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能力提升策略
2022-10-03孟繁博潘颖
孟繁博 潘颖
摘要: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思政教育是“互联网+”时代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创新发展,是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提高高校网络育人质量的内在要求。文章分析高校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发现部分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不高,开展网络思政工作缺乏价值引领、缺乏阵地建设意识等问题。针对辅导员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能力提升策略:高校辅导员要通过提升媒介素养,增强网络思政教育的互动性和有效性;通过创新网络思政内容,增强网络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针对性;通过加强网络思政阵地建设,提高网络思政教育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旨在完善高校网络育人机制,切实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思政;工作现状;高校辅导员;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4-0075-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0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项)“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学生党员教育模式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0zsszsx112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指示精神,为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如何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树立了灯塔。
2015年国务院发布我国“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指出,“互联网+”就是要把最新的互联网、新媒体技术与当前社会各层面、各行业、各业态深度融合起来,从而达到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等社会进步的良好效果[2]。按照这个指导意见,高校辅导员的思政教育工作也可以充分与互联网技术融合。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网络思政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网络文化的信息传播过程,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政教育的主体,是网络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思政教育内容是网络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传播信息,大学生作为思政教育的客体,是网络传播过程中的目标受众。高校辅导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切实提升网络思政能力。
一、高校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意义
(一)从网络思政的传播者——辅导员角度来看,开展网络思政是“互联网+”时代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创新发展
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要学会运用QQ、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技术,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空间的局限,拉近思政教育工作与青年学生的距离。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将网络育人作为“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对辅导员开展网络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3]。同时,将新媒体技术应用于思政教育过程,可以促进辅导员对思政教育规律和方法的深入思考,促使辅导员形成在网络育人方面的特色工作和典型经验。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好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是当前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从传播信息——网络思政教育内容的角度来看,互联网技术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是“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必然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4]。可见,手机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网民学习、生活中获取信息运用最频繁的新媒介之一。传统思政教育形式多为线下教育方式,内容设计上也比较陈旧,已经很难满足当代大学生善于利用网络学习最新时政内容的现实需求。当前社会各阶段学生的线上教育发展越来越普及,线上教育的方式早已被各阶段学生接受。因此,高校辅导员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在工作中探索互联网与思政教育工作的融合方法,运用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必然。
(三)从传播受众——大学生的角度来看,互联网技术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是提高高校网络育人质量的内在要求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然而当前世界文化、媒介生态的复杂变化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多元文化在世界范围内趋向于融合发展,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突出,无论从年龄上还是知识储备上,当代大学生面对新生事物都更容易接受;另一方面,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使一些大学生淡化了政治信仰,模糊了理想信念,缺失了社会责任感,因此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当今“互联网+”时代,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已成为高校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
二、高校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现状
(一)从传播者的角度来看,部分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不高,导致网络思政教育效果不佳
目前,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普遍不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辅导员信息加工意识不强
大部分辅导员在面对复杂的媒介信息时,不能对媒介信息进行深入的剖析与整合,没有经过信息再加工就转发给学生,更不能与学生针对某些问题展开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2.辅导员与大学生媒介信息互动有限
大部分辅导员可以通过浏览学生QQ空间、微博、微信朋友圈等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生活學习等基本情况,但辅导员与学生在网络上开展的思想交流十分有限。
3.辅导员针对网络思政教育的科学研究能力比较弱
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和教学任务在辅导员工作中占比较高,辅导员用来处理学生日常事务性工作的时间比较多,有的高校对辅导员授课工作量还有要求,所以很多辅导员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针对专项工作的科学研究,网络思政工作只停留在转发信息的层面,没有针对网络思政教育效果的科学研究,也就忽视了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教育效果的反馈,从而导致辅导员的网络思政能力停滞不前。
(二)从传播内容的角度来看,部分高校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政工作缺乏价值引领,学生参与和互动的积极性不高
当前新媒体平台推出的思政内容,不乏逻辑清晰、充满吸引力、鲜活的网络思政文化产品。但是部分高校辅导员的网络思政内容推送是将思政理论知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或者时事新闻等直接转发至学生的QQ群或者微信群,在网络思政内容的编排和组织上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对信息的再加工。还有部分辅导员运用新媒体开展的网络思政教育以办理学生日常事务为主,缺乏系统性的有价值引领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高质量、有针对性的网络思政文化作品,久而久之,辅导员转发的内容对学生就没有了吸引力,降低了网络思政教育过程中学生参与和互动的积极性。
