自觉地参与班级管理的心理契约构建。班级管理者和学生双方达成一致的心理期望,形成了一种平等和谐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有效地促使班级心理契约的构建。这种心理契约关系一旦得到有效的维持,就会发挥出其强大的凝聚功能,从而促使管理者和学生同心协力。

4.3 激励功能

传统的规章制度过于死板,缺乏激励机制,即使存在也模糊不清。在激励机制的影响下,心理契约更注重学生的目标、兴趣、职业生涯规划等。组织行为学表明,构建班级心理契约关系对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可以看出,班级心理契约隐含着个体的需要及其满足,对学生的行为具有激励作用。

4.4 整合功能

班级心理契约的整合功能主要体现在合作关系和交换关系的整合上。班级心理契约是建立在管理者和学生双方相互期望的基础上的,令人满意、和谐的心理契约可以调节学生的行为,有利于合作关系的健康发展。同时,心理契约对交换关系的整合起到了有效的调节作用,避免了管理者和学生双方因对彼此做出相应的承诺却没有达到双方的心理期望而导致的交换关系冲突,提高了双方心理期望与实际承诺相一致的效果。

5 心理契约理论在高校班级管理建设中的构建策略

5.1 建立班级共同目标[6]

对于班级而言,共同目标作为推动班级成员稳步前进的重要动力,需要管理者带领学生为理想的共同目标而奋斗。学生正处于一个自我感知、情感发展和人格完善的持续提升阶段。在自我意识完善的过程中,他们更注重精神满足和情感关怀,而不是物质需求。班级管理者只有从情感和人文关怀的角度与学生构建心理契约,获得学生的信任,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潜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班级管理者在构建心理契约时,更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和心理期望,并积极调动心理契约的主观能动性,这也是构建班级管理的基础。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高校班级管理可以实现对学生的人性化管理,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效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管理者和学生都了解彼此的期望,学生在班级管理制度下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进一步提高班级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

5.2 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文化反映了班级的特点和风格,它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以其特有的方式和功能直接地影响着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班级文化是班级积极文化的凝结和积淀,它包含着管理者对学生的期望,包括管理者对学生潜在的约束和要求。班级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它不仅促进学生成长,还是影响管理者与学生之间心理契约构建的重要因素。班级文化的建设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制度化的环境,还为学生提供了评定品格和行为的尺度,从而使每一个学生时时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符合班级的群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如果说共同目标是班级建设的基础,那么班级文化就是班级建设的桥梁,确保班级建设能够平稳地进行。

5.3 制订班级激励制度

根据人本主义理论,教学应当顺应人的发展特点,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是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是一个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个体。所以,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应当坚持以人为本、民主的理念,注重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接纳。虽然心理契约不以书面文件的形式约束学生,但是它同样具备书面契约的各种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对班级产生约束。在班级管理中,建立班级激励机制是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一个重要手段。激励机制应该是一种全体激励机制。传统的管理中,激励往往是管理者对学生实行的单向“一元”激励模式,其结果是受激励对象少,学生积极性低,甚至出现不健康的竞争,影响班级凝聚力。反之,当激励对象是对全体成员时,每个学生既是激励的主体,又是激励的客体,从而使激励发挥最大的作用。因此,管理者在建立班级管理机制的同时,还应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的班级激励制度。

5.4 推行民主公正的班级管理

在心理契约的内容上,心理契约具有认知主观性,从心理契约的内涵中可以看出,心理契约是建立在公正平等的基础上的。首先,为了能使学生通过自身的感知能力与班级管理机制产生心理契约,管理者应将公正平等的原则融入班级管理工作中。其次,管理者是班级建设的主力军,在班级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先锋模范作用。因此,为了促进班级机制的民主公正,学生也应监督班级管理者,使他们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并积极投入班级管理工作中去,使班级管理工作积极开展。

6 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班级管理是当前高校发展过程中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心理契约作为一种情感契约比书面契约的作用更大,影响着双方的信任和理解。基于心理契约理论在班级管理者与学生之间构建一种公正、平等、互助的关系不仅有助于缓和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使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得到良性发展,更有利于学生对自己和集体的认同,并主动寻求发展途径,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合理化、人性化。

猜你喜欢

契约管理者心理
契约中国
——马鞍山市博物馆馆藏契约展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窗口和镜子
取得员工信任,靠什么?
契约精神在国企成长未央
群体认同调节下的心理契约破坏对员工满意度的影响
卖地的契约
管理授权的六大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