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氏酵母菌联合乳果糖治疗糖尿病便秘的临床研究
2022-08-19李静钟志旭马伟钦
李静 钟志旭 马伟钦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内分泌疾病,也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随着经济水平大幅度提升,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很多层面因此发生变化,其中显著的变化之一即饮食结构,成为诱发糖尿病疾病主要因素。从最新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得知,我国年龄>20 岁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约为9.7%,基于此推算我国有近9000 万人患有糖尿病。由于糖尿病是终身慢性疾病,控制饮食和遵医服药是延缓糖尿病并发症主要方式[1,2]。对于糖尿病而言,常见并发症之一即自主神经病变,而该病变会造成糖尿病患者便秘,随着糖尿病病程延长,便秘发生率上升趋势显著。糖尿病患者因长期便秘出现腹部不适、腹胀、腹痛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布拉氏酵母菌与乳果糖均为治疗便秘常见药物,二者联用能较好地缓解便秘症状,促进排便。对此,本文选取部分糖尿病便秘患者应用布拉氏酵母菌联合乳果糖进行治疗,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 月~2021 年6 月本院收治的60 例糖尿病便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30 例。治疗组男17 例,女13 例;年龄61~81 岁,平均年龄(75.39±6.72)岁;病程4~26 年,平均病程(10.97±5.24)年。对照组男18 例,女12 例;年龄61~85 岁,平均年龄(75.36±6.75) 岁;病程4~27年,平均病程(10.67±5.90)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空腹血糖3.8~6.7 mmol/L;②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入院,并伴有不同程度的便秘;③大便次数为3~7 d 排便1 次。排除标准:①患有进食障碍;②就诊前1 周服用泻药;③长期卧床;④患有肝病;⑤患有肿瘤。
1.2 方法 治疗组患者餐后口服布拉氏酵母菌和乳果糖治疗,布拉氏酵母菌500 mg,b.i.d.;乳果糖口服溶液30 ml,q.d.;产生治疗效果后将乳果糖用法调整为10~20 ml,q.d.。对照组患者口服布拉氏酵母菌治疗,500 mg,b.i.d.。所有患者治疗疗程均为28 d,治疗期间不使用其他类型泻药。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
1.3.1 临床症状 包括排便时间、排便次数、大便形状、排便难度,积分越高症状越严重。
1.3.2 治疗效果 判定标准:①治愈:经治疗后,患者排便情况恢复至发病前,大便形状、排便次数均恢复至正常状态,排便困难等临床症状全部消失;②显效:经治疗后,患者便秘情况明显改善,大便形状与大便次数接近正常,或排便时间间隔缩短至1 d 内或大便稍干;③好转:经治疗后,患者排便困难等临床症状有所好转,大便稍干得到改善,排便间隔时间缩短至72 h;④无效:经治疗后,患者便秘症状无改善,甚至便秘情况有加重趋势。总有效率=(治愈+显效+好转)/总例数×100%。
1.3.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包括腹泻、腹胀、腹痛。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排便时间、排便次数、大便形状、排便难度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排便时间、排便次数、大便形状、排便难度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排便时间、排便次数、大便形状、排便难度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组出现1 例腹泻,1 例腹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对照组出现3 例腹泻,3 例腹胀,2 例腹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67%。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n(%)]
3 讨论
赵先群等[3]研究认为糖尿病便秘最为显著的临床特征即排便困难以及间隔时间长,该症状与长期高血糖损伤胃肠植物神经功能有关,降低胃动力。便秘不但会加剧糖尿病患者痛苦程度,还会对患者情绪造成严重影响,从而使得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等胰岛素对抗激素分泌持续增加,成为血糖升高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便秘发病因素如下:①长期高血糖:糖尿病患者体内因高血糖而缺水,大肠因缺少水分而引发大便干结和困难。与此同时,长期高血糖会造成代谢紊乱,蛋白质失去平衡,腹肌张力不足而导致排便无力。②胃肠激素紊乱。根据作用可将胃肠激素分为抑制型胃肠激素和兴奋型胃肠激素,其中抑制型胃肠激素包括胰高血糖素、生长抑素、血管活性肠肽等,兴奋型胃肠激素包括P 物质、胆囊收缩素、胃泌素、胃动素等。胃肠激素受长期高血糖影响而出现紊乱,但兴奋型胃肠激素被抑制型胃肠激素影响时就会降低胃肠动力,延长排空时间,导致便秘。