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多发性脑梗死中行磁共振和CT诊断的价值
2022-09-13崔树凯管云王雪娇
崔树凯 管云 王雪娇
“多发性脑梗死”为特殊形式的腔隙性脑梗死,主要梗死位置在基底节,除此之外也可发生于顶叶、小脑、丘脑、脑干等位置,主要病因是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的诱发,引起人体脑深部微小动脉闭塞出现,发生脑组织缺血[1]。多发性脑梗死具有较高的临床发病率,经常首发症状为脑卒中发作,台阶式进展,中老年比较常见、多发。该病发病一般较为隐匿、突发性,发病后进展迅速,可以在短时间内引起患者头晕、恶心、语言障碍及行动限制等,危害较大[2]。有研究表明,早期治疗多发性脑梗死对于病情控制、预后等均有促进作用,可以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降低患者病死率、致残率等[3]。对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诊断意义深刻,早诊断、早治疗是该病临床诊治原则。CT与磁共振(MRI)作为临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用于多发性脑梗死的诊断与病情评估有很好作用,但是受到设备、技术、病情等因素影响,在诊断效果方面存在差异。基于此,本研究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2020年12月-2021年12月)64例进行分组,比较MRI与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12月南通市通州区中医院收治的64例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年龄≥60岁;(2)经血管造影确诊为脑梗死[4]。排除标准:(1)合并脑出血;(2)合并颅脑外伤;(3)颅内肿瘤疾病;(4)心、肝、肾严重功能障碍;(5)患有精神疾病;(6)各种检查禁忌。接受CT检查患者为对照组(32例),接受MRI检查患者为试验组(32例)。试验组年龄60~93岁,对照组年龄60~89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见表1。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自愿参加,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进行CT检查,检查前对患者介绍病情初步诊断结果,并询问患者既往病史、治疗史等,并向患者详细介绍CT检查的各项注意事项、准备工作及费用等,为其进行CT检查。使用西门子64排螺旋CT诊断仪(西门子公司)。调节工作参数:(1)电压 150 kV;(2)电流 300 mA;(3)扫描层厚 10 mm;(4)矩阵 512×512 ;(5)准直:0.80 mm。对患者颅脑进行多角度扫描,包括横断面、冠状面等,扫描并观察患者脑窗、骨窗。CT检查均由高年资影像科CT检查医生操作,严格按照CT诊断仪使用说明书、检查操作规范进行。检查结果由两名经验丰富的医生分析、讨论,得出一致诊断意见,如果诊断结果出现分歧,需商讨后统一。无法统一时邀请第三名医生加入,少数服从多数。
1.2.2 试验组 进行MRI检查,使用1.5T MRI扫描仪(西门子公司)。调节扫描仪工作参数,(1)TE:6.6 ms;(2)TR:30 ms;(3)层厚:1.0 mm;(4)层间距:0.5 mm,矩阵:256×196。检查前向患者介绍MRI检查相关知识、具体操作、费用等。指导、协助患者仰卧位,头先进,进行T1WI、T2WI序列扫描,同时给予冠状位T2FLAIR扫描、DWI扫描。MRI检查由经验丰富影像科MRI检查医生完成,严格按照MRI诊断仪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并执行相关检查操作规范,保证检查准确性。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不同发病时间检出率: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多发性脑梗死不同发病时间检出率,发病时间为 <24、24~48、>48 h。(2)病灶位置: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多发性脑梗死顶叶、基底节、小脑、丘脑、脑干、脑室旁、颞叶病灶位置检出情况。(3)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病灶检出数、最小病灶直径。(4)检查情况:统计两种检查方法检查用时、费用。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不同发病时间检出率比较
MRI发病时间<24、24~48 h多发性脑梗死检出率均明显高于CT检出率(P<0.05)。MRI与CT发病时间>48 h多发性脑梗死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同发病时间检出率比较(%)
