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融合背景下跨媒介叙事的主要特征及研究策略

2022-10-03陈岩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4期
关键词:研究策略媒体融合

摘要:文章针对目前学界对“跨媒介叙事”界定上存在的差异,分析了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探讨跨媒介叙事的核心理念和主要類型,旨在为相关学科的跨媒介叙事研究提供参考。文章首先分析了媒介定义的演变和发展,认为媒介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文章提出,目前国内所指的跨媒介叙事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在多个媒介平台上同时或依次呈现的带有商业或娱乐目的的作品,比如由小说改编成的电影、动画或电子游戏等;另一类是指以某种媒介为基础,对他种媒介的指涉、借用,以增加原作品的美学内涵,其更常见于文学作品。文章阐述了跨媒介叙事的主要特征:媒介组合、媒介转换、再媒介化、语图叙事等,认为由于跨媒介叙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跨媒介研究需要对作品的跨媒介特征和美学内涵有敏锐的认识,并具备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学术视野。研究者要立足本学科,加强与相关学科的合作,培育媒介能力。只有真正地理解媒介,才能在媒体融合时代做好跨学科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媒体融合;跨媒介叙事;媒介组合;跨媒介指涉;语图叙事;研究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4-0001-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当代英国小说的跨媒介叙事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21BWW047

当今没有任何媒介,也没有任何一种媒介活动可以独立于其他媒介,一如媒介无法独立于社会、经济和政治。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所有人都是媒介风景里的一部分,这片风景里的几乎所有内容都可以以某种形式和方式构成跨媒介。换句话说,由于媒介对人类生活的渗透,人们已经生活在被媒介包围的世界。跨媒介已经成为当今发展势头强劲的媒介现象。对跨媒介叙事的研究范围正在迅速扩大,其研究领域涉及大众传媒、新闻、艺术、文学、政治等众多学科。伴随着视觉和图像转向的浪潮,跨媒介叙事研究正迅速地成为具有颠覆性和革命性意义的研究领域。

一、媒介的定义是动态和发展的

面对当今迅猛发展的科技社会,给媒介下一个准确的、全面的,且能够满足各个学科需求的定义是几乎不可能的,这不仅是因为需要用大段的文字,而且会引来许多争议。因为自从人类认识到媒介的重要性,并开始对它作出界定以来,各学科的有识之士对媒介的界定就是在不断修正、不断发展中形成的。所以,媒介的定义是动态的和发展的,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这里既有媒介自身发展和演变的原因,也有不同时期人们对它的认知的变化,这就是不同时期人们对媒介的认识和界定会出现很大差异的原因。

对于媒介的定义,国内外媒介研究、文学和文化研究等学者几乎都没有达成一致的见解。从词源学来说,媒介在拉丁语中是“中间”的意思。据考证,媒介这个用语在1930年前后进入英语中,意思是“交流的渠道”。此后,便成为一个含义极具争议的术语。

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被西方尊为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是媒介理论的播种者,也是媒介研究最重要的学者之一。他把媒介界定为人体或人脑的任何延伸。他认为“媒介即信息”。重温麦克卢汉20世纪的论断,对当今人类面对新媒介的急剧变革具有积极的意义。麦氏点出了现代人对技术的依赖,希望不断地突破人的自身局限,依靠技术将幻想变成现实。而实现这些幻想的手段正是人类依靠的各种媒介。

美国学者米歇尔继承并突破了麦克卢汉对媒介的定义,认为“媒介不仅限于物质,也不仅限于信息”。米歇尔“关于媒介的十个命题”是媒介研究最为全面和最具有哲理的总结,对人们认识媒介的本质和内涵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影响广泛。比如,他提出“所有媒介都是混合媒介”。米歇尔的媒介混合理论为后来的跨媒介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依据。米歇尔指出,“我们不仅思考‘关于媒介的问题,我们还‘用媒介进行思考……我们与媒介之间是一种相互构成的关系;我们创造它们,它们也创造我们”[1]。米歇尔的论述充分描述了当代人被媒介所包围以及与媒介的共生关系。米氏认为媒介话语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隐喻的,另一种是空间的。这个论述在某种程度上开了当今盛行的“空间理论”研究的先河。在米歇尔之后,理论家和学者们赋予媒介的各种定义还在不断增加。

综上所述,媒介的含义是不断变化的。在不同历史时期,其定义和内涵各有不同。

二、跨媒介叙事的界定和研究范畴

由于媒介本身的特点,也由于不同学科使用媒介的视角和方法的不同,因而在界定跨媒介叙事时产生了差异,甚至引起相关术语使用的混乱。因此,有必要梳理国内外学者对跨媒介叙事的界定,明确其研究范畴。