③胃肠动力下降。谢月萍等[4]研究者认为糖尿病会造成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从而对胃肠蠕动形成抑制。大肠会被支配大肠神经病变而减慢排空速度,进而造成便秘。④直肠肛门功能障碍。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会引发直肠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降低直肠肛门蠕动速度,导致大便难以顺利排出,在一定程度还会降低直肠感觉功能,造成便秘。上述情况发病机理多和直肠肛门括约肌迷走/交感神经张力因自主神经病变而出现失衡,造成肛门括约肌张力不断增加,引发便秘。⑤肠道菌群失调。许尧等[5]研究认为,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如白细胞介素-6(IL-6)等细胞因子升高、T 细胞亚群比例失调等慢性炎症和免疫力下降等情况,上述情况均会改变肠道菌群。⑥药物、饮食、精神心理等因素。由于糖尿病患者需通过饮食控制血糖,在日常饮食中会因少量进食或所食用的食物缺乏足够的水分与纤维素,无法较好地刺激结肠运动,从而导致便秘。与此同时,糖尿病患者长期服用抗组胺类、利尿剂、抗帕金森病药、抗抑郁药、阿片类药、铁剂或钙通道拮抗剂等药物均会引发便秘。由于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障碍疾病,患者因病程迁延而出现抑郁、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情绪,其中焦虑会导致盆底肌群紧张度增加,造成排便肌肉协调运动障碍,引发便秘。⑦缺乏锻炼。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感觉迟钝、肢体麻木、视觉下降等症状,严重者造成脑梗死,引发肢体偏瘫。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长期卧床,活动量大幅度减少,肠动力因此减弱,造成便秘。通过从上述分析可得知,糖尿病便秘多与高血糖、胃肠激素紊乱、药物、心理、食物等因素有着紧密联系,只有了解其发病机制和因素才能制定科学合理治疗方案,缓解患者症状。
目前临床治疗糖尿病便秘多运用乳果糖与益生菌等方式,其中益生菌即对宿主适量给予有利于健康的微生物,常见菌种为酵母菌、双歧杆菌、乳酸菌等,上述抗菌药物广泛应用于肠易激综合征、腹泻等胃肠疾病。与此同时,益生菌属于生物制剂的活性菌类型,可增加肠道有益菌数量以及改变肠道菌群环境。该药物具有治疗便秘和腹泻的双向调节作用,患者口服益生菌后会在肠道内分解,进而产生酸性物质,降低肠道内酸碱度,使得肠黏膜分泌黏液受到刺激。还能使肠道微环境得到改善,刺激肠蠕动,提升肠排空速度,从而达到改善便秘的效果,故而可运用益生菌治疗便秘。其中布拉氏酵母菌是健康人肠道中的正常菌种,具有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加强肠道黏膜的屏障性保护,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和排出,促进营养物质吸收,增强机体免疫能力,抑制病原入侵的作用[5,6]。乳果糖是一种由人工合成的双糖渗透性泻药,基于肠道细菌作用下直接转化为低分子量有机酸,从而使得肠内pH得到降低,对结肠形成刺激,加速蠕动,该药物不仅能改善便秘症状,还能恢复结肠生理节律,提升便秘治疗效果[7-9]。由于人体小肠无法接受乳果糖,在治疗糖尿病便秘中应用该药不会影响患者血糖水平,还能促使肠腔保存电解质与水,提升肠腔内渗透压,增强粪便含水量,加速肠蠕动,减少肠道内毒素吸收与蓄积[10-13]。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运用布拉氏酵母菌联合乳果糖的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3%,单纯应用布拉氏酵母菌的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3.33%,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与刘辉[14]、刘超等[15]研究结论较为一致。与此同时,治疗后,两组患者排便时间、排便次数、大便形状、排便难度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排便时间、排便次数、大便形状、排便难度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上述结果表明,布拉氏酵母菌联合乳果糖治疗糖尿病便秘效果显著,多因益生菌作用于发酵菌,使其含量得到增加,并在此基础上产生适当的乙酸与乳酸等有机酸,降低小肠pH 值,加快肠道蠕动,使肠道菌群得到改善,促进排便。布拉氏酵母菌则是机体常见有益菌,除了在促进消化方面发挥显著作用,还能与肠道黏膜上皮细胞相结合形成占位性保护,从而在保证肠道正常蠕动的同时减少有害菌在肠道内繁殖,并为肠道增加维生素B 和维生素C 等有利于促进排泄的物质。除此之外,乳果糖在降低肠内pH 值、改善结肠生理节律以及软化粪便等方面更发挥着不可小觑作用,故而,二者联用能改善糖尿病患者肠道功能,提升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布拉氏酵母菌联合乳果糖治疗糖尿病便秘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排便困难等临床症状,排便时间和次数逐渐规律,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较高,有利于增强糖尿病患者胃肠道功能,促进排便正常,故而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和应用。