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宫黄体酮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分析
2022-09-06李青
李 青
(济南市历下区人民医院,山东 济南 250000)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雌激素依赖性疾病,育龄期妇女是主要患病人群,患者常出现腹部持续疼痛、排尿困难、周期性出血,严重者会导致不孕。临床治疗以腹腔镜手术为主,能帮助患者有效缓解病情,但难以到达治愈目的[1]。近年来,孕激素类药物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治疗,如安宫黄体酮,该药物作为19-去甲睾酮的衍生物可负反馈作用抑制卵巢激素的分泌,起到抑制子宫内膜组织增殖,使异位内膜组织萎缩的作用。本研究采用安宫黄体酮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异位症患者,效果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9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纳入标准: ①符合参考文献[2]中相关诊断标准,并经相关影像学检查确诊;②内分泌及免疫功能正常;③对本研究使用的药物无过敏情况,且治疗依从性良好;④可按照研究所提供的方法开展治疗,确保治疗的持续性,提供完善的临床数据;⑤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①处于妊娠或哺乳期;②合并恶性肿瘤或器官功能衰竭;③精神异常、视听功能障碍,无法开展正常语言交流者;④患者已接受其他治疗方案、中途退出或无法坚持治疗。将纳入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7例。观察组:平均年龄(28.26±3.43)岁;平均BMI为(21.82±1.35);平均病程(3.62±1.07)年;根据美国生育学会修订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标准(r-AFS):Ⅰ期18例,Ⅱ期12例,Ⅲ期10例,Ⅳ期7例;有生育史22例,无生育史25例。对照组:平均年龄(28.85±3.37)岁;平均BMI(22.52±1.56);平均病程(3.60±1.15)年;Ⅰ期15例,Ⅱ期16例,Ⅲ期11例,Ⅳ期5例;有生育史24例,无生育史2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两组术前均行临床检查,包括:采用B超检查两侧卵巢,采用输卵管通液术检查输卵管,采用彩超检查盆腔腹膜表面、子宫体,对不典型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如缺损、充血等采用内凝-热色实验,明确是否为内膜异位症病灶。后实施腹腔镜手术治疗,具体如下:实施全身麻醉,并叮嘱患者取截石位,置入举宫器,于脐下1 cm处做一切口,建立人工气腹(压力维持在12~14 mmHg)。常规取麦氏点水平作两个0.5 cm的切口,置入腹腔镜器械,在腹腔镜下探查直肠、卵巢、输卵管、子宫等,找到黑色、紫蓝色结节病灶或巧克力囊肿。对于内部病灶直径≥5 cm的患者,剥除后电凝创面,若仍存在活动性出血,则缝合卵巢;而对于病灶直径<5 cm的患者,电灼,不缝合卵巢,若患者病灶在卵巢表面、腹膜等位置,可直接进行电凝灼烧破坏病灶,若合并不孕者,采用美兰通液试验,若存在远端阻塞或输卵管伞端闭锁,则同时实施输卵管造口术。上述操作完成后,采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盆腔,直至灌洗液清亮为止。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实施安宫黄体酮治疗,口服安宫黄体酮片(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3020715,规格:2mg*100片),10 mg/次,1次/d,连续服用3个月。
1.3指标评定 临床治疗:显效,经治疗后患者盆腔痛、月经痛等症状基本消失,且B超检查无盆腔肿块;有效,上述临床症状有部分缓解,经B超检查盆腔肿块体积缩小;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甚至加重。激素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于治疗前后,在月经周期第3~5天静脉采血3 mL,离心,取血清,测定血清雌二醇(E2)、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样本中的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sICAM-1)、卵泡抑制素(FS)及可溶性白细胞2受体(sIL-2R)水平。生育功能:统计两组1年内的累计妊娠率。血流动力学指标:检测治疗后的双侧子宫动脉血常规指标,包括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疼痛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包括:性交痛、盆腔痛、痛经等。
2 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观察组:47例患者中,显效26例,有效18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3.62%;对照组:47例患者中,显效23例,有效14例,无效10例,有效率为78.72%两组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4.37,P=0.036)。
2.2两组激素水平的比较 两组治疗后各项激素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激素水平的比较
2.3两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比较 两组治疗后各项血清细胞因子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2.4两组生育功能的比较 观察组1年内累计妊娠率为63.83%(30/47),对照组为40.43%(19/4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5.16,P=0.023)。
2.5两组PI及RI的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两侧PI、R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见表3。
表3 两组血流动力学比较
2.6两组疼痛度的比较 两组治疗后的性交痛、痛经及盆腔痛程度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见表4。
表4 两组前后疼痛度比较分)
3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会导致患者体内卵巢激素发生显著性变化,进而导致周期性出血,患者多数表现为性交痛、月经失调、痛经等症状[3]。其致病机制尚未阐明,目前广为接受的假说为种植理论与经血逆流理论。有研究认为,腹腔镜手术可祛除患者内部病灶、分离粘连,还不易损伤邻近脏器。但腹腔镜手术无法完全破坏或清除病灶处异位细胞,卵巢激素会将其滋养并随月经周期产生经血出现浸润性生长,经血的不断产生、纤维化会对盆腔结构造成破坏,加重临床症状[4]。非甾体抗炎药物是治疗该疾病的传统药物,该类药物通过抑制患者体内炎症因子的产生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但该药物无法有效清除病灶,同时还存在诸多不良反应[5]。
安宫黄体酮是临床常用的孕激素类药物,常被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腺癌等,具有改善雌激素水平与黄体功能的作用,可周期性促使子宫内膜发生增殖、脱落、月经与修复等变化,最终达到临床治疗目的[6]。但该药近期疗效尚可,远期预后一般。本研究将腹腔镜与安宫黄体酮联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推测原因为:腹腔镜具有良好的手术视野,能探查患者内部的微小病灶,并使用电凝进行烧灼破坏病灶,快速恢复盆腔的正常生理功能,改善输卵管与卵巢功能,以达到治疗目的。而安宫黄体酮的使用能有效抑制子宫内膜的增生,被机体吸收后可使子宫内膜进入完全分泌状态,从而减少子宫内膜异常增生的出现[7]。
FS属于一种转化生长因子-β家族的单休蛋白,其主要存在于女性的卵泡、子宫内膜等组织中,子宫内膜异位可促使大量FS的分泌,导致血清FS含量的升高。sIL-2R是一种免疫标准物,有文献证实,该血清因子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存在密切相关[8]。sICAM-1则参与异位内膜细胞和基质的附着,在异位内膜的分裂、增殖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试验结果发现,该类患者经联合治疗后的各项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均显著低于单一腹腔镜治疗者。分析认为:安宫黄体酮能直接对抗异位生长子宫内膜组织的增殖,调控机体内分泌的表达,起到抑制淋巴细胞活化的状态,降低上述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表达[9]。
综上所述,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接受腹腔镜手术联合安宫黄体酮可提高临床效果,有效降低相关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改善生育功能,临床实用性强,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