(一)跨媒介的由来

媒体融合、跨媒介叙事以及“超媒介叙事”本质上都是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老媒介的变革和新媒介发展的必然结果。亨利·简金斯被认为是媒体融合理论的创始人,也被称为“21世纪麦克卢汉”。他于2003年首次用“融合”一词来描述数字化世界不同媒介系统之间的一系列交叉、交融和冲突,并在其专著中提出一个重要概念——“超媒介故事讲述”,用来指“通过不同媒介平台展开的故事讲述”。简金斯的这个提法在国内常常被翻译成“跨媒介叙事”。实际上,近些年国内刊物上所讨论的“跨媒介”,有的属于文化、媒介研究,有的则属于文学和艺术研究,其研究的范畴虽然有所重叠,但实际上不是一回事,所以容易造成使用和理解上的混乱。

简金斯提出的“超媒介故事讲述”在西方学术界二三十年间具有较大的影响。简金斯认为,当我们谈论融合文化时,我们是在描述这样一种环境,在其中意义丰富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声音、每一幅图像、每一种关系都将在最广泛的多种媒体平台上展示出来[2]。这里简金斯谈到了媒体融合与跨媒介叙事的关系。在他所描述的故事讲述世界里,每一种媒体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只有这样,一个故事才能够以电影开头,进而通过电视、小说以及动漫展开进一步的详述。显然他所说的跨媒介叙事主要与娱乐业相关,是典型的商业行为。这种跨媒介叙事运用多种媒介的整体效果,而不是单一媒介的累加来吸引观众,获取最大化商业利益。它可以最先由电影再到游戏等多个平台依次或同时推出某产品。可以看出,他所指的跨媒介主要是文化和媒介研究范畴,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和艺术研究范畴。

(二)国内对跨媒介叙事界定的差异

国内学界对跨媒介叙事的界定大体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主要从媒介学或叙事学出发研究和界定跨媒介叙事。比如,王瑛在论文中引用了凌逾对跨媒介叙事的定义:“所谓‘跨,即打破边界、交叉互联、合作融合、扩容转向,兼容并包。”王瑛认为,“我国的跨媒介叙事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各种媒介叙事的可能性和合法性研究、文字叙事与其他媒介叙事的关系研究、跨媒介叙事现象研究等”[3]。王瑛的归纳和凌逾的定义很具有代表性。从定义和研究范畴来看,王瑛和凌逾等学者对跨媒介叙事的定义很接近或等同于简金斯所指的“超媒介故事讲述”。

而龙迪勇在论文中对跨媒介叙事的界定与王瑛的界定有很大的差异。他在论述西方小说的音乐叙事时指出:所谓跨媒介,就是一种表达媒介在不改变其自身媒介特性的情况下,还跨出其本位去追求另一种媒介的“境界”或效果[4]。这个界定与简金斯的定义以及王瑛的论点显然有所不同。龙迪勇所指的跨媒介叙事类似于西方以拉杰夫斯基和沃尔夫为代表的跨媒介叙事研究。

对于此类跨媒介研究,周宪对其作了非常详细和全面的介绍和探讨,并指出,“跨媒介性强调的是媒介之间的交互关系,简单地说是一种比较或参照的视角,就是突破某门艺术的单一局限而进入一个更大的视域,采取总体性的方法来思考艺术,所探究的问题一定是超越单一媒介的艺术中带有普适性和共通性的问题”[5]。周宪虽然在这里指的是艺术作品,但对跨媒介叙事的界定更接近龙迪勇的而非王瑛的定义。

至此可以发现,虽然都用跨媒介叙事,但不同的研究者研究对象和目的存在很大的差异,且单从界定上来看也极不统一。综合来看,周宪和龙迪勇等学者所讨论的跨媒介叙事指的是媒介之间的关系。这类跨媒介叙事也被用来描述大量的跨出自身媒介的文化现象。

根据所涵盖的范围、内涵以及特征,大体有两种所谓的跨媒介叙事。第一,超媒介故事讲述,所指的实际上是“超越”自身媒介,在多种不同的媒体平台上,同步或依次形成某一作品的呈现,每一种媒介的呈现都可能对原版本进行添加或改编。这类跨媒介叙事大多见于具有商业化色彩的娱乐业或大众传媒。目前,这类跨媒介叙事连同媒体融合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延伸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电子时代的社会性行为。第二,跨媒介叙事,强调的则是媒介边界的跨越,注重媒介间的关系和边界意识,不是多种媒介的同时展示,而是以某一媒介为基础,借鉴、指涉其他媒介,發挥其他媒介所长,优化原来的媒介表现方式。这类学者所关注的主要还是文学和艺术创作中创作手法和理念的变革。以上两种跨越媒介的现象目前在国内基本上都被称为跨媒介叙事,其研究范畴既有重叠和交叉,也有较大的差异。

三、跨媒介叙事的主要特征及研究策略

(一)跨媒介叙事的主要特征

由于跨媒介叙事被广泛使用于电影、传媒、文学、艺术等学科,依据的主体媒介有所不同,因此表现特征也各有不同。即使是同一种表现特征,其手法也会有较大的差异。跨媒介叙事的常见表现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种。