2.2 两组病灶位置比较
经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诊断,试验组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病灶共计65个,其中顶叶5个、基底节27个、小脑8个、丘脑7个、脑干7个、脑室旁6个、颞叶5个。对照组患者多发性脑梗死病灶共计64个,其中顶叶6个、基底节25个、小脑7个、丘脑8个、脑干6个、脑室旁6个、颞叶6个。MRI顶叶、基底节、小脑、丘脑、脑干梗死病灶检出率均明显高于CT(P<0.05)。MRI与CT脑室旁、颞叶梗死病灶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两组病灶位置比较(%)
2.3 两组病灶检出数及最小病灶直径比较
MRI病灶检出数多于CT,MRI检出最小病灶直径小于 CT(P<0.05),见表 4。
表4 两组病灶检出数及最小病灶直径比较(±s)
表4 两组病灶检出数及最小病灶直径比较(±s)
组别 病灶检出数(个) 最小病灶直径(mm)试验组(n=32) 1.82±0.09 2.15±0.11对照组(n=32) 1.03±0.06 3.34±0.26 t值 41.315 23.845 P值 0.000 0.000
2.4 两组检查情况比较
MRI检查用时长于CT,检查费用多于CT(P<0.05),见表 5。
表5 两组检查情况比较(±s)
表5 两组检查情况比较(±s)
组别 检查用时(min) 检查费用(元)试验组(n=32) 13.54±1.05 700.45±34.65对照组(n=32) 10.64±1.12 552.64±23.05 t值 10.686 20.092 P值 0.000 0.000
3 讨论
多发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脑组织疾病,多见于老年人,年龄增长、高血压等为该病主要高危因素,导致患者语言障碍、意识障碍、行动受限及头晕、眩晕、耳鸣等,危害较大,如果治疗不及时可导致患者死亡,病死率、致残率都比较高[5]。有研究指出,多发性脑梗死患者在诊断不及时的情况下,随着病情进展,出现大面积梗死的情况下,会引起患者脑水肿,死亡风险高[6]。由此可见,对于多发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十分重要,早诊断、早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以及预后[7]。目前,临床上用于多发性脑梗死疾病诊断的手段很多,其中常用的是CT检查、MRI检查等[8]。受到检查技术、设备条件、疾病发生时间、病灶大小等因素影响,CT与MRI检查的临床应用效果有差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9]。
包立明[10]研究中指出,老年多发性脑梗死临床诊断中,CT与MRI诊断价值比较,在发病48 h内多发性脑梗死MRI检出率明显高于CT。且在脑干、基底节、丘脑、额叶、顶叶位置的病灶检出率MRI高于CT,与本次研究结果相近。本次研究中,老年多发性脑梗死临床诊断中,MRI发病时间<24、24~48 h多发性脑梗死检出率均明显高于CT检出率(P<0.05)。MRI顶叶、基底节、小脑、丘脑、脑干梗死病灶检出率均明显高于CT(P<0.05)。分析原因为:CT诊断多发性脑梗死主要利用人体不同组织吸收X线的效果不同,区别梗死病灶与正常组织,操作比较简单,且费用较为低廉。但是,如果脑梗死病灶比较小,或者梗死病灶位置较为特殊,受到其他组织的遮挡,诊断灵敏度比较低,容易漏诊或者误诊[11]。MRI检查与CT相比成像质量更高,分辨率高,可以在检查过程中分析患者梗死灶血流灌注,以及梗死灶与其他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更加准确地判断及分析梗死部位、梗死程度[12]。MRI检查在患者发病48 h内梗死灶的检出率高于CT,主要原因是患者梗死发生后会出现细胞水肿,但是程度轻微,MRI凭借高分辨率对于细胞水肿所反映出来的水聚集状态有很高敏感性,检出更加容易[13]。48 h后水肿发展、严重,通过CT、MRI等影像学检查均可观察到清晰的水肿表现,所以检出率相当。MRI在多发性脑梗死顶叶、基底节、小脑、丘脑、脑干病灶位置的检出率比较高,MRI检出最小病灶直径小于CT(P<0.05),主要原因是MRI空间分辨率高于CT,客观评价梗死灶情况,将不同位置、较小、隐匿的病灶均可清晰显示。
本次研究中,MRI检查在多发性脑梗死老年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高于对照组,特别是诊断微小病灶、早期发病的检出率突出。但是MRI检查用时长于CT,检查费用多于对照组(P<0.05),检查时间与费用不如CT好。
综上所述,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MRI检查与CT检查的价值比较,MRI优于对照组,是更为理想的检查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