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立哌唑对氨磺必利所致高催乳素血症的疗效研究
2022-09-06王婷婷王相立
高 兰,王婷婷,王相立
(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山东 临沂 276005)
氨磺必利系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治疗,但是与其他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相比,更易出现高催乳素血症,降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增加复发率,加重疾病负担;可导致女性月经紊乱、溢乳、性功能障碍、骨质疏松或矿物质密度降低等风险;男性可导致阴茎勃起时间延长、持续勃起及生育能力丧失。有研究提示氨磺必利对垂体D2、D3受体占有率高于中央区,可能是引起高催乳素血症的机制。阿立哌唑为DA受体部分激动剂,同时对突触后膜D2受体有拮抗作用,可以逆转抗精神病药物在结节-漏斗部产生的DA受体拮抗作用,从而降低血清催乳素水平。本文将其应用于氨磺必利所致高催乳素血症患者,观察其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纳入标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年龄18~50岁;女性;单用氨磺必利400~1200 mg/d 治疗,且剂量固定至少8 周;精神症状稳定;血清催乳素水平>30 ng/mL (正常范围<25~30 ng/mL)。排除标准:患有重大躯体疾病,如妇科疾病及内分泌疾病等;使用对催乳素有影响的药物;脑器质性疾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患者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平均年龄(32.85±9.59)岁;平均血清催乳素水平(60.15±15.41)ng/mL;病程2.7~3.7年,平均(3.2±0.5)年。研究组:平均年龄(33.25±10.31)岁;平均血清催乳素水平(59.86±11.67)ng/mL;病程2.5~3.7年,平均(3.1±0.6)年。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仪器和试剂 全自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及配套试剂盒(美国BECKMAN COUL TER公司,ACCESS型)。
1.2.2药物治疗对照组:维持氨磺必利的治疗(齐鲁制药,规格:200 mg/片)。研究组:每晚餐后加服阿立哌唑5 mg(成都康弘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规格:5 mg/片)。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2周。
1.3指标评定 血清催乳素:分别于入组时及治疗第4、8、12周末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采用化学发光检测。疗效评定: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1],共包括18个项目,涉及焦虑抑郁因子、思维障碍因子、缺乏活力因子、敌对猜疑因子及激活性因子,每个项目采用1~7分评价,分数越高表示精神疾病越严重。量表评定人员由经过统一培训的精神科主治以上医师担任。统计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 结果
2.1两组不同时点催乳素水平的比较 见表1。经Mauchly,s检验不满足球形假设(χ2=38.79,P<0.01),校正后ε=0.476。治疗药物和测量时点交互效应对血清催乳素水平影响有统计学意义(Greenhouse-Geisser法校正F=161.54,P<0.01)。治疗前两组血清催乳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研究组各时点血清催乳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表1 两组不同时点血清催乳素水平的比较
对照组血清催乳素资料球形假设未得到满足(χ2=16.38,P=0.006),校正后ε=0.609。治疗前与治疗后不同时点血清催乳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Greenhouse-Geisser法校正F=1.108,P=0.354)。
研究组血清催乳素资料球形假设条件未得到满足(χ2=43.93,P<0.01),校正后ε=0.451。不同时点血清催乳素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67.87,P<0.01),随治疗时间延长患者血清催乳素水平呈下降趋势。
2.2两组间不同时点BPRS评分比较 见表2。经Mauchly,s检验满足球形假设(χ2=5.23,P=0.389)。治疗药物和测量时点交互效应对BPRS评分影响无统计学意义(F=0.129,P=0.942),需分析治疗药物、时间的主效应。
表2 两组不同时点BPRS评分的比较
治疗药物对BPRS评分的主效应无统计学意义(F=0.648,P=0.431),两组间BPRS评分差值0.188(95%CI:-0.300,0.675),即不考虑时点时,两组间BP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不同时点BPRS评分资料经Mauchly,s检验不满足球形假设(χ2=26.20,P<0.01),校正后ε=0.560。时间对BPRS评分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Greenhouse-Geisser法校正,F=581.59,P<0.01),即不考虑药物时,不同时点BP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两两比较,各时间点间BPRS评分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治疗时间延长,BPR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
2.3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研究组:出现恶心3例、嗜睡及口干各2例、疲乏1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0%(8/20);对照组:发生恶心2例,嗜睡及疲乏个人1例,口干3例,发生率为35%(7/20)。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0.04,P=0.839)。
3 讨论
氨磺必利对多巴胺D2和D3受体具有选择性拮抗作用;高剂量氨磺必利选择性阻断边缘系统中部的突出后DA受体,使DA结合位点减少,从而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症状;低剂量优先阻断突触前D3/D2受体,导致负反馈机制的中断,增加前额叶皮质和中脑边缘系统DA的释放,对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产生作用。由于氨磺必利独特的药理受体作用以及良好的临床疗效,目前已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但治疗过程中较多患者出现血清催乳素升高。阿立哌唑是DA受体部分激动剂,也被誉为“多巴胺系统稳定剂”,在DA受体亢进状态时,可阻断DA受体活性;反之,在DA受体状态低下时,可激动DA受体活性。阿立哌唑可以双向调节DA受体的功能,从而达到平衡调节血清催乳素水平的作用[2-5]。
本研究显示:治疗后研究组各时点血清催乳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且阿立哌唑降低血清催乳素的作用治疗第4周就有所反映,治疗第8周表现更明显,第12周时血清催乳素水平基本回归至正常水平且维持稳定;两组BPRS评分随治疗时间延长而降低,但同一时间节点两组BPRS评分无显著差异;两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阿立哌唑可有效降低氨磺必利所致高催乳素血症,安全可靠。但本研究样本数目较少,对催乳素增高所致患者泌乳、闭经、骨质疏松等症状未进行跟踪调查,有必要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