1.媒介组合

媒介组合又称多媒介、混合媒介。媒介组合顾名思义是指至少由两种媒介的表达形式的组合,其涉及的种类很多,比如歌剧、电影、戏剧、表演、彩绘、漫画、电脑游戏等。目前最流行的漫画和电脑游戏就是集合绘画、摄影技术和技巧,以及声音、文字等多种表达媒介创作而成的作品。

2.媒介转换

媒介转换主要指电影、电视的改编等这一以生产目的为导向的媒介转换,比如将小说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戏剧等,或将小说改编成动画片、电脑游戏等。媒介转换后的作品只保留原作品的情节,或部分情节,原来的媒介元素在转换后的作品中会大大减少。

3.跨媒介指涉

跨媒介指涉分为显性跨媒介指涉和隐性跨媒介指涉,指在不改变原来媒介成分的情况下,对其他媒介特征的借用、模仿,或者唤出,比如在文学文本中对一段音乐的引用,在电影中对绘画、歌曲等主题和情节的借用,目的主要是唤起受众的想象,激发情感共鸣,增加美学内涵。跨媒介指涉可以在作品中直接提及所指涉的作品,也可以通过暗示、联想等实现隐性跨媒介指涉。

4.再媒介化

再媒介化主要指新媒介对旧媒介的改造、补救和修复,特别是与数字媒介相关的媒介革新。由于互联网、计算机技术、新的视觉技术等的作用,旧媒介正在经历重塑和改造,或者被淘汰的过程。因此,再媒介化被认为是新数字媒介的一个决定性特征,促进了媒介的快速发展和更新。

5.语图叙事

语图叙事是跨媒介叙事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一个影响极其广泛的用语。它主要指文学、艺术作品中语词与图像的关系,其最常见手法是借用视觉艺术的表现手法来达到叙事目的。通过栩栩如生的文字描述,读者能够将不在场的事物幻想成在场,从而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语图叙事的主要跨媒介特征是使叙事作品空间化,消解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分界,从而增加作品的美学内涵。

(二)跨媒介叙事的研究策略

相比其他人文学科的研究,跨媒介叙事研究具有独特的挑战性,不管是艺术学、文学、新闻传媒还是其他学科,研究者在从事跨媒介叙事研究时都面临着跨学科的严峻挑战。所以,有必要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并采用适合自己的研究对策。

1.具备跨学科基础知识和学术视野

虽然存在多种跨媒介叙事的表现特征,但在跨媒介叙事的作品中往往不是某一种特征而是多种特征同时在作品中呈现。由于跨媒介叙事涉及多种门类和多个学科,研究者须具备一定的跨学科知识和学术视野。

2.立足本学科,以本学科媒介研究为主,以跨学科媒介研究为辅

研究当代文学、艺术、传媒作品的多样性,关注非主流文化形式对主流文化的介入,将不同的媒介叙事置于平等和相互影响的位置。

3.实现与其他学科的学者和媒介实践者的真正合作

从跨媒介叙事研究切入,打破传统认为的艺术与绘画、语言与图像、音乐与舞蹈等之间的异质界隔,联合艺术研究者,包括音乐、电影、戏剧等学科的学者,共同开发和创作跨媒介作品,将研究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

4.培育媒介能力,充分理解媒介

只有理解媒介,对媒介的认知提高了,才能使自己适应媒体融合时代的发展,才能理解跨媒介作品的深刻内涵。在媒体融合时代,对媒介能力的研究以及培养应该受到特别的重视,它不仅是一些从事传媒工作人员要具备的能力,也是媒体融合时代每一个公民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对媒介研究者来说尤为重要。

四、结语

科技可以改变人们对世界的期待,但改变不了人们的根本需求和动力。媒介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必然需求和发展动力。在新的历史语境下,跨媒介叙事研究应当从方法和视角上对媒介日渐多元化的现象作出回应。与媒介相关的重要学科均应该批判性地去审视当代传媒、艺术和文学作品中的媒介交叉和跨界现象,注重媒体融合对社会的影响,并关注国际上跨媒介学科的最新发展,将中国跨媒介叙事学带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1] W.J.T.米歇尔.图像何求:形象的生命与爱[M].陈永国,高焓,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216.

[2] 简金斯·亨利,周宪,许钧.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M].杜永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4-5.

[3] 王瑛.回顾与展望.跨媒介叙事研究及其诗学建构形态考察[J].中国文学研究,2016(4):16-21.

[4] 龙迪勇.出位之思:论西方小说的音乐叙事[J].外国文学研究,2018(6):115-131.

[5] 周宪.作为艺术理论方法论的跨媒介性[J].江海学刊,2020(2):202-209.

作者简介 陈岩,本科,编辑,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中国江苏网设计部副主任,研究方向:新闻传媒、跨媒介叙事。

猜你喜欢

研究策略媒体融合
现代经济下的企业管理创新性研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研究
试论如何使高中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物理知识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