(三)从媒介使用的角度来看,部分高校辅导员缺乏阵地建设意识,阵地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不强
当前,多数高校辅导员会利用大学生常用的新媒介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满足了大学生利用新媒体开展学习的要求,实现了高校思政教育空间的拓展和延伸。但是部分辅导员对新媒体的运用缺乏阵地建设意识,对新媒体的使用多为模仿其他辅导员成功案例,没有形成对网络思政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手段的规律性认识,多数辅导员没有打造固定的网络思政教育阵地,网络思政工作零散、随机性较大,网络思政阵地建设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三、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能力提升策略
(一)提升媒介素养,增强网络思政教育的互动性和有效性
传播学理论认为,个人的媒介素养主要包括个人在互联网上选择和理解信息的能力,还包括对不同媒介的使用能力。辅导员应主动了解新媒介的特点与发展规律,充分认识到互联网与思政教育融合的重要性,主动学习大众传播学中涉及信息选择和理解的理论知识,提升网络思政能力。
1.树立媒介信息意识是辅导员提升媒介素养的第一步
其一,辅导员要正确认识和使用新媒体工具,更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互联网。大学生作为新媒体最活跃的用户群体,对信息的选择和判断能力有限,辅导员作为最贴近学生的老师,要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引导学生树立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帮助学生理解新时代信息传播的优点和缺点,引导学生合理运用网络多学习新知识,及时了解时事政治、最新政策,正确行使自己的网络话语权,通过媒介平台准确表达自我,增强负面信息的免疫力。
其二,辅导员要熟悉最鲜活的网络用语的意义,并学会运用,在网络上拉近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青年学生喜欢运用最新、最热的网络用语表达自我,辅导员学会运用学生爱用的网络热词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增强学生与老师沟通的有效性,提高网络思政教育中师生互动的频率。
2.辅导员要提升媒介使用能力
大学生每天都要面对大量的信息,可能使用多种多样的媒介,因此,对大学生来说,通过哪些媒介获取信息,在获取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后如何消化、处理、传播这些信息,对高校舆情安全非常重要。学生从一些不良网站获取非法信息、不恰当地转发信息、对信息理解不透彻等情况都可能引发高校的舆情。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学会用网络数据、网络工具来分析学生日常思想和行为的变化,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学会用网络平台和网络空间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等活动[5]。辅导员要通过信息加工和处理,将不同的内容应用于不同的情景。
例如,在学生党员教育过程中,辅导员可以适时将《榜样》系列栏目推荐给学生党员观看学习,并就榜样人物的事迹加以分析,引导学生党员学习榜样人物的优秀品格。还要引导学生利用好各种媒介正确选择获取信息的渠道,更要理性判断和解读信息,不断提升自己对信息的处理与分析能力,通过分析不同媒介的优点和缺点,有效发挥各类媒介在思政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从而切实强化网络思政教育的效果。
(二)创新网络思政内容,增强网络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针对性
辅导员要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拉近思政教育与学生的距离,就必须从网络文化作品的内容创新上下功夫。高校网络思政的内容首先应包含传统思政工作所涉及的全部内容,辅导员在创新网络思政内容的过程中还要综合考虑思想内涵、贴近程度、教育效果等多种因素,要选择一定时期内青年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结合学校一定时期内的重点工作作为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并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适当调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針对性,让不同年级、不同学生都有收获。辅导员可以从加强政治引领、厚植爱国情怀、强化价值引导等角度,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营造浸润式的思政教育氛围,更好地助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
在创新网络思政内容的过程中,应当不断完善师生协同工作机制。因为大众文化的传播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大学生作为受众,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同时也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因此高校辅导员可以挑选和培育一批理论水平高、政治方向坚定的优秀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在网络思政内容生产和加工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大学生的认知角度做好信息的选择和加工,将他们培养成广大青年学生群体的“意见领袖”,发挥朋辈群体特有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让大学生接收到最感兴趣的思政教育内容,确保网络思政内容的针对性不断增强。
(三)加强网络思政阵地建设,增强网络思政教育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辅导员要正确认识和运用互联网技术,不断丰富自己的计算机知识,学会运用各类新媒体平台,主动加强网络思政教育阵地建设。在工作中逐步形成对网络思政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手段的规律性认识,加深对新媒介功能的研究和理解,打造固定的网络思政教育阵地,改变辅导员网络思政工作零散、随机的现状。传播学认为,信息传播过程中会形成“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可以影响信息的传播方向和传播模式。辅导员队伍作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主力军,应充分发挥自身在学生中的信任优势,充当大学生在互联网上的“意见领袖”,引领大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媒介信息时,时刻保持高度的网络安全意识,能识别和分析各种信息的正面价值和不良影响,增强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辅导员的思政教育阵地建设可以通过建设和推广特色思政教育专题网站、建设校园网专题栏目或运营个人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将管理学生的具体事务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利用以上阵地有计划地开展系统性的网络文化传播活动,逐步形成辅导员网络思政教育特色,从而增强网络思政教育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四、结语
“互联网+”时代,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着力完善“三全育人”体系,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已成为高校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高校辅导员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网络思政的能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起着关键作用。辅导员要树立“互联网+”的创新观念,通过创新网络思政内容、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加强网络思政阵地建设等途径提升网络思政能力,完善高校网络育人机制,切实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EB/OL].信息公开-国务院文件,http://www.gov. cn/zhengce/content/2015-07/04/content_10002.htm,2015-07-04.
[3] 孟繁博.高校辅导员微信公众号的网络育人实践探索:以“青春·思辨·成长”栏目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1(14):4.
[4] 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2-02-15.
[5] 高翔,杨云霞.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新思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9(20):32.
作者简介 孟繁博,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潘颖,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