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传播视域下高校外语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2022-10-03周莹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4期
关键词:外语人才国际传播复合型人才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全球信息化时代已然来临,国际传播越来越受各国关注。对于国际传播而言,外语复合型人才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对传播工作效率和质量产生直接影响。但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存在不少问题,如人才培养理念滞后、课程同质化现象严重、师资队伍结构单一等,这对我国国际传播工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基于此,文章立足国际传播能力提升这一背景,分析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意义和高校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阐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人才培养的优化路径,以期能提高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我国对外传播力提升。

关键词:外语人才;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培养策略;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4-0057-03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扮演的角色和在国际舞台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与此同时,国际舆论场依旧呈现出“西强我弱”的传播格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而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需要依靠人才的参与和执行,因此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一、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高度重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为新时代做好国际传播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短短4个月,从“对外宣传”到“国际传播”,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对国际传播作出重要指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已成为中国迈向新发展阶程面临的必然要求,是时代赋予的使命。

(一)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有利于突破话语体系障碍,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胜利解决“挨打”“挨饿”等问题,但是“挨骂”问题依旧存在,在国际上仍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尴尬境地。因此,必须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体系,从而形成与我国综合实力匹配的国际话语权,真正打破西方多年来对国际话语权的垄断,传播好中国声音,推进中国故事全球化表达,将中国在发展历程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分享给全世界,积极为人类问题的解决提供帮助,让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及中国经验能够惠及全人类,更为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营造稳定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

(二)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能够打破国界障碍,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经济与信息全球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更是日新月异,不仅引领国际传播发展趋势,同时也使国际舆论斗争领域更宽。要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价值更好地传播出去,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体系,就必须打破国界屏障,顺应发展趋势,以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为抓手,广泛宣传中国主张、中国方案,从而推动更加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产生,让世界相信中国在全球事务中能够发挥出更大效用。

二、加強高校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要想从大国向强国发展,就不能局限于产品输出,还应加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让中国价值能够被世界认可和接受,并产生深刻的影响[1]。

伴随着信息全球化时代来临,世界各国竞争领域逐渐发生改变,文化软实力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明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世界现代化建设产生的正向作用,及时向世界传播中国作出的贡献,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对中国发展与贡献的广泛认同,无疑有利于推动中国自身发展,同时对于谋求世界和平发展亦有重要意义。

而上述内容必须通过媒体渠道传播,这就对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要求。当前,外语是对外传播的重要媒介和载体,外语能力的拓展是国家对外传播的一个重要问题。所以要想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不仅要各行各业通力支持,还需要储备大量优质的外语复合型人才。基于此,高校加强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任务迫在眉睫,而通过提高外语人才培养质量,不断输送复合型外语人才,能够帮助我国在国际社会上树立起良好形象,从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2]。

三、高校外语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外语教育和人才培养理念相对落后

2017年10月,教育部颁发了《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下文简称《指南》),其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让大学生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同时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全面提升综合文化素养,使学生们在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中能够灵活运用英语知识,满足国家、社会、学校以及个人的发展需求。《指南》明确了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于学科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当前,高校根据《指南》要求,优化调整了自身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多个层面出发重新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不断完善。但是,还是有很多高校在外语人才培养上存在理念落后的情况,具体表现为专业课程内容缺乏时代性,依旧以语言基础知识为主,忽略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教材老旧,没能与时代接轨,导致学生所学知识根本无法学以致用。

(二)相关专业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

课程于人才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各高校外语专业课程设置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与外语人才培养的目标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存在非常严重的同质化现象。此外,所开设的外语专业语种数量非常少,类型单一,只有少数高校开设了第二外语教学。在人才培养上,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人才培养定位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距,难以担当起对外传播的重任。此外,外语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实用性不强,专业技能课占比较大,涉外课程很少甚至没有。这样的课程设置导致学生知识结构雷同、实践经验缺乏、创新能力较弱[3]。尽管一些高校在外语专业课程方面进行了深入改革,外语专业与新闻、法律等专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但复合型课程仅占一小部分,主修与辅修课程之间存在冲突,学生学业压力较大。

(三)教师队伍结构单一

教师队伍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教学的质量。但目前一些高校在招聘专业教师时,对其各学习阶段的专业有一定要求,导致一些跨专业的硕士生或博士生无法获得机会,这就使高校外语教师队伍结构单一,尽管在外语专业上具有极强的学术研究能力,但是复合应用能力较差,无法培养出复合型外语人才。此外,一些地方高校经费不足,教师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未落实到位,教师进一步学习受限,海外进修机会更是凤毛麟角,长此以往就形成与现代教育脱节的情况。

四、高校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

多年来,中国通过实际行动向世界宣告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与此同时,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强调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并提出要高度重视国际传播力建设,向全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不断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并在世界范围内树立起闪亮的中国形象。因此,提升对外傳播力势在必行,这也对外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全新要求。

(一)转变教学观念,提高综合素养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综合化趋势愈发明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推动了中西方在经济、人文、科技等多重领域的深度碰撞,为彼此交流搭建了平台。而在相互渗透、融合的过程中,需要外语人才的高度参与,复合型人才成为培养的主要对象。但传统的教学方法、理念和模式显然已经不再适用,无法满足外语人才综合素养培养的要求。对此,必须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摒弃以往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打破专业限制和束缚,以提升人才综合素养为目标,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首先,应关注学生基本外语技能的培养,如听、说、读、写、译,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夯实基础知识,为今后开展对外传播工作做好铺垫[4]。其次,在强化学生外语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还应涉及金融、法律、新闻、外贸等专业知识,让学生在今后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利用专业优势,讲好中国故事,担负起对外传播的重任。最后,加强学生综合素养培养,使学生不仅具有运用外语知识的能力,同时还应加强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的培养。

(二)立足“外语+”理念,创新外语专业教学形式

基于对外传播力提升背景,外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还需要依靠科学的课程体系和创新的教学形式。为了使外语专业学生在毕业后能够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满足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必须在学校教育体系内推进复合型人才培养。如课程设置遵循“外语+专业”的模式,推动外语人才和专业人才技能的深度融合,真正实现两者的融会贯通。同时,采取双学位、双专业等方式,以“外语+”为媒介,构建起外语、专业以及小语种之间的协同育人模式[5]。只有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形式上做到多样化,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个人发展规划选择,从而主动参与到专业学习中,提高课程教学质效。

(三)融通中外,提升服务国家语言能力

在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院校应采取多种路径强化学生语言能力培养,从而服务国家,能够在对外传播中具备高水平的语言应用能力。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发挥翻译优势,组织外语专业学生参加国际赛事、国际会议、外事交流等领域的多语种口笔译服务。二是创新手段形式,内培外宣。对内引导学生深刻了解汉语的规范应用;对外则通过拓展海外实习基地外语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具备卓越外语能力的基础上,丰富实践经验,拓展知识体系,增强就业竞争力,为今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6]。三是守正强基。在我国国际传播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是主要任务之一,在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绝对不能精于外文而荒废中文,要始终满怀传承优秀文化的使命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践行责任担当。不仅如此,还应重视实践教学,提升课堂讲授与实践教学的融合深度,每年组织外语演讲、辩论、配音等竞赛,以赛促学,提高外语人才语言能力。

(四)重视教师专业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古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优秀的教师队伍不仅能够发挥榜样激励作用,还能为学生成长提供专业指导[7]。因此,只有当教师具备复合能力时,才能站在一定高度培养出复合型人才。因此,当务之急是建立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师资队伍。

首先,高校应开辟专项资金用于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引进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因为这类教师具有丰富的海外经验,在语言技能、视野眼见等各个方面都更有优势,故而更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也能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其次,高校应积极鼓励教师开展继续教育,或是进修第二学位,并为其提供信息、政策等支持,从而夯实外语专业师资力量,全面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解决当前教师队伍面临的各种矛盾与问题[8]。也可以选派优秀的外语专业教师去攻读另一专业学位,积极与国外一流大学联合开展教师专业培训;放宽教师聘用门槛,多引进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全面提升教师专业复合能力。最后,院校应统筹协调,为师师合作创设有利环境,做好沟通组织工作,根据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不同院系教师结构,力争让不同专业教师能够协同合作,发挥彼此优势,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

五、结语

在国际传播能力提升的背景下,加强外语人才培养刻不容缓,要求人才不仅外语水平扎实,还精通传播学等专业。对此,院校在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坚持高水平办学理念,深化“外语+”人才培养战略,坚定不移地培养优秀的国际传播人才,使外语人才不仅可以成为中外融通桥梁,还可成为我国对外传播的主力军,共同讲好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 王嘉伟,王灵玲,李宇红,等. 2000—2020年我国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山西青年,2022(5):132-134.

[2] 潘玥.“一带一路”背景下国家语言能力建设与高职院校“专业+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海外英语,2022(1):137-140.

[3] 刘艳.浅析高校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J].校园英语,2021(44):65-66.

[4] 曲晓慧.“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39(5):178-180.

[5] 王蕾.“一带一路”倡议下多元化外语人才培养面临的新挑战[J].理论观察,2021(8):158-160.

[6] 徐慧娟.跨学科教育视角下“专业+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视界,2021(13):148-150.

[7] 冯德河,刘均国.“外语+专业”教学模式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J].山东教育(高教),2021(Z1):111-114.

[8] 王晓跃,韩红章.新时期对外传播人才培养的“三个意识”[J].传媒,2019(12):86-88.

作者简介 周莹,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学、社会语言学、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外语人才国际传播复合型人才
基于区域经济的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策略研究
基于国际化视野下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个性化外语人才培养浅析
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的的第三语言韩国语教育
国外外语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
基于校企合作的“互联网+”复合型人才的跨界培养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