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2022-10-22张凤翠

科教导刊 2022年21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协同思政

张凤翠

(吉林警察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12)

1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概念

1.1 课程思政的概念

“课程思政,指的是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换句话说,就是要充分挖掘各类课程中包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时,适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实现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局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课程思政概念的提出,目的在于形成全新的教育模式,打破以往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分离的局面,形成“三全育人”的全新教育格局。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全新的育人方式并非简单地增设一门课程,也并非单纯地举办一场活动,而是要将思政教育融入每一个教学环节。

1.2 思政课程的概念

思政课程,指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教学中对学生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课程的总称。思政课程是落实“三全育人”的关键课程,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课程,承担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时代新人的任务。思政课程主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正确的政治观点和正确的道德规范,如“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概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等,都是其主要课程。

1.3 协同育人的概念

“协同”的概念源于希腊,意指协调、协作、合作,也就是要求运用综合思维结合相关要素,形成发展合力,实现共同发展。“协同育人”的概念源于欧洲,意指通过创新领域、科研领域及教育领域的协同发展来培养人才。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是在“三全育人”背景下提出的全新的教育理念,意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下,不仅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作用,还要发挥专业课程的作用,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实现育人主体、育人内容、育人机制的协同,以此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2.1 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检验教学成果的标尺。现代社会,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十分复杂,由于大学生接触社会不深,面对复杂的信息流,难以辨别不良信息。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大学生的价值观极容易发生偏差。面对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实施课程思政,协同思政课程,共同落实立德树人要求,才能使得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形成具有独立个性的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才能实现上述目标,才能落实立德树人,才能解决各类问题。

2.2 有助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针

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场所,高校必须把握好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向。高校党委必须坚持正确的教育方向,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权掌握在手中,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作用。思政课程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为重点,在政治方向上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因此相比较而言,其他课程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为解决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容易出现政治方向偏差问题,提出课程思政观念,以此满足高校办学发展需要。课程思政要求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辨别学科教学中的西方理论,以此从根本上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针。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可以充分发挥两者在高校育人中作用,更有助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针。

2.3 有助于落实“三全育人”

不同于立德树人,“三全育人”要求的是“全”,这就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要求在时间上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思政涉及到多种专业知识,思政课程涉及到多种思想政治理论,两者协同育人,共同工作,能够更好地发挥育人效果,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目的。从时间角度来看,“三全育人”要求将育人贯穿学生的成长过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教学是在学校中完成的,因此高校的全过程育人要在课前、课中、课后完成,通过两者的协同,实现各类课程的全过程育人。在“三全育人”要求下,高校所有教职工都要投入到育人工作中,承担起育人的职责,进而达到最佳的育人效果,因而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角度来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有助于落实“三全育人”。

3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3.1 不同课程资源之间无法实现互通共享

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人文社科类的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思想政治理论,理工农医类大学生则更多的要靠思政课来接受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自觉地区获取相关信息。在高校的教育体系中,各类课程都承担着在本学科领域内培养大学生素质的任务,学科发展状态封闭,研究领域各自为政,优质资源缺乏共享意识。一方面,学校课程建设更注重优势学科课程的开发,往往会忽视思政教育类课程的开发。思政课程难以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加上边缘化问题的影响,使得思政课程更难以获得优质资源,资源分配上存在不公平现象。另一方面,多数课程内容、课程任务、课程安排都集中于特定的学科领域,未能实现学科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结合。由于上述问题,使得不同类型课程之间的关联性被割裂,无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3.2 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单一化倾向明显

无论是课程思政还是思政课程,其在发展中都存在单一的倾向性。一方面,思政课程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性。受知识中心理论的影响,思政课程被单纯地理解为知识的传授,将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教条化、概念化,缺乏对社会趋势的思考和体悟,对社会实践活动缺乏考察,甚至认为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辅助环节,可以适当减少课时,减少备课量。这种过度理论化的教学方式,难以唤起受教育者内心的爱国之情,难以对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进行规范。另一方面,课程思政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两张皮”现象依然存在。课程思政教学,少数高校仍采用传统的命令式、快捷式的教学方法,要求各门课程在短时间内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得任课教师并不了解自己所授课程是否含有思政元素,对所授课程是否适用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存疑。

3.3 协同育人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不同类型的课程拥有不同的管理机构,因此要实现协同育人,需打破管理机构分割运营的模式,实现领导、规划及认知的统一管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些困难,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上下联动管理机制。首先,管理机制顶层设计及整体规划方面存在不足,设计者战略眼光缺乏。其次,部分高校马克思学院建立时间较短,部分领导干部缺乏实战经验和社会阅历,尤其是部分年轻干部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不足,与其他学院间的合作交流较少。再次,其他学院在推动协同育人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协同育人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缺少必要的指导和培训。最后,协同育人工作的落实者是教师,但实际工作中教师难以发现协同育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难以及时对问题进行修正,无法收到最佳的协同育人效果。

4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创新路径

4.1 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信息与资源共享

共享经济时代,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要建立共享思政资源数据库,共同服务于道德建设。首先,共享课程建设理念。任何一门课程都有其独特的建设理念,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念,为促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思政课程要借鉴理工学科以问题为导向的思维方式,增加思政课程的亲和力和创造力。同时,思政课程要传递“成才先成人”的教学理念,增加理工学科人才培养的亲和力及创造力。其次,共享课程管理数据。课程管理数据并非是单一的学科教学数据,而是与学生学习状态密切相关的数据,如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学习效果评价、学习效果检验等。共享课程管理数据,不仅有助于解决学生学习上遇到的问题,更有助于帮助学生全面解决思想问题。最后,共享优秀课程案例。其他课程教师可以借鉴思政课程的优秀课程案例,在学科教学中合理嵌入思想教育元素,思政课程也可以借鉴其他课程的优秀课程案例,充分挖掘优秀课程案例的价值,产生良好的协同育人效应。

4.2 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机融合

为充分发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效应,教师不仅要重视理论教学,更要重视实践教学。一方面,重视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编撰更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学术著作,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提出具有学科特色的理论成果,定期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资料,使得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地将理论成果应用到日常教学中,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奠定学科支撑。其他学科也要探索自身包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资源,寻找理论课程资源与实践课程的结合点。另一方面,重视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积极开展社团活动、勤工俭学活动、专业技能大赛,进一步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在提高业务技能的同时锤炼思想道德品格。

4.3 实现育人管理机制的联动互补

协同育人管理机制的联动互补,是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效果的保障。首先,发挥高校党委的顶层设计作用。课程思政的有效落实,需要发挥高校党委的“主要推动人”作用,这是高校党委的工作内容之一。因此在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时,要充分发挥高校党委的顶层设计作用,进行合理规划,有效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其次,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智力支撑作用。马克思主义学院拥有鲜明的思想旗帜,拥有丰富的理论资源,对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再次,发挥其他学院的补充作用。其他学院担负着课程思政工作的具体职责,因此在课程思政工作推进中要给予师资、教学基地等方面的保障工作。最后,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作用。教师要遵循课程自身的发展规律,立足于学科专业特色开展育人工作。

5 结语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然路径,是认真落实“三全育人”要求的切入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要求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信息与资源共享,要求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机融合,要求实现育人管理机制的联动互补,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培育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协同思政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京津冀协同